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行业的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道选编:职业行业的变迁
钟云华 2005年07月01日
中国现有职业1838个,比5年前减少了近3000个;同时,又催生了不少新的职业行业。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演化仍将继续,耐人寻味
职业垄断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能力成为职业准入的主要条件,今天对每个人来说,是金子总能找到发光的地方,滥竽充数者正渐渐被逐出市场
两千人抽样调查显示有超过四分之一北京青年人换过工作;六成多上海被调查者认为工作压力主要是专业知识更新快。我们正迎来鼓励人们充分发挥潜能的个人职业竞争力时代
修笔店歇业,裱棚工、烧水工下课,粮油票证管理员、物资供应员、蔬菜作价员踪影难觅,推销员、护理员、物业管理员新鲜出炉,营销师、精算师、软件工程师、心理咨询师、电子商务师迭出。蓦然回首,我们发现,我国职业行业的此消彼长竟然如此迅速。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下,“皇粮”意识淡化,职业羁绊被挣脱。今天的中国,对每个人来说,是金子总能找到发光的地方,滥竽充数却难觅市场。专家这样说:“职业垄断一去不复返了”,我们迎来了一个鼓励人们充分发挥潜能的个人职业竞争力时代。
职业结构调整提速快跑
北京东四北大街热闹繁华,来往的行人很难注意到其中一个老旧的修笔店。修笔师傅老张一人在小小的店铺里专心修了55年钢笔。今天,72岁的老张抚摸着相伴50余年的修笔马达忧心忡忡:“父亲传给我这门手艺,可能要失传。”
偌大一个北京城,除了他这家修笔店,“好像只鼓楼那儿还有一家”。在一次性用笔和办公用电脑已很普及的今天,修笔市场大大萎缩。修笔不幸成为即将歇业的一个行当。
当然,即将歇业的不止修笔一行。过去北京给平房糊顶棚的“裱棚工”、专门抄写文字材料的“抄写工”、胡同巷口卖热水的“烧水工”等等,早已成为即将消逝的“夕阳行业”。而与计划经济紧密相联的工种:粮油票证管理员、物资供应员、蔬菜作价员等等,则在职业市场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人们注意到,伴随着一个个消逝的行业职业,职业结构调整步伐越迈越快。记者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了解到,在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中国现有职业1838个,比5年前的工种少了近3000个。其绝对数量的骤减固然主要在于统计方式的不同,但其中也反映出耐人寻味的社会变化。
职业有消就有长。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陈卫军副处长认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的飞跃,催生不少新行业。比如,近几年小区建设蓬勃发展,物业管理人员群体诞生;又比如,现在大家熟悉的公务员,在计划经济时代连影子都找不到。”服务行业领域职业结构调整更明显,与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密切相关的新职业就有胎教员、老年护理
工等,而在蓬勃发展的保险业中,保险精算师、保险推销员、保险理赔员等新职业,则像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在人们面前。
变化始终在进行。8月初,中国首批300名国家职业资格电子商务师在南昌宣布诞生;7月15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布正式启动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这标志着心理咨询师作为一种职业在中国诞生;7月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布,企业信息管理人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营销师、项目管理师、企业行政管理师与心理咨询师、电子商务师一道加入到全国职业资格统一考试中来。这意味着新增了7种职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任陈宇这样解释:“这些新增职业,顺应了产业结构从传统的制造领域向服务领域发展的潮流。”
加入世贸组织又加速了职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处长陈宁认为:“加入世贸组织后,第三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就业机会将大量增加。根据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预测,加入世贸组织7年以后,我国的食品加工业、纺织业、服装业、建筑业以及服务业等行业的就业机会将分别增加16?郾8万人、282?郾5万人、261万人、92?郾8万人和266?郾4万人。”当然,汽车、机械、粮油加工、电子通讯设备、煤炭采选和农业领域就业岗位将不可避免地减少。
“经济体行政性职能在退化,经营性职能在上升,具体组织中非生产性职能到了应该调整的时候了。”一位劳动经济学专家的观点正在被事实所证明:企业设置多年的组织部、人事部,现已渐次合为人力资源部,企业中原有的行政性机构,正从日渐红火的职业市场逐渐淡出。
“职业垄断一去不复返”
姚先生递给人的名片清晰地印着“软件工程师”,他从事西方软件的汉化工作,每日步履匆匆进出位于王府井的一家软件公司。如果告诉你他所学专业,你可能会感到惊讶:姚先生本科毕业于民族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两年前毕业后直接从事现在这个工作。
这并非特例。他的一位哲学系研究生同学毕业后直接去新浪搞软件开发,另一位同学到大学教授法律专业课。
人们可能从中读出种种信息,但有一个事实是清楚的:姚先生和他的同学凭自身能力,获得了职业准入,其中没有学历文凭、背景出身等非能力条件的羁绊。
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十分感慨:“能力成为他们职业准入的充分条件,但从前职业垄断年代却不是这样的。”
在职业垄断时代,拥有某一专业文凭,就会有“组织”安排某一相应的职位“天经地义地属于你”:干不好或干不了,职位都在你手里,别人要不走,你也挪不了。
不单是文凭。在职业垄断时代,某种家庭背景出身、在某些岗位上的性别规定、某个年龄条件、工龄条件等,都可能成为把持某种职业资源的充分条件。
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教授这样解释职业垄断:第一,对从事某个职业有能力之外的种种铁定规则,比如学历文凭、出身背景、甚至性别年龄、政治面貌等;符合条件,能力再差也让干,不符合条件,能力再强也不让干。第二,无论干得好坏永远能干下去。比如,当过厂长便一辈子是厂长,即便他接手一厂倒闭一厂。
曾湘泉指出,职业垄断造成能力再差、绩效再差也让干,实际上恰恰违背了当今世界人力资源管理的两大导向:能力导向和绩效导向。但是在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今天,除极少数领域还有职业垄断残余外,能力导向和绩效导向,已成为中国绝大多数行业管理的普遍规则。
机关“铁饭碗”不“铁”就是其中一例。从人事部了解到,不完全统计表明,截至2000年底,全国共有5万个机关单位、约35万个职位实行竞争上岗。在竞争中,有2400多名县处级、6?郾3万多名科级领导职务公务员下岗。6年来,全国共有1?郾73万名不合格公务员被辞退。
然而,在机关“凡进必考”平等法则面前,仅自1996年以来,全国各地又有17188位农民脱颖而出,迈进地方国家机关大门,其中不少人在新的岗位上成长为优秀公务员。
今天的中国对每个人来说,是金子总能找到发光的地方,滥竽充数却难觅市场。曾湘泉教授这样说:“职业垄断一去不复返了。”职业垄断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们迎来了一个鼓励人们充分发挥潜能的个人职业竞争力时代。
我们正迎来个人职业竞争力时代
在个人职业竞争力时代,个人在职业市场的成功与失败,取决于其对经济的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以及人口老龄化等经济和社会变动因素的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业内称这种能力为个人职业竞争力或劳动力的竞争力。这个时代的职业选择、职业关注、职业评价、职业教育和职业流动都显现它独特的特征:
职业选择:“皇粮”意识在淡化。日益庞大的自由职业者队伍,是人们“皇粮”意识淡化的产物。统计表明,仅上海一地,自由职业者就高达50万之众。有趣的是,南京昂氏市场顾问有限公司世纪之交时对古都南京300名市民的职业行态专项调查显示:竟有20.5%的南京市民将“未来理想”职业锁定自由职业者,比例名列第一位。即便在一般人看来是“皇粮”意识的坚决守卫者的女性,择业时对工作稳定的要求也退居次要地位了。2001年4月,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在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个消费先导城市市区15~59岁女性居民就业观念的电话访问时发现,26.4%的青年女性择业时首先考虑的是高收入和能实现个人价值,工作稳定性要求早已退居其次。
职业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热度。有一句话在职业市场广为传播:“职业才是你最大的经济来源,比你的股票更具升值机会。”似乎是与此相佐证,零点调查公司1999年7月在北京、广州、重庆、上海、厦门进行的1500户居民人口调查结果显示,市民通常担心或忧虑的问题是“孩子教育”和“就业”。而零点调查公司在2000年6~7月间对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保定、宁波等10个大中城市,以及其他7个农村县居民的调查表明,职业满意度是影响居民总体生活感受最为重要的因素,其相关性已远远超过居于第二位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