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说明文有趣、有效--浅谈小学说明文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说明文有趣、有效
--浅谈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
中大附属外国语学校三年级语文组
说明文是一种常见又实用的文体,它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传授知识,激发兴趣,训练思维,培养阅读能力的重任。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就编排了不少的说明文。

由于相对于其他文体的课文来说,说明文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鲜活的人物形象,也没有浓郁的内心情感,语言较为枯燥直白。

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许多老师只注重向学生传授文章中的科学知识,讲授一些说明方法,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本质。

这样一来,说明文的教学就成了科普课、科学课。

说明文教学的“语文味”就荡然无存了。

那么,如何上好说明文这类课文呢?
一、激发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兴趣
1. 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的精心设计会对课堂产生深远的影响,有时对一节课的生成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导入环节的安排不仅限于课上,也可以将其延伸到课前,这样可以有充足的时间为课堂进行陈铺。

如《赵州桥》这课,可以小组为单位,提前布置学生去查阅一些关于桥的知识,比如,桥有哪些种类?世界上著名的桥有哪些?可以通过文字、图片或者音像资料来获取这些知识。

在直播课上课前几分钟,可播放关于赵州桥的视频。

2. 发掘文本中的趣味因素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阅读兴趣点。

学生对于新奇的事物总是很感兴趣,教师要善于利用这样的契机,引导学生对其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的阅读。

比如《赵州桥》中“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是不是在李春设计出赵州桥之前的桥都很费石料,又容易被大水冲垮?是不是之后有很多桥的建造都学习了李春这样的做法,有哪些桥呢?这样的问题敲打在学生的心坎上,阅读的兴趣自然大增,将学生的兴趣引向书籍,引向生活。

二、品词赏句,领悟精妙
文章是由一个个词语和一句句句子组成的。

个性鲜明的词语和句子承载着文章的精妙、言语的精彩。

说明文以给人科学知识为目的,所以它的语言就特别准确、简洁、通俗易懂。

在说明文的教学中,我们老师一定要引领学生从词语和句子入手,细细品读、感悟。

让学生在品词赏句中感受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洁、通俗易懂的特点,同时又在潜移默化中领悟遣词造句的方法。

1.在“删”、“增”、“换”中品词赏句
在说明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删除、增加、调换一些词语或句子,然后引导学生跟课文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学生往往就能领悟到说明文遣词造句的精妙。

例如,在《鲸》一课的教学中,我在读课文时故意把“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

”“虎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

”这两句话中的“主要”这个词给漏读。

学生察觉出与课文不同纷纷向我指出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主要”这个词语可不可以漏掉,为什么?通过比较,学生立即就明白“主要”这个词在这里是不能漏掉的。

如果没有“主要”这个词,就是说须鲸只吃虾和小鱼,虎鲸只吃大鱼和海兽,其他的食物他们是一概不吃的。

这显然与实际情况是不相符合的。

“主要”这个词语用在这里介绍鲸的吃食是用得多么准确啊!
2.在想象中品词赏句
学生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边读书,边联想,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想象成一幅幅活动的,有色彩的画面。

在想象中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

《赵州桥》一文中用“相互缠绕”“相互抵着”“回首遥望”“双龙戏珠”等词语来描绘桥身雕刻的图案。

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读词语想画面,把想象中的画面用动作演示出来。

通过想象,学生能从中感受到图案的美观。

学生在品词赏句中不但掌握了知识,体会到了说明文言语表达的精妙,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了遣词造句的方法。

三、提高思维深入度,顾及趣味
趣味性是每位语文教师都追求和推崇的,然而趣味性并非表面的热闹,真正的趣味性必须深入学生的思维。

说明文结构紧凑、严密、条理清楚;言语表达科学、简洁、通俗易懂;说明的角度新颖。

这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激发和培养。

因而,我们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不断地训练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方法的同时,思维也得到不断地发展。

1.画图表
说明文条理清楚,表达有序。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说明文这个特点采用“画图列表”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学懂内容,训练思维。

例如,在教学《蝙蝠和雷达》这篇文章时,不妨设计如下的实验报告单: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置身于试验的全过程,依次填写三次试验的方式和结果,然后再汇报。

学生通过理解吸收文本内容,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可揣摩领悟科学试验方法的过程。

这种开放性的教学设计,既可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思维品质,也可使阅读教学的手段更加丰富,从而改变过往教学过于灌输和教条的弊端。

2.作比较
通过对不同句子、语段的比较,学生不但容易学懂内容和方法,而且能有效地训练他们的思维。

如,在《蝙蝠和雷达》一课教学时,我先通过填写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搞清楚科学家做三次试验前的布置,试验时的做法和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填写完后,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引导他们比较、分析这三次试验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就清楚地懂得蝙蝠飞行靠的不是眼睛,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飞行的。

接着,我再次引导学生观察表格,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第二次和第三次试验时,试验前的布置这一格是空着的?学生马上明白,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试验时试验前的布置与第一次是一样的。

那补写上会怎样呢?我让学生补上第二和第三次试验前的布置,再读课文进行比较。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了写文章时相同的内容可以省略不写,相似的活动要有详有略。

就这样,利用说明文表达上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综合,由语言的表象到本质,由语段的个性到文章表达的共性,抓住语言的本质特征,学生不但学到了语言表达的方法,而且学到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他们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得到综合训练。

授课教师综合运用了兴趣教学这个手段,巧妙地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获取、处理和运用课文信息,使得说明文的教与学更加和谐。

学生通过教师设置的思维阶梯,循序渐进,拾级而上。

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所言:“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教师只有充分关注和重视这种作为学习内动力的心理倾向——兴趣,并努力在语文教育实践中积极发挥它的作用,才能实现说明文教学的高效和谐。

注释
[1]廖建平,肖正利.教学中把握知识间的落差点[J].江西教育,2013,(2),13—14
[2]许璐琳.浅议小学说明文教学[J].文学教育,2016,(11),84-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