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国际冲突 阅读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国际冲突
“那些讲究实际的人认为自己从不使用理论而只注重实践,但其行为很可能受到一些拙劣的作者之思想的左右,而这些作者的名字早已被他们忘记了。
”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理论在实践中总是被加以使用。
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至少需要简单的因果观念,以及简化、诠释现实的手段。
大部分实际工作者似乎都回避学术理论,很多学者也瞧不起实际工作。
《理解国际冲突》旨在为这个鸿沟搭建一个桥梁,让学生在转向冷战后开始流行的自由主义以及建构主义方法之前,先掌握好传统的现实主义理论。
此书即是一个往返于历史和理论之间的范例。
第一章世界政治中存在着永久的冲突逻辑吗?
世界正在变小,但自修昔底德迄今的国家间政治相随相伴的安全困境并没有发生变化。
学习国际关系的任务在于借鉴历史以理解延续性与变迁性,把提炼出的理论应用于当前环境。
所以此书前面几章即在阐述历史和理论问题,为后面的当今世界问题提供背景材料。
什么是世界政治?
世界政治有三种基本形式:世界帝国体系、封建体系、无政府的国家体系。
当今的国际政治,是指领土国家体系,即各行为体上没有统治者的政治。
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间存在着法律、政治和社会上的区别,而且大多数人总是把国家愿望摆着国际正义的前面。
关于无政府政治的不同观点
当今国际政治的两个思想传统:现实主义,自由主义。
现实主义在国际政治思想传统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心问题是战争和使用武力的问题。
国际政治的主要行为体是国家。
代表人物:基辛格。
自由主义表示有一个与国家并存且与其一起发挥作用的全球社会,它制约国家行为的一部分外部环境。
它包括:跨国界贸易、人民之间的接触、国际制度和体系等。
代表人物:伍德罗·威尔逊。
建构主义是一种方法,它一直关注认同、规范、文化、国家利益以及国际治理等重大问题,它在主权、人道主义干涉、人权及种族屠杀等问题比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更有发言权,是对这两种主流理论的补充。
基本概念
行为体,国家是当今国际政治中的主要行为体,单但它们没有占据整个舞台。
目标,国家追求的目标更为广泛,人权等问题相对于传统的军事安全变得更为重要。
手段,现实主义唯军事力量论,但统治已经进入民族觉醒阶段的民众,代价太高。
伯罗奔尼撒战争
修昔底德是现实主义之父,作者在此引用伯罗奔尼撒战争的例子想做的是给读者一个启示,避免简单地解读历史。
伯罗奔尼撒战争历史简述(略)
根源于理论
雅典力量的增长及其引起的斯巴达的恐惧使得战争不可避免。
安全困境是“囚徒困境”的一种形式。
不可避免性与未来的影像
古代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需要同时关注不变的因素和可变的因素,某些结构性的因素预先限定了事态发展的方向,但合作仍有可能避免“不可避免”感。
其次,历史学家在写历史的时候是有所选择的,没有人能够叙述一个事件的全部内容。
防止误解历史的最好办法是多阅读,而不是少看书。
伦理问题和国际政治
鉴于安全困境的限制,某些现实主义者坚信,道义考虑在国际冲突中不起作用。
事实是,伦理只是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与国内政治中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无偏见是道义主张的试金石。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判断道义主张:动机或意图、手段、后果。
伦理在国际政治中所受到的限制
第一、有关价值观念的国际共识很少;
第二、国家与个人不同;
第三、由于因果关系的复杂性,伦理在国际政治中扮演一个相对较小的角色。
三种有关道义作用的观点
怀疑论,道义在国际关系中毫无意义,因为在国际关系中缺少可以维护秩序的制度。
“强者做其能够做的事情,弱者接受其必须接受的事情。
”我们不必赞同怀疑论者的观点,因为道义在国际政治中的确有一些发挥作用的空间。
而且,并非所有的现实主义者都是十足的怀疑论者。
在国际政治中,我们面对的问题常常不是在秩序和正义二者中选择一个,而是如何在特定形势下平衡各种政策选择。
国家道义主义,国际政治的基础是国家社会,它有一些行为规则,但是国家不总是严格地遵守这些规则。
世界主义,国际政治不仅是一个由国家组成的社会,还是一个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国家边界并没有道义上的地位。
就分配问题来说,道义不管在战时还是和平时期都起作用。
所以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关人类共同体的颇有深度的看法,但这种思路有可能导致极大的混乱。
由于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有所不同,因而道义在国际政治中是较难发挥作用的。
然而,不能因为原则的多样性而认为原则根本不存在。
但又要审慎处理道义,它也会促使愤怒情绪的产生。
第二章20世纪重大冲突的起源
国际体系和原因层次
国际体系是国家间关系的格局。
国际体系中国家间的权力分布状况,有助于我们预测国家的某些行为。
分析的层次
体系并不是解释国际政治的唯一分析层次。
如有人把战争分为:个人、国家、国际体系三个层面。
个人层次的解释不够充分,国家或社会的性质也不绝对导致或避免战争,国际体系层次从外部来解释问题,前面都从内部解释问题。
所以为了增强解释力,需要至少两个分析层次,而这里面还必须包括体系层次。
因为它最为简明,而且通过其它层次的补充增强了整体的解释力和适用范围。
体系的结构与过程
体系分析应该简明一点,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到结构上面,它是更为基本的,也是变化速度比过程缓慢。
国际政治体系的过程是由以下3个因素决定的:
(1)体系的结构(两极结构倾向于导致不甚灵活的过程);
(2)文化与制度环境,它环绕着结构并决定国家参加合作的动机与能力;
(3)国家的目标和手段,属于革命性还是温和的。
革命性与温和性的目标和手段
建构主义者认为,国际体系的过程到底是稳定的还是革命的,取决于主要国家的认同和目标。
但国家除了改变目标之外,还会改变手段。
19世纪国际体系的结构与过程(略)
现代续编(略)
国内政治和对外政策(略)
自由主义的复兴(略)
自由民主与战争(略)
国家利益的界定(略)
现实主义的预言比较适用于中东,自由主义者的预言则比较适用于欧洲。
分清不同的背景,有助于我们衡量不同理论的预测力。
对外政策上的差异
对外政策许多行为上的差异只会产生低水平的推论。
它们最多只能算作有待检验的假设,而不是准确的预言。
反事实推理
反事实推理就是设定与事实相反的条件,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们看作确定因果关系的思维实验。
设定与历史事实相反的条件的方法,有助于我们探讨某个原因是否重要,当然,这种“不确定的历史”也存在漏洞。
衡量反事实推理实验恰当有用的四个标准:合理性、相近性、理论性、真实性。
第三章均势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均势
均势不能维持和平,也不总是能够维护各国的独立地位,但它维持了无政府国际体系。
权力
权力是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它是影响他人和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的之能力;权力指的是一国在国际政治纸牌中拥有多少张好牌。
迫使他国改变行为,是一种直接地或强制性地使用权力的方法。
这样的“硬权力”既可以依靠奖励(胡萝卜),也可以依赖威胁(大棒)。
除此之外,让别人追求你想要的东西,可以叫做吸引力或者“软权力”行为。
现实主义者中,防御性现实主义者认为国家追求安全最大化,而进攻性现实主义者则认为国家追求权力最大化。
作为权力分布的均势
均势的第一含义是指权力分布。
作为政策的均势
均势的第二种用法是把它当作一种平衡政策。
作为多级体系的均势(略)
同盟
同盟是指主权国家为确保共同的安全而相互之间建立起来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安排。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三个层次的分析
简约原则告诉我们,应该从最简单的原因着手分析,看看它们有多大的解释力,然后再根据需要,分析较为复杂的原因。
结构层次上:德国的崛起和同盟体系的僵化。
过程上的变化:从多极到两极的结构变迁影响19世纪均势体系的运行过程。
建构主义者还提出,民族主义的兴起,人们对和平产生了自满情绪,德国的政策三方面原因。
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吗?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深层次原因是均势结构的变迁和国内政治体系某些方面的变化。
包括德国力量的崛起,两极力量体系的出现,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导致的两个衰落帝国的死亡,还有德国政治。
中层原因包括德国的政策、和平自满情绪的增长以及领导人的个人特性。
突发原因是费迪南在萨拉热窝被一个塞尔维亚的恐怖主义者刺杀。
我们的确可以说,假如没有那次暗杀事件,其它某个突发事件也会发生。
突发事件就好比公共汽车,每隔10分钟一辆。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个可能发生的事件,而不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的事件。
人类的选择
是有作用的。
选择的漏斗
领导人所面对的选择漏斗有可能变大,选择的余地也有可能增多。
“可能”不等于“不可避免”。
再谈历史教训
保持一支在危机中可以起稳定作用的军队是很重要的,不可认为我们要么必须使用军队,要么就不需要军队。
第四章集体安全制度的失败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集体安全制度的兴与衰
民主与和平不是均势政策优先考虑的对象,均势是维持主权国家体系的一个途径。
国际联盟
道义力量是很重要的,但它需要以军事力量为后盾。
安全必须是集体的责任。
集体安全原则和均势政策有相似之处,即国家都努力通过缔结强大的同盟来遏制侵略行为,一旦威慑失败,它们都愿意使用武力。
集体安全和均势的方法有三个重要的区别:
第一,在集体安全体系中,人们的关注点是国家的侵略政策而非国家的能力;而均势政策则不同,一些国家通过缔结同盟来反对任何一个变得过于强大的国家,也就是说,人们的关注点是国家的能力。
第二,在集体安全体系中,同盟不是预先建立起来的,因为不能预先确定哪些国家是侵略者。
一旦发生侵略行为,就是所有国家反对一个国家。
而在均势体系中,同盟是预先建立起来的。
第三,集体安全体系具有全球性和普世性,因为没有中立者或者免费搭车者,如果太多的国家采取中立态度,那么善的联盟可能就会显得很弱小,从而削弱联盟威慑或惩罚侵略者的能力。
集体安全涉及主权和国际法。
美国与国际联盟
美国不参加自己创建的这个国际组织。
这个使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均势天平发生倾斜的国家,拒绝承担创建战后世界秩序的责任。
早期的国际联盟
国际联盟一开始就是无能为力的,但它也制定了减少德国赔款额的方案,并允许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并且在国际联盟行政院中占据一个席位。
国际联盟成了外交活动的中心。
国际联盟在中国东北的失败
埃塞俄比亚纷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二战导致了两极世界的出现,也宣告了欧洲主导均势的时代结束了。
希特勒的战争?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过于简单。
希特勒的战略
第一阶段,通过一系列的聪明外交行动破坏凡尔赛体系的框架结构。
第二阶段,向邻近的小国进行扩张。
第三阶段,短时间内成为欧洲大陆的主人。
第四阶段,发动全面战争。
个人的作用
自负和种族主义意识形态
体系和国内原因
国内层次的三个变化:
首先,西方民主国家由阶级分化和意识形态分野而四分五裂,几乎无法通过协商一致来制定对外政策;
第二,经济崩溃;
第三,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
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吗?
太平洋战争
绥靖与两种类型的战争
一种模型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冲突不断升级的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可以通过绥靖政策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战源于希特勒策划的侵略行为没有被威慑住。
这种历史模式有些简单。
第五章冷战
威慑和遏制
冷战中的威慑与核威慑问题密不可分,但后者也是均势逻辑的延伸。
遏制指的是美国在冷战时期所采取的特定政策,它旨在遏制共产主义,实现自由的世界经济和政治秩序。
有关冷战的三种思路
传统派声称,斯大林和苏联导致了冷战的产生。
修正派主要在60-70年代发表著作,认为冷战是由美国的扩张主义而非苏联的扩张主义所导致的。
后修正派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强调体系结构层次的解释,战后两极均势结构决定了冷战是不可避免的。
苏联和美国的目标是不同的,苏联的目标是具体的,即占领领土;美国追求的则是抽象
目标或环境目标,它关心的是世界政治大环境。
罗斯福的政策
他希望建立一个自由贸易体系,美国要加入一个新型的、较强有力的国际联盟,其表现形式就是设有一个强有力的安全理事会的联合国组织。
斯大林的政策
战后当务之急就是加强国内控制。
战后,斯大林采取了孤立主义政策,旨在抵制欧洲和美国的影响。
在外交政策方面,斯大林既要维护自己在国内的地位,也要维护苏联在东欧的权益。
斯大林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虽然他用共产主义的认识框架看世界,但是他经常采取务实的策略。
冲突的阶段
1945-1947 冷战逐渐开始;
1947-1949 冷战宣战阶段;
1950-1962 冷战高潮阶段。
冷战是不可避免的吗?
分析的层次
冷战期间,美国很难理解苏联,因为后者就像一个暗箱。
美国领导人只能看到进出暗箱的东西,却不知道安详里面所发生的事。
美国同样让苏联人难以理解,美国就像一台发出噪音的机器,它产生的背景声音太杂了,也就是说过多的人在谈论过多的事儿。
因此,苏联人经常搞不清美国人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美国和苏联在冷战中的目标
苏联倾向于追求具体目标或占有目标,比如领土扩张。
而美国则倾向于追求抽象或环境目标——构建国际政治大环境。
遏制
美国政府想要遏制苏联,但遏制政策含糊不清。
越南战争
美国担心,假如它不能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美国的信誉将受到损害。
但今天的越南共产党政府与美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动机、手段和结果
冷战的发展
冷战的结束
核武器的作用
物理学和政治学
恐怖的平衡
核威慑的问题
古巴导弹危机
道义问题
第六章冷战后的冲突——干涉与制度
种群冲突
干涉与主权
干涉概念的界定
主权
对干涉行为做出判断
不干涉原则的四个例外
自决的问题
国际法和国际组织
同国内政治进行类比
可预见性与合法性
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与集体安全
中东的冲突
民族主义、宗教和均势政治各自提供了部分答案。
民族主义问题
阿拉伯——以色列冲突
1991年和2003年的波斯湾地区冲突
第七章全球化和相互依存
第八章信息革命与跨国行为体第九章新的世界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