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出路,困境]“后语文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语文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摘要该文以终身教育理论为依据,阐释“后语文教育”的概念,强调语文素养对国民素质提升的重要作用,分析“后语文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此来研究基础教育之后语文教育发展的完整性,完善学习社会终身教育体系。

关键词后语文教育基础教育语文素养终身教育

一、引言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语文教育起着熟稔祖国文化、提升人文素质的关键作用,这是语文教育的魅力所在。从语文学科角度来看,语文基础教育与语文继续教育一直相伴相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平民主义教育、实用主义教育、职业教育、工读主义教育及本世纪的全纳教育等社会化教育,都有基础教育之后语文继续教育的影子,随着上世纪末终身教育理论的传入,使人们对语文的后续教育问题更加关注。

1.对“后语文教育”概念的界定

语文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教育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目前的语文教育主要是指在中小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培养语文素养的过程。所谓语文教育,对受教育对象的界定是儿童及青少年;对语文学习阶段的界定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一般情况下,语文教育即指基础教育中的语文教育。我们所说的“后语文教育”是指基础教育之后的语文教育。“后语文教育”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中专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等某一种社会教育形式中的语文教育形式,它是与有限的基础教育中的语文教育相连接的一种无限的语文教育形式,即利用一切语文教育资源,呈现着基础教育之后的连续性的语文教育,并且这种连续性的语文教育贯穿于人一生的语文教育过程之中。

2.用终身教育理论引领“后语文教育”问题研究

当代教育发展文献《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明确指出:

“教育的一切方面,包括其中的每一件事情,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世界上没有一个非终身而非割裂开来的永恒的教育部分。”这不仅强调了终身教育的连续性与包容性,而且阐释了把终身教育作为学习化社会发展的基石的重要性。作为终身教育理论的《关于成人教育的劝告》一书,提出了终身教育是一种统合体系。终身教育的目的是重新建立现有的教育制度;发展在此教育制度范围之外教育中潜在的一切可能性,即:“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终身教育理论的核心是建立全面的、连续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是建立在现有教育体制的组织基础上的,需要以包容的教育模式去实现一切教育的可能性。依据终身教育理论,从“后语文教育”的角度来分析语文教育,结合“后语文教育”在我国目前发展的现状,明确语文基础教育不是语文教育的结束,而是另一种语文教育的开始,强调语文教育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以此来阐述语文后续教育的问题。

二、“后语文教育”的困境分析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发展来看,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是对语文学科的系统学习,基础教育阶段之后的语文教育,由于其价值取向中功利性弱及非显学的特点,使其呈现零散、不成体系的现状。人们并不重视“后语文教育”,社会化用工很少对语文知识进行考核,甚至一直以来,一些985、211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科目里,也去掉了对语文学科的考核项目。取得英语四、六级证是大学生求职的门槛,语文教育没有过级证,更落得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语文的后续学习与社会推崇的求职标配“过级证”相比,早已被边缘化了;与职业技术技能相比,也已失去了学习的功利性价值。由此导致去功利化的“后语文学习”变得无足轻重或可有可无。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语文素养参差不齐

无论在网络上还是现实生活中,出口成“脏”的现象并不少见。人生很短,我们不能漠视几千年来所积累的精神财富,这是我们了解人类、了解自然、了解自我的渠道,所以一个人一生能够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方式。传统的教育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掌握各个领域的专门知识,注重教育的筛选功能,是精英化的教育。终身教育的目的是发展所有人的学习能力与生存能力,改善与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促进人们的自我完善。从终身教育的观点来看,语文教育与全面发展的人的文化底蕴是密不可分的,而“后语文教育”则是延续语文教育的主要方式。

2.国民素质亟待提升

国民人文素质的提升,离不开语文素养的提升;不热爱学习,不热爱本民族文化的人群,无形中将会降低整个民族的人文素质。人的成长受文化环境的影响。历史上未曾出现过,在没有文化的环境里能够使国民的群体意识得提升的案例,古代四大文明古国就是体现文化氛围的产物。终身教育的对象已不再仅仅是学校的学生,而是针对所有的社会成员;终身教育不限定于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机构的多样化与教育制度的连贯性成为教育的主要方面。“后语文教育”与基础教育中的语文教育相衔接,肩负着基础教育之后语文学习的任务,重视“后语文教育”的发展,对提升国民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3.基础教育之后的语文教育后劲不足

明末清初散文家张岱在他的《小序》中有言:“学海无边,书囊无底。世间书怎读得尽”。学海无边,只有学习,才能促进自身的不断进步,这是学习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学习社会促使每个人自身进步的基本方法。哈弗教授丘成桐在北师大附中演讲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他阅读了大量古代章回小说,也读过鲁迅、王国维、冯友兰等人的著作及西方文学作品,这些著作及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对他的数学研究产生过深刻的影响。终身教育延续了教育的阶段性,打破了把学习限定在青少年时期的时限,改变了“一次接受教育,终身受益”的传统观念。终身教育把学习阶段扩展到人的一生,使得各类教育之间统一起来,形成完整与全面的教育体系。那种以为基础教育中的语文学习是语文教育终点的观点是狭隘的语文教育观,是造成语文素养后劲不足的根本原因,也是与终身教育的理论背道而驰的。

三、“后语文教育”的实施对策“后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之后提升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社会需要“后语文教育”来继续语文教育,“后语文教育”对于增强国民的文化底蕴、提升国民的语文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提倡“后语文教育”的教育理念

语文素养薄弱常被认为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的,语文教育的重大改革也大都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基础教育阶段中的语文教育由建国初期的重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双基教学目标,发展到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立体的语文教学目标;语文教学性质也由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工具说”发展成为新课改后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教学理念;而对语文的继续教育则研究过少,存在“高中毕业时学到的语文知识够用一生”的误区。终身教育理论已经形成了世人对教育的全新认识。终身教育的过程是促进社会教育化与学习社会化的过程,终身教育注重知识发展的连续性,终身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注重现代人需要和发展的教育,语文继续教育需要明确各阶段教育的目的,以此来研究基础教育之后语文教育发展的完整性,完善学习社会终身教育体系。同时,终身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使“后语文教育”的发展有了实际保障,为语文继续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2.强化“后语文教育”的国民认知

强调“后语文教育”,发展基础教育之后的语文教育中潜在的一切可能性,把“后语文教育”看成是一个教育过程,以确保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并能以其所学回报社会。一个人既是学习者,又是劳动者。那种认为“普通教育与后续教育的结合是学习者与劳动者的结合”的观点是错误的。教育应该是连续的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教育。“后语文教育”主张基础教育与后续教育并行,后续教育需要把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使学习与工作成为一体,不仅能够促进教育的个性化,也能够促进教育的社会化。终身教育肯定自学、自我教育,重视最广泛地利用民众的教育力量,确立非正规教育的地位,把非正规教育与正规教育结合成互相补充的教育体系,对于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和建立学习化社会,发展“后语文教育”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尽管目前“后语文教育”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且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继续学习语文的需求,但是,随着社会保障国民接受继续教育权利的加大,“后语文教育”方向发展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

3.完善“后语文教育”的教育体系

“后语文教育”涉及到社会上不同的教育群体,在语文后续教育方面都表现出不够重视的问题。例如,高校中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极少再学习语文知识。取而代之的是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人文类的共同课或通识课,如《大学语文》等。作为一种与专业课联系不大,与就业联系不紧密的课程资源,选课的人数并不多。实际上,《大学语文》等共同课程、通识课程已经沦为高校课程设置中的一种点缀。那么,应该如何完善“后语文教育”体系呢?

(1)重视基础教育之后的语文教育

重视基础教育与基础教育之后的语文教育之间的衔接,在基础教育之后的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中增设人文类课程的门类,不断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高校应重视并提倡开设人文课程,如:大学语文、名著阅读、古文赏析等课程,不仅可以设置为共同课、通识课,也可以升级为选修课、必修课。职业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除制造业以外,大量的属于三产服务业,工作性质就是与人交往、服务他人,更要注重对其人文素养的培养;即使从事制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