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近端骨骺损伤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桡骨近端骨骺损伤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定义]
桡骨近端骨骺损伤包括桡骨头(骺)骨折及桡骨头骨骺分离,骨折常发生在桡骨近干骺端环状韧带包绕部。
[诊断依据]
一、病史
多由间接暴力所致。
二、症状和体征
伤患肘呈半屈曲位,肘后外侧肿胀、疼痛,若血肿被关节囊包裹,肿胀可不明显。
桡骨头局部压痛明显,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活动受限,尤以旋后障碍最明显,被动旋转时,桡骨头处疼痛加剧。
如果腕和手的感觉和活动功能受限,则可能合并有桡神经损伤。
三、特殊检查(无)
四、辅助检查
X线正侧位片即可明确诊断骨折类型。
或进一步作CT检查明确诊断。
五、鉴别诊断(无)
[证候分类]
按桡骨头倾斜程度的不同可分为:①轻度,成角畸形小于30°;②中度,成角30°~60°;③重度,成角大于60°。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一)石膏固定
骨折无移位或轻度移位者,屈肘90°,前臂中立位石膏托固定4周即可。
若患儿年龄超过10岁,手法整复后桡骨头倾斜度小于15°是满意的,若患儿年龄小于10岁,桡骨小头外侧倾斜小于30°,也是可允许的,在以后的塑形过程中可自然矫正。
(二)手法复位固定法
骨折中度移位者(30°~60°),可考虑麻醉下。
复位方法:肘关节完全伸直,使尺骨与肱骨相对的固定,前臂完全旋后,使移位的桡骨头最突出部分位于伸指总肌和肘后肌之间、肘关节外侧最表浅的部位,向远端牵引,旋后的前臂内收使肱桡关节的外侧间隙变宽,此间隙有利于倾斜的桡骨头移动,稳定地压住近端桡骨头骺向内推,使之复位。
X线复查复位后的对位情况,若桡骨头倾斜度在30°以内,可称复位满意,用肘上石膏托固定,固定位置为屈肘90°和前臂中立位。
倾斜在45°~60°,若旋前和旋后功能各在
60°左右,称为可接受复位,移位应在3mm以内。
若大于4mm,有可能发生尺桡骨近端骨性连接。
(三)钢针撬拨复位
经手法复位不成功,可用钢针撬拨复位。
在局麻及无菌条件下,用一枚钢针自肘外侧后下方穿过皮肤,在X线透视下,针尖顶住骨折块向内上方撬拨,使之复位。
若两侧皮质骨未对齐,会产生再移位,可在尺桡骨上段背侧之间再用一枚钢针穿过皮肤,配合将桡骨远侧断端推回原位。
恢复两折端皮质骨良好的接触,不易产生再移位,操作时应避开桡神经,切勿损伤桡骨头关节面。
二、手术治疗
1、适应症:骨折严重移位者(成角60°~90°,移位大于4mm),常需切开复位,
手术一般采用后外侧入路,关节囊暴露后进入关节,勿损伤骨间背侧神经,有作者主张用血管钳分离旋后肌纤维,暴露骨间背侧神经束,避免损伤。
除不切开环状韧带无法复位外,一般不应切开。
术者在复位后作旋转运动以检查复位后骨折稳定性,以一根细克氏针行内固定,从远端向近端斜形由桡骨颈进入桡骨头,针尾穿出皮肤,以利将来拔出,为了防止针道感染也可埋在皮下。
术后石膏固定3~4周。
三、药物治疗
(一)中药治疗
按骨折三期辨证用药,只是骨骺滑脱多见于婴幼儿,应以方便口服和外用为主。
早期肿胀严重,以活血行气为则,用小儿活血止痛冲剂;若肿胀起水泡,或合并发热者,为瘀血化热,以活血清热为则,用小儿清热解毒冲剂。
中后期肿痛已消,者宜接骨续损,用小儿接骨冲剂。
(二)西药治疗
开放复位内固定者,术前半小时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一般不超过3天。
四、康复治疗
复位固定后,即作手指和腕关节屈伸活动,并用力握拳和作肩关节功能锻炼,禁止作前臂旋转活动。
2周后,逐渐作肘关节屈伸活动。
3~4周后解除固定,配合药物熏洗,加强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功能锻炼。
药物按骨折早、中、后三期辨证施治。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骨折愈合,对位良好,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
2、好转:骨折愈合,对位尚好,功能恢复尚可。
3、未愈:骨折对位不良或不愈合,或上尺桡连接,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