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前景化与陌生化语言策略——以丁尼生的Break,break,break为例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浅析丁尼生诗歌Break,Break,Break

浅析丁尼生诗歌 Break,Break,Break作者:张莉吴素静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04期【摘要】Break,Break,Break 这首诗是英国诗人丁尼生于1834年为悼念英年早逝的朋友哈勒姆而创作的。
该诗的主要特点是节奏快、爆破多,是诗歌形式和内容结合的典范。
本文主要分析了该诗的韵律之美、音乐之美以及意象之美,通过对诗歌韵律和意象的阐述将诗人思念朋友的心情描写地酣畅淋漓,并通过对诗歌韵律的阐述为读者展现了如何欣赏英文诗歌并从中获得乐趣。
【关键词】音乐韵律意象引言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是维多利亚时期的代表诗人。
早在孩提时代,英国作家丁尼生就对诗歌和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诗歌艺术形式的完美,并强调作品的音乐效果。
他的诗歌融合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风格,他的诗像水明沙净的小溪而不像野性不驯瀑布,像暴风拂过带露的草地而不像西风横扫森林和海空。
随笔作家哈勒姆是丁尼生最亲密的朋友,于1833年因脑溢血突然逝世。
这首诗Break,Break,Break是丁尼生在哈勒姆死后创造的,寄托了对亡友哈勒姆的哀思,是一首十分著名的触景生情诗。
丁尼生的诗作题材广泛,想象力丰富,形式完美,辞藻华丽,音调铿锵。
他的诗歌大都音韵和谐,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所以丁尼生被称为“文字音乐家”本章将以丁尼生的Break,Break,Break为例分析丁尼生的诗歌,从中发现诗歌中的音乐美和形式美。
一诗歌Break,Break,Break之音乐美诗歌语言是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诗歌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音韵和节律两个方面。
因此,我们在欣赏诗歌时,也要通过诗歌来欣赏其语音、格律上的美。
第一行作者连用了三个单音节词“break, break,break”,三个清辅音/k/ 连续发音,非常像海浪拍击岩石的声音,将读者一下子就带到了海边;而三个长元音 /ei/ 的运用,则让读者领会到了诗人心灵的破碎,听到了其内心的不断哀叹。
评Break

习指南》1 B _, 译选 自 ] 蒲度戎 、 鼓晓华主编 的《 英美诗 歌选读》 ] 担。从译文内容上看 , A译侧重 直译 , B 而 译
则侧 重意译 。当然 , 何一 种译 文 , 不可 能十全 十 美 , 懈 可击 。两种 译 文究 竟 哪 种更 好 呢? 笔者 希 望 任 也 无 通过对 两种 译文 的评析 , 大家对 丁尼 生 的 Bek, r ,Be 使 r a Be k a ra k这首 诗有更 深 刻的理解 。
作者简介 : 许颖红(96 , 广东茂名人 , 16 一) 女, 硕士 , 副教授 , 从事英语应用语言学研究 。
广东石 油化 工学 院学报 庄严 的船 在纷 纷前进 ; 可我多想 碰一 碰那 消失 的手 , 多幸福 啊 , 渔 家童子 那 在和妹 妹嬉 戏 、 叫嚷 ! 多幸 福 啊 , 那少年 水手 唱着 歌在海 湾荡桨 ! 碎了, 了 , 了, 碎 碎 拍碎 了在 你悬 崖壁 的脚下 , 啊大海 !
第2卷 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 5期
广东 石油化 工 学院学 报
Ju l fG a g o gU iesy o erc e ia eh ooy o ma o u n d n nvri f t h m c l c n lg t P o T
V0 . No. 1 21 5 Oc . 0l t2 1
O h odga tn s n ty cl rys e ,O e ! o S a
A d 1w u d t a my tn u o l t e n o l h t o g e c ud ut u T e t o g t ta r e i . h u hs h t i me h as n
阿 尔弗雷德 ・ 尼生 ( le ensn 10- 19) 丁 AfdTnyo , 89 -82 是英 国维 多 利亚 时期 的主要 诗 人 , 的诗 歌语 言 极 r 他
丁尼生break,break,break修辞手法

丁尼生(David Herbert Lawrence)是英国20世纪重要的小说家、诗人和评论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文学内涵而著称。
其中,他独具特色的修辞手法在文学界广受赞誉和研究。
1. 什么是丁尼生的“break, break, break”修辞手法?丁尼生的代表作《弥尔顿》中,“break, break, break”是他的著名修辞手法之一。
这种修辞手法是通过重复短语或单词来强调其意义,增强语气。
通过反复出现的词语,丁尼生表达了对普遍的情感和哲理的深入思考,并将这种情感和思考传达给读者。
2. 修辞手法运用的特点丁尼生在《弥尔顿》中使用了大量的“break, break, break”修辞手法,这种手法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 情感共鸣:通过将词语反复出现,丁尼生增强了读者与作品中所表达情感的共鸣。
这种情感共鸣使得读者更容易被作品所触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b. 鲜明的语气: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丁尼生为作品赋予了鲜明的语气,使作品更加生动、感人。
c. 句法结构的变化:句法结构的变化是实现“break, break, break”修辞手法的重要手段之一。
丁尼生通过调整句子的结构和语序,创造了强烈的语境,使得词语的重复更加引人注目。
3. “break, break, break”修辞手法的意义和作用丁尼生在《弥尔顿》中使用“break, break, break”修辞手法,不仅体现了他对生命、情感、自然的思考和感悟,还体现了他对文学形式和语言表达的探索。
通过这种修辞手法,丁尼生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人生、情感和社会现实,达到启发和感染读者的作用。
4. 丁尼生的“break, break, break”修辞手法在当代的意义丁尼生的“break, break, break”修辞手法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一大才华体现,也对当代的文学创作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当代的文学创作者可以借鉴丁尼生的修辞手法,运用反复出现的词语来强化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共鸣力。
丁尼生诗歌《冲击,冲击,冲击》原文及赏析

丁尼生诗歌《冲击,冲击,冲击》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丁尼生诗歌《冲击,冲击,冲击》原文及赏析【导语】:冲击 ,冲击, 冲击在你寒冷的灰石上, 哦大海! 我愿我的舌端能表达我的思想它起自中怀。
评Break,Break,Break两种译文的翻译风格

评Break,Break,Break两种译文的翻译风格许颖红【摘要】美国著名翻译家提莫志克指出,翻译就其本质而言只能是一部分翻译,忠实地再现原文所有的信息根本不可能,诗歌的准确翻译就更不容易了。
对丁尼生的一首短诗的两种译文进行评析,希望通过分析能对此诗有更深刻的理解。
%Tymocko, famous American translator, points out that translation is actually only the translation of part of the language because it is impossible to reproduce all the messages. It is even more difiqeuh to translate a poem. For profound understanding, this paper contrasts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Break, Break, Break, a short poem of Tennyson.【期刊名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1)005【总页数】3页(P47-49)【关键词】丁尼生;诗人;诗歌;翻译【作者】许颖红【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茂名52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2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1809—1892)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主要诗人,他的诗歌语言极富音乐感和表现力。
在1850年,他被封为桂冠诗人。
Break,Break,Break是丁尼生十分著名的一首触景生情诗,是诗人为纪念早逝的好友哈勒姆而作的一首诗。
诗虽短,但情真意切。
这首诗语言精炼,形式与内容配合巧妙。
这里,笔者介绍两种公开发表的译文。
A译选自吴仁、印冰编著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学习指南》[1],B译选自蒲度戎、鼓晓华主编的《英美诗歌选读》[2]。
浅析丁尼生诗歌 break,break,break

Break, Break, BreakBreak, break, break,On thy cold gray stones,O Sea!And I would that my tongue could utterThe thoughts that arise in me.O, well for the fisherman's boy,That he shouts with his sister at play!O, well for the sailor lad,That he sings in his boat on the bay!And the stately ships go onTo their haven under the hill;But O for the touch of a vanish'd hand,And the sound of a voice that is still!Break, break, break,At the foot of thy crags,O Sea!But the tender grace of a day that is deadWill never come back tome.《Break,Break,Break》是英国诗人丁尼生于1834年为悼念英年早逝的朋友哈勒姆而创作的。
该诗的主要特点是节奏感非常强、表达的方式颇具爆发力,是诗歌抒情和表述内容完美融合的典范。
这首诗极具韵律感,完美体现了诗歌的韵律之美、音乐之美、意象之美,通过对诗歌韵律和意象的阐述将诗人思念朋友的心情描写地酣畅淋漓,并通过对诗歌韵律的阐述为读者展现了如何欣赏英文诗歌并从中获得乐趣。
丁尼生的隔绝题材诗

她面前。“ , 我” 艺术之宫的建造者, 诗人本人 , 向 诗人灵魂宣告 : 虽然世界运转循环 , 诗人灵魂只管 默 默地统 治一 方 , 间之 神疾 驰而过 , 不能投 下 时 也
他 的 阴影 。在 艺 术 之 宫里 , 类 的艺术 和文 明成 人
果展现在诗人灵魂面前 , 抱婴儿的圣母、 弥尔顿、 莎士比亚、 但丁 ; 时间流逝 , 但艺术之宫却是永恒 之所 , 并且积累 了人类文 明的回忆 。其 它诗歌像
运行 , 天体运动投射的影子在她床上移动 , 她感觉 到 的是她 与外 界变 化 的隔绝 。在 丁尼 生 的隔绝诗
中, 隔绝者脱离外部世界的生存状态是静止 或循 环往复的, 这正与外部世界的正常生活的推进形
成对 比。在这 个 意 义上 , 丁尼 生 又 把 空 间 的对 比 变成 了时间 的对 比 。
窗户前的主人公感到时间的对 比主要是心理 上的, 而窗户的分隔也是 同一层次上距 离有 限的 空间间隔。在另外一些隔绝诗 中, 通过镜子、 梦等 媒介 才能 与 外 界 沟通 的 情 况 更 带 有 神 秘 主 义 色
彩。比如《 食莲人》 中的水手。《 食莲人》 取材于 《 奥德赛》 尤利西斯返 乡的故事 , 然而写得恍惚迷 离, 跟尤利西斯 回家的坚定信念没有多大关系 , 而 是更像斯宾塞《 仙后》 的神秘 。水手们到达一 J
Su ) 《 ot 、 艺术之宫》 t a c r 、食莲人》 h ( e lef t 《 h P a oA ) ( o s a r) 《 洛特 女 郎》 Ld f hl t Lt ts 、 夏 oE e ( ayo S ao) l 等。此外 , 《 托 诺 斯 》( iou ) 《 德 》 像 梯 T ns 、 莫 h t ( u) Mad 等作 品也 可 以归入 隔绝 诗 。
丁尼生经典英语诗歌.doc

丁尼生经典英语诗歌丁尼生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受欢迎及最具特色的诗人,他的诗歌准确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看法及兴趣,这是任何时代的英国诗人都无法比拟的。
下面为大家带来丁尼生经典英语诗歌欣赏,欢迎大家阅读!丁尼生经典诗歌:Break, break, breakOn thy cold gray stones, O Sea!And I would that my tongue could utterThe thoughts that arise in me.哗啦,哗啦,哗啦,冲上阴冷的礁石,啊海浪!愿我的语言能够表达埋藏心底的惆怅。
O, well for the fisherman s boy,That he shouts with his sister at play!O, well for the sailor lad,That he sings in his boat on the bay!啊,那渔夫的男孩多么愉快,与姊妹一起游戏呼喊;啊,那年轻的水手多么愉快,且引吭高歌且荡舟海湾。
And the stately ships go onTo their haven under the hill;But O for the touch of a vanished hand, And the sound of a voice that is still!庄严的船队在进发驶向山下的海港;可那消失了的柔荑的轻抚与那静默了的声音竟在何方! Break, break, break,At the foot of thy crags, O Sea!But the tender grace of a day that is dead Will never come back to me.哗啦,哗啦,哗啦,冲着巉岩的跟脚,啊海浪!可那逝去的温柔美好时光再也不回我的身旁。
丁尼生经典诗歌:Crossing the Bar Sunset and evening star,日落晚星照,And one clear call for me!呼唤将我召!And may there be no moaning of the bar,沙洲莫悲悼,When I put out to sea,起航我远漂,But such a tide as moving seems asleep,潮水似梦寐,Too full for sound and foam,波澜声沫寂,When that which drew from out the boundless deep 出自无穷碧,Turns again home.又去故园归。
英诗汉译中音美效果的传达——以Break,Break,Break 为例

126英诗汉译中音美效果的传达——以Break,Break,Break 为例胡 月(宁波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摘 要:以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的代表作Break,Break,Break 与黄杲炘、孙梁的汉译文本为研究对象,从音韵美角度来解读原诗的特征,并通过对比的方法来分析两首译诗中对原诗意义、音韵、节奏等方面的翻译处理,探讨译诗如何实现对原诗的音美再现、译诗如何借助音乐性来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思想情感。
关键词:阿尔弗雷德•丁尼生;英诗汉译;音美效果作者简介:胡月,女,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9年第5期总第683期MODERN CHINESENo.5General No.683现代语文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代表诗人。
1850年,他被封为“桂冠诗人”。
丁尼生的诗歌“不仅反映了他个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解读,同时也揭示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新思想的疑虑、彷徨和憧憬”(文春梅,2008)。
他十分重视诗歌的艺术形式,其诗大都音韵和谐,节奏明快。
丁尼生的组诗《悼念》共131首,被视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哀歌之一,“Break,Break,Break”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它是诗人触景生情,为纪念早逝的好友哈勒姆所作。
海浪拍击岩石,浪花四溅,诗人的悲痛和心碎清晰可闻;充满活力的渔家孩子和唱歌荡舟的年轻水手、消失的手与沉寂了的嗓音,这两组意象形成了强烈对比,无不触碰着诗人失去挚友的哀伤。
那些传世经典,不仅为本族语的读者所欣赏,翻译家们也纷纷推出各种译本,把它输出给异域读者。
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的最大区别在于,诗歌在音韵、节奏、格式等方面均有着严格的要求。
其中,音乐性是诗歌的基本元素之一,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音乐性不仅带来音韵上的美感,而且有助于思想内涵的表达。
翻译家飞白先生曾把诗歌的音韵和意境比作鸟的两个翅膀,由此可以看出诗歌翻译中音美的重要性。
1979年,许渊冲(2017:103)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理论,他将“音美”列为诗歌翻译的重要标准,认为“即使一个词能传达八分意美和八分音美,那也比另一个能传达九分意美和五分音美的词汇强”。
从前景化角度赏析诗歌in,Just赏析角度

[从前景化角度赏析诗歌inJust赏析角度爱德华・埃斯特林・卡明斯(Edward Estlin Cummings 1894-1962 )是美国的一位现代诗人,小说家兼立体派画家,美国现代实验派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将自己的名字小写为e. e. cummings,以显示自己是一个小人物以及自我的渺小。
卡明斯既继承了传统诗歌的表达理念,又向传统挑战,在诗歌上大胆尝试,打破了传统中那些陈腐和平庸的清规戒律和表达模式,充分表现自己的独特风格(何树2005)他打破了传统诗歌中有关诗行、诗节、韵律、用词等规则,取消了几乎所有的大写字母,把标点符号随意处置或干脆摒弃不用,经常制造词汇,不顾传统语法句法,任意拆散单词或句子。
他在自己的诗中使用小写,在需要强调对比或加重音调时,才使用大写。
他珍视活力,歌咏个性,反对'集体”。
在诗歌主题上,他描绘的是传统和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主题和事物,诸如爰情、孤独、自然界等,他将对世界、对童稚天真世界的热爰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诗歌in Just-及其简介诗歌in Just-是卡明斯的第一部诗集《郁金香和烟囱》中的一首抒情诗,最初发表于1920年,表现的是春天到来之际大地复苏,一群孩子正在快活地玩耍,看到前面来了一位跛足的卖气球者,更使他们感到无比欢欣,大自然的景色和人类的欢愉交相映衬。
诗中大量运用跨行的手法暗示出自然界的勃勃生机与运动,逐渐消隐下去的结尾又给人以回味无穷、余音袅袅之感。
这首诗打破了英诗的创造传统,布局离奇古怪,诗行参差不齐,语法和用词也是别出心裁(常耀信2003)。
全诗如下:in Justin Just-springwhen the world is mud-luscious the littlelame balloonmanwhistles far and weeand eddieandbill comerunning from marbles andpiracies and it’ sspringwhen the world is puddle-wonderfulthe queerold balloonman whistlesfar andweeand bettyandisbel come dancingfrom hop-scotch and jump-rope andit’ sspringandthegoat-footedballoonMan whistlesfarandwee ( e. e. cummings 5 )三、从文体学理论的前景化角度赏析诗歌in Just-1、前景化与语言变异“前景化”一词原用于绘画,意为让需要突出刻画的人或物处于画面突出的位置即前景,其他的人或物则构成背景。
《诗歌的陌生化语言》 优质课件

为了一个夙愿 荒乱中邪正如何辨 飞沙狼烟将乱我 徒有悲添 半城烟沙 兵临池下 金戈铁马 替谁争天 下 一将成 万骨枯 多少白发送走黑发
半城烟沙 随风而下 手中还有 一缕牵挂 只盼归田卸甲 还能捧回你沏的茶
半城烟沙 兵临池下 金戈铁马 替谁争天下 一将成 万骨枯 多少白发送走黑发
半城烟沙 血泪落下 残骑裂甲 铺红天涯 转世燕还故榻 为你衔来二月的花
有些情入苦难回绵 窗间月夕夕成玦 有些仇心藏却无言 腹化风雪为刀剑
只为了完成一个夙愿 荒乱中邪正如何辨 飞沙狼烟将乱我 徒有悲添
半城烟沙 兵临池下 金戈铁马 替谁争天下 一将成 万骨枯 多少白发送走黑发
半城烟沙 随风而下 手中还有 一缕牵挂 只盼归田卸甲 还能捧回你沏的茶
有些情入苦难回绵 窗间月夕夕成玦 有些仇心藏却无言 腹化风雪为刀剑 爱爱爱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二、 陌生化根植于意象创造。 每一个诗人身上都应该有一颗 勇敢的种子,致力于同意象的陈旧、僵化做斗争,不断地创造出醒 人心目的奇特的意象,以使诗歌别开生面。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
半城烟沙 (《天龙八部2》网游主题曲) - 许嵩 (Vae Xu)
词:许嵩 曲:许嵩
有些爱像断线纸鸢 结局悲余手中线 有些恨像是一个圈 冤冤相报不了结 只为了完成一个夙愿 还将付出几多鲜血 忠义之言 自欺欺人的谎言
所以,陌生化是诗歌创造性的事业,是诗歌对艺术 的审美欲求:出新、变异、不落俗套;精巧、微妙,以 少总多,以变守恒……
诗歌语言的前景化与陌生化策略

诗歌语言的前景化与陌生化策略作者:陈珏霖钱志富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4年第12期摘要:前景化与陌生化理论对文学作品,尤其对诗歌分析是十分有效的手段,启发我们如何用修辞聚焦原理对诗歌主旨进行解码,理解作者意图,复原作者意图。
本文以丁尼生的Break,break,break为例,主要探讨前景化的语言策略在诗歌中的表现以及应用。
关键词:诗歌 ;前景化 ;陌生化 ;Break,break,break一、前景化概述(一)定义与内涵“前景化”在修辞聚焦原理的运用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人文学科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前景化是一种非寻常的语言形态,或者说是一种具有相当高密度或低密度的特殊语言形态,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对文本不同部分的着重点的把握都起着重要作用。
(二)起源与发展“前景化”的概念来源于20世纪30年代哈夫卡拉克和穆卡洛夫斯基的著作,随后又因为加文把这著作翻译为引文而被引入英语中。
“前景化”的概念与早期的“陌生化”的概念是有联系的。
陌生化来源于什克洛夫斯基(Shklovsky)的研究中,他坚信陌生化能使文学语言更加特别。
然而,他的论点被应用到一个更大范围的文本类型中,并为心理加工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他认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认知都已被习惯化,引起“自动加工”。
对一个作家来说,要创作新颖就必须避开日常的自动加工,让人们用一种更新更详细的方式而非常规的方式去阅读和思考文本。
这样,“陌生化”的概念就被提出。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通过使用不同寻常的方法和策略(后来定义为“前景化”)能使原本平凡的东西变得显著,从而“延长读者注意力”。
什克洛夫斯基的研究为一般阅读中的浅层处理作了早期陈述,陌生化的概念为读者在语言里的新颖之处(比如修辞手法)会做出怎样的反应也提供了一个直观可信的假设。
哈夫卡拉克(Havranek)和穆卡洛夫斯基(Mukarovsky)延续了什克洛夫斯基的研究。
哈夫卡拉克使用了术语“自动化”:即语言策略的一种使用,既彼此分离又互相结合,这并不能使表达本身引起多少注意力;交流的发生与接纳就像在语言形态中那样寻常。
丁尼生Break, break, break,Crossing the Bar

I. Alfred Tennyson1. His literary positiona. Tennyson was recognized as the greatest poet in Victorian Age.b. He was made poet laureate in 1850 when Wordsworth died.2. His life (see textbook)a. the 4th son of a clergyman in Sombersby.b. Started writing very early, with Byron as his youthful hero.c. In 1827, published Poems by Two Brothers.d. The same year, went to study at Cambridge and joined the “Apostles”, a group of gifted students headed by Arthur Henry Hallam.e. In 1830, published his first volume of verse “Poems, Chiefly Lyrical”.f. In 1831, called home due to death of his father and financial difficulties.g. In 1832, published another volume of poems but not well-received, so he remained silent for 10 years perfecting his poems.h. In 1842, returned to public notice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his “Poems” in two volume.i. In 1850, appointed Poet Laureate in succession to Wordsworth.j. Made a peer in 1882 and ever since called Lord Tennyson.k. Died in 1892 and buried in Westminster Abbey.3. Features of His PoemsHe has a total mastery of the sounds and rhythm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He is able to create a sense of nostalgia, a strong longing for the past.He is good at linking descriptions of nature or setting to the state mind of the speaker.His poems reflects his conservative ideas.Break, break, breakBreak, break, break,On thy cold gray stones, O sea!And I would that my tongue could utter The thoughts that arise in me.O well for the fisherman's boy,That he shouts with his sister at play!O well for the sailor lad,That he sings in his boat on the bay!And the stately ships go onTo their haven under the hill;But O for the touch of a vanish'd hand, And the sound of a voice that is still!Break, break, break,At the foot of thy crags, O sea!But the tender grace of a day that is dead Will never come back to me. 冲激,冲激,冲激大海呀,冲激灰而冷的岩石!我但愿我的舌端能说出我内心涌起的情思。
浅析丁尼生诗歌 Break,Break,Break

浅析丁尼生诗歌 Break,Break,
Break
《Break,Break,Break》是丁尼生最著名的一首诗,它描写了这位诗人对他爱人的思念和深情。
该诗讲述了一位男子在海边站立时,他注视着大海,思考自己的爱人,他的爱人不在身边,他的心情变得极其悲伤,特别是当他看到海浪在岩石上破碎时,他更加伤心,仿佛是他的内心也破碎了。
此外,该诗也包含了一些象征意义。
海浪破碎在岩石上,象征着心碎;诗中的“Lonely sea and sky”表明了孤独和寂寞;而诗中的“And the cold wind blows”强调了深刻的悲伤和思念。
通过这首诗,丁尼生表达了他对爱人的深情,以及被遗弃的痛苦和孤独感。
丁尼生breakbreakbreak赏析

丁尼生breakbreakbreak赏析Comment on Alfred Tennyson’s “Break, Break, Break”.Before I read …Break Break Break? I just think Alfred Tennyson just a selfish people. He asked too much from the women. He was very old-fashioned .But when I read about the poem …Break Break Break? I found this person has too much feeling about his friend. Now I want to introduce you this beautiful poem.…Break Break Break?is a lyric poem (A lyric poem often has a pleasing musical quality. The word lyric derives from the Greek word for lyre, a stringed instrument in use since ancient times.) that Alfred Tennyson was completed in 1834. It written by Tennyson when he just lost his friend ---Arthur Hallam . This poem presents the deep feelings and emotions of the poet?s experiment. When you first read this poem, you just think it?s just a story about the happy life beside the sea. But if you really come down you will find the deep feeling in that.First, let me introduce you the writer and his friend. Alfred began to write poetry at an early age in the style of Lord Byron. After spending four unhappy years in school he was tutored at home. When he studied at 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 he joined the literary club and made friends with Arthur Hallam . Arthur Hallam is a promising poet who had been engaged to Tennyson?s sister. Hallam died when he was only 22 in an accident. That almost killed Tennyson from that accident he didn?t write any words almost ten years. Then he wrote the hymnbook …In Memoriam? to show his sadness .This poem just chose from …In Memori am? just to remember his best friend. So in this poem we can know thatbreak not only means the wave crashed into a shore but also means the broken in author?s heart. Poet use the cold and permanent ocean compared with the life of his best friends?. Of course ocean will never mourn for losing anyone. It is cold and indifferent. Everyone?s life carries on. Nobody can feel the deep sad in his heart. We can read this moving feeling in the situation of fisherman's boy happily playing with his sister, the sailor merrily singing .everyone was happy except the poet lonely and helpless. He was so downcast and isolated by his grief. He wanted to touch the hand of his friend and wanted to hear the sound of his voice once more. But, there is nobody noticed that Hallam is gone forever and his sadness can?t bring him return again.So at the last of the poem we can hear the poem?s shout:“How could the world be so cruel and unfeeling?”Hallam?s death impressed upon Tennyson: how priceless youth is.He just like the old man, lost the patient and happiness .He can?t feel the other?s happy even hate them. The sun may shine the birds may sing and the sea will rise and fall, but all of these he didn?t want to feel. So he laments this cold indifference in “Break, Break, Break.”Maybe the sea will continue but his friend was gone. So in the last of the poem he said: “Break, break, break, At the foot of thy crags, O Sea! But the tender grace of a day that is dead Will never come back to me.” This part just show his hopeless and memory of missing.。
诗歌语言的前景化与陌生化策略——以丁尼生的Break,break,break为例

去 阅读 和 思 考 文 本 。这 样 , “ 陌 生化 ” 的概 念 就 被 提 出 。
在 用 事 例 进 行 典 型 分 析 的 时候 , 他 们 的 论 据 并 不 能 为 叙 述
用 本 身 就 能 引 起 注 意 力 并 被 认 为 是 不 寻 常 的 , 即 剥 夺 自动 化 ,或 者 说 解 除 自动 化 。 穆 卡 洛 夫 斯 基 指 出 的 前 景 化 策 略 在 语 言 中 一 般 都 能 找
和 穆 卡 洛 夫 斯 基 的 著 作 ,随 后 又 因 为 加 文 把 这 著 作 翻 译 为
( S h k l o v s k y )的研 究中 ,他 坚信 陌生化 能使文学 语言更
语 言 的一 种 性 质 或 性 能 。 因为 一 些 非 文 学 体 裁 的 传 播 , 比
加 特 别 。然 而 ,他 的 论 点 被 应 用 到 一 个 更 大 范 围 的 文 本 类 如 广 告 、报 刊 杂 志 、 政 治 话 语 、通 俗 小 说 等 等 , 实 际 上 都 型 中 , 并 为 心 理 加 工 研 究 的 发 展 提 供 了契 机 。他 认 为 在 我 大量利用 了前景化 。甚至我们每天 的交流对话 中也创造性 们 日常 生 活 中对 事 物 的 认 知 都 已被 习惯 化 ,引 起 “自动 加 地 利 用 了 前 景 化 。 因 此 ,尽 管 前 景 化 的 研 究 是 开 始 于 文 学 工 ” 。对 一 个 作 家 来 说 ,要 创 作 新 颖 就 必 须 避 开 日常 的 自 研 究 ,但 它 如 今 已有 了更 加 广 阔 的 范 围 。 陌 生 化 和 前 景 化
对诗歌Break,Break,Break的赏析

对诗歌Break,Break,Break的赏析作者简介:张莉,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外国语学院,教授;张艳苓(1983-),山东临沂人,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3)摘要:alfredtennyson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最有名的是人。
break,break,break这首诗是他于1834年为悼念英年早逝的朋友哈勒姆而创作的。
整首诗歌感情强烈,基调深沉,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本文主要从声音与意象两个方面来分析该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关键词:维多利亚;哈勒姆;思想内涵中图分类号:h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一、引言诗歌是伴随这人类文明的产生而产生的,很多大家对诗歌进行过不同的阐释或定义。
朱光潜先生曾说过:“如果诗的表现方式用散文也可以表现,甚至于可以表现得更好,那么,诗就失去了它的生存理由了。
”诗歌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它高度凝练的语言形式适于抒发情感,讴歌生命,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诗主要靠想象、气氛和情感来感染读者,在感染中渗透思想和力量。
这就要求诗的语言具有打动读者心灵的多感性所谓多感性,即指诗的语言本身蕴含着形状、色彩、温度、味道和声音等特质,能同时刺激读者的几种感觉器官,从而使心灵发生震颤。
一首诗歌如何能最大限度的引起读者的想想,如何将诗歌里的气氛和情感恰到好处地传达给读者,关键在于诗人对声音与意象的运用与处理。
接下来本文将从声音与意象两个方面来具体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二、声音声音本身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语言中声音与意义之间构成的联想已被人们约定俗成,即声音与思想观点的联系足以充分暗示某种隐蔽的音义关系。
例如,在许多以”fl–”开头的英语单词中,“fl–”这个音通常给人一种光在移动的联想(如flame/flare /flash)。
长“o”或者“oo”暗示着忧伤或悲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的前景化与陌生化语言策略——以丁尼生的Break,break,break为例-汉语言文学诗歌的前景化与陌生化语言策略——以丁尼生的Break,break,break为例□陈珏霖钱志富摘要:前景化与陌生化理论对文学作品,尤其对诗歌分析是十分有效的手段,启发我们如何用修辞聚焦原理对诗歌主旨进行解码,理解作者意图,复原作者意图。
本文以丁尼生的Break,break,break为例,主要探讨前景化的语言策略在诗歌中的表现以及应用。
关键词:诗歌前景化陌生化Break,break,break一、前景化概述(一)定义与内涵“前景化”在修辞聚焦原理的运用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人文学科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前景化是一种非寻常的语言形态,或者说是一种具有相当高密度或低密度的特殊语言形态,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对文本不同部分的着重点的把握都起着重要作用。
(二)起源与发展“前景化”的概念来源于20世纪30年代哈夫卡拉克和穆卡洛夫斯基的著作,随后又因为加文把这著作翻译为引文而被引入英语中。
“前景化”的概念与早期的“陌生化”的概念是有联系的。
陌生化来源于什克洛夫斯基(Shklovsky)的研究中,他坚信陌生化能使文学语言更加特别。
然而,他的论点被应用到一个更大范围的文本类型中,并为心理加工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他认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认知都已被习惯化,引起“自动加工”。
对一个作家来说,要创作新颖就必须避开日常的自动加工,让人们用一种更新更详细的方式而非常规的方式去阅读和思考文本。
这样,“陌生化”的概念就被提出。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通过使用不同寻常的方法和策略(后来定义为“前景化”)能使原本平凡的东西变得显著,从而“延长读者注意力”。
什克洛夫斯基的研究为一般阅读中的浅层处理作了早期陈述,陌生化的概念为读者在语言里的新颖之处(比如修辞手法)会做出怎样的反应也提供了一个直观可信的假设。
哈夫卡拉克(Havranek)和穆卡洛夫斯基(Mukarovsky)延续了什克洛夫斯基的研究。
哈夫卡拉克使用了术语“自动化”:即语言策略的一种使用,既彼此分离又互相结合,这并不能使表达本身引起多少注意力;交流的发生与接纳就像在语言形态中那样寻常。
他对“前景化”的定义是:前景化是语言策略的一种使用,这种使用本身就能引起注意力并被认为是不寻常的,即剥夺自动化,或者说解除自动化。
穆卡洛夫斯基指出的前景化策略在语言中一般都能找到,但是一个更高级别的前景化在文学语言中是一个特殊的指示器。
结合一些现代观点,我们认为前景化大体上是语言的一种性质或性能。
因为一些非文学体裁的传播,比如广告、报刊杂志、政治话语、通俗小说等等,实际上都大量利用了前景化。
甚至我们每天的交流对话中也创造性地利用了前景化。
因此,尽管前景化的研究是开始于文学研究,但它如今已有了更加广阔的范围。
陌生化和前景化的这些早期观点已经对人文学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是在用事例进行典型分析的时候,他们的论据并不能为叙述加工的认知模式提供一个精心设计的依据。
二、前景化与Break,break,break(一)丁尼生与Break,break,break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语言富有音乐感和表现力。
他深受维多利亚女王的赏识,在1850年,他被封为桂冠诗人。
丁尼生的131首组诗《悼念》被视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哀歌之一,因而他获“桂冠诗人”称号。
《悼念》是为了纪念早逝的友人哈勒姆而作。
哈勒姆是一位随笔作家,是丁尼生最亲密的朋友,也是他姐姐的未婚夫,于1833年突然逝世。
诗集中最好的诗歌就包括Break,break,break,这是丁尼生一首十分著名的触景抒情诗,寄托了丁尼生对亡友哈勒姆深切的哀思。
诗虽短,但情真意切。
这首诗语言精炼,形式与内容配合得十分巧妙。
(二)前景化处理模式在Break,break,break中的应用从前面所述的早期研究来看,前景化的概念已经成为现代文体学研究的中心,也就是人文学科领域里的写作风格的研究。
并且,前景化同论述中处理模式的掌控练习越来越紧密。
里奇(Leech)和肖特(Short)认为前景化存在于多种语言层里,他们列出了一些不同类型的例子:(1)印刷法:比如使用斜体、黑体或者其他物理特性,例如间隔。
(2)标点法:比如不常用的标点符号或者缺少常见的标点符号。
(3)语音修辞法:比如押韵,常见的如头韵。
(4)词汇法或语义法:比如新造词,或者是不常见的、异常长或短的词。
或者是不常见的隐喻、象征。
(5)句法:比如使用分裂结构或者平行结构。
(6)论述法:比如有意破坏一本著作的正常连贯性的特征。
如上所述,前景化可以用语言表现手段的形式和功能来描述一些研究者已经指出前景化策略的许多不同类型。
下面就前景化的几种明显的处理模式在丁尼生的Break,break,break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1.语音修辞法有时候一些词汇和短语本质上并非异常,但它们在文本中经常高频率地被使用。
这种情况就是缺乏常见类型的表达。
从语音层次上看,某些特定的音会以超越常规的方式反复出现,比如头韵、押韵、谐音等形式在诗歌中尤其常见。
当然,除了诗歌,这种重复在很多叙述文本中也能找到。
词汇、短语、从句以及句子都可能会出现重复。
词汇中重复出现的音主要是为了给读者创造出一种强有力的具体感觉。
人文学科研究者提出了“象似性”这一概念,即词汇的音偶尔会反映出它们给读者的感觉。
当读者看到一些动作描述时,大脑的活动区就会反映出这一具体动作,也就是“具身”。
增强的具身效应是同前景化紧密相连的。
丁尼生的Break,break,break在韵律上极具特色。
为了渲染哀伤的气氛,诗人特别使用了大量的长元音和双元音押韵。
开头一行,作者连用了三个单音节词“Break,break,break”,三个清辅音[k]连续发音,非常像海浪拍击岩石时的声音,将读者的思绪一下子就带到了海边;而三个双元音[ei]的运用,则让读者体味到了诗人心灵的破碎,仿佛能听到其内心的不断哀叹。
第二行用了5个长元音词,前四个都是[ou],最后一个长元音[i:],长元音的显著特点是音调长、音程长。
这种特点在音乐上就会形成一种低沉而缓慢的节奏。
另外,/L/音的使用(will,hill,still)产生了一种轻柔的音乐之效,使这首诗读起来舒缓徘徊,节奏较慢,这与诗的忧郁沉思的内容亦是相统一的。
Break,break,break整首诗押abab韵,第一小节的二、四行韵脚相同。
整首诗在文字表达上用语也较简单,使读者和诗人能够更好地产生共鸣,向读者传达出诗人与友人哈勒姆亲密无间的情感。
2.句法还有一种重复是平行结构,即某种特殊结构的重复使用,包括用相同或相似的词汇,这无论是在诗歌还是在小说中都是十分常见的。
在Break,break,break 这首诗中,感叹词“O”在这首诗的四个诗节中都有出现,全诗共重复了五次,渲染了哀伤的气氛,正好与该诗悲痛的主题是一致的。
再者,诗的第二节“O,well for the fishermanacute;s boy,That he shouts with his sister at play! / O,well for the sailor lad,That he sings in his boat on the bay!”结构整齐平行,表面是在描写一幅渔家姐妹嬉戏、水手划船唱歌的欢快场景,实则是凸显出诗人的孤独与悲痛。
3.语义法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体)。
即所谓“托义于物”。
象征能够委婉、含蓄地表达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而且化“抽象”为“具体”,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会不可避免地运用到“意象”这一概念。
意象,诗歌创作中常用手法之一。
意象是作者为表达个人思想感情而使用的具体形象,它不仅包括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描绘的景色和物体。
西方人对死亡的认识可以上升到天堂寻找安慰,思绪较为宽广。
诗歌意象不局限于现实生活中的情景,而是延绵古今,自由广泛,具有幻想和想象性。
作家通常会借用某一大家所熟知的事物为意象,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
而丁尼生的这首悼亡诗则有所不同。
Break,break,break这首诗中最明显的一个意象是大海。
大海一直是“自由、力量”的象征,它自由奔放,雄浑苍茫,惊天动地,胸怀博大,气度恢弘。
在这首诗中,丁尼生却把死亡通过大海的狂野奔放,无法驾驭以及具有极大破坏性的这一意象表现出来。
相比而言,对于大海的意象,诗人有着与常人完全不同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将大海与死亡紧紧联系在一起,寄托了诗人对早逝的挚友哈勒姆的深切怀念和哀思。
诗节首句就出现了“Break”,有“破碎”之义,在诗中表现了海浪拍击岩石、浪花四溅,也暗示了诗人因挚友英年早逝而悲痛心碎“heartbreak”。
从诗的第一节第三行“And I woul d that my tongue could utter/The thoughts that arises in me.”可以感受到诗人的痛苦已经到了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地步。
接着,诗的第二节丁尼生又将生命和死亡的意象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O,well for the fishermanacute;s boy,/That he shouts with his sister at play!/O,well for the sailor lad,/That he sings in his boat on th e bay!”即打闹的渔家兄妹、唱歌荡舟的水手与象征着生命结束的驶进海港的船舶、殒灭的水手和沉寂的说话声,表述了诗人的孤独以及对友人亡故的悲痛。
三、结语诗歌是人类语言的精华,是思想的高度浓缩,前景化的文体特征在诗歌语言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诗人总是想尽办法在有限的空间内,利用艺术手法,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诗人把语言进行艺术化的加工,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语言本身上来,以此来实现作品的美学效果。
对前景化的分析可以为解析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作品提供有力的证据。
对前景化语言特征的识别和分析可以为理解诗歌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
因此,前景化理论在诗歌解析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1]Anthony J.Sanford,Catherine Emmott.Mind,Brain andNarrativ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王湘云.英语诗歌文体学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3]王超.前景化与诗歌语言的文体学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4]唐景春.丁尼生诗歌中自由的意象和意境[J].作家评论,2013,(9).[5]文春梅.从衔接与连贯视角看丁尼生的诗歌[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宋杰,李楠.前景化角度下分析威斯坦·休·奥登诗歌《罗马的灭亡》[J].中州大学学报,2013,(8).(陈珏霖钱志富浙江宁波宁波大学外语学院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