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柳琴戏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
假
实
践
报
告
文学院2010级文化产业管理1班 201002120119
郭威
滕州市柳琴戏的发展
摘要:柳琴戏作为鲁南苏北地区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在广大人们中倍受欢迎。
从柳琴戏的产生开始,期间不断吸收新的东西,根据人们的要求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戏曲。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柳琴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尤其在广大的青少年年青一代中,更是慢慢的被冷落,柳琴戏如何发展下去也是当地人民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正文:
滕州作为鲁南苏北交接地界,正是柳琴戏兴盛的地方之一,在滕州的土地上,随处可以听到人们口中哼着的柳琴戏曲,大街小巷音像店面会经常听到有着浓厚地方方言的柳琴戏的声音。
本文着重论述柳琴戏在滕州的生存和发展的过程,现状,以及今后如何更好的发展弘扬这个传统的文学艺术。
主要分为柳琴戏的介绍、柳琴戏的发展、滕州与柳琴戏的渊源、目前柳琴戏在滕州市发展的现状、结合滕州当地实际情况给出今后发展的方向和措施等方面加以论述。
1.柳琴戏简介及其特色
柳琴戏俗称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后腔等名称,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接壤地区。
柳琴戏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以鲁南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一说是由江苏海州传播而来。
柳琴戏的音乐唱腔非常别致,地方特色尤为鲜明,男唱腔粗犷、爽朗、嘹亮。
女唱腔婉转悠扬、丰富多彩、余味无穷。
演唱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发挥、创造,自由地变化。
"
怡心调"是本剧种的最大特点。
此外,在唱腔的落音处,女腔常用小噪子翻高八度,男腔加入衬词拖后腔,也是其独特风格。
节奏大多是有板无眼的1/4击拍,除了大部份是后半拍起唱处,还有连续切分的变节奏,给人以欢快、活泼、跳跃之感。
由于唱腔旋律与地方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唱腔中的音程大跳经常出现,再加上频繁的转调,使人听起来既新奇多彩、又自然和谐。
柳琴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各种姊妹艺术的优点,并与流行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着密切联系,成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载体。
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影、电视的迅速普及,以及多种娱乐样式的出现,柳琴戏观众逐渐减少,表演团体悄然萎缩,柳琴戏慢慢退出人们的视野。
到今天,你很难再看到一场纯粹的柳琴戏演出,听到几句纯正的拉魂腔声调了。
国家非常重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柳琴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滕州市与柳琴戏的渊源以及滕州柳琴戏的发展现状
滕州市坐落在山东省的南部抗日铁道游击队之地—枣庄,南邻江苏北部徐州等城市,是鲁南的一个人杰地灵的县级城市,近年来得力于煤炭、机械、机床生产等行业,发展速度飞快。
按照其地理位置,滕州正式柳琴戏的兴盛的地带,柳琴戏的唱腔语言等与滕州当地方言有极其的相似之处。
柳琴戏是滕州土生土长的一个剧种,它和当地的风俗习惯、思想感情和地方语言的关系极为密切。
早在明末清初,当时的滕州还是滕县,流行的主要有滕县花鼓,滕县花鼓和今天的柳琴戏有相似之处,后来经过不断地发展,人们不断地注入新的内涵和东西,柳琴戏逐渐的形成并慢慢发展成为滕州当地的一个最常
见的老百姓最为熟悉的戏曲形式。
作为墨子和鲁班的故乡,滕州历年来注视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因此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柳琴戏的不断完善。
在第九届齐鲁文化艺术节上,滕州上演的柳琴戏《墨子》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目前,在滕州大地,对于柳琴戏人们耳熟能详,人人都可以哼唱上几句,一些著名的曲目如《王华传》等人们更是喜爱有加。
尤其在中年老年人一代,平时休闲时刻最常见的休闲方式就是坐在家中听上几段柳琴戏曲,从而放松精神延年益寿。
由此可见,柳琴戏源于滕州当地,并发展和丰富与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滕州经济发展的同时,柳琴戏作为当地文化重要部分也得到了快速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4、柳琴戏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剧目陈旧,创新太少
剧目是一个戏曲的核心,有了好的剧本,一出戏就成功了一半。
柳琴戏剧目大多来源于苏北地区的现实生活,反映民风民俗。
现今的社会发展速度如此迅速,更新速度更是惊人,而柳琴戏存在的剧目多是几甚至几十年前的了。
经典是经典,但是已经不能够满足广大观众的欣赏要求了。
广大的柳琴戏艺术工作者要深入生活,获得好的素材进行创作。
近几年柳琴戏在许多重要的演出场所都有露脸,但是演出的剧目大多是传统的优秀剧目,反映新时期新生活新事物的剧目基本没有。
剧团应鼓励相关剧目创作者创作新作品,适当的时候进入较高一级剧团进行培训和学习,新剧获得成功时,政府文化部门或者剧团应给与相应的奖励,并为创作者提供好的政策和经济环境。
(2)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
在电视普及、歌舞厅风行等娱乐新潮的迅猛冲击下,戏曲观众被迅速分化、
瓦解和改变。
从年龄上看,青年观众由于阅历原因而尚未建立完备的戏曲观赏心理机制,因此,与老戏迷截然相反,他们由于对戏曲表演艺术的陌生而产生了极大的审美阻隔。
而其他文化娱乐方式,因简便、直接、趋时等原因,纷纷赢得了观众的青睐。
也就是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可以不必通过观赏戏曲就能很方便地得到满足。
(3)剧团人才的稀缺
从滕州市柳琴剧团的现状来看,创作人员平均年龄为50岁,这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是难有创新可言的。
且平日的演出中多以现代歌舞为主,艺人们很难在柳琴戏上有所突破。
不仅是艺人,从剧团的管理层来看,也是不够专业的。
一个优秀的艺术团体管理者,应该具备专业的管理素质以及艺术素质。
在保证基础生产的同时,能够对剧团的发展提出可行的创新方案,大胆引进人才,大胆创新,这样才能保证剧团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柳琴戏的传承。
5、滕州市柳琴戏的发展与保护
基于目前柳琴戏在滕州市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了保护这种传统文化,为了使这种传统的艺术得以不断地延续生命力,更是为了丰富当地人们文化生活,促进滕州文化的发展,我们有义务更有这份责任去保护和传承柳琴戏。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出发:
(一)地方政府的政策保障
地方党政机关要积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典范。
柳琴戏艺术是滕州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反映了鲁南地区的文化发展历史,反映了当地群众的审美情趣。
政府政策支持和保护柳琴戏,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柳琴戏观众的精神需求而去种点儿“食粮”,也不仅仅是为
了保住柳琴戏从业人员的“饭碗”,而是涵盖着对滕州地域文化的一种敬重。
保护柳琴戏就是保护滕州文化。
在国家关于戏曲保护的新法没有出台之前,滕州市的人大立法机构或政府职能部门,有没有可能先行制定一个地方性法规或政策,参照国家对昆曲、京剧的扶持保护方法,对柳琴戏的发展历史、艺术价值、人文价值,给予恰当的界定;对地方戏的保护范围,保护方法,保护责任和保护机制,作出全面的规定;对有功者奖,有过者罚,有罪者惩,特别是对社会各界扶持、保护地方戏的行为给予明确的激励和税惠。
改革不能简单的压缩、合并和减少剧团,而是应该通过改制增加文化产品的供给,并且要防止垄断,鼓励良性竞争。
(二)积极培养柳琴戏人才
戏曲人才的培养具有其特殊性,无法像义务教育一样在广大群众中进行普及,这就要求专业柳琴剧团和文化管理部门做出长远规划,为地方戏剧的振兴、发展与保护培养年轻的柳琴戏继承人。
1.改革招生体制,提高学历教育
可以选定一至两所高等戏剧院校,,设立柳琴戏演艺专业,从改革招生体制和提高学历教育层次入手,以高学历和低学费作为吸引生源的手段,定期向各柳琴剧团源源不断地输送其所需的优秀人才,借以改变数十年来各剧团无序运作、各想各的人才培养办法,缓解剧团人才队伍严重不足的现状,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人才构成机制。
2.提高演员待遇
当年梅兰芳领衔演戏,要养活一个剧团和一家人;今日的青年演员,收入仅够维持个人生活。
这种局面不改变,柳琴事业没有吸引力。
提高演职
人员的待遇水平,形成奖励机制,也是促进柳琴戏发展的重要因素。
有了动力才能前进,剧团成员才能在生产中积极创作,积极演绎;而随着柳琴表演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甚至参与到柳琴戏中来。
(三)柳琴剧团应积极促进柳琴戏的繁荣
地方戏毕竟是个相对小众的戏曲,受众面具有地方局限性,不及京剧或昆曲那般普及之广,表演团体也相对较少。
流传于苏鲁豫皖的地方戏种众多,柳琴戏又是众多戏种中的一个,所以柳琴剧团对于柳琴戏曲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把柳琴戏植入当地旅游来发展
滕州作为墨子和鲁班的故里,文化发展一直是当地政府的着重点。
近年来不断开发,已经形成了以当地的红荷湿地和历史文化为依托的旅游景点,这给了柳琴戏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结合旅游资源的开发,加大柳琴戏的宣传,这样既可以使柳琴戏扩大知名度,也可以利用柳琴戏更加促进当地旅游的发展。
实践总结:柳琴戏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和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理应得到我们的传承和发展,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冲击下,更要着力保护这些历史遗留的精神财富。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富足的物质生活使得人们不再为衣食住行而担忧,众多的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重新受到青睐。
因而在如此良好的社会环境下柳琴戏要顺应时势,紧跟戏曲文化的发展步伐,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柳琴戏。
我相信,在政府、剧团以及广大柳琴戏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柳琴戏的前进之路必将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