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槟榔产业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槟榔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叶育才

(海南省屯昌县热带作物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摘要 概述了海南槟榔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了影响槟榔产业发展的原因,提出了发展海南槟榔

产业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 槟榔 ;发展 ;现状 ;对策 ;海南

海南槟榔种植历史悠久,已达1 500多年。解放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槟榔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特别是在党的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富民政策推动下,从解放初的2万亩发展到目前的64.4万亩,总产量达5.50万t。

槟榔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也是海南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特别是我省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有嚼槟榔的习惯,许多群众都把它当作咀嚼用嗜的好品。近几年来,不仅地方群众吃用及药用,还运销到我国湖南等省份,通过加工成为食用系列产品。因此,槟榔产业已成为我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内容之一。群众对种植槟榔的认识也普遍得到提高,仅在2002年度,在全省林业退耕还林政策的带动下和市场价格看好的情况下,一年就增加面积达4.34万亩,比上年增长87%,即屯昌县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每年以7000~10000亩的速度发展,在2004年度被中国果菜产业论坛组委会授予“全省槟榔产业十强县”称号,所以,槟榔产业也成为我省农业中仅次于橡胶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同时也是海南农民重要经济来源之一,生产前景十分广阔。

但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挑战和竞争更为激烈,特别是农产品。海南槟榔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值得进一步探讨。笔者根据我省槟榔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肤浅认识,为我省槟榔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对策。

1 海南槟榔产业的现状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省农业厅“巩固、稳定、提高、发展”的热作发展方针,经历几十年的努力,海南槟榔产业的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至2003年底,全省种植面积达64.4万亩,收获面积24.9万亩,干果5.50万t,单株干果产量2.00 kg,总产值11.00亿元。

槟榔产业已成为我省农业中的第二大支柱产业,是海南的一大优势,目前销路看好,价格也较稳定,在种植管理方面群众也较为易接受。因此,槟榔的发展,对发展我省农村和农业经济起到重要的作用。

海南槟榔的发展,从种植分布来看,以东部、中部较为多,但产量并不高,单株平均干果量仅2.00 kg,产品质量以屯昌、定安的为好。目前,槟榔的产品加工还是采用木柴或者煤团通过炉灶熏干,以加工干果为主,各市县普遍存有私人小规模的炉灶熏干、手工操作加工产品,并没有进行深加工就销售往大陆湖南等地。

从整体来看,海南槟榔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但产量并不高,产品加工技术落后;没有进行产品深加工;产品市场开发利用还不够,槟榔产业的科学研究等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2 存在问题

2.1重种轻管、重收轻管严重。

对槟榔园管理粗放,直接影响植株生长,造成植株易感病和单位面积产量不高。海南种植槟榔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槟榔的生长也需要进行加强管理,才能达到正常生长和产量。但我省各地群众种植的槟榔,自种植后,仅进行砍杂管理,结果前(幼龄期)极少施肥管理,多数群众都是作物种下地后,任期自长,不舍得投入资金进行施肥管理。因此,槟榔的生长速度也缓慢,结果时间大多数都推迟2~3年(正常开花结果一般6年左右)。由于在幼龄期管理粗放,植株生势不均,进入结果期参差不齐,加上在结果期又少施肥或只收果不施肥,单株产量也不均,有些单株干果产量2.5 kg左右,有些单株干果产量仅0.8 kg,平均单株干果产量仅2.00 kg,达不到正常干果产量(3 kg),直接影响到经济收入。由于管理粗放,植株生势不强,易被病虫害侵感。近几年来,各地的槟榔在不同程度上感染上“黄化病”,其中一个原因同群众对槟榔的管理粗放。特别是2003年上半年,全省各地槟榔种植园都有感上了“黄化病”,屯昌县乌坡镇地区感上“黄化病”的面积就达2000多亩。由于群众对此认识不足,思想上较为忽视。因此,“黄化病”的防治工作也难于开展。

2.2 产品加工技术落后,产品的利用价值较低,同时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海南槟榔的产品,过去都是收获后采用木柴烧炉灶熏干,主要还是将槟榔加工成榔干作为药材用,在部分少数

民族地区群众直接食用青果。现在,全省各地仍是对槟榔进行熏干加工,所改变的是有些群众采用煤团熏干,加工技术十分落后,且加工的榔干仅是初级产品,没有再进行任何深加工就售往湖南等地。

据槟榔商提供,我省的槟榔干果销往湖南后,经过深加工后,价值可提高3倍,而经过加工后,食品又运往海南销售。目前湖南没有一株槟榔,但湖南有5家槟榔加工厂,产品销往全国18个省市;海南拥有64万亩的槟榔,却没有一家深加工的工厂,同湖南省相比差距十分悬殊。由于产品加工技术落后,造成槟榔产品的利用价值与产值低,也制约了槟榔产业的发展。

2.3 槟榔生产与科研脱节,槟榔产业的科学研究薄弱

全省的槟榔生产发展已达一定规模,且已成为我省农业中的第二大支柱产业,但在槟榔产业的生产发展、产品加工、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薄弱。在60年代时期,国家在屯昌县创办了一个海南药材场,大面积种植槟榔等南药,并进行南药的繁育试验,当时也对槟榔的种植、管理等进行了生产试验,该场当时种植了2000多亩。但后来由于形势的变化,生产试验和科学研究也就中断了。而且到目前为止,全省没有一个国营或者民营的科研单位开展这项工作。如2004年上半年槟榔发生了“黄化病”,各市县热作技术推广单位仅从有关参考资料进行防治,但都没有哪一个单位把“黄化病”作为一个课题来进行研究。因此,这项工作也难于开展,也无法根治“黄化病”。又如2003年下半年,槟榔产品价格下跌严重,青果价格每公斤1.6元,挫伤了农民种植槟榔的积极性。据了解,主要原因是湖南省某些媒体报道,食用加工后的槟榔该食品易患有口腔癌。因此,湖南省加工槟榔食品的加工厂一下子都停产,经济受到很大的损失。我省老百姓同样蒙受到很大的损失。

综上所述,目前我省对槟榔产品加工研究同样是无人问津。群众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有关单位和研究人员去研究及检测、分析,提高其产品质量和利用价值,处于十分被动地位,同时也制约了槟榔产业的发展。

3 海南槟榔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槟榔生产管理,推广槟榔低产园改造技术

由于我省广大群众长期以来,对槟榔的种植管理存在重种轻管、重收轻管,生产管理比较粗放,单株产量、亩产量较低,产值不高。笔者根据全省去年统计情况来看,各市县单株干果产量均在2.00 kg,亩产干果220 kg,同正常生产管理(按照生产技术规程管理)的产量相比低33%(正常管理的亩产干果量330 kg,单株干果产量3 kg)。目前我省收获面积24.9万亩,干果产量为5.5万t。如能按生产技术规程管理,可多收干果2.73万t,产值可增加5.5亿元。可见,要提高槟榔的产量,做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强槟榔生产管理,推广槟榔低产园改造技术,以达到稳产、高产。

3.1.1 槟榔生产技术规程管理

槟榔种植后,加强幼龄期管理,每年结合除草、砍杂、施4次速效肥,在植后两年中,亩次施人粪尿500 kg 或施放塘泥2500 kg,同时可挖营养沟每亩压青1500 kg或施农家肥1000 kg,促进其正常生长。在结果期,为了促花开放和幼果生长,须年施两次人粪尿或绿肥、厩肥,每株10 kg、复合肥25克或火烧土3 kg(分别在打苞前和结果期进行施放)以促幼果生长。同时,还必须注意修复环山行进行水土保持,病虫害防治等。笔者在屯昌县枫木镇农场做一个调查,该场种植槟榔有6万多株,已收获的槟榔单株青果量平均13 kg左右,且果大品质好,即使是老槟榔园同样也保持这样的产量,今年的“黄化病”也没有感染上。目前该场的槟榔生势喜人。所以,槟榔生产管理中必须按照生产技术要求加强管理,才能保持其稳产高产,产值才能增加。

3.1.2推广槟榔低产园改造技术,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的有力措施

目前我省槟榔园面积虽然大幅度增加,产量却不高,因此要持续发展槟榔产业,必须采用高标准、高措施、高要求加强管理。屯昌县雨水岭农场于1997年对该场10亩槟榔低产园进行改造技术试验收到很好的效果,青果总产量16500 kg,平均单株青果产量达15 kg,高者达25 kg,比原来(9900 kg)增加了6600 kg,单株青果产量增加6 kg,按当时市场价格计算,增加19800元,经济效益明显提高。通过改造低产槟榔园后,一株槟榔按当时市场价格每公斤青果3元计,可增加收入18元,亩产值可增加达1980元,比未改造的槟榔园增加40%左右,其具体作法是定期培土、施肥、灌水、防治病虫害,严格执行改造技术实施方案,建立排灌系统,高产措施,科学施肥,加强管理。所以,产量大幅度增加。如以目前全省收获面积24.9万亩计算,干果产量可增加3.90万t。所以应积极推广槟榔低产园改造技术。这项工作的开展必须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因此,笔者认为各级政府必须以“三农”服务为出发点,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议政府把槟榔低产园改造技术列为推广项目,投入一定推广资金,达到槟榔产业的稳定发展,为我省农村经济增长增加一个新亮点。

3.2 改变槟榔产品加工落后状况,加快槟榔产品深加工步伐

我省槟榔产品加工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土法上马,采用木柴或煤团炉灶熏干,加工的产品属初级产品,产品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