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失误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用失误及对策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其应对策略摘要:在跨文化交际时,人们常常理所当然地以本国文化的准则和社会规范作为解释和评价别人行为的标准,这种行为往往造成交际失败,并产生较大的心理或社会距离,即造成语用失误。可以说,语用问题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障碍。本文就语用失误中社交语用失误的概念、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概括,希望能使更多人了解语用失误,并且能正确应对语用失误以实现交际顺利进行。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文化背景;社会环境
Abstract: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people often take it for granted that their own cultural norms and social norms as the standard to explain and evaluate the behavior of behavior often causes communication failure and larger psychological or social can say that pragmatic problems has become the obstacle for the smooth intercultural this paper,I analysis and summary the pragmatic failure simply in three aspects that concept,reasons and to make people know more about pragmatic failure and fix them to make Communication go smoothly.
Key wor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pragmatic failure;cultural background;social environment 随着世界地球村的形成和中国国力的逐步增强,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国际间交往的必须。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的社会群体想在不了解对方基本社会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实现成功的交际,使对方顺利接受自己,无疑是十分困难的。可以说,语用问题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障碍。
一、关于跨文化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指的是不同文化出身的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因未能恰当、适时地把握话语的文化含义而造成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上的失误。这种失误指的是语言使用上的失误,指说话形式不恰当,或者是与表达习惯不符,抑或者是时机不
当等等。比如美国人说“I like birds very much.”,而中国人很可能会说成“I very much like birds”,这就是犯了语法错误。如果一位欧美人夸奖一位中国女性说“你今天真漂亮”,而中国女性回答说“哪里哪里,我一点也不漂亮”,这就会使欧美人以为对方在怀疑自己的审美能力,因此感觉不快。这就是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大致可以分为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这里我们重点讨论后者。社交语用失误的研究对象是“影响语言使用的社会环境”(Thomas,1983:99),即研究影响人们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因素。如一个中国人对美国人的普通寒暄被当成是想窥探对方隐私的行为;中国留学生扶西方的老年人过马路,得到的却是怒目而视;中国青年的拾金不昧,却是破坏了德国人的价值规则。这些在中国看似合乎情理的行为,在外国人看来都是不能理解,不友好的行为。那么造成这些问题出现的社会文化因素有哪些呢
二、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原因
(一)文化背景
1.价值观念
尽管价值观是表面上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但是对人们的行为起着指令性作用。它是造成跨文化交际出现语用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同群体间的价值观差异越大,出现失误的可能性就越大。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上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中国社会的群体取向和西方社会的个人取向,中国文化的“求稳”心态和西方文化的“求变”心态,儒家文化的“性善说”和西方宗教的“原罪说”等等。受这些特定价值观的影响,人们在日常生活以及交往中对于不同的事物就会有喜、怒、哀、乐等种种不同的
情感表达及态度取向。而不同的情感表达及态度取向,往往会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如一个中国人在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面前大谈特谈同性恋,那么可想而知,阿拉伯人会认为这个中国人不可理喻,无法继续交往。
1.民族性格特征
民族性格是文化特质的外化表现,是一种总体的价值取向。语言表达中的民族性格显而易见,如中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比较深远,所以民族性格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如下一些特征:中庸含蓄、感性宽厚、聪慧权变、勤俭耐劳、家庭至上、崇拜权威、具象思维、整体把握。而美国也受其自身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其民族性格比较突出地表现为:自我奋斗、不信天命;独立,尊重隐私;讲究效率,勇于创新;不拘礼节,坦率真诚;平等、民主、自由;好动、善变,求异。由此可见,中美在民族性格特征上相差甚大,而如果中美双方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不太了解对方的民族性格,那么在交际中就很可能会出现不理解对方语言行为的情况,从而出现语用失误。
3.思维方式
思维与语言具有内在的联系,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对交际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东方人以整体思维为主,西方人则以分析思维为特点。这在汉语和英语的时空表述上表现得最为透彻。同样是表述时间,汉语从大到小,如“2015年3月11日晚上十一点”,而英语从小到大,如“11pm,,2015”。而在思维的结构上,东方人偏重具象思维,西方人偏重抽象思维。如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语言上表现出的不同:中文重含义,英文重组织;汉字较形象、更多隐含意义,英语较抽象、更注重条理性。
4.心理环境
在跨文化交际中,心理环境集中体现在“隐私”上。西方学者一般把隐私分为四种情况:一是隐居,二是匿名,三是亲密度,四是自我保护。这四种情况并不是在所有文化中都有体现,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而中西方隐私观念的差异是造成语用失误的又一重要原因。中国的隐私观具有群体意识,与西方的个人隐私观有很大差异。我们常见这样的提问:“吃饭了吗”、“上哪儿去”、“多大岁数了”、“有对象吗”、“结婚没有”、“我给你介绍个对象,好吗”、“你的工资是多少”等。这些在中国司空见惯,对别人表示关心的话语,在西方人看来却是极不礼貌,侵犯隐私的行为。
(二)社会环境
1.角色关系
影响交际的社会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交际者的社会地位,也就是交际双方所处的角色关系。东方文化更注重等级、权势关系,而西方文化就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就这点,东西方国家在称谓上就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家庭关系中,在东方国家,像中国、韩国和日本,晚辈对长辈要称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姑妈、舅舅、姨妈”之类的称谓,断不可说名道姓,对长辈直呼其名被看作是没教养、不礼貌的举动。尤其是日本,家庭伦理关系更为突出,会称父亲为“父亲大人”,母亲为“母亲大人”。而在这一点上,西方国家同东方国家刚好相反。西方国家在家庭中没有亚洲人那么等级森严,长幼有别,年龄大点的孩子不再叫父母爸爸妈妈,而是用名字或者是昵称去称呼他们,而父子同名也是屡见不鲜。这种在西方家庭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是东方人无法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