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副职官员的晋升激励_官员晋升的激励相容_曾明[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官员的晋升主要由上级党委决定,而下级 官员的工作任务大多也是在完成上级指定或是下移 的责任,由此在上下级政府间形成了一种委托—代 理关系。副职作为代理人是在完成正职委托的工作 任务,但同级正职又不能决定副职的晋升,只能起到 推荐的作用,副职的晋升主要依赖上级党委的任命。 这样副职作为代理人在与实际监督、授权的委托人 之间无法得到正常的激励,与能够真正对他进行奖 惩的上级党委之间存在事实上的断层,这就非常容 易产生道 德 风 险,存 在 偷 懒 行 为 和 机 会 主 义 行 为。 即代理人不会简单地按委托人所希望的那样努力地 工作,而 是 会 逃 避 责 任[21]。出 现 激 励 不 相 容 的 现 象①,主要的原 因 是 每 个 人 都 会 以 自 己 的 利 益 最 大 化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当你委托别人做一件事的时 候,如果他的利益与你的不一致,他可能不会按照你 预期的方式行为。要解决这一激励不相容的问题, 就必须在克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实现委托人与 代理人间的激励相容,即代理人的努力工作能够在 实现委托 人 利 益 的 同 时,又 能 够 兼 顾 自 己 的 利 益。 对于副职官员来说,他最大的利益就是获得职务的 晋升,因此要促使他们努力地工作,就必须让他们的 工作业绩与职务晋升相联系,以突破现行分管型副 职与作为上级党委的间接委托人之间的代理链条过 长所带来的工作缺乏动力的体制瓶颈。
关键词: 副职官员; 晋升激励; 激励相容; 绩效考核 中图分类号: D630.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 0448( 2012) 03 - 0062 - 07
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
一 问题的提出
尽管在中国地方省、市、县、乡党政机构中到底 有多少副职官员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资料统计,但副 职官员是中国官员队伍中一个人数庞大的群体却是 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在同一级政府中,即使是同 一级别的副职,由于权力配置的不同,再加上分为领 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也存在不同的等级。如在乡 镇一级,从副科级的副主任科员算起,一直到同为副 科级的党委副书记,中间要经过副乡长、党委委员副 乡长、常务副乡长三级。中国当前实行的是副职分 管制的政府内部分工形式,与西方辅佐型的副职模 式有所不同。他们在政府序列中分工负责、主管一 部分具体事务,但同时这一分工的授权往往来自一 把手,与一把手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成为正职 与具体职能部门间的中间层。对于这些副职官员来 说,他们有着与正职官员同样的追求,那就是职务晋 升。近年来关于中国官员晋升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地 方主要领导的政绩考核 晋 升 上,主 要 有 Maskin,et
二 官员晋升的激励兼容原则: 一 个管理学分析框架
中国官员主要追求职务的升迁和控制权力的最 大化,副职官员也不例外。为什么会有这种追求,主 要缘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官本位”观念的传统影 响; 二是几乎不受约束的巨大权力的诱惑。“官本 位”是“官”的本来涵义的异化,它的意思是: 把是否 为官当成一种核心的社会价值尺度去衡量个人的社 会地位和价值。中国自秦始皇实行高度中央集权 后,历经 2 000 多年的封建专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 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体制。在这一体制中,皇帝高 居于金字塔之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其下官员大 致分为正、从九品共 18 级,外加未入流的小官和办 事的吏员[12]。而且封 建 统 治 者 对 全 社 会 资 源 实 行 绝对垄断,皇帝掌握着对臣民的生杀予夺大权。这 样,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体制和绝对垄断的权力就 产生了并 不 断 加 强 着“官 本 位 ”意 识。 做 官 不 仅 可 以光 宗 耀 祖,声 名 显 赫,而 且“长 期 的 官 僚 政 治,给 予了做官的 人,准 备 做 官 的 人,乃 至 从 官 场 退 出 的 人,以种种社会经济的实利,或种种虽无明文确定, 但却十分实 在 的 特 权 ”[13]。 新 中 国 成 立 后,我 国 通 过单位、公社、街道、户籍等制度网络几乎将所有的 社会成员都纳入政治生活的轨道。“客观上产生了 把社会成员划分为两个在经济上不平等的阶层,形 成了事实上的身份差别”[14]。不同身份的群体有着 不同的社会地位和享受不同的待遇,这一体制强化 了人们心目中的“官本位”的意识。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主体的多元化,政府职 能不断调整和压缩,利益分配的机制也发生了很大 变化,但政府官员仍掌握着各种资源分配的巨大权
力,而且官员的待遇仍与官位、级别紧密相关。中国 政府官员又处于一个 非 常 封 闭 的“内 部 劳 动 力 市 场”,即如 果 被 上 级 罢 免、开 除,就 很 难 在 组 织 外 部 找到其他工作,作为官员个人也不能随意选择退出 已有的职位; 而在政府内部,政府机关工作人员除了 通过“级别上升”从而获得更多的权力与待遇外,基 本上没有其他的 激 励 机 制[15]。 在 中 国 的 政 治 激 励 体制中对于官员的激励主要是通过政治控制权收益 的增大来进行。这主要是因为当一个官员所控制的 资源越多越有价值时,他所享受的政治控制权收益 越大,表现为更大的名誉满足,更多的福利,更多的 “在职消费”和灰色收入以及更高的反监督能力等。 而所有的这 些 可 为 政 府 官 员 个 人 拥 有 的“好 处 ”都 是由其职能从而是政治控制权带来的[16],而政治控 制权的增大具体地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官阶的上 升[17]; 一是 地 方 政 府 的 财 政 分 权 的 经 济 激 励[18]。 如果从政治 控 制 权 收 益 的 角 度 出 发,“财 政 分 权 激 励”可以理解为一种 政 府 官 员 的 横 向 自 我 晋 升 激 励,而传统 的 晋 升 激 励 可 以 理 解 为 纵 向 晋 升 激 励。 因此“财政 分 权 激 励 ”可 以 容 纳 在 一 个 基 于 政 治 控 制权收益的晋升激励的框架下进行讨论,政府官员 的竞争实质上是对财政经济激励带来政治控制权收 益和相对政治位置带来的政治控制权收益的“混合 竞争”①。而政 治 控 制 权 收 益 与 官 员 的 职 位 高 低 直 接相关。因而一个人一旦进入官场就必须努力保住 职位并争取一切可能的晋升机会。
①这种控制权收益可以很好地解释中国地区间竞争的产业同构和地方保护现象。刘瑞明发表在《南方经济》2007 年第 6 期上的《晋升激励、产业同构与地方保护: 一个基于政治控制权收益的解释》一文中进行了相关的经验验证。
·64·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年
在这种任命体制下,副职官员的工作业绩如果 不能与他们 的 职 务 晋 升 相 联 系,就 会 形 成“干 多 干 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错误激励导向,从而 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实现晋升与业绩的激励 相容就成为促发副职官员努力工作的一个重要激励 手段。2007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赫尔维兹在 其创立的机 制 设 计 理 论 中 提 出 了“激 励 相 容 ”的 概 念: 在市场经济中,每个理性经济人都会有自利的一 面,其个人行为会按自利的规则行为行动; 如果能有 一种制度安排,使行为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正好 与企业实现集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吻合,这一制 度安排就是“激励相容”。
al[1],Huang[2],Bo[3],周黎安[4],Li,Zhou[5],刘瑞明、 白永秀[6],曾明[7 - 8]等,而对副职晋升的研究却非常 有限。现有的相关研究都是从领导科学的角度去关 注副职如何开展工作、如何定位等; 而在这些研究 中,基本上没有规范的学术论文,大多是政府实务部 门的工作性的探讨。一直以来,对副职的研究远没 有得到学术界的重视,从 1990 年代朱光磊对副职的 探索性研究开始[9],相关研究成果还是非常少。其 中领导科学领域的副职研究基本上都是在探讨副职 官员的角色定位、副职的工作技巧、如何处理与正职 的关系等① 。仅有的几篇文献的研究问题都惊人的 集中,都是在批评当前的分管型副职体制弊端,期望 用辅助型副职来代替,如朱光 磊、李 利 平[10]、张 艺 等[11]。
在现行政治体制下,干部因素关乎各项工作的 成败,因而控制干部是保证党和政府各项政策方针 得到贯彻的首要条件。政治控制的文献表明,上级 制约下级最有力 的 手 段 就 是 人 事 任 免[19]。 我 国 基 本的党政干部管理原则是“党管干部”原则,它是中 国官员制度的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 党,中共中央及其组织系统在官员选择和管理中处 于 核 心 地 位。 有 关 党 委、行 政 机 关 干 部 的 调 动、提 拔、审查和 问 题 干 部 的 处 理,都 由 党 委 集 体 讨 论 决 定,并按干部管理权限由主管党组织批准[20]。在党 政管理层次上,1984 年我国开始采用分级管理、层 层负责的办法,党政机关“下管一级”机构中担任主 要领导职务的干部。中国的干部选拔机制就成为一 种自上而下的层层任命机制,下级官员的升迁基本 掌握在上级领导的手中。
三 当前几种主要的副职晋升模式
1. 传统的常委会任命制 即由常委会决定任命官员的一种官员晋升体 制。中国实行党管干部的原则,1984 年开始实行下 管一级的 干 部 管 理 体 制。 根 据《中 国 共 产 党 党 章 》
第 13 条第 2 款的规定:“在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 和基层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上级党的组织认为有必 要时,可以调动或者指派下级党组织的负责人。”那 些需要经由同级人大选举产生的官员,其候选人要 由同级党委提名,那些不需要选举产生的官员,可以 由党委直接任命或是调整。尽管党的委员会实行民 主集中制原则,但事实上党委书记作为领导班子的 “班长”,拥有比其他常委或委员高得多的权力。在 官员的任命过程中,提名和决定权一样重要,只有进 入了人事讨论议程的官员才有可能获得晋升。而这 种议程设定中的官员提名权力在很多地方都存在一 定的“分肥”机制,主要官员如党委书记、行政首长、 党群副书记、组织部长等分享部分提名权力。在任 命制官员晋升过程中,下级正职的提名权掌握在党 委书记手中。在有些地方,在不与党委书记的人事 安排发生冲突的情况下,政府所属部门或是下级政 府的正职也有由地方行政首长提名的安排,而副职 提名大多属于党群书记或是党委组织部长。在决定 官员任免的常委会上,如果是由主要领导提名,通常 情况下被任命的可能性非常大。后续的公示等环节 能够发生改变的可能性很小。这就使得常委会任命 制形成一个操作暗箱,公众的参与、外部的监督都很 难实现。在这种体制中,由于副职官员的职位所承 担的责任和所享有的权力都不如正职重要,因而副 职的工作绩效和能力也不如正职显得重要,因此副 职官员获得晋升或是调整到更好的职位( 即使同级 调整,由于职位的重要性不一样,也属于一种事实上 的晋升) 也相对显得并不引人注目,而主要取决于 与提名领导的关系、背景等非工作因素。这样一来, 对于那些工作能力强、业绩突出的副职来说,其绩效 表现与晋升的联系不大,这必然会影响到副职官员 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力的发挥。
·63·
有官员任职与年龄的关联度非常大,对于县乡副职 官员来说,上升空间较为有限,而由于年龄因素,来 自年轻公务员的竞争非常激烈。如果缺乏晋升空间 和预期的话,很容易形成“干多没啥意思,不干不够 意思,干点 意 思 意 思,全 干 你 啥 意 思 ”的“撞 钟 ”心 态。本文要研究的是当前地方基层副职官员如乡镇 副职或是县管的副科级干部的晋升主要有哪些方 式,这些晋升方式的利与弊分别是什么? 什么样的 晋升方式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 动性?
标项目“风险岗位廉能管理研究”( JD1070) 。 作者简介: 曾明( 1972 - ) 男,江西泰和人,副教授,政治学博士,从事公共财政、地方政府治理研究。
① 严格来说,这些研究不能称之为学术研究,都是发表在各种刊物上的“小豆腐块”,本文在此不作引用。
第3 期
Fra Baidu bibliotek
曾明: 基层副职官员的晋升激励: 官员晋升的激励相容
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
摘 要: 追求晋升是官员最大的效用函数,如通过有效的晋升激励来鼓励副职官员努力工作,并认真接受正职 官员的领导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党管干部和民主集中制原则下,当前的官员晋升体制主要有传统的常 委会任命制、公推公选制、考试选拔制、海推选举制等,这些都未能很好地解决副职官员在晋升中的激励相容问题。 在遵守现行的有关法律和政策前提下,通过基于绩效的副职官员选拔制有助于克服以上障碍,实现副职官员工作 努力中的激励相容。
第 43 卷第 3 期 2012 年 5 月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Vol. 43 No. 3 May. 2012
基层副职官员的晋升激励: 官员晋升的激励相容
曾明
( 南昌大学 廉政研究中心; 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学系,江西 南昌 330031)
这种研究现状与副职在中国官员体系中被相对 忽视的地位也是一致的。由于中央和省级高层领导 副职大多担任过较高级别和较长时间的正职领导职 务,他们的副职心态与地方基层副职官员的心态会 有很大不同。由于存在职务上的“天花板”现象,现
收稿日期: 2012 - 02 - 10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地方政府行政成本与财政转移支付问题研究”( 10DZZ035) ;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
关键词: 副职官员; 晋升激励; 激励相容; 绩效考核 中图分类号: D630.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 0448( 2012) 03 - 0062 - 07
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
一 问题的提出
尽管在中国地方省、市、县、乡党政机构中到底 有多少副职官员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资料统计,但副 职官员是中国官员队伍中一个人数庞大的群体却是 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在同一级政府中,即使是同 一级别的副职,由于权力配置的不同,再加上分为领 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也存在不同的等级。如在乡 镇一级,从副科级的副主任科员算起,一直到同为副 科级的党委副书记,中间要经过副乡长、党委委员副 乡长、常务副乡长三级。中国当前实行的是副职分 管制的政府内部分工形式,与西方辅佐型的副职模 式有所不同。他们在政府序列中分工负责、主管一 部分具体事务,但同时这一分工的授权往往来自一 把手,与一把手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成为正职 与具体职能部门间的中间层。对于这些副职官员来 说,他们有着与正职官员同样的追求,那就是职务晋 升。近年来关于中国官员晋升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地 方主要领导的政绩考核 晋 升 上,主 要 有 Maskin,et
二 官员晋升的激励兼容原则: 一 个管理学分析框架
中国官员主要追求职务的升迁和控制权力的最 大化,副职官员也不例外。为什么会有这种追求,主 要缘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官本位”观念的传统影 响; 二是几乎不受约束的巨大权力的诱惑。“官本 位”是“官”的本来涵义的异化,它的意思是: 把是否 为官当成一种核心的社会价值尺度去衡量个人的社 会地位和价值。中国自秦始皇实行高度中央集权 后,历经 2 000 多年的封建专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 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体制。在这一体制中,皇帝高 居于金字塔之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其下官员大 致分为正、从九品共 18 级,外加未入流的小官和办 事的吏员[12]。而且封 建 统 治 者 对 全 社 会 资 源 实 行 绝对垄断,皇帝掌握着对臣民的生杀予夺大权。这 样,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体制和绝对垄断的权力就 产生了并 不 断 加 强 着“官 本 位 ”意 识。 做 官 不 仅 可 以光 宗 耀 祖,声 名 显 赫,而 且“长 期 的 官 僚 政 治,给 予了做官的 人,准 备 做 官 的 人,乃 至 从 官 场 退 出 的 人,以种种社会经济的实利,或种种虽无明文确定, 但却十分实 在 的 特 权 ”[13]。 新 中 国 成 立 后,我 国 通 过单位、公社、街道、户籍等制度网络几乎将所有的 社会成员都纳入政治生活的轨道。“客观上产生了 把社会成员划分为两个在经济上不平等的阶层,形 成了事实上的身份差别”[14]。不同身份的群体有着 不同的社会地位和享受不同的待遇,这一体制强化 了人们心目中的“官本位”的意识。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主体的多元化,政府职 能不断调整和压缩,利益分配的机制也发生了很大 变化,但政府官员仍掌握着各种资源分配的巨大权
力,而且官员的待遇仍与官位、级别紧密相关。中国 政府官员又处于一个 非 常 封 闭 的“内 部 劳 动 力 市 场”,即如 果 被 上 级 罢 免、开 除,就 很 难 在 组 织 外 部 找到其他工作,作为官员个人也不能随意选择退出 已有的职位; 而在政府内部,政府机关工作人员除了 通过“级别上升”从而获得更多的权力与待遇外,基 本上没有其他的 激 励 机 制[15]。 在 中 国 的 政 治 激 励 体制中对于官员的激励主要是通过政治控制权收益 的增大来进行。这主要是因为当一个官员所控制的 资源越多越有价值时,他所享受的政治控制权收益 越大,表现为更大的名誉满足,更多的福利,更多的 “在职消费”和灰色收入以及更高的反监督能力等。 而所有的这 些 可 为 政 府 官 员 个 人 拥 有 的“好 处 ”都 是由其职能从而是政治控制权带来的[16],而政治控 制权的增大具体地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官阶的上 升[17]; 一是 地 方 政 府 的 财 政 分 权 的 经 济 激 励[18]。 如果从政治 控 制 权 收 益 的 角 度 出 发,“财 政 分 权 激 励”可以理解为一种 政 府 官 员 的 横 向 自 我 晋 升 激 励,而传统 的 晋 升 激 励 可 以 理 解 为 纵 向 晋 升 激 励。 因此“财政 分 权 激 励 ”可 以 容 纳 在 一 个 基 于 政 治 控 制权收益的晋升激励的框架下进行讨论,政府官员 的竞争实质上是对财政经济激励带来政治控制权收 益和相对政治位置带来的政治控制权收益的“混合 竞争”①。而政 治 控 制 权 收 益 与 官 员 的 职 位 高 低 直 接相关。因而一个人一旦进入官场就必须努力保住 职位并争取一切可能的晋升机会。
①这种控制权收益可以很好地解释中国地区间竞争的产业同构和地方保护现象。刘瑞明发表在《南方经济》2007 年第 6 期上的《晋升激励、产业同构与地方保护: 一个基于政治控制权收益的解释》一文中进行了相关的经验验证。
·64·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年
在这种任命体制下,副职官员的工作业绩如果 不能与他们 的 职 务 晋 升 相 联 系,就 会 形 成“干 多 干 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错误激励导向,从而 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实现晋升与业绩的激励 相容就成为促发副职官员努力工作的一个重要激励 手段。2007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赫尔维兹在 其创立的机 制 设 计 理 论 中 提 出 了“激 励 相 容 ”的 概 念: 在市场经济中,每个理性经济人都会有自利的一 面,其个人行为会按自利的规则行为行动; 如果能有 一种制度安排,使行为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正好 与企业实现集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吻合,这一制 度安排就是“激励相容”。
al[1],Huang[2],Bo[3],周黎安[4],Li,Zhou[5],刘瑞明、 白永秀[6],曾明[7 - 8]等,而对副职晋升的研究却非常 有限。现有的相关研究都是从领导科学的角度去关 注副职如何开展工作、如何定位等; 而在这些研究 中,基本上没有规范的学术论文,大多是政府实务部 门的工作性的探讨。一直以来,对副职的研究远没 有得到学术界的重视,从 1990 年代朱光磊对副职的 探索性研究开始[9],相关研究成果还是非常少。其 中领导科学领域的副职研究基本上都是在探讨副职 官员的角色定位、副职的工作技巧、如何处理与正职 的关系等① 。仅有的几篇文献的研究问题都惊人的 集中,都是在批评当前的分管型副职体制弊端,期望 用辅助型副职来代替,如朱光 磊、李 利 平[10]、张 艺 等[11]。
在现行政治体制下,干部因素关乎各项工作的 成败,因而控制干部是保证党和政府各项政策方针 得到贯彻的首要条件。政治控制的文献表明,上级 制约下级最有力 的 手 段 就 是 人 事 任 免[19]。 我 国 基 本的党政干部管理原则是“党管干部”原则,它是中 国官员制度的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 党,中共中央及其组织系统在官员选择和管理中处 于 核 心 地 位。 有 关 党 委、行 政 机 关 干 部 的 调 动、提 拔、审查和 问 题 干 部 的 处 理,都 由 党 委 集 体 讨 论 决 定,并按干部管理权限由主管党组织批准[20]。在党 政管理层次上,1984 年我国开始采用分级管理、层 层负责的办法,党政机关“下管一级”机构中担任主 要领导职务的干部。中国的干部选拔机制就成为一 种自上而下的层层任命机制,下级官员的升迁基本 掌握在上级领导的手中。
三 当前几种主要的副职晋升模式
1. 传统的常委会任命制 即由常委会决定任命官员的一种官员晋升体 制。中国实行党管干部的原则,1984 年开始实行下 管一级的 干 部 管 理 体 制。 根 据《中 国 共 产 党 党 章 》
第 13 条第 2 款的规定:“在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 和基层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上级党的组织认为有必 要时,可以调动或者指派下级党组织的负责人。”那 些需要经由同级人大选举产生的官员,其候选人要 由同级党委提名,那些不需要选举产生的官员,可以 由党委直接任命或是调整。尽管党的委员会实行民 主集中制原则,但事实上党委书记作为领导班子的 “班长”,拥有比其他常委或委员高得多的权力。在 官员的任命过程中,提名和决定权一样重要,只有进 入了人事讨论议程的官员才有可能获得晋升。而这 种议程设定中的官员提名权力在很多地方都存在一 定的“分肥”机制,主要官员如党委书记、行政首长、 党群副书记、组织部长等分享部分提名权力。在任 命制官员晋升过程中,下级正职的提名权掌握在党 委书记手中。在有些地方,在不与党委书记的人事 安排发生冲突的情况下,政府所属部门或是下级政 府的正职也有由地方行政首长提名的安排,而副职 提名大多属于党群书记或是党委组织部长。在决定 官员任免的常委会上,如果是由主要领导提名,通常 情况下被任命的可能性非常大。后续的公示等环节 能够发生改变的可能性很小。这就使得常委会任命 制形成一个操作暗箱,公众的参与、外部的监督都很 难实现。在这种体制中,由于副职官员的职位所承 担的责任和所享有的权力都不如正职重要,因而副 职的工作绩效和能力也不如正职显得重要,因此副 职官员获得晋升或是调整到更好的职位( 即使同级 调整,由于职位的重要性不一样,也属于一种事实上 的晋升) 也相对显得并不引人注目,而主要取决于 与提名领导的关系、背景等非工作因素。这样一来, 对于那些工作能力强、业绩突出的副职来说,其绩效 表现与晋升的联系不大,这必然会影响到副职官员 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力的发挥。
·63·
有官员任职与年龄的关联度非常大,对于县乡副职 官员来说,上升空间较为有限,而由于年龄因素,来 自年轻公务员的竞争非常激烈。如果缺乏晋升空间 和预期的话,很容易形成“干多没啥意思,不干不够 意思,干点 意 思 意 思,全 干 你 啥 意 思 ”的“撞 钟 ”心 态。本文要研究的是当前地方基层副职官员如乡镇 副职或是县管的副科级干部的晋升主要有哪些方 式,这些晋升方式的利与弊分别是什么? 什么样的 晋升方式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 动性?
标项目“风险岗位廉能管理研究”( JD1070) 。 作者简介: 曾明( 1972 - ) 男,江西泰和人,副教授,政治学博士,从事公共财政、地方政府治理研究。
① 严格来说,这些研究不能称之为学术研究,都是发表在各种刊物上的“小豆腐块”,本文在此不作引用。
第3 期
Fra Baidu bibliotek
曾明: 基层副职官员的晋升激励: 官员晋升的激励相容
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
摘 要: 追求晋升是官员最大的效用函数,如通过有效的晋升激励来鼓励副职官员努力工作,并认真接受正职 官员的领导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党管干部和民主集中制原则下,当前的官员晋升体制主要有传统的常 委会任命制、公推公选制、考试选拔制、海推选举制等,这些都未能很好地解决副职官员在晋升中的激励相容问题。 在遵守现行的有关法律和政策前提下,通过基于绩效的副职官员选拔制有助于克服以上障碍,实现副职官员工作 努力中的激励相容。
第 43 卷第 3 期 2012 年 5 月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Vol. 43 No. 3 May. 2012
基层副职官员的晋升激励: 官员晋升的激励相容
曾明
( 南昌大学 廉政研究中心; 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学系,江西 南昌 330031)
这种研究现状与副职在中国官员体系中被相对 忽视的地位也是一致的。由于中央和省级高层领导 副职大多担任过较高级别和较长时间的正职领导职 务,他们的副职心态与地方基层副职官员的心态会 有很大不同。由于存在职务上的“天花板”现象,现
收稿日期: 2012 - 02 - 10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地方政府行政成本与财政转移支付问题研究”( 10DZZ035) ;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