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42块中高渗油藏水驱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42块中高渗油藏水驱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摘要】X42块是辽河油田最早开发的中高渗稀油油藏,经过40多年的水驱开发,区块进入了高含水开发阶段,采出程度高,水驱效果差,采油速度低。通过分析区块的剩余油分布特征,确定了剩余油富集的六中类型,明确了构造高部位和断层附近是剩余油富集的主体区域,为下一步井网调整和开发方式转换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高渗剩余油水驱
1 油藏地质特征
X42块位于辽河断陷盆地西部凹陷兴隆台构造带中部,是兴隆台油田主力断块之一。区块为沿东西向断裂背斜构造,整体北高南低,主要的含油层位在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二段兴隆台油层,属于以构造控制作用为主的岩性-构造油藏,油层埋藏深度在1900~3100 m,纵向上油层主要分布在VI~Ⅻ组砂岩组。油层为扇三角洲沉积,主要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河道间和前缘薄层砂四个微相。储层孔隙度平均为22.4%,渗透率平均为2477×10-3μm2,属中孔隙-高渗油藏。X42块为一个边水层状气顶油藏,气顶厚8~15m,油气界面为1970m,油层厚度一般为20~50m,单井平均有效厚度为27m,油水界面为2050m。原油性质属于稀油,原油密度(20℃)为0.8788g/cm3,地面原油粘度(50℃)平均为18.74mPa·s,凝固点平均为16℃,含蜡量平均为8.66%,沥青质+胶质为16.81%。
[1]
2 油藏开发特点
纵向上,各砂岩组水淹状况不同。Ⅷ、Ⅹ砂岩组水淹最严重,其次是Ⅵ、Ⅶ砂岩组,Ⅸ、Ⅺ油组水淹较弱,Ⅻ砂岩组基本未水淹。ES2Ⅶ砂岩组,是最大的油砂体,动用程度和采出程度最高,但水淹程度不是最高的,说明该砂岩组仍有很大潜力。
3.2 剩余油分布规律
从水淹、剩余油研究结果认为,X42块剩余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2] 3.2.1?构造控制型:
由于控制程度不同,即受构造因素的影响,原油集聚于构造顶部或断层附近而又无开采井点动用所形成的剩余油。在区块的西部,由于局部断层发育,导致部分区域因断层遮挡导致剩余油富集。3.2.2?注采系统不完善型
由于波及程度不同,即注采井生产状况的变化,而引起油层中油水关系重新分布而形成的剩余油在区块的西南部,由于注采井不完善导致注入水仅向单一方向波及,导致局部剩余油富集。3.2.3?井间滞留型
由于井网、注水开发方式等原因而导致的水驱流线控制不到死油区。3.2.4?连通程度差型
储层变化大,连通程度差,注水见效程度差所形成的剩余油。
3.2.5?边水与断层、岩性共同控制型
由于主要是由于注入水与岩性、断层的综合作用所形成的剩余油。3.2.6?动用差零散型
由于油层分布零散,连通差,受主力层干扰动用差所形成的剩余油。
3.3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
3.3.1?构造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
同一层位注水井周围的生产井,构造高部位的井受水驱效果差,水淹弱,而构造低部位的油井受水驱效果明显,水淹严重。
3.3.2?沉积相影响剩余油分布
X42块主要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平面非均质性较严重。因此,当进行注水开发时,位于主河道的注水井吸水好,油井受效快,水驱动用程度高,剩余油少。如XJ1井一带砂体主要为主河道沉积,储层物性好,水驱动用程度高,水淹严重,剩余油少。而位于X477井一带,沉积相主要为河口砂坝、甚至为河间滩,储层物性差,注水井注水不吸或吸水能力差,油井产液能力低,水驱动用程度差,剩余油多。
3.3.3?注采是否对应也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
从整体上看,区块主体区域注采井网比较完善,水驱效果好,剩余油少;而连通程度差,注采井网不完善的井组注采不对应,注水见效程度差,剩余油较多。
3.3.4?井网布置方式影响剩余油的分布
在断层附近、井网密度大以及注水分流线部位的井受水驱效果好,剩余油少;在井网密度较小、油层连通差的注水分流线以外地带注水效果差,剩余油多。
4 结论与建议
(1)通过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认清剩余油富集区是水驱老区开发调整的基础。
(2)对于中高渗油藏,在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主要受构造控制影响,在构造高部位和断层遮挡处是剩余油富集的主要区域。
(3)沉积也是影响剩余油的主要因素,在河道主流线和河口坝中心由于物性好,水淹严重,剩余油少,在主流线两侧储层物性变差,注水井注水不吸或吸水能力差,水驱动用程度差,剩余油多。
(4)针对X42块后期挖潜,应根据剩余油分布特征,利用新钻加密井或老井补孔,以完善注采井网;通过调驱、卡封高窜水层,提高油层的纵向动用程度;开间关主力层主流线井的方式调整液流方向,扩大注水波及体积;对于岩性、断层遮挡所形成的主力层剩余油,可以通过水平井进行挖潜。[3]
参考文献
[1] 谢丛姣,关振良,蔡尔范. 石油开发地质学[M].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110-270
[2] 林承焰.剩余油形成与分布[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90-159
[3] 王洪宝,宋绍旺,田仲强,等.不同类型油藏的分类治理与分类开发[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3,11(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