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防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防范

周琰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华夏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100005)

收稿日期:2018-03-20

作者简介:周琰(1985-),女,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华夏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网络经济学、

互联网金融、私人银行与财富管理。

摘要:“防风险、调结构、促发展”是商业银行现阶段发展重点,不良贷款作为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一方面是衡量商业银行业务结构优良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对防范系统性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在不良贷款方面的研究概况梳理,细化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宏观原因和微观原因,结合中国实际从整体概况和局部概况,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进行探析,寻找存在根源,为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提供有效路径。

关键词:不良贷款;成因;监管;防范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238(2018)04-0104-05

DOI :10.3969/J.ISSN.2095-7238.2018.04.020

十九大报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都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提到重要位置,而化解不良贷款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方面。不良贷款是衡量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商业银行的高质量发展。文章在国内外学者对不良贷款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进行分析,试图探寻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存在原因,寻找能有效解决不良贷款的路径,促进商业银行稳健运行和高质量发展。

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研究概况

银行不良贷款一直是世界各国学术界比较关注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频繁的危机事件引发公众对整个金融系统运营体系的思考。国外对不良贷款的研究较早,研究范围也比较广泛,主要着眼于宏观角度,比如GDP 增长率、

利率条件、信贷条件等对银行规模、效率、监管以及风控方面的影响。国内对不良贷款的研究更多侧重于微观角度,比如信用制度的完善性、不良贷款的处置方式等。

(一)国外研究概况

国外对不良贷款的研究,更多是从宏观层面研究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策,具体如下:

一是宏观环境比如经济周期、货币政策以及利率市场化对不良贷款的影响。比如Jimenez 和Gabriel 等(2005)研究1984年到2004年20年间西

班牙商业银行的数据发现,GDP 增长率、信贷条件和实际利率对银行不良贷款产生影响。[1]

Fadi Za⁃

he ,Olli Castren Stephane Dees (2010)通过宏观压力测试方法,验证国内生产总值、汇率、油价和股

票价格对欧洲不良贷款形成具有显著影响。Vasi⁃lios Metaxas ,Dimitrios P.Louzis ,Angelos T.Vouldis

(2012)对希腊不良贷款成因分析,其将不良贷款分为按揭、消费和企业贷款三大类,发现宏观经济

变量和资产管理质量对不良贷款都产生不同的影响。[2]De bock and Demyanet(2012)将私人信贷同GDP之比的增长率作为影响不良率的解释变量,

研究了25个国家1996-2010年间不良率的产生原因,发现不良贷款同私人信贷之间有关。[3]二是银行自身经营状况影响不良贷款。比如Leigh Drake,Maximilian J.B.Hall(2003)通过研究银行不良贷款同银行效率之间的关系,发现不良贷款增多不利于提升银行效率。[4]Altman and Halderman(2008)研究发现,银行规模同银行不良贷款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银行规模扩张带来信息不对称暴露,银行信贷监管问题暴露,产生较高的风险控制成本,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增加。[5]Prasad and Espinoza(2010)研究GCC80家银行2005-2008年数据得出,不良贷款同滞后的信贷增长率有关系。[6]

三是处置不良贷款的具体措施。比如E.Lin⁃coln(2010)认为银行按市场价格剥离不良贷款成立“坏账银行”,“坏账银行”通过多种渠道处置不良贷款,有效缓解不良贷款处置压力。[7]Caprio and Kaufman(2011)研究墨西哥的不良贷款情况,发现发行政府债券能够有效解决不良贷款情况。[8](二)国内研究概况

国内对不良贷款的研究更多着眼于微观细节,通过对其产生原因以及对策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一是不良贷款产生原因。刘锡良、罗得志(2001)分析认为,信用体系的不完善以及银行垄断信贷份额导致双重信用抑制行为,使得信用替代呈现较为严重的单向性,风险转嫁到商业银行,增加商业银行不良贷款。[9]毛瑞宁(2002)分析认为,不良贷款产生原因,一方面是银行在吸收社会资金同时吸收社会风险,不规范操作加剧了资金的风险系数;另一方面是企业单一融资渠道以及自身抗风险程度弱,导致了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增加。两方面共同作用结果导致不良贷款的风险增加。[10]

二是不良贷款处置方式。王国松(2004)分析欧美国家以及亚洲国家处置不良贷款的方式、差异性以及成功的经验,认为建立资产管理公司对处置不良贷款具有重要的意义。[11]顾金宏(2005)重点分析不良贷款的处置方式及其优缺点,指出不良贷款的处置方式包括剥离银行、资产证券化、交易中心模式等。[12]

国内外学者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进行的大量分析,对不良贷款监管与防范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本研究试图通过进一步细化不良贷款产生的宏观原因和微观原因,并结合近期监管政策效果,对严监管趋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进行深入透析,以寻找适合中国经济环境的不良贷款之特有的处置模式,提升不良贷款的处置效率和效果。

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一)总体概况分析

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与其债务产生背景、银行经营环境以及政策措施密切相关,因此对其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必须要先从宏观角度进行把握,然后再从微观细节入手,这样才能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成因有个透彻的理解。

宏观上,国家的宏观经济制度、财政金融政策以及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等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形成具有重要影响。[13]十八大以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和改善落后产能等经济改革举措,促使行业企业竞争更加激烈,实际上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具有一定累积效应,虽然这只是暂时的,随着行业企业竞争洗牌的深入,不良贷款会逐步得到改善,但在一定时期内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上升还是具有一定的影响。

中观上,由于我国国有银行主导金融制度,企业的经营风险会在银行体系中体现,金融体系制度变迁、信用抑制等因素都会导致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状况发生变化。[14]

微观上,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目标(过度负债和过度扩张)、风险防范机制、激励措施,以及对国家政策的反应敏锐性等也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状况。[15]

(二)分类概况分析

分类概况分析主要是从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速度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包括经济周期、货币政策、利率市场化。

1.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演进会激发经济运行机制内在矛盾,逐步暴露金融风险。[16]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银行信贷总量与增量、货币供应总量与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