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褶纹遗传的家系调查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国外学者作了一些掌褶纹的研究
对 象 和 方 法 ( 一)对象 检查北京某城区幼儿园小 儿(-5 43 男29 女 14 及其父母 4 岁) 1名( 1, 9) 86 2 名。双亲和小儿均为汉族, 身体健康。 智力
发育正常,双手无畸形和外伤史。母孕期无严 重疾病史和有害物质接触史。家族中 3 代亲属 内无遗传病史。 ( 二)方法 根据李实韶等川 分类方 的 法, 将掌褶纹分为普通、 通贯、 桥贯、 叉贯和中贯
用H D 和H E 培养上清对小鼠和兔 Y , Y8
了三株杂交瘤细胞: H D , E, H . Y5 H 8H 2 Y Y
1 )参加本工作的还有林睛、 吴秋莲同志。
弓 3
[ ] 马光生等:18 3 92 腔医 ' 4: -1 0 。口 学, ( 1 2) 7 7 5 6
[ ] 沈际皋等: 18。中华儿科杂志 , 91: -3a 4 91 1() 3 1 4
[ ] 李崇高等:1 9 5 9 0遗传学报, () 16 7 61 30 : [ ] r oy A, a : 01 Pd t 7()11 6 G e r, e l 1 . ei . 76: 7 g . t 9 . a , . 7 0-
9. 28
通贯 桥贯
叉贯
16 . 08 . 12 .
中贯 合计
1 0 0 1 0. 1 0. 1 0. 1 0. 1 0. 1 .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横贯型。对每个观察对象采取直接观察、 分类、
现 场记录的方法。
亲代
表 2 亲代一子 代间横贯型掌褶纹的关系 子
总数 பைடு நூலகம் %
一 s

76 . 1 7 8. 1 8 3. 4 0 0. 0 9. 7
ss 4 0 2

12 . 0 6. 9 20 0 . 5. 00 19 .
一s加 s s
2 9 9 6 3 1 4 8

8. 8 1. 87 20 7 . 60 0 . 50 0 . 1. 16
2 5 9 4 2 0 斗 0
1 1 8
代 普通 型 % 子女

结 果 与 分 析
横 贯 型
女 % 合计
伙 贝 坐
( 一)各型掌褶纹频率及性 比 本 样本 5. 9 1 . 4 5 6 4 6 8 . 5 6 1 . 0 9 3 36 父亲 5 2 2 2 9. 6 2 3 1 1 7. 4 1 . 82 6 7 7 2. 出现的各型掌褶纹频率 ( 1 以普通型最高, 母亲 表 ) 7 8. . 2 2 . 8 6 2 2 6 4 57 2 3 4 8 2. 双亲 占9.多; 28 横贯型总频率占7 多, . 其中以通贯 2 3 9 2 6 6 2. 合计 84 1 2 1 . 7 8. 1 43 5 7 . 74 型最多,占3 多。 男女间横贯型频率差异明 . 6 显,男性为 9 外, . 女性为 4 务, 女为 2 : 8 . 男; 3 . 3 ( 三)横贯型掌褶纹的双亲对子女掌 褶纹 1 作 x检验, < 0 , , 2 P 0 1 差异非常显著。男女 . 的遗传影响 由表 3 可看出 ,随着双亲横贯 间横贯型频率的差异情况与沈际皋 等[, L 的统 4 , 5 计资料一致,但各型掌褶纹频率分布与他们略 Sn F n “ a. Fmi I vsg t n Ih - og ag 1 a l n et a o o n e : y i i n rt n e f l r e e ia c o Pa ma Cras s 有出人。 1 )中国科学 院遗 传所 李实韶 同志对本文提出宝贵修 改 意 ( 二)双亲为横贯型掌褶纹其子女 横贯型 见, 特此致谢。 掌褶纹的发生率 由表 2 可看出,父亲或母 本文于 18 年 6月 2 94 0日收到。
遗传
H R DT S e i ) () 4- 4 18 E E IA ( i g 8 t 3 6 Bj n 2 1 9
掌褶纹遗传的家系调查1 )
宋 肪 潘 英 丁 原 素 秀
( 都 儿 科 研 究 所) 首
亲一方有横贯型掌褶纹时,儿子的发生率均大 女为 4 3 8 3 1 :) 7 工作〔 6 1 ,我国也作了一些民族〔 1 , 和某些疾病〔1 于女儿。子: 1.多: .关(. 1。 可见 2 , 3 的各型掌褶纹频率的研究。为了对人类掌褶纹 上下代相传, 亦表现为男性发生率高。此外 , 双 有较深人的了解, 并对临床医学工作有所帮助, 亲之一为横贯型时, 其子女发生率为 1.外, 9 5 双 本文初步探讨了人类掌褶纹的遗传问题。 亲均为横贯型时,其子女发生率为 5. 7 %,后 2
并对前两株细胞分泌的单克隆抗 体进一 步鉴
定。
细胞毒实验同样以雌、 雄脾细胞为靶细胞。 以 15 稀释的豚鼠血清作为补体, :0 用台盼兰染 色判断细胞死活。 HY 培养上清的细胞毒 D, 性百分数, 对雄性细胞为 2. 0沁, 6 -10 对雌性 2 细胞为 。 而 H E 培养上清对雄性细胞的细 , Y8 胞毒性为 8.多, 4 2 雌性细胞为4 多。
H- Y抗原是由Y染色体编码的、 雄性动物 特有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分布在细胞膜表面, 利 用抗 H Y杭体可以鉴别或杀伤早期的雄性 胚 - 胎, 从而达到控制动物性别的目的。但是, 用常 规方法获得的 H- Y抗体, 产量很低, 效价不高, 无法大量应用。 为此, 我们采用单克隆抗体技 术解决这一问题。 用雄性 C 7 5 小鼠的脾细 胞免疫 雌性 C 7 5 小鼠, 经加强免疫后, 取免疫雌鼠的脾细胞与骨 髓瘤细胞 S20融合。 融合剂为 P G 00 P/ E 10o 经 HA T培养基选择后,用 E IA法检测阳性 LS 孔,再用有限稀释法获得单克隆细胞系。 用E IA法检测坑体时, LS 分别以雌性和雄 性 C7 5 小鼠的脾细胞作抗原, 在戌二醛的作用
41
表 3 双亲对子女掌摺纹的遗传情况
子女双手掌褶纹组合 双亲婚配形式
I -X 一 - I- I -丫 - S II -丫 s I- s I sx 一 V- s V一 s又 S S
总数 %
39 2 4 8 2 9 5 2 41 3 30 0 3 9 2 3 2 I 36 5 91 2 . 81 3 . 79 3 . 40 0 . 50 0 . 88 4 .
5型。为了便于叙述,本文又将后 4型合称为
者较前者为高( ) 表2。但因例数太少,尚难肯
定双亲的共同影响大于单亲的影响。
表 1 各型掌褶纹 的百分频率
型别 普通 总计 母 子 父 女 男 女 (29 13 (1 人 } 1 人)29 (9人 ) 3 人 ) 0人) 4 3 ( 3 (1人)14 ( 2 ( 7 4 6 6
[ 2〕 刘希贤等: 18。中 国神经精 神疾 病杂志 , ()9- 92 82 :7
90 8
7 多, . 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有横贯型掌褶纹 2 的父母, 其子女出现横贯型的比率也较高, 随着
双亲横贯型掌褶纹数量的增加,子女横贯型掌 褶纹数量呈现递增。表明横贯型掌褶纹的发生 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在一个家系中,每代都可 见到横贯掌褶纹, 也显示了明显地遗传倾向。
呈现递增。 I 组普通型婚配的 39 2 对双亲,其
子女有 2 人发生横贯型掌褶纹 (. , 9 8 %) IV 8 I -
组横贯型婚配的 8 对双亲,其子女有 1 人发 4 9 推测 V- 横贯型掌褶纹的形成 1 生横贯型掌褶纹 (2 务) 两者作 x 检验, 与叉贯型之间, 2. 。 6 2 P . , < 1 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掌褶纹虽被认 可能受其母系影响较多。故本系谱包括了两个 0 0 为由于掌部关节屈曲活动所形成〔,但根据我 家系的掌褶纹遗传情况,更进一步说明了掌褶 4 1 们资料中的上下代关系看,遗传因素对掌褶纹 纹的发生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 五)横贯型掌褶纹的变化 我 们观 察 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 四)横贯型掌褶纹的家系调查 在调 到横贯型掌褶纹上代传递下代时, 各型之间有 查中, 我们发现了一个横贯型掌褶纹的家系( 图 相互变化的现象,并非同型相传。如亲代为通 子代除表现通贯型外,还可表现桥贯、 叉 1。 家系里各代中均无近亲婚配。 系谱中方 贯型, ) 框内除先证者父母( 外地工作) 外是实际调查所 贯和中贯等型,有时可为各型的混合型。所以 见, 其余部分由先证者祖父口述。 先证者V 2 它们的分型诚然是人为的。 - 掌褶纹介于通贯与中贯型之间, 其叔父I- V 9的
合计
注 :一 表示双手均 为普 通型; 一 S表示一手为普通型, 一手为横贯型; S S表示双手均为横贯型 。
图 1 横贯型掌褶 纹的家系图谱
口 男性普通型 0 女性普通型 . 左 手横贯 型
口 右手横贯 型 . 双手横贯型
: 褶型详0 亡命 异双 掌类不 死 卵生
型掌褶纹数量的增加,子女横贯型掌褶纹数量 掌褶纹介于通贯与叉贯之间, I 1 的掌褶纹 V- 0
12 . 03
遗 传 信 使
抗H Y 单克隆抗体的研究, - 抗原 ‘
黄 裸 宁 华陈 艾 陈 华 益 秀兰 谭 玲 孟 玲 丽 春
(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 北京)
精子作免疫荧光染色,在小鼠精子涂片上观察 到,顶体区呈强烈的颜色反应,精子中段不着 色,但尾部也呈绿色荧光。用活的兔精子进行 免疫荧光染色,则观察到除了精子头部与中段 的连接点( 颈部) 着色外,只在顶体区发出强烈 的绿色荧光, 呈帽状, 头部其他区域、中段与尾 下包被聚乙烯板。 测 O D. ,以不加第一抗 . 时 部均不着色。 体的孔作为 0对照。结果发现,有三种类型的 抗体反应: () 1 只与雌脾细胞反应; 2 与雌、 () EI 、 LS 细胞毒及免疫荧光试验的结果都 A Y抗原 的单 克隆抗体。 雄脾细胞均反应; 3 只与雄脾细胞反应。 出 证明我们获得了抗 H- () Y5 杀伤 现这三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 C 7 鼠不是高 其中H D 的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高、 5小 度 自交系有关。凡是只与雄脾细胞反应而不与 力强的细胞毒性,有希望应用于控制动物性别 雌脾细胞反应的培养上清液, 定为 H Y抗体阳 的试验。 - 性。取这样的阳性细胞, 经克隆化后, 用同样的 Hu n Hu la g l l: tde o M o oln l a g asn e a. Su is n n co a 方法选出强阳性的单克隆细胞进行增殖。获得 A t oy a s H- A t e ni d A i t Y ni n b gn g
人)
3. 6
89 4 . 礴5 . 2. 4 i6 21 .
9 7 5. 2. 1 1. 1 0. 2 0. 9
9. 15 57 . 21 . 0. 5 0. 2
9 4 5. 2. 3 0. 5 0. 8 1. 0
9 2 0. 4. 9 2. 3 12 . 1斗 .
9 7 5. 2. 1 0. 9 0. 4 0. 9
呼2
为中贯型, 其祖父I- 的掌褶纹为通贯型。检 I3 I 查 V 1 又查出另一个家系,- 与其母I - - 时, V1 V 5 及外祖父I- 的掌褶纹完全一样, I1 I 介于通贯






在本 文 中,横贯 型掌褶纹 总发生 率 为
[ ] 李实韶等:1 4 1 9 。人类学学报, () 3-5, 8 31: 2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