社会心理学 第十章 侵犯行为_2014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替代性侵犯 (displaced aggression ):自己的力量不 足以与对方抗衡时,不能够直接实施在引发挫折感的对象身 上。 替代性侵犯(displaced aggression)有两种类型: 侵犯对象的替代 侵犯类型的替代
eg. 受到父亲责打的孩子由于不能直接挥拳打倒父亲, 可能会嘟嘟囔囔地骂父亲几句(侵犯类型上的替代),或是 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弟弟妹妹(侵犯对象上的替代)。
赫伊斯曼(1984)对600多名被试进行历时22年的追踪 研究,结果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8岁时的侵犯性记录 能够很好地预示他们成年以后(30岁)的侵犯性行为。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 二、侵犯行为的解释
(一)侵犯的本能理论 侵犯是一种本能,是由遗传获得的,而非习得的。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
2.从效果上看,这种行为可以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 亲社会行为——认可的侵犯行为(Sanctioned aggression)
3.侵犯行为必须伴有侵犯性情绪,比如愤怒。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二)侵犯行为的分类
从侵犯的方式上看,侵犯可以分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 从侵犯的动机上看,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retaliatory aggression)和工具性侵犯(instrumental aggression)。
第二节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 二、影响侵犯行为的情境因素
(一)高温
美国五十个城市45年(1950-1995)的年平均温度 vs. 暴力 犯罪的信息——天气越热的年份里暴力犯罪的比率越高。 戴厄舍和德勒维实验:被试在一个可调温度的房间内打游戏。 房间内可调为适宜温度(大约22◦C)或是非常高的温度(34◦C)。 结果发现,温度越高,被试体验到更多敌意,人们会出现越多的 3.8 4 侵犯念头。
(2)通过观察习得侵犯行为
通过观察他人的侵犯行为习得侵犯。 模仿电影中的成年人或者卡通人物,出现攻击玩具的行为。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2.对社会学习理论的评述 社会学习理论关于侵犯的论述非常重要,这是因为,社 会学习理论在习得的侵犯行为和实际出现的侵犯行为间作了 重要区分。 它解决了挫折—侵犯理论所不能回答的问题:人类侵犯 行为的多样性。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2)武器效应 武器=有效的侵犯线索 伯克维茨和李•佩奇(Berkowitz &Le Page, 1967)的实 验 实验助手故意制造挫折情境,激怒被试,然后使被试有 机会对实验助手实施电击。
实验条件a:桌子上除了放有电击设备外,还有一杆 0.12口径的猎枪和一支0.38口径的左轮手枪(武器条件)。
死本能是一种对内自我破坏的倾向。生的本能会把侵犯 推向他人,把对内的破坏力量转向外部,表现为对他人的攻 击。 人的攻击力是由内而发,而且人类的侵犯行为不会消失。 重要的是让人们有机会以非破坏性的方式将侵犯性释放出来 (体育竞技、自由搏击)。
2.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 侵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侵犯来自于遗传的斗争本能, 侵犯也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现代社会使人们在 日常生活中难于实施侵犯,而战争就成了发泄侵犯冲动的重 要途径。 3.进化论的观点
第二节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四)去个性化 个人在群体中自我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 降低的现象。 在群体中,一旦去个性化状态出现,个人的行为会较少受 自己的个性支配,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而倾向于跟随整个群 体的状态。
群体的规模越大,凝聚力越强,越易于引发人的去个性化 状态。
第二节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雄性激素:增加攻击性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三)挫折—侵犯理论 1.最初的理论观点 挫折(frustration):对行为后果的阻碍。 玩具实验(勒温,1941 ) 实验组:把孩子们带到一个全是玩具的房间前,孩子们非 常想期待玩那些玩具,但是实验者只允许他们从窗外观看,不许 他们进去玩。在经历漫长而痛苦的等待之后,这些孩子最终才有 机会玩那些玩具。 控制组的孩子则一开始就被允许玩那些玩具,没有遭受挫折。 结果发现:玩玩具的时候,实验组比控制组的行为更具破坏 性,将玩具摔在地上,往墙上砸,或是踩踏玩具。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对侵犯行为不关注或忽视,可减少 侵犯行为。在这种条件下既没有提供可以仿效的侵犯榜样, 也没有提供额外关注的强化。
第二节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一、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
二、影响侵犯行为的情境因素
三、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
第二节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 一、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
(一)A型人格 A型人格:非常有竞争意识,更能为成功而奋斗;有时间紧 迫感,行事匆忙;遇事特别容易生气以及攻击性比较强。 B型人格:竞争性不是很强的、行事从容的、不容易发怒。 研究发现:A型人格的人比B型人格的人更具有侵犯性;对 极其微小的烦恼都会“表现出对抗、暴怒、粗鲁、乖戾、批评 和不合作” 。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四)社会学习理论 儿童的侵犯行为并非生来就有,而是后天习得的。侵犯是直 接经验和观察学习的结果(班杜拉,1963,1973 )。 1.侵犯行为习得的机制 (1)通过强化(reinforcement)习得侵犯行为 因做出攻击行为而获得奖励(口头表扬、物质奖励、关 注) ,导致攻击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大——打玩偶娃娃实验
• 三、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
(一)文化与侵犯
在本质上,文化影响侵犯不是决定侵犯行为是否发生,而是文 化规范了侵犯行为的表达方向。
(二)媒体暴力
指大众媒体(包括电影、电视、报刊、网络等)传达的暴力内容 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负性影响的现象。 1.媒体暴力与侵犯性的关系 挫折—侵犯理论的支持者所提出的宣泄作用认为,个体做出侵 犯行为(无论是真实出现或是仅仅模拟),都会得到精神上的宣泄, 这样就降低了将来出现侵犯行为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社会学习理论和侵犯线索理论提出,目睹暴力行为 并不是一种宣泄,而会导致更多的侵犯行为。
第二节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二)敌意归因偏差 当我们的归因有偏差的时候,通常不会把他人的动机归 因是善意的,而是做出恶意归因,继而可能做出报复性的侵 犯行为。
敌意归因偏差:
你在图书馆前漫步, 一个冒失的家伙撞倒了你
情境不明确 信息不清晰
将对方的动机 或意图视为有 敌意的。 报复性侵犯行为
第二节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第二节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二)侵犯的生物学理论
侵犯归于个体内部 脑机制: 海马:影响情绪; 杏仁核:该区域受到电击时,温和的机体变得暴躁;当该 区域的神经活动被抑制时,暴躁的机体变得温和; 大脑皮层:皮层受损时,会表现出更激烈的侵犯行为。 神经递质:
5-羟色胺:抑制攻击(5-羟色胺少,侵犯增多);
(三)性别 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Bettencourt & Miller,1996; Knight,Fables & Higgins,1996)
男性的攻击多为身体侵犯,而女性的攻击多为言语侵犯和其 他间接的侵犯行为。
男女攻击方式上的差异,在八岁时即出现(儿童时期的间接 侵犯形态有:说谎、冷漠、报复等形式),然后差异逐年增加, 直到十五岁左右,并延续到成人时期(Bjokqvist et al..1992)。
温度越高,侵犯行为就越多?侵 倒U型
犯
3.5 3 2.5 2 1.8 1.5 25 45 2.7
3.4 3.2 2.6
65
85
95
101
气温(华氏温度)
第二节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二)酒精和药物 大剂量的酒精会使人们对周围环境以及侵犯后果的意识程 度降低,以至于他们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
原因:1.酒精给侵犯行为提供了直接的生化刺激,使得喝 酒的人的激起增加,“酒壮怂人胆”。2.酒精降低了人们对侵 犯行为的控制,即“去抑制”(Disinhibition)化过程(Hull,1986; Steele,1988) 。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2.理论的修正 (1)侵犯线索 侵犯线索(aggression cue):挫折引发了个体做出侵犯行为 的预备状态,以及被个体标定是“愤怒”的情绪状态;只有 当环境中出现能引发侵犯的适当线索时,侵犯才会出现。 侵犯线索具有个体差异性,只有当个体将某个事物与侵 犯行为联系在一起时,线索才具有引发侵犯的作用。 红色-牛 酒精-人
第十章
侵犯行为
第十章
侵犯行为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第二节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第三节 日常生活中的侵犯行为 第四节 侵犯行为的控制与预防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一、侵犯行为的概念 二、侵犯行为的解释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 一、侵犯行为的概念
(一)侵犯行为的定义 侵犯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简称侵犯,是一种有 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动。这种伤害行为可以是实际造成 伤害的行动或语言,也可以是旨在伤害而未能实现的行为。 1.行为非意图,尽管这种行为伴随有意图。
雄性之间为争夺配偶而互相攻击,该种行为能够成功保 护配偶并把基因传给下一代,使得攻击性基因得以发展传递。
雄性对异性攻击的倾向弱很多,因为雌性可能会拒绝攻 击自己的雄性。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4.对本能论的评述 本能论认为侵犯行为的出现是因为人具有与生俱来的侵 犯本能。这种观点遭到很多研究者的质疑,主要表现在: (1)在动物身上,是否真的存在侵犯本能? (2)即便在动物身上存在侵犯本能,那么是否就意味着 人类就一定具有侵犯本能呢?如果人类具有侵犯本能,那么 我们可以预期,人类应该在侵犯本能的驱动下程序化地表现 出侵犯性。由此,人类侵犯行为的表现上应该有许多相似之 处。事实上,人类的侵犯行为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无论从 数量还是从种类上。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挫折感越大,导致的侵犯越强? 哈里斯(Harris, 1974)实验 实验助手在商场、银行和售票窗口排队的人群中插队, 插到第二个人或者第十二个人的前面。
攻 击 行 为 均 分 7 6 5 4 3 2 1 0 队伍后部 队伍前部
非语言攻击 口头攻击
观察表明,第二个人对插队者的反应比第十二个人更 具有侵犯性。由于第二个人比第十二个人能更快地达成目 标,所以体验到更多的挫折感。
实验条件b:在电击设备旁边放置两副羽毛球拍。
结果表明当被试愤怒时,他们在武器条件下,比在羽毛 球拍条件下对实验助手实施了更多电击。
第一wenku.baidu.com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3.对挫折—侵犯理论的评述
挫折并不是侵犯的唯一原因,而且挫折也不是总导致侵 犯行为。
挫折究竟是指一种外部的环境条件(某一事件),还是 一种个体的内部状态(由这一事件引起的内部感受),挫 折—侵犯理论在这一点的阐述上有些不足。 替代性侵犯的观点很有趣,可是,人们对于究竟什么样 的事物会成为替代性侵犯的目标物还没有给出充分的界定, 也没有足够的研究加以证实。而且,挫折—侵犯理论也无法 解释攻击行为多样性的问题。 侵犯线索理论也没能逃开研究者的质疑。
药物对侵犯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但是其作用的方向取决 于药物的种类、剂量的大小以及被试的状态。
第二节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三)唤醒水平 情绪双因素论把情绪体验分为两个部分:生理唤醒以及个 体对这种唤醒状态的认知性标定。 个体对这种生理唤醒状态的解释,个人的情绪唤醒水平会 直接影响到他的侵犯行为。 发现自己处于生理唤醒和激起状态,同时一个人指着你的 鼻子大喊大叫,你会认为这种唤醒状态是发怒而不是高兴,进 而攻击他人。 去机场的路上差点发生车祸,唤醒提高。后被延误在安检 门外(挫折)。若将唤起归因于安检门外被延误,攻击增加; 若将唤醒归因于差点发生的车祸,攻击不增加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三)侵犯的普遍性
120 每 个 (世 纪 单 因 位 战 : 争 百 死 万 )亡 的 人 数 100 80 60 40 20 0
16
17
18
15
19
1—
世纪
图 最血腥的一百年——20世纪
20
(到
95
年
)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四)侵犯的稳定性 侵犯行为有较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早年的侵犯性与后 来的侵犯行为有普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