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
活动建议
宋明理学
从成语典故、日常生活用语(例如醍醐灌顶、当头棒 喝、天花乱坠、回头是岸、一刹那等)中辨析佛教、道 教和理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第4课
宋明理学


三教合一
第4课
宋明理学
白马寺创建 于东汉永平十一 年(公元68年), 是佛教传入我国 后第一座由官府 建造的寺院,所 以历来被尊为中 国佛教的“祖庭” 和“释源”,有 “中国第一古刹” 之称。
白马寺(河南洛阳)
第4课
宋明理学
龙门石窟(河南洛阳)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凿于北魏至晚唐的四百余年,南北长约1公里。 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通,佛塔50余座, 佛像97000余尊。
朱子祠(位于白鹿洞书院内)
第4课
宋明理学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 其谁怜之?
戴震(1723—1777),清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安徽休宁人。
第4课
阅读与思考
宋明理学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 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 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 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 欲求。理学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 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应该看到,理学强调 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 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 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格物致知”始见于《礼记‧大学》,原本是从属于为“诚 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从宋代程颐开始, 理学家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对待。
第4课
宋明理学
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 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 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孔子集前古学术思想之大成,开创儒学,成为 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主要骨干。北宋理学之兴,乃儒学之重光。朱子崛 起南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 术思想之大成。
《五经大全》之一的《周易大全》(明永乐内府写本)书影
第4课
宋明理学
陆王心学
第4课
宋明理学
陆九渊(1139—1193),江西金溪人,因曾在江西象山 (今江西贵溪西南)讲学,人称象山先生。
第4课
宋明理学
陆九渊应朱熹的邀请到白鹿洞书院讲课时的讲义书影 朱、陆两人学术观点不同,但经常邀请对方到自己主持的书院讲学, 反映宋代书院打破了不同学派之间的门户之见,提倡学术争鸣论辩的良好学风。
——《中国文化概论》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 《中国文化概论》 试评价重义轻利观念。
第4课
解析与探究
宋明理学
材料一 唐代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北派首领神秀所作佛偈(佛教唱词):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材料二 神秀的同门、南派首领慧能所作佛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第4课
宋明理学
岳麓书院内专祀朱熹、张栻的“崇道祠”。
第4课
宋明理学
忠孝廉节碑
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时手书,清道光七年(1827) 欧阳厚均重刻。
第4课
宋明理学
“道中庸”碑 宋乾道三年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与张栻论《中庸》之义, 并题写“道中庸”。
第4课
宋明理学
朱熹著述图
朱熹著书图
第4课
宋明理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 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学》
第4课
二程言论
宋明理学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 性即是理。 仁、义、礼、智、信五者,性也。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 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第4课
二程言论
宋明理学
朱熹(1130-1200), 号晦庵,是二程思想的 集大成者。
——钱穆
第4课
宋明理学
“四书”是对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
第4课
宋明理学
朱熹首先提出“四书”之名,对它们加以注释并编著《四书章句集注》 等书。元以后的科举考试,都首重“四书”,并以朱熹的注解作为释读的 惟一标准。
第4课
宋明理学
“五经”是《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的合称。
宋明理学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 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
第4课
宋明理学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朱熹、陆九渊、 王守仁都曾在此讲学。
白鹿洞书院
第4课
宋明理学
思贤台(位于白鹿洞书院内)
第4课
宋明理学
第4课
宋明理学
奉先寺
奉先寺,建于唐初,主佛卢舍那高17.14米,面容丰腴饱满,修眉 长目,嘴角微翘,流露出对人间的关注和智慧的光芒。
第4课
江南春
唐•杜牧
宋明理学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第4课
宋明理学
老君岩
老君岩(福建泉州清源山),刻画的是道家宗主老 子洞悉世间沧桑、慈祥而睿智的形象。
第4课 宋明理学
■三教合一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第4课
导入
宋明理学
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并立,成为中唐以后儒学复兴的重要背景。 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儒家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 将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它绵延700余年,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 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4课
宋明理学
第4课
宋明理学
今版《性理大全》书影
第4课
宋明理学
今版《四书章句集注》书影
第4课
《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是熟饭。看其它《经》是打禾为饭。 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 《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 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 微妙处。
—— 《朱子语类》
宋明理学
《朱子语类》书影
《三教图》(清· 丁云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第4课
宋明理学
政恶多门久矣……三教(儒、佛、道)于是乎可一矣。
——隋· 王通《中说· 问易篇》
第4课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第4课
宋明理学
新兴的儒学思潮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 然的深层思考,还要把这些思考与传统儒家对现实 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 “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因而被称为 “理学”。
第4课
宋明理学
本朝(宋朝)之 治……以理学为之 根底也。义理之学 独盛本朝,以程先 生(二程)为之宗 师也。 ——黄震
程颢,河南洛阳人,世称 明道先生。
程颐,世称伊川先生。
第4课
宋明理学
河南登封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自宋以来在历史上以理学大师 每多宣讲于此而著称于世。程颢、程颐在此讲学,更使书院地位独特,时与河南睢 州的应天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宋代四大书院。
第4课
陆九渊言论
宋明理学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 之所同然者耳。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陆九渊集》
第4课
宋明理学
王阳明
第4课
宋明理学
《王阳明全集》
第4课
宋明理学
阳明墓(位于浙江绍兴的鲜虾山麓)
第4课
王阳明言论
第4课
宋明理学
武当山 道教圣地——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年12月15日入选《世界 遗产名录》),现存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 祠、岩庙。
第4课
宋明理学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 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画面 中,释氏趺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 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同异之处?
同: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都是儒学思想的代表,都强调社会秩序的重 要性;都认同世界本原不是客观的物质世界,要么是“理”,要么是 “心”;都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自我修养、克制,并 积极服务社会。 异:在程朱理学看来,掌握世界应该由己到人,从内向外看;而陆王 心学主张“心即是宇宙”,主张回归内心,从外向内看;因而程朱理学 主张认识世界“格物致知”,而陆王心学则主张“发明本心”、“致良 知”。他们的研究路径也就自然不同。
第4课
宋明理学
嵩阳书院内的“二将军”柏
第4课
宋明理学
河南伊川二程祠庙
第4课
宋明理学
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 一,宋、明理学的一些学者曾在此讲 学。
岳麓书院(位于今长沙市岳麓山)
第4课
宋明理学
岳麓书院内专祀程颢、程颐的“四箴亭”。亭内现存清刻程 氏《视》《听》《言》《动》四箴碑。
第4课
宋明理学
程颐四箴之一《程子听箴》碑刻,原物存于岳麓书院 。
第4课
宋明理学
《二程先生全书》分《遗书》《外书》《经说》 《文集》四类,号“程氏全书”。
第4课
宋明理学
《二程遗书》书影
第4课
宋明理学
《四库全书》将《二程遗书》列为“儒家类”的重点内容。
第4课
二程言论
宋明理学
一物需有一理。
万物皆有理。
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 天下只有一个理。 天者,理也。 有理而后有象,有象然后有数。 ——《二程遗书》
第4课
宋明理学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 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 无所适而不在。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致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从天理、灭人欲 。 —— 《朱子语类》
第4课
宋明理学
《元史· 选举志一》书影 元代科举考试从“四书”中出题,以程朱 等理学家的注疏为评卷标准。
第4课
宋明理学
明 成 祖 朱 棣
第4课
宋明理学
《性理大全》, 七十卷。永乐中, 既命胡广等纂修 《经书大全》,又 以周、程、张、 朱 诸儒性理之书类聚 成编。成祖制序。 ——《明史•艺 文志》
分析宋明理学家程、朱、陆、王分别与以上两则材料所反映思想之间的同 异与渊源关系。
第4课
自我测评
ຫໍສະໝຸດ Baidu
宋明理学
1.什么是理学?它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理学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广义上的理 学,其主要代表是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它形成的客观历史背景主要包括:一是儒学思想本身发展的衰落。自 两汉后,儒学日益衰落。与此同时,王朝的短暂与分裂,使得人们饱经战 乱之苦,从而逐渐对所谓的“君臣”秩序失去信心,转而求神拜佛、炼丹 成仙。佛教、道教思想的传播使儒学面临越来越大的危机和挑战。在彼此 竞争、相互辩驳和渗透吸纳的过程中,三教调合之风渐盛。不少儒家学者 既采纳佛、道学说,但又试图重新建立儒家的权威地位,终于在唐宋时期 三教合一的大氛围下产生出理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