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印迹法

合集下载

immunoblotting免疫印迹法

immunoblotting免疫印迹法

immunoblotting免疫印迹法免疫印迹法(Immunoblotting)免疫印迹法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和分析蛋白质的存在与表达水平。

它结合了免疫学和电泳技术,能够帮助研究者确定特定蛋白质的分子量、定量和免疫反应性。

本文将对免疫印迹法的原理、操作流程和应用范围进行探讨。

一、免疫印迹法的原理免疫印迹法的原理基于抗原抗体反应。

首先,待检样品经过电泳分离,然后将蛋白质从凝胶转移到聚丙烯酰胺膜上。

接着,利用一系列步骤将目标蛋白质与特异性的一抗和二抗结合,形成特异性的免疫复合物。

最后,通过酶促发色反应,将免疫复合物标记出来,产生相应的信号。

二、免疫印迹法的操作流程1. 样品制备:待检样品应首先经过蛋白提取、浓缩和纯化处理,以保证分析的准确性。

其中关键的步骤是蛋白质的电泳分离,常用的方法有SDS-PAGE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 转印:将分离的蛋白质从凝胶转移到聚丙烯酰胺膜上,常用的方法有湿式和半湿式转印。

湿式转印适用于小分子量蛋白质,而半湿式转印适用于大分子量蛋白质。

3. 阻断:将转印膜放入含有蛋白质的阻断缓冲液中,防止非特异性结合。

通常使用的阻断缓冲液有牛奶粉、鸡蛋清或BSA。

4. 孵育:将特异性一抗加入阻断缓冲液中,与目标蛋白质发生特异性结合。

一抗的选择应该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来确定。

5. 洗涤:将转印膜反复洗涤以去除非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和杂质。

洗涤缓冲液的选择应该根据一抗的种类来确定。

6. 结合:加入特异性的二抗,与一抗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二抗通常是由小鼠或兔子制备的抗小鼠或反兔子的抗体。

7. 洗涤:再次洗涤以去除未结合的二抗和杂质。

8. 检测:利用酶标技术将免疫复合物标记出来。

常用的酶标方法有辣根过氧化物酶和碱性磷酸酶。

酶标反应产生的信号可以使用荧光、发光或显色来检测。

9. 分析:通过分析免疫印迹结果,可以确定目标蛋白质的存在与表达水平。

常用的分析方法有荧光成像、蛋白质印迹仪和密度分析软件。

免疫印迹法原理

免疫印迹法原理

免疫印迹法原理免疫印迹法(immunoblotting)是一种用于检测特定蛋白质的方法,它是通过将待检测蛋白质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然后通过电泳分离蛋白质,并将其转移到固体支持物上进行检测的技术。

这项技术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检测蛋白质表达和定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免疫印迹法的原理基于免疫学和生物化学的知识,其步骤主要包括制备蛋白质样品、SDS-PAGE电泳分离、转膜、孵育抗体、显色和定量分析等。

首先,待检测的蛋白质样品需要经过裂解和处理,以保持其天然的构象和功能。

然后,蛋白质样品经过SDS-PAGE电泳分离,根据蛋白质的大小和电荷进行分离。

接下来,将分离后的蛋白质转移到固体支持物上,通常是通过电泳转膜或吸附法进行。

转膜完成后,需要将固相支持物进行孵育,以结合特异性的一抗和二抗。

一抗与待检测蛋白质特异性结合,而二抗与一抗结合的部位标记有酶或荧光素,用于检测和定量。

在显色步骤中,通过酶标记或荧光素标记的二抗,可以将待检测蛋白质显示出来,并且可以通过光密度仪或成像系统进行定量分析。

免疫印迹法的结果通常以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表达水平呈现,可以用于比较不同条件下蛋白质的表达差异,或者用于验证特定蛋白质的存在和表达水平。

免疫印迹法的优点在于其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以检测低表达水平的蛋白质,同时也能够识别不同大小和电荷的蛋白质。

此外,该技术还可以用于检测蛋白质的修饰状态,如磷酸化、甲基化等。

然而,免疫印迹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对蛋白质的结构和构象要求较高,同时也需要特异性抗体的选择和优化。

总的来说,免疫印迹法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检测和定量方法,其原理简单清晰,操作相对容易,同时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因此在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免疫印迹法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免疫印迹法原理

免疫印迹法原理

免疫印迹法原理
免疫印迹法是一种实验室技术,用来检测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是一种比较灵敏的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测量抗体和抗原之间的交互作用。

这一方法的特点是可以检测到极低浓度的抗体,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测试。

免疫印迹法通常具有五个步骤:1)准备抗原:将抗原溶解在溶剂中,以便它能够与抗体结合。

2)制备抗体:将抗体溶解在溶剂中,以便它能够与抗原结合。

3)将抗体与抗原混合:将抗体和抗原混合,使它们能够形成结合物。

4)检测结合物:使用某种技术,如荧光技术,来检测抗体和抗原之间的结合物。

5)分析结果:对检测到的结合物进行分析,以确定抗体与抗原之间的交互作用。

免疫印迹法在医学诊断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它可以用来检测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结合,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特定病毒或疾病。

此外,它还可以用来检测肿瘤细胞,以确定是否有癌症。

免疫印迹法的优点是,它可以检测到极低浓度的抗体,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测试,并且可以检测出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结合物。

它的缺点是,它只能检测出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结合,而不能检测出抗体与抗原之间的其他关系。

免疫印迹法是一种灵敏、准确的技术,可以用来检测抗体与抗原之
间的结合,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特定病毒或疾病。

它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极低浓度的抗体,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测试。

因此,免疫印迹法在医学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Western-blot法

Western-blot法

W e s t e r n-b l o t法(总1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一。

免疫印迹法免疫印迹法(immunoblotting test,IBT)亦称酶联免疫电转移印斑法(enzyme linked immunoelectrotransfer blot,EITB),因与Southen早先建立的检测核酸的印迹方法Southen blot相类似,亦被称为Western blot。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是在蛋白质电泳分离和抗原抗体检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一项检测蛋白质的技术。

它将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高分辨力与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相结合。

典型的印迹实验包括三个步骤①蛋白质的电泳分离;②将电泳后凝胶上的蛋白质转移至固体膜上,用非特异性,非反应活性分子封闭固体膜上未吸附蛋白质区域;③免疫学检测。

免疫印迹克服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直接在凝胶上进行免疫学分析的弊端,极大地提高了其利用率、分辨率和灵敏度,使其成为使用最广泛的免疫化学方法之一。

图1 免疫印迹法原理示意图第一阶段为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抗原等蛋白样品经SDS处理后带阴电荷,在聚丙烯酰膪凝胶中从阴极向阳极泳动,分子量越小,泳动速度就越快。

此阶段分离效果肉眼不可见(只有在染色后才显出电泳区带)。

第二阶段为电转移。

将在凝胶中已经分离的条带转移至硝酸纤维素膜上,选用低电压(100V)和大电流(1~2A),通电45min转移即可完成。

此阶段分离的蛋白质条带肉眼仍不可见。

第三阶段为酶免疫定位。

将印有蛋白质条带的硝酸纤维素膜(相当于包被了抗原的固相载体)依次与特异性抗体和酶标第二抗体作用后,加入能形成不溶性显色物的酶反应底物,使区带染色。

常用的HRP底物为3,3,—二氨基联苯胺(呈棕色)和4-氯-1-萘酚(呈蓝紫色)。

阳性反应的条带清晰可辨,并可根据SDS-PAGE时加人的分子量标准,确定各组分的分子量。

免疫印迹电泳法的原理

免疫印迹电泳法的原理

免疫印迹电泳法的原理
免疫印迹电泳法,也称为Western blot(西方印迹)或蛋白印迹法,是一种用于检测特定蛋白质在混合物中的存在和数量的分析技术。

以下是免疫印迹电泳法的基本原理:
电泳分离:首先,样品中的蛋白质被用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或其他电泳方法进行分离。

SDS(十二烷基硫酸钠)使蛋白质带有负电荷,同时解除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使其线性化。

蛋白质根据大小在凝胶中迁移,从而实现对蛋白质的分离。

转移:分离后的蛋白质被转移到聚丙烯酰胺膜(或其他类型的膜,如硝酸纤维素膜)。

这个步骤通常称为电转移,它将蛋白质从凝胶转移到膜上,保持了蛋白质的相对位置。

阻塞:通过在膜上添加一种非特异性的蛋白质,通常是牛血清蛋白(BSA)或非脂干奶粉,来“阻塞”膜上未被分析的部分。

这可以防止后续的抗体结合到非特异的位点上。

抗体结合:将一种特异性的抗体加入,使其与目标蛋白结合。

这个抗体通常是对目标蛋白的特定亚单位具有亲和力的抗体。

二次抗体结合:引入另一种被称为“二次抗体”的抗体,这种抗体通常是与常见实验动物(如兔子或小鼠)的抗体结合的抗体。

这个二次抗体被标记上荧光剂、酶或其他检测标记物,以便在后续检测步骤中识别。

检测:使用化学发光、荧光、酶标记等方法来检测标记的二次抗体,从而显示出特定蛋白质的存在和相对数量。

通过这个过程,研究人员能够确定混合物中是否存在特定的蛋白质,并定量其相对含量。

免疫印迹电泳法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1。

免疫印迹法的发展历程

免疫印迹法的发展历程

免疫印迹法的发展历程免疫印迹法(Immunoblotting)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和鉴定蛋白质分子在混合溶液中的存在以及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和含量。

通过将蛋白质分子分离和转移到膜上,并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目标蛋白结合,再利用染色剂或放射性探针进行检测,从而实现对目标蛋白的检测和分析。

下面将介绍免疫印迹法的发展历程。

一、发展起源免疫印迹法最初是在1979年由Burnette首次提出的,他将此技术称之为“Western Blotting”。

当时,Burnette的研究目的是检测并验证特定肿瘤抗原的存在,以及分析蛋白质的电泳方式。

他使用低分子量蛋白质分离电泳将蛋白质分子按照相对分子质量大小进行分离,并将其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然后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目标蛋白进行结合,最后通过染色剂进行检测。

二、技术元器件的更新随着技术的发展,免疫印迹法在实验操作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

使用硝酸纤维素膜转移蛋白质分子被逐渐取代,目前主要采用的是聚合物膜,如聚氟乙烯(PVDF)膜和聚丙烯酰胺(NC)膜。

与硝酸纤维素膜相比,聚合物膜具有更好的机械强度和耐用性,能更好地保留蛋白质分子的完整性。

另外,为了提高免疫印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研究者们开始使用荧光标记的二抗和化学发光等新型探针。

这些探针能够与特异性抗体发生结合,并产生明亮的荧光或发光信号,从而在低浓度蛋白的检测中提供更高的灵敏性和检测精度。

三、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随着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免疫印迹法的实验操作也得到了极大的简化和提高效率。

自动化的蛋白质分离装置和转印装置的出现,使得整个实验过程更加标准化和稳定。

同时,计算机软件的运用,实现了蛋白质分析图像的定量化和数据分析结果的自动处理,大大提高了免疫印迹法的效率和可靠性。

四、多通道技术的发展在免疫印迹法的发展历程中,多通道技术的出现使得同时检测多个蛋白质成为可能。

传统的免疫印迹法需要进行多次染色和检测,而现在,研究者可以利用多通道技术,在同一膜上同时检测多个目标蛋白质,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

免疫印迹介绍及实验过程

免疫印迹介绍及实验过程

免疫印迹介绍及实验过程免疫印迹免疫印迹免疫印迹(immunoblotting)⼜称蛋⽩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是根据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检测复杂样品中的某种蛋⽩的⽅法。

该法是在凝胶电泳和固相免疫测定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种新的免疫⽣化技术。

由于免疫印迹具有SDS-PAGE 的⾼分辨⼒和固相免疫测定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现已成为蛋⽩分析的⼀种常规技术。

免疫印迹常⽤于鉴定某种蛋⽩,并能对蛋⽩进⾏定性和半定量分析。

结合化学发光检测,可以同时⽐较多个样品同种蛋⽩的表达量差异。

免疫印迹法的基本原理将混合抗原样品在凝胶板上进⾏单向或双向电泳分离, 然后取固定化基质膜与凝胶相贴。

在印迹纸的⾃然吸附⼒、电场⼒或其它外⼒作⽤下, 使凝胶中的单⼀抗原组份转移到印迹纸上, 并且固相化。

最后应⽤免疫覆盖液技术如免疫同位素探针或免疫酶探针等, 对抗原固定化基质膜进⾏检测和分析。

免疫印迹法的基本步骤免疫印迹法(以抗原分析为例)基本上可分为抗原分离、抗原印迹和抗原检定三个步骤。

在每⼀步中因采⽤的具体实验⽅法不同, 可构成多种免疫印迹分析系统。

免疫印迹法的优点免疫印迹法是⼀项分析抗原、抗体的技术。

它具有下列优点:1、湿的固定化基质膜柔韧, 易于操作;2 、固定化的⽣物⼤分⼦可均⼀的与各种免疫探针接近, 不会象凝胶那样受孔径阻隔;3、免疫印迹分析只需少量试剂;4、孵育、洗涤的时间明显减短;5、可同时制作多个拷贝, ⽤于多种分析和鉴定;6、结果以图谱形式可长期保存;7、免疫探针可通过降低PH值等⽅法, 象抹去录⾳磁带⼀样将探针抹掉, 再换⽤第⼆探针进⾏分析检测。

免疫印迹法的应⽤范围及优点不仅局限于此, 它必将随着这⼀⽅法的深⼊研究⽽不断发展和完善。

免疫印迹免疫印迹⼜常称Western blot,是⼀综合性的免疫学检测技术。

它利⽤SDS-PAGE技术将⽣物样品中的蛋⽩质分⼦按分⼦量的⼤⼩在凝胶上分离开,然后⽤电转移的⽅法将蛋⽩转移到固相膜上(NC、尼龙或PVDF膜),最后进⾏免疫学检测。

免疫印迹法原理

免疫印迹法原理

免疫印迹法原理免疫印迹法,也被称为Western blotting,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检测技术。

它通过分离混合样品中的蛋白质,并将其转移到用于分析的膜上,从而实现对目标蛋白质的检测和定量。

免疫印迹法的原理基于特定抗体与目标蛋白质的高度特异性结合,以及通过色谱技术分离蛋白质混合物的能力。

免疫印迹法的基本步骤包括样品制备、电泳分离和转膜、阻断、抗体探针结合、洗涤、二次抗体探针结合和检测。

下面将详细介绍免疫印迹法的原理和每个步骤的作用。

首先,样品制备是免疫印迹法中的一项重要步骤。

样品可以是细胞提取物,组织匀浆或纯化的蛋白质。

样品需要通过裂解细胞膜和核膜,使得目标蛋白质能够从细胞中释放出来。

裂解液中加入一定比例的蛋白酶抑制剂,可以防止蛋白质被降解。

此外,还需要将样品进行蛋白质浓度的测定,以确保在后续步骤中加载适量的蛋白质。

接下来,电泳分离和转膜是免疫印迹法核心步骤之一。

样品中的蛋白质混合物在电泳条件下被分离为不同的带状条带。

样品通常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分离,其中,大分子量的蛋白质具有较慢的迁移速度,而小分子量的蛋白质则迁移较快。

在分离完成后,需要将分离的蛋白质通过转膜技术转移到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的膜上。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对蛋白质进行后续的抗体探针结合和检测。

常用的转膜方法有湿式转膜和半干式转膜。

转膜过程需要在低温和低电场条件下进行,以防止蛋白质的失活和降解。

完成转膜后,需要对膜进行阻断。

阻断的目的是通过加入一定比例的蛋白质来屏蔽膜表面的未被转移的蛋白质结合位点。

阻断可以使用牛血清白蛋白(BSA)或非脂类奶粉,这些物质可以有效地降低非特异性的蛋白质结合。

接下来是抗体探针结合的步骤。

在免疫印迹法中,目标蛋白质通常通过特异性抗体与荧光标记的二抗结合。

这些抗体对于目标蛋白质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并且可以通过单克隆或多克隆方式制备。

抗体探针与目标蛋白质结合后,形成蛋白质-抗体复合物。

为了去除非特异性的抗体结合,需要对膜进行洗涤,同时保留特异性抗体-目标蛋白质复合物。

免疫印迹法与质谱结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免疫印迹法与质谱结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免疫印迹法与质谱结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免疫印迹法与质谱结合是一种结合了免疫学和质谱技术的先进生物分析方法。

免疫印迹法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蛋白质检测方法,通过利用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实现对目标蛋白的检测与定量。

而质谱技术则是一种高灵敏度的分析方法,可以用来检测和鉴定复杂混合物中的蛋白质。

将免疫印迹法与质谱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实现对蛋白质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高通量的检测与定量。

这种结合方法在生物医学研究、生物标记物鉴定、药物研发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深入探讨免疫印迹法与质谱结合的原理、应用及优势,以期为读者带来关于这一先进生物分析方法的全面了解。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如下: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整体框架和各个章节的内容安排。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首先会对免疫印迹法与质谱结合这一主题进行概述,介绍其背景和意义。

然后会讨论文章的结构,简要介绍各个章节的内容安排。

最后说明本文的目的,即对免疫印迹法与质谱结合的优势和展望进行深入探讨。

正文部分主要包括免疫印迹法的原理和应用、质谱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免疫印迹法与质谱技术的结合及其优势。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详细介绍,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免疫印迹法与质谱结合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

在结论部分,会对免疫印迹法与质谱结合的展望进行讨论,探讨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强调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为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免疫印迹法与质谱技术的结合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和优势。

通过介绍免疫印迹法和质谱技术各自的原理和应用,分析二者结合所带来的协同效应,探讨其在生物学领域中的潜在应用价值和未来发展方向。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两种先进技术提供参考,推动生物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2.正文2.1 免疫印迹法的原理和应用免疫印迹法,又称为Western blotting,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分子检测技术。

免疫印迹法原理

免疫印迹法原理

免疫印迹法原理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领域。

它通过检测特定蛋白质在样本中的存在与否,以及其相对表达水平,帮助科研人员了解蛋白质的功能、结构和代谢途径。

本文将介绍免疫印迹法的原理及其在科研中的应用。

免疫印迹法的原理主要包括蛋白质分离、转膜、免疫印迹和检测四个步骤。

首先是蛋白质分离。

通常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将待检测样本中的蛋白质按照大小分离开来。

这一步骤是为了使得待检测的蛋白质能够被免疫印迹所检测到。

接着是转膜。

将SDS-PAGE分离出的蛋白质转移到聚丙烯酸膜或硝酸纤维膜上,形成蛋白质斑点。

这一步骤是为了将蛋白质从凝胶中转移到膜上,以便后续的免疫印迹检测。

然后是免疫印迹。

将转膜中的蛋白质用特异性的抗体进行识别和结合。

首先是将转膜进行孵育,使得抗体与特定蛋白质结合。

然后通过洗涤去除未结合的抗体,最后通过化学发光或染色等方法来检测蛋白质的存在与否。

最后是检测。

通过化学发光、荧光或染色等方法来检测蛋白质的存在与相对表达水平。

这一步骤是为了定量分析待检测蛋白质的表达水平,从而了解其在生物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

免疫印迹法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用于检测特定蛋白质的存在与否,从而帮助科研人员了解蛋白质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其次,免疫印迹法也可以用于检测蛋白质的修饰状态,比如磷酸化、甲基化等修饰形式,从而揭示蛋白质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此外,免疫印迹法还可以用于筛选药物靶点、诊断疾病和评估治疗效果等方面。

总之,免疫印迹法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检测技术,其原理简单清晰,应用广泛灵活。

通过对特定蛋白质的检测和定量分析,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深入了解蛋白质的功能和调控机制,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手段和数据支持。

免疫印迹法原理

免疫印迹法原理

免疫印迹法原理免疫印迹法(immunoblotting)是一种用于检测特定蛋白质的方法,它利用抗体与目标蛋白质结合的原理,通过电泳将蛋白质分离并转移到膜上,再用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

本文将详细介绍免疫印迹法的原理及其在科研实验中的应用。

免疫印迹法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蛋白质电泳分离、转膜、抗体结合和检测。

首先,将待检测的蛋白质样品进行电泳分离,通常采用SDS-PAGE凝胶电泳。

电泳结束后,将蛋白质转移到膜上,这一步骤称为转膜。

转膜完成后,将膜进行特定抗体的孵育,使得抗体与目标蛋白结合。

最后,通过化学发光或染色等方法进行检测,从而得到目标蛋白的信息。

免疫印迹法在科研实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用于检测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水平,通过对不同条件下样品的免疫印迹检测,可以了解蛋白质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的变化。

其次,免疫印迹法也可用于鉴定蛋白质,通过与特异性抗体的结合,可以确定目标蛋白质的存在与否。

此外,免疫印迹法还可用于研究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比如通过共沉淀实验,可以确定蛋白质与其他分子的结合情况。

在进行免疫印迹实验时,需要注意一些关键的技术细节。

首先,样品的制备非常重要,需要避免蛋白质降解和损伤,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其次,抗体的选择也至关重要,需要使用特异性较好的抗体,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此外,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各个步骤的条件,比如电泳条件、转膜条件和抗体孵育条件等,以确保实验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总的来说,免疫印迹法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质检测方法,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目标蛋白质的特异性检测,可以为科研人员提供重要的实验数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蛋白质的功能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因此,掌握免疫印迹法的原理和技术要点,对于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抗核抗体谱免疫印迹法课件

抗核抗体谱免疫印迹法课件

操作简便
免疫印迹法自动化程度高, 操作简便,减少了人为误 差。
与其他免疫检测方法的比较
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比较
免疫印迹法可以同时检测多个抗原,而ELISA只能检测单个抗原。
与胶体金试纸法比较
免疫印迹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检测结果更可靠。
优缺点分析
优点
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操作简便 、可同时检测多个抗原。
原理
该方法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将ANA与固相载体上的核抗原进行反应,再 通过显色反应或放射自显影等方法检测ANA的存在和滴度。
发展历程与现状
发展历程
自20世纪50年代发现ANA以来,抗核抗体谱免疫印迹法经历了放射免疫分析法、酶 联免疫吸附法(ELISA)等不同发展阶段,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检测技术。
实验操作应严格按照操作流程 进行,避免出现误差。
实验结束后应及时清洗实验器 具,整理实验台面,保持实验
室整洁。
03
抗核抗体谱免疫印迹法结果解读
结果判读标准
阴性质控
阴性结果,表示未检测 到抗核抗体谱。
弱阳性
弱阳性结果,表示抗核 抗体谱水平较低,可能
存在轻度异常。
阳性
阳性结果,表示抗核抗 体谱水平较高,可能存
缺点
成本较高、需要专业设备和技术 人员。
05
抗核抗体谱免疫印迹法的未来发展与
展望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应用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免疫印迹图像进行自动识别和分析,提高检 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纳米技术与生物传感器
应用纳米技术提高免疫印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同时开发新型生 物传感器用于快速检测。
在免疫系统疾病。
强阳性

immunoblotting免疫印迹法

immunoblotting免疫印迹法

immunoblotting免疫印迹法免疫印迹法(Immunoblotting)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检测方法,它通过使用特异性抗体来检测目标蛋白质在复杂的混合物中的存在和量。

免疫印迹法的原理是将蛋白质样品分离后转移到固定膜上,然后用特异性抗体与目标蛋白质结合,最后通过检测抗体标记物的信号来确定目标蛋白质的存在与数量。

免疫印迹法的步骤如下:1.蛋白质分离:首先,将待测样品进行电泳分离。

通常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进行分离,根据蛋白质的分子量大小将其分离成不同的带状条带。

2.转印:将蛋白质从凝胶转移到固定膜上。

这个步骤通常使用西方半湿法或湿法转印,将凝胶和膜夹在一起,通过电流使蛋白质从凝胶逐渐转移到膜上。

3.阻断:为了减少非特异性结合,需要用饱和蛋白或其他蛋白质进行膜的阻断。

常见的阻断剂包括牛血清白蛋白(BSA)或非脂干奶粉。

4.抗体结合:将特异性的一抗加入到含有阻断剂的缓冲液中,将膜与抗体溶液一同孵育,使抗体与目标蛋白质结合。

5.清洗:将膜用洗涤缓冲液洗涤,以去除未结合的抗体和其他非特异性的成分。

6.检测:将抗体标记物(如荧光素、辣根过氧化物酶等)加入到膜上,使其与结合的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通过荧光素的化学反应或辣根过氧化物酶底物的显色反应来产生可见的信号。

这些信号可以通过数字成像系统进行记录和分析。

免疫印迹法的优点包括:能够检测特定蛋白质的存在和量;需要样品量比较小,一般几微克;灵敏度高,可检测到非常低浓度的目标蛋白质;可以同时检测多个蛋白质。

然而,免疫印迹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需要已知的特异性抗体来进行检测,如果没有可用的抗体,就无法检测目标蛋白质;对于高分子量的蛋白质,由于电泳分离的限制,可能无法很好地分离和转移;部分抗体可能存在交叉反应或非特异性结合问题;荧光或显色信号必须进行定量分析才能获得准确的结果。

总体来说,免疫印迹法是一种常用且可靠的蛋白质检测方法,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

Western印迹法原理、操作步骤及应用

Western印迹法原理、操作步骤及应用

Western印迹法的原理及应用一、原理免疫印迹法(Western印迹法)是将经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的蛋白质样品,转移到固相载体(例如硝酸纤维素薄膜)上,固相载体以非共价键形式吸附蛋白质,且能保持电泳分离的多肽类型及其生物学活性不变。

以固相载体上的蛋白质或多肽作为抗原,与对应的抗体起免疫反应,再与酶或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第二抗体起反应,经过底物显色或放射自显影以检测电泳分离的特异性目的基因表达的蛋白成分。

典型的印迹实验包括三个步骤:①蛋白质的电泳分离;②将电泳后凝胶上的蛋白质转移至固体膜上,用非特异性、非反应活性分子封闭固体膜上未吸附蛋白质区域;③免疫学检测。

免疫印迹法克服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直接在凝胶上进行免疫学分析的弊端,极大地提高了其利用率、分辨率和灵敏度,使其成为使用最广泛的免疫化学方法之一。

二、材料Western印迹法所需材料包括SDS-PAGE试剂,硝酸纤维素薄膜,匀浆缓冲液,转膜缓冲液,膜染色液,显色液,酶标二抗及其底物等。

三、操作步骤(一)样品制备培养细胞及组织样品加匀浆缓冲液,机械或超声波室温匀浆0.5~1分钟。

细菌诱导表达的原核细胞,可通过电泳上样缓冲液直接裂解细胞。

然后4℃,13 000g离心15分钟,取上清液作为样品。

(二)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目前对蛋白质进行分离、纯度鉴定及分子量测定的主要方法之一。

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是一种阴离子去污剂,可与蛋白质结合,使蛋白质变性并带上大量负电荷。

SDS-PAGE是最常用的凝胶电泳技术。

它通常采用不连续电泳系统,即用上层胶(成层胶)和下层胶(分离胶)两种不同浓度的凝胶灌制凝胶板。

SDS-PAGE通过其电荷效应、浓缩效应和分子筛效应,达到蛋白质高分辨率的分离效果。

抗原等蛋白样品经SDS处理后带负电荷,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从阴极向阳极泳动,分子量越小,泳动速度就越快。

此阶段分离效果肉眼不可见(只有在染色后才显出电泳区带)。

免疫印迹法的实验技术PPT课件

免疫印迹法的实验技术PPT课件

根据实验结果和反馈,不断优化和改 进实验条件和方法,提高实验质量。
改进实验方法
积极探索和尝试新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提高实验效率案例一:病毒抗原的检测
总结词
高效、准确
详细描述
免疫印迹法在病毒抗原检测中具有高效、准确的优点,能够快速识别病毒抗原,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疾病诊断
药物研发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或其他体液中的蛋白质 表达水平,辅助医生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 、分型和监测病情进展。
在药物筛选和药效评估过程中,利用免疫 印迹法检测药物对特定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从而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生物标志物研究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
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生物样本中特定蛋白 质的表达水平,有助于揭示生物标志物与 疾病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存。
03
实验操作流程
样品处理与分离
样品选择
选择适当的组织或细胞样品,确保其具有代 表性。
蛋白提取
使用适当的缓冲液和蛋白提取试剂,确保蛋 白质的完整性和活性。
细胞分离
根据细胞类型和实验需求,采用不同的分离 方法,如组织匀浆、离心等。
蛋白定量
采用BCA法、Bradford法等方法对提取的蛋 白进行定量,以便后续操作。
转印与封闭
01
02
03
转印膜选择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适当的 转印膜,如NC膜、PVDF 膜等。
转印条件
设置适当的电流、电压和 转印时间,确保蛋白质成 功转移至膜上。
封闭操作
采用合适的封闭液对转印 膜进行封闭,以减少非特 异性结合。
免疫反应与显色
一抗选择
根据实验目的选择特异性的一抗,确 保与目标蛋白的结合。
案例二: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westernblot原理及步骤

westernblot原理及步骤

westernblot原理及步骤Western blot原理及步骤。

Western blot,又称免疫印迹法,是一种用于检测特定蛋白质的方法。

它能够通过识别蛋白质在膜上的位置来确定其分子量,并且可以检测蛋白质的表达水平。

本文将介绍Western blot的原理及步骤,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

1. 原理。

Western blot的原理基于蛋白质的电泳分离和免疫检测。

首先,待检测的蛋白样品经过SDS-PAGE凝胶电泳分离,然后将分离后的蛋白转移到膜上。

接着,膜上的蛋白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再经过化学发光或染色等方法来检测目标蛋白的存在和表达水平。

2. 步骤。

(1)蛋白样品制备,将待检测的蛋白样品加入SDS-PAGE凝胶电泳缓冲液,使其蛋白质变性并带有负电荷,然后进行蛋白定量。

(2)SDS-PAGE凝胶电泳,将蛋白样品加载到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然后进行电泳分离,使蛋白质按照大小分子量在凝胶中迁移。

(3)蛋白转膜,将分离后的蛋白转移到膜上,通常使用的是聚偏氟乙烯(PVDF)或硝酸纤维素膜。

转膜的方法有湿式转膜和半干式转膜两种。

(4)膜上抗体结合,将蛋白转膜后的膜进行封闭,然后与特异性的一抗抗体结合,再与辅助抗体结合。

(5)信号检测,通过化学发光或染色等方法来检测膜上蛋白的存在和表达水平,如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发光、碱性磷酸酶(AP)发光、共价结合荧光素等。

3. 注意事项。

(1)蛋白样品制备要避免蛋白降解和失活,通常在样品中加入蛋白酶抑制剂和磷酸酯酶抑制剂。

(2)SDS-PAGE凝胶电泳要注意电泳条件的选择,如电压、时间和电流密度等。

(3)蛋白转膜后的膜要保持湿润,避免膜的干燥和破裂。

(4)抗体结合和信号检测要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抗体和检测方法,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应用。

Western blot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中,如检测蛋白质的表达水平、鉴定蛋白质、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等。

免疫印迹法二抗的原理

免疫印迹法二抗的原理

免疫印迹法二抗的原理1. 免疫印迹法简介:免疫印迹法是一种通过检测目标蛋白质在复杂混合物中的存在与否、分子量以及相对丰度的方法。

它基于免疫学原理,通过特异性的抗体与目标蛋白质结合,再通过可视化手段来检测这种结合。

2. 一抗与二抗:在免疫印迹法中,一抗是指与目标蛋白质特异性结合的第一抗体,而二抗则是与一抗结合的第二抗体。

一抗一般是由动物免疫系统产生,而二抗则是对一抗的特异性识别。

3. 二抗的来源和特点:二抗通常是由其他动物(如兔子、小鼠、山羊等)制备的抗血清,其中含有与一抗结合的抗体。

二抗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能够与一抗形成稳定的复合物。

4. 二抗的工作原理:在免疫印迹法中,一抗与目标蛋白质结合后,二抗与一抗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实现对目标蛋白质的检测。

二抗通常被标记上一种可视化信号的物质,如酶(如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或荧光染料(如荧光素等),从而使目标蛋白质能够被可视化。

5. 二抗的特异性:二抗的特异性是通过其与一抗的结合来实现的。

一抗与目标蛋白质结合后,二抗能够识别一抗的Fc区域,从而与一抗结合。

这种特异性使得免疫印迹法能够准确地检测目标蛋白质。

6. 二抗的放大作用:由于一抗与目标蛋白质结合后,二抗与一抗结合,形成复合物,因此二抗能够放大信号。

这种放大作用使得免疫印迹法能够检测低浓度的目标蛋白质。

总结起来,免疫印迹法二抗的原理是通过特异性的抗体与目标蛋白质结合,再通过二抗与一抗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实现对目标蛋白质的检测和放大信号。

这种方法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广泛应用,可以用于检测蛋白质的存在与否、分子量以及相对丰度。

immunoblotting免疫印迹法 -回复

immunoblotting免疫印迹法 -回复

immunoblotting免疫印迹法-回复什么是免疫印迹法(immunoblotting)?免疫印迹法(immunoblotting)是一种分析蛋白质的方法,用于检测目标蛋白质在样本中的存在、确定其分子量以及评估其表达水平。

该技术基于免疫学原理,利用抗体对特定的蛋白质进行特异性检测。

免疫印迹法的步骤如下:步骤一:样品制备在进行免疫印迹分析之前,需要从细胞或组织样本中提取蛋白质。

样品制备可以通过细胞裂解和组织破碎等方法来完成。

裂解细胞的方法包括机械裂解、声波裂解和化学裂解等,这会释放细胞内的蛋白质。

组织样本通常需要经过液氮的冷冻-解冻循环,配合高速离心和组织破碎试剂进行组织破碎,以获得蛋白质。

步骤二:蛋白质分离提取的蛋白质需要通过电泳方法进行分离。

常用的电泳方法有SDS-PAGE 和Native PAGE。

其中,SDS-PAGE在分离蛋白质时使用SDS(十二烷基硫酸钠)使其带负电荷,从而实现蛋白质按照分子量大小进行分离。

NativePAGE则不使用SDS,保留了蛋白质的原有电荷和构象,适用于研究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和酶活性等性质。

步骤三:蛋白质转移分离的蛋白质需要被转移到膜上用于后续的免疫检测。

这一步骤称为电转印(electroblotting),通常使用半干式或湿式转印两种装置进行转印。

在转印过程中,将凝胶和膜以规定的条件接触并传送蛋白质,使之迁移到膜上。

通过这一步骤,蛋白质被定位到膜上并准备进行免疫检测。

步骤四:蛋白质检测转移膜上的蛋白质现在可以进行特异性的免疫检测。

在这一步骤中,转移膜需要被封闭以避免非特异性抗体的结合,并与目标蛋白质特异性结合的一抗孵育。

一抗的选择应基于研究者所需表达的目标蛋白质。

一旦一抗与特定蛋白质形成特异性结合,未结合的一抗需要被洗去。

接下来,可以使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或碱性磷酸酶(AP)等二抗来进一步检测目标蛋白质。

这些二抗与一抗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二抗-一抗复合物,可被检测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印迹法免疫印迹法(immunobiotting test,IBT)亦称酶联免疫电转移印斑法(enzyme linked immunoelectrotransfer blot,EITB),因与Southern早先建立的检测核酸的印迹方法 Southern blot 相类似,亦被称为Western-blot。

免疫印迹法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抗原等蛋白样品经SDS处理后带阴电荷,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从阴极向阳极泳动,分子量越小,泳动速度就越快。

此阶段分离效果肉眼不可见(只有在染色后才显出电泳区带)。

第二阶段为电转移:将在凝胶中已经分离的条带转移至硝酸纤维素膜上,选用低电压(100V)和大电流(1~2A),通电45min 转移即可完成。

此阶段分离的蛋白质条带肉眼仍不可见。

第三阶段为酶免疫定位:将印有蛋白质条带的硝酸纤维素膜(相当于包被了抗原的固相载体)依次与特异性抗体和酶标第二抗体作用后,加入能形成不溶性显色物的酶反应底物,使区带染色。

常用的HRP底物为3,3’-二氨基联苯胺(呈棕色)和4-氯-1-萘酚(呈蓝紫色)。

阳性反应的条带清晰可辨,并可根据SDS-PAGE时加入的分子量标准,确定各组分的分子量。

本法综合了SDS-PAGE的高分辨力和ELISA法的高特异性和敏感性,是一个有效的分析手段,不仅广泛应用于分析抗原组分及其免疫活性,并可用于疾病的诊断。

在艾滋病病毒感染中此法作为确诊试验。

抗原经电泳转移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后,将膜切成小条,配合酶标抗体及显色底物制成的试剂盒,可方便地在实验室中供检测用。

根据出现显色线条的位置可判断有无针对病毒的特异性抗体。

一.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基本原理是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丙烯酰胺单体acr聚合成长链并通过双功能化合物甲叉双丙烯酰胺Bis交联而成的三维网状结构凝胶。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机械性、弹性、透明度、粘着度取决于凝胶的总浓度,总浓度越大,平均孔径越小,机械强度越强。

T是Acr与Bis的总百分浓度,C是Acr:Bis的重量百分比,T恒定,C为4%时,有效孔径最小,C大于或小于4%时,有效孔径均变大;C恒定,T增加,有效孔径降低。

聚合过程由TEMED(四甲基乙二胺)和过硫酸铵激发。

阴离子去垢剂SDS能破坏蛋白质中的氢键和疏水键,按一定比例和蛋白质分子结合成复合物,使蛋白质带负电荷的量远远超过其本身原有的电荷量,掩盖了各种蛋白质分子间的天然电荷差异;加入巯基乙醇使电泳的迁移率不再爱原有分子形状的影响。

蛋白质的迁移率将主要取决于其分子量的大小基本步骤:1.收集蛋白样品(Protein sample preparation)可以使用适当的裂解液,裂解贴壁细胞、悬浮细胞或组织样品。

对于某些特定的亚细胞组份蛋白,例如细胞核蛋白、细胞浆蛋白、线粒体蛋白等,用SDS上样缓冲液,裂解能力强,能提取细胞总蛋白,可用来检测多种蛋白,包括磷酸化蛋白。

另外,常用的还有非离子去垢剂缓冲液裂解法,低渗缓冲液裂解法。

可以参考相关文献提取这些亚细胞组份蛋白,也可以使用试剂盒进行抽提.2.蛋白质浓度测定:收集完蛋白样品后,为确保每个蛋白样品的上样量一致,需要测定每个蛋白样品的蛋白浓度。

根据所使用的裂解液的不同,需要采用适当的蛋白浓度测定方法。

因为不同的蛋白浓度测定方法对于一些去垢剂和还原剂等的兼容性差别很大。

更方便的方法是选用成套的裂解液和定量试剂盒测定蛋白质。

如果浓度过高,可按比例稀释,读出蛋白浓度后,再折算回原样品浓度。

3. 电泳(Electrophoresis)配制SDS-PAGE凝胶,在收集的蛋白样品中加入适量浓缩的SDS-PAGE蛋白上样缓冲液。

例如2X 或5X的SDS-PAGE蛋白上样缓冲液。

使用5X的SDS-PAGE蛋白上样缓冲液可以减小上样体积,在相同体积的上样孔内可以上样更多的蛋白样品。

注意:Acr和Bis单体对神经系统和皮肤有毒性作用,TEMED对粘膜和上呼吸道组织及皮肤有很大的破坏作用4.电泳结果检查:如果要做Western Blot,是否需要先检查电泳结果呢?能先看看结果如何再进行下一步转膜当然最好。

考马斯亮蓝使用简便快速,可以分辨1ug左右的条带,是最经济通用的蛋白PAGE胶电泳染色方法。

银染操作复杂一些但分辨率高很多,可以分辨2-5ng蛋白。

可是由于考马斯亮蓝染色或者银染经过固定不可逆结合,会干扰后面的Western Blot实验,很多人会选择省略掉这一步——同样的样品跑2块胶,一块染色一块转膜,一般也可以说明问题。

如果想在转膜前看看电泳结果,你需要用SYPRO Tangerine——这种金色荧光蛋白染料灵敏度很高——检测4ng-8ng蛋白,接近银染,但使用非常简单,最重要的是由于不用酸碱或者有机溶剂固定,不干扰蛋白活性,特别适合Western转膜前的染色,或者非变性胶的活性蛋白的检测(比如染色后还需要在胶上进行活性检测等等)。

可惜SYPRO Tangerine价格挺贵的,500ul(5000x)要2000元,即使很节约的用只够大概100多次呢。

所以最经济实惠的方法是:丽春红S,直接染色转移膜,检测转膜效果,充分脱色后不干扰Western结果。

丽春红的检测灵敏度和考马斯亮蓝差不多。

二. 电转移:通常有两种方法:毛细管印迹法和电泳印迹法。

毛细管法转移效率较低。

现在多用电泳印迹法,这种方法是用有空的塑料盒有机玻璃板将凝胶和硝酸纤维素膜夹成“三明治”状,而后浸入两个平行电极中间的缓冲液中进行电泳,选择适当的电泳方向就可以使蛋白质离开凝胶结合在硝酸纤维素膜上。

转移膜的选择:Western Blot印迹常用的转移膜主要是硝酸纤维素膜(Nitrocellulose Blotting Membranes,NC)和偏二氟乙烯(PVDF膜,Polyvinylidene-Fluoride),此外也有用尼龙膜、DEAE纤维素膜做蛋白印迹。

膜的选择要根据a.膜与目的蛋白分子的结合能力(也就是单位面积的膜能结合蛋白的载量),以及膜的孔径(也就是拦截蛋白的大小);b.不影响后续的显色检测(也就是适和用于所选的显色方法,信噪比好);c.如果后继实验有其他要求,比如要做蛋白测序或者质谱分析,还要根据不同目的来挑选不同的转移膜。

几种膜的特点:NC膜 尼龙膜 PVDF膜 灵敏度和分辨率 高 高 高背景 低 较高 低结合能力80-110 ug/cm2 >400 ug/cm2 125-200 ug/cm2(适合于SDS存在下与蛋白质的结合)材料质地 干的NC膜易脆 软而结实 机械强度高 溶剂耐受性 无 无 有操作程序 缓冲液润湿,避免气泡缓冲液润湿 使用前100%甲醇润湿检测方式 常规染色,可用放射性和非放射性检测不能用阴离子染料常规染色,比较于NC膜,可用考马斯亮蓝染色,可用于ECL检测,快速免疫检测适用范围 0.45um 一般蛋白0.2um一分子量小于20kD蛋白0.1um一分子量小于7kD蛋白低浓度小分子蛋白、酸性蛋白、糖蛋白和蛋白多糖(主要用在核酸检测中)糖蛋白检测和蛋白质测序价格 价格较便宜 便宜 较贵1. 硝酸纤维素(NC)膜硝酸纤维素膜是蛋白印迹最广泛使用的转移介质,其优点是对蛋白有结合能力强,适用于各种显色方法,包括同位素,化学发光(Luminol类)、常规显色、染色和荧光显色;背景低,信噪比高;使用也很简便,不需要甲醛预处理,只须在无离子水面浸润排出膜内气泡,再在电泳缓冲液中平衡;而且容易封闭,也不需要特别严谨的清洗条件。

转移到NC膜上的蛋白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以稳定保存很长时间,但是纯的硝纤膜在比较脆,容易卷,不适合用于需要多次重复清洗的用途。

选择硝纤膜时要注意的是选择合适的孔径,通常20KD以上的大分子蛋白用0.45um孔径的膜,小于20KD的话建议选择0.2um的,如果小于7KD的话最好选择0.1um的膜。

另外由于NC膜上结合的蛋白会因为一些去污剂而被代替,因此在封闭时最好使用较温和的Tween20,而且浓度不要超过0.3%(据说0.05%效果最好)。

常见生产公司有Schleicher & Schull;Millipore;PALL Invitrogen、GE (Amersham)、Santa Cruz 等2.尼龙膜尼龙膜更多是用于核酸的转移,也有见于蛋白印迹。

与NC相比,优点是结合力强,结实,柔软不易卷曲,机械强度大,便于操作。

缺点是背景高,而且当转移缓冲液中存在有SDS时蛋白质容易从尼龙膜上泄漏(通过甲醛固定可以缓解这一情况)。

另外,不能直接染色.但是有些公司如pierce有的产品保有尼龙膜高灵敏度的优点和摒弃背景影响大的缺点,采用了合适的signal-to-noise 比例来调整,从而达到了200ug/cm2的蛋白结合能力,同时有比大多数尼龙膜甚至比一些NC膜都要小的低背景3.聚偏二氟乙烯(PVDF)膜聚偏二氟乙烯(PVDF)膜作为基质的转印膜由Millipore公司在1985年首先推出。

与硝酸纤维素膜相比,PVDF膜在蛋白质截留能力,机械强度和化学相容性上都更优越的性能(Pluskal,etal.,1986)。

市售硝酸纤维素膜的典型结合量是80-100μg/cm2,而PVDF膜结合量是100-200μg/cm2(而结合强度PVDF比硝纤膜强6倍!)。

在艾滋病毒(HIV)血清学检验中直接比较PVDF和硝酸纤维素膜,PVDF膜具有更好的截留总HIV抗原能力并提高抗体检测糖基化被膜抗原的性能。

而且PVDF膜最大的优点是具有更好的机械强度和化学耐受性。

这使PVDF膜在各种染色应用和多重免疫检测中成为理想选择;而且单个凝胶的泳道复本可用于多种目的,如考马斯亮蓝染色后切出条带并进行N-末端测序、蛋白消化,肽分离,内部测序和免疫检测。

特别是需要做N端蛋白测序,能经得起多次清洗。

所以PVDF也是要做蛋白测序的唯一选择。

此外,一些强疏水蛋白用PVDF膜效果会更好一些。

PVDF膜适用的检测方法也不少,如化学发光、常规显色、同位素和标准染色,但不适合荧光。

PVDF膜特别注意的是需要100%甲醇预处理(不超过15秒)再用缓冲液平衡。

PVDF膜同样分0.45um和0.2um的,后者孔径小,对小分子蛋白有较好的拦截吸附,背景可能会比前者稍高。

常见的公司有Millipore ,Bio-Rad,Pierce,Pall Life Science,Invitrogen,Whatman等。

三.酶免疫定位1. 封闭Western的灵敏度某种程度上受限于封闭做的好不好。

脱脂奶是最常用的经济配方但是用这种封闭剂由于里面可能有痕量的生物素和碱性磷酸酶,可能造成背景污染而不适合生物素—亲和素的检测方法,脱脂奶也不适合碱性磷酸酶检测(AP)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