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行业税收优惠政策效应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泥行业税收优惠政策效应分析与建议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财税[2008]156号文《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采用旋窑法工艺生产的水泥或者外购水泥熟料采用研磨工艺生产的水泥,水泥生产原料中掺兑废渣比例不低于30%,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的政策。

这个政策将落后的立窑法工艺排除在外,服务于国家产业政策,具有积极意义。

我们对辖区内某水泥有限公司近3年来的生产经营情况和税收征管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结合各地水泥行业的生产经营和职能部门管理现状,加深了对水泥行业税收优惠政策在实际执行中的效应的理解。

一、基本情况
该公司成立于2008年,2009年7月1日建成投产,主要采取旋窑法工艺生产销售标号为32.5、42.5、52.5水泥和水泥熟料。

其中仅有32.5标号水泥享受即征即退税收优惠政策,该标号水泥2010-2012年年销售占总销售量百分比分别为44.01%、31.54%、28.5%。

见图
调查中发现,产销占比三分之一左右是基于企业根据市场做出判断和管理方根据综合要求做出判断的交汇点。

企业反映,目前旋窑法工艺比较成熟,不管有无税收优惠政策,出于成本利益与市场竞争考虑企业都会不同程度在生产原料中掺兑
废渣。

税收优惠政策实施后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和资金压力,以便更好地投入技改,落实环保要求,提升生产效益,增强市场综合竞争力。

但是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资格认定证书每2年必须重新认定,而每一次跑手续都要花费很长时间,感觉过于频繁,而且只对一个标号的产品给予税收优惠也比较单一,不利于水泥行业的整体良性发展。

据了解,我国水泥是一个被拉动性特点较为突出的产业,基本建设投资的持续增长是水泥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两者如影随形。

进入本世纪后,随着基础建设和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兴起,水泥行业整体保持高速扩张态势。

由于缺乏合理布局,重复建设、结构性过剩和区域性过剩的风险逐步凸显,无序竞争较为严重。

经中国水泥协会初步核实,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拥有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1637条,其中2012年又新增生产线达125条。

这些生产线分布的企业数量众多,过于分散,产业集中度低,行业规模大但缺乏特别突出的强势企业,“大而不强”的局面依旧,加上各方利益交锋,行业兼并重组难度大、问题多,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二、目前税收优惠政策作用于水泥行业存在问题分析
结合日常税收征管和调查了解,我们认为目前税收优惠政策作用于水泥行业至少存在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普通水泥生产存在二次污染,与税收优惠政策的初衷相背离。

从环境保护方面来说,水泥产业氮氧化物排放量成为电
力之后的第二大行业,废渣的利用效率也有严格要求,而受企业经营者观念和技术实力大小等影响,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环保措施的投入方面没有保障,所退税款的使用方面没有监管,一方面退税款直接增加了利润而不是技改方面投入,另一方面水泥生产工艺和日常管理中的环保问题难见改观。

2、增加了财务管理不规范的诱因。

税收优惠政策只针对达标的32.5水泥,明确要求各标号水泥严格分别核算。

实际工作中,为骗取国家退税,部分企业在财务核算上采取多种手段,有意将其他标号水泥生产经营情况混淆到32.5强度的水泥核算中,致使财务核算与事实不符。

另外,由于即征即退税收优惠政策使增值税链条断裂,100%的退税由国家承担,企业有时出于多种原因故意少取得或不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导致销售方少缴增值税。

3、资格认证把关不严。

每两年进行一次的资格认证,是多个部门共同进行的,由经贸部门牵头,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产品中废渣掺入比例测定,国税和地税部门负责财务核算情况评定。

企业产品掺入比例与财务核算是企业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测废渣掺入比例是否达到或超过30%,是采取对企业送检产品随机抽检的办法,而税务部门评定的企业财务核算中废渣的掺入比例以及是否将应税产品与免税产品分开核算是一个总体上的标准,不可能分某一批产品来评定,两者往往出现出入。

而且由于逐利心态使然,企业送检
产品达标而实际上不达标的情况并不鲜见,加上水泥生产环节多、情况复杂,税务部门在日常监管中难以查实。

4、不利于落后产能的淘汰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水泥作为国务院明确列入重点调控的产能严重过剩的六大行业之一,产能过剩问题早就被认为是困扰水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难题。

据工信部数据,截至2012年底,全国水泥产能达30亿吨,全国人均水泥产能已超过2.3吨,远超国际人均水泥消费1吨的红线,产能利用率创新低至72.7%,其中32.5水泥占有不小比例。

32.5水泥是上世纪80年代为了减少水泥短缺、促进发展而降低标准增加的标号,现在对建筑材料的要求提高,从国际上看,32.5标号水泥并不存在。

因而有必要在淘汰立窑法工艺生产的水泥后,接下来淘汰旋窑法工艺32.5标号水泥。

而继续对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不利于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税收服务于水泥行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环保要求和水泥行业现状、未来需求,我们认为对现有税收优惠政策应予以调整:
1、将减排目标和是否产生二次污染作为税收优惠政策的前置条件。

按照《水泥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末,水泥行业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10%,力争水泥企业户数比2010年减少1/3。

目前,我国水泥企业近4000家,新型干法水泥窑的氮氧化物排放普遍在800毫克/标准立方米左右,远期要达到400毫克/标准立方米甚至300毫克/标准立方米。

对水泥行
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是为了鼓励企业更好的投身于水泥生产技术和水泥污染物控制技术的创新进步,甚至于利用水泥窑处理城市垃圾技术的开发,服务于环保和经济结构转型,因而有必要将企业的环保情况作为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门槛”。

2、取消32.5水泥税收优惠政策,给予42.5、52.5水泥税收优惠。

从改进水泥产品质量、提高建筑物使用年限、促进水泥行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方面考虑,有必要取消32.5强度等级水泥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一步改进水泥生产工艺,对原料中掺入废渣达到一定比例(如20%、10%)42.5、52.5强度等级水泥给予50%即征即退增值税税收优惠,尽量避免100%退税的税收优惠政策。

3、改进资质认定和日常监管方法。

综合考虑资质认定的严肃性和日常监管的连续性,既减轻纳税人的负担又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建议对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资格认定证书由目前的每2年认定一次改为每3—5年认定一次,每年进行一次年检。

鉴于税务部门无法有效对企业各批次产品掺废比例进行监控,建议国税、地税部门每季度随机抽选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产品打包上交省级质监部门检查检测,对达不到标准的取消相应季度的退税优惠,并要求整改,整改达标后可继续享受,但对前期已取消的不予补退。

一个周期内(3—5年)出现3次以上不达标的纳税人停止其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资质。

4、严格规范企业财务管理。

对享受实收优惠政策的水泥生
产企业从严要求,尤其是要严格开具和取得发票的规范管理,要求企业必须从防伪税控一机多票系统开具发票,主管税务机关不得为其发售手工发票;企业在购进资源综合利用的废渣时,必须取得填开规范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作为购进抵扣凭证,对大量取得非防伪税控一机多票系统开具的发票或者税务机关代开发票的企业,先暂停退税申请,纳入重点纳税评估或稽查选案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