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教育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的教育观
作者:金真
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7年第04期
【提要】中国的教育经历了官学、私学、传统书院、新式学堂、现代学校等教学机构,在教育方式方面经历了传统教育、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针对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弊端所提出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素质教育的概念仍比较模糊,本文界定的素质教育注重人性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人文与社会的结合、注重道德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的人。

【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道德教育
一、引言
(一)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和现代教育观
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制度已经比较完善,随后出现了官学、私学,唐宋时期传统书院开始盛行,清末出现新式学堂,民国元年改“学堂”为“学校”。

在先秦的私学中,儒家的“六艺”就开始成为教授内容,至隋开创了科举制,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深受科举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中国传统教育观有以下五点:第一,重知识轻能力。

中国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主要为经史子集、诗词歌赋。

第二,重理论轻实践。

虽然古诗中就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样的句子,但是,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人仍然有许多只会“纸上谈兵”。

第三,重记忆轻思考。

从隋唐开始科举制的弊端就出现了,读书人往往死记硬背、寻章摘句,思想不能自由发展,至八股文时达到极端。

第四,重严格纪律。

在师生关系上,注重尊师重教;在学习内容上,也有严格规定,主要以儒家经典为学习内容;在选举制度上,有着严格完备的体制。

第五,重知识灌输。

传统的课堂上,主要教学形式为教师讲学生听,注重知识灌输,轻视启发思考。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针对传统教育、应试教育的不足,中国开始兴起后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

现代教育的十大理念有:以人为本;自由全面发展;强化素质;加强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因材施教;教育内容的开放性;多样化发展;倡导“和谐教育”;健全教育社会化网络。

现代教育的这十大理念即继承了传统教育中的优秀成分,又摒弃了传统教育中的糟粕成分,相互之间并非独立,而是相辅相成,互相融合。

(二)素质教育的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出现了素质教育这一概念,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就成为了教育改革的目标。

但是,由于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以及对教育的理解都不同,素质教育的概念反倒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变得模糊。

经过多年的推广和发展,素质教育在教学法、教学内容、组织管理和教学理念等方面都有进步,但是,这样的进步都只是局部的、少数的,大都限于大城市或者部分学校和家庭。

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人才市场的供求矛盾,大多数城市、学校、家长所坚持的教育观仍然是功利主义、重知识轻能力的应试教育观。

从上述现状中可以看出,必须继续深入改革,加强素质教育,贯彻现代教育理念。

二、传统教育观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一)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以考试和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水平的标准,只有达到标准水平的學生才能接受深层次的教育。

所以,应试教育可看作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于20世纪50年代末,正式拉开了应试教育的序幕。

这一教育模式不仅对中国影响深远,还流行于部分东南亚国家。

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一样注重学习知识,可以学习全面的基础知识,但是由于提倡考什么教什么的政策,故具有严重的局限性。

应试教育能较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但由于应试教育的机械性,选拔出来的人才不乏缺少创新的人。

也正是由于一味追求智育,而导致其他非智力方面的缺失,例如德育、人格、个性、生活能力等,因此部分人高分低能、脱离现实。

(二)道德教育
儒家思想从孔子孟子开始便注重道德教育,孔子主张“仁”的道德思想,注重自身道德实践;孟子主张“性善”和“良知”,注重精神层面的修养。

儒家的道德教育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文教养,认为所有人都可以做到。

经过诸多儒者的继承和发展,一直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教育。

如今,学校的道德教育需要通过严格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自身按照主流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来评价自身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素质教育就大力提倡培养学生德育。

三、素质教育的内涵
(一)素质教育的提出及其概念
清末,中国废科举后兴学堂,当时,日本正流行赫尔巴特的主知主义教育理论,因此中国借鉴了这一理论办新式学堂,后来的应试教育也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主知主义。

素质教育正是针
对科举制度、主知主义、功利主义等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因此人们通常认为素质教育是作为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

前面提到了素质教育的概念随着研究的深入不但没有清晰,反倒变得更加模糊。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全面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一概念表明,素质教育需要通过实践和学习两方面来进行,即通过教育来达到素质的提升。

字典里所说的素质教育中的教育是指狭隘的学校的教育,而并非指广义的教育。

但,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的实践形式和内容之一,要充分开发出受教育者的潜质,塑造符合社会主流文化的人格,必须不仅限于学校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人性观
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政治思想,为中国现代教育观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

人性就是由丰富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人,所表现出丰富的、完整的、生动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人的特征。

素质教育的人性观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尊重人、尊重生命,在尊重人方面,尊重真实的人性,完整而全面地接受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人性,在尊重生命方面,不但要珍爱、提升自我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权利,还要注意不同个体生命与生俱来的道德学习的能力。

其次,在大教育中实施人性观,提倡终身教育,学校与社会相结合进行教育,这不同于应试教育和狭隘教育。

最后,素质教育需要超越精英教育,精英教育极大地体现了功利主义和应试教育,这样的精英教育虽能选拔一定的高智力、高知识水平的人才,但对于人性的培养却比较不利,往往培养出缺乏多样性、丰富性素质的人。

(三)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
在传统儒家学说中,教师具有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是权威和知识的象征。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的课堂教学中一直很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但是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会导致灌输知识型的教育方式,同时抑制学生的个性,不易接受多元化的思想。

素质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中心,这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教师作为了施教主体和引导主体。

具体思想观点是指:第一,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来调整教学设计和内容;第二,教师尊重理解学生,并非是权威的象征;第三,注重记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具有创造性的阅读;第四,当学生犯錯时,引导学生自我指导,而不需要过分关心一致性。

(四)素质教育注重人文与社会
应试教育和主知主义教育提倡的是学生需要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相应的技能,而不注重非智力方面的发展,既不重视学生的情感、兴趣、性格、和谐发展,也不重视社会上的政治、经济等实际情况。

智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起认知作用,而非智力发展起动力的作用,智力程度高的学习者最终学习效果受到非智力因素极大的影响。

不少在中国教育制度下培养出的精英,具有较高的智力、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但是,却无法在社会中成为某个行业的开创者和领头羊,因为大多数这样的精英他们所选择的专业并非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而是由于父母或老师的期待以及功利主义。

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教师根据学习者的心理发展和需求确定课程。

马克思认为人的价值在于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因此要实现人的价值需要立足于社会中。

素质教育追求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应该本着现实性的原则,将学习者培养为社会中的一部分,在社会中实现人的价值。

因此,素质教育应全面结合社会需求以及学习者的心理和实际需求,为学习者达到人与社会、与自身的和谐发展提供指导。

(五)素质教育的道德教育以责任感为重点
由于现今的社会是个发展迅速的多元化社会,各种价值观正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同时也冲击着学校的道德教育。

学校的道德教育沦为形式主义教育,只是通过机械单板地输入、管理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这样的道德教育收效甚微。

因此,素质教育的德育需要关注道德本身内在的价值,注重道德概念和生活意义的培养。

道德教育内容丰富,但对于现今社会其最深层最主要的就是责任感的培养,现今社会中的诸多问题都是因为缺乏责任感而造成的。

道德教育需要培养自我责任感、个人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甚至对世界的责任感。

一个具有责任感的人,能够拥有正确的道德概念,具有做事的底线,良好的素质,这样的人文教育正是应试教育中所缺少的,也是素质教育所要融入的部分。

四、素质教育在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对待素质教育、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关系
前面我们提到了素质教育是针对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不足而提出来的,但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不仅要看到旧事物的缺点也要看到他们的意义。

纵观中国的历史,科举制度在早期时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考试制度虽受批判,但几乎具有不能被取代的地位。

所以,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不能被简单地认为一无是处,不能被彻底地否定。

在看待这三者的关系时,素质教育要继承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优良部分,摒弃其糟粕部分。

素质教育需继承前二者注重知识和智育的部分,但不可过分追求;素质教育还可继承考试
形式,能够相对公平、公正;素质教育可以适当借鉴其尊重教师注重教学的教育观,教师需要关心尊重平等地对待学生,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威严。

(二)全面协调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这五个方面的教育模式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但是,实际操作时却不尽如人意,往往只有“智育”颇受重视。

此外,五种教育之间没有相互统一融合,而是相互割裂。

本文认为的五育需要全面协调发展,就个人而言,则需具备基本道德观念、智力、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审美观、劳动和实践能力。

同时,五育之间要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德育、体育、美育和劳育都需通过智育来实现,一个人需要通过学习教化而拥有正确的道德观、体育知识、审美观和劳动的理论,而这些知识要通过其他四个方面进行实践。

五、结语
本文提倡的素质教育是针对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提出的,由于这两个教育存在主知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特点,因此,第一,素质教育主张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主知主义与主情主义相结合,相比而言增加了人文与社会方面的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和求知需求以及社会的需求。

第二,当今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为了最快达到最大化的利益和收益,导致人性的缺失、道德底线的下降,素质教育需要改善人类的机械化,追求真实、仁义、性善、责任感等道德,追求人性的教育。

第三,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需要全面发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

总之,素质教育的实现仍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贺双艳2003《论中国人的现代化与现代教育的发展》,《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杨照2016《当代中国人的素质提升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通信地址:130024
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