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观遗传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哺乳动物基因 组印记
第六章:哺乳动物X染色 体失活
第七章:表观遗传学和 人类疾病
第一章:染色质修饰及其作用机理
1.核小体和染色质高级结构
染色质:DNA+组蛋白 组蛋白(Histone):小分子强碱性蛋白。由球状结构域
和可变的(相对无结构域的)从核小体表面伸出的“组蛋 白尾部”组成,组蛋白序列相当保守 核小体(Nucleosome):染色质重复单位,由核心组蛋 白(H2A、H2B、H3和H4)组成的一个蛋白八聚体和一 段147bp包绕在外周的DNA组成
组蛋白修饰因子和染色体重塑因子 染色体重塑时的修饰酶:ISWI家族和SWI家族
染色体重塑机制(共价修饰与ATP依赖)
2. 组蛋白变体和表观遗传学
因为巨大的DNA长度,演化出结构性蛋白进行包装 染色质因为组蛋白变体的装入和置换而多样化 组蛋白变体在基因表达、染色体分离、DNA修复和真核
赖氨酸甲基化酶
与着丝粒和端粒周围异染色质形成有关
通过chromo结构域与HP1因子结合介导异染色质形成 与DNA甲基化协同存在
H3K9与DNA甲基化互相依赖,缺失DNA甲基化酶的哺乳动物 癌细胞中H3K9甲基化水平下降 在常染色质基因抑制中也有功能
3.3.2 赖氨酸去甲基化
2004年,去甲基化酶LSD1的发现提供了细胞内可发生去 甲基化的证据
模型3中,一个组蛋白翻译 后修饰可以为一个染色质结 合因子提供特异性结合
3. 组蛋白翻译后修饰类型
3.1 乙酰化(acetylation)与去乙酰化 实验证据: 转录活跃区或准备转录的染色质区域倾向于开放构想,可被
核酸酶降解; 实验发现鸡红细胞中活跃球蛋白基因处核酸酶高敏位点和组
蛋白高乙酰化位点有高度的相关性 酿酒酵母中,转录沉默区域有降低的转录水平
研究的 一个重要问题:等位基因的选择性调控 “人绝不仅仅是基因的简单累加” “你可以继承DNA序列之外的一些东西,这正是现在遗
传学中让我们激动的地方”
4. 表观遗传学的界定
表观遗传学的共同线索:DNA不是“裸露的” DNA 与组蛋白构成一个动态的多聚体—染色质 通过调整染色质的状态来实现基因转录调节
单甲基化和双甲基化
参与转录正负调控
PRMT1,PRMT4和CARM1促进转录,PRMT5抑制转录
去精氨酸化具有很大的可能性?
D. 泛素化/去泛素化及sumo化 同属于大的多肽类修饰 泛素是一类广泛表达的低分子量蛋白质,标记需要水解的
蛋白质 泛素化:酶促的翻译后蛋白修饰 泛素化与甲基化类似,可以引起转录的激活或抑制 H2B的泛素化和去泛素化的顺序发生是建立适当水平的
4. 修饰中的旋律
4.1 组蛋白密码 假说一:存在一种密码把特定的修饰与各种生命进程相联系 假说二:不存在一种严格的针对特定进程的组蛋白密码,而
是通过众多蛋白结合模块对HPTM进行识别和结合 4.2 修饰模式 顺式模式:同一组蛋白尾巴上(H3S10ph和H3K14ac:乙酰化
酶与事先磷酸化的H3末端有更高的亲和性) 反式模式:不同组蛋白尾巴上 (H2BK123泛素化和H3K4甲基
中, 能抑制转录因子结合,并能抑制染色质重构复合物Swl/ SNF对染色质的作用 H2Av是在果蝇中发现的H2A.Z同源蛋白,它同时具有 H2A.Z和H2A.X的特征,定位于异染色质,参与常染色质的 沉 γ—H2A.X是性染色体失活的必需成分 D. 核小体包装 连接组蛋白H1变体通过调整与DNA相互作用,直接影响核小 体的包装的松紧程度和染色体的高级结
化:泛素化改变染色质结构,有利于甲基化酶的结合)
第二章 染色体重塑与组蛋白变体
1.染色体重塑(Chromatin Remodeling)
染色质重塑是由染色质重塑复合物介导的,一系列以染色 质上核小体变化为基本特征的生物学过程
指染色质位置和结构的变化,主要涉及核小体的置换或重 新排列,改变了核小体在基因启动序列区域的排列,增加 了基因转录装置和启动序列的可接近性
染色质的变化可随细胞类型的变化而不同,也可对外界信号发 生反应
某一个体不变的DNA序列
染色质的总体构成,会随 着细胞类型的不同而变化, 以及对其收到的内外界信 号发生反应
OUTLINE
第一章:染色质修饰及 其作用机理
第二章:染色体重塑与 组蛋白变体
第三章:DNA甲基化
第四章:RNA干扰和异 染色质组装
H3K4和H3K36所必须的
Sumo是一类广泛存在与真核生物中且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家族, 哺乳动物中有sumo-1,sumo-2,sumo-3和sumo-4,
Sumo化:发生在赖氨酸残基上,防止激活性组蛋白翻译后修 饰的发生
两种机制:
封闭可以乙酰化的赖氨酸位点;
sumo化的组蛋白与DNA抑制因子结合,招募去乙酰化酶
2.3 组蛋白替换
核小体是动态的,组蛋白的替换不仅包括常规的组蛋白与 组蛋白变体问的替换,还包括变体之间的替换,修饰状态 不同的同种组蛋白的替换,这些过程是由相应的染色质重 构复合物来替换
组蛋白变体的组装独立于DNA复制之外,复制后被植入
转录激活时,组蛋白替换由RNA聚合酶ll和染色体重构复 合物协同完成
入小鼠胚胎中的DNA序列被甲基化 胚胎具有使DNA从头甲基化的能力 从头甲基转移酶:Dnmt3a,Dnmt3b,DNMT3B
模型二:引起HP-1蛋白与DNA结合的亲和性下降
模型三:14-3-3接头蛋白可识别基因启动子处磷酸化集团
3.3 甲基化( Methylation ) 最复杂的修饰 可以发生在赖氨酸或精氨酸上; 每个甲基化状态多样性(单甲基化或 多甲基化) 目前已知24个甲基化位点 转录中的作用:激活或抑制
核小体结构 (左)核小体模型 (右)组蛋白核
心八聚体被DNA盘绕结构图
2.组蛋白翻译后修饰(HPTM)
分类:(1)小分子化学集团修饰:乙酰化,磷酸化和甲 基化;(2)肽类修饰:泛素化和sumo化
模型1:染色质结构改变
模型1提出染色质结构的改变是由 组蛋白乙酰化或磷酸化等顺式共 价修饰所介导
模型2描述了某种组蛋白翻译 后修饰对一个染色质结合因 子的抑制作用
B. DNA损伤修复 H2A.X是在DNA出现断裂时,替代H2A的H2A变体,它对
DNA修复有重要作用 C. 异染色质和染色体失活相关的变体 CenH3、MacroH2A、H2Av和y—H2A.X与异染色质和染色体
失活有关 CenH3在着丝粒的区域发现,是着丝粒遗传必需的变体 MacroH2A仅在脊椎动物体内存在,大量存在于失活的染色体
3.3.1 赖氨酸的甲基化
赖氨酸可以被单(me1)、双(me2)或三(me3)甲基化 6个甲基化位点较清楚:H3上的K4,K9,K27,K36,K79;
H4上的K20 H3K4, H3K36,H3K79与转录激活相关,其余的与转录抑
制相关 组蛋白赖氨酸甲基化酶: 除Dot1,都含有SET结构域 甲基化的赖氨酸可被含有 Chromo、tudor和PHD重复 结构域识别
哺乳动物中,甲基化主要发生在5’CpG3’二核苷酸序列 的胞嘧啶上
5-甲基胞嘧啶能自发脱氨基形成胸腺嘧啶(突变的热点) 哺乳动物中,1%的DNA序列发生甲基化
胞嘧啶
DNMT1
S-腺苷甲硫氨酸 (SAM)
5-甲基胞嘧啶
2.哺乳动物中DNA甲基化的开始和维持
2.1 早期胚胎中的从头甲基化 进入体细胞的非甲基化DNA在数代后保持非甲基化状态;导
基因表达过程中重要的调控方式 组蛋白的高乙酰化是转录活跃的标志,低乙酰化则与转录
抑制有关 多发生在H3和H4的赖氨酸上 组蛋白乙酰化水平是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ATs)和组蛋
白去 乙酰化酶(HDACs)共同调控的过程
基因激活因子招募组蛋白乙酰化酶
乙酰化酶:GNAT—以H3为主要底物 MYST--以H4为主要底物 CBP/p300
表观遗传现象:非DNA突变引起的可继承的表型 变化
原则:开关型 和 可继承 定义:不基于DNA差异的核酸遗传。即细胞分裂
过程中,DNA 序列不变的前提下,全基因组的基 因表达调控所决定的表型遗传,涉及染色质重编 程、整体的基因表达调控(DNA甲基化,组蛋白 修饰、干扰RNA等)
3.研究对象
研究与经典孟德尔定律不相符的许多遗传现象过程中逐步 发展起来的
模型三:ATP依赖 的重 塑复合物置换组蛋白 变体,使基因处于激 活准备状态
模型四:FACT因子促进RNA pol 2越过核小体进行转录延 伸,并促进H2A/H2B二聚体 的置换
第三章 DNA甲基化
1. 甲基化概念
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是研究得最清楚、也是最 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形式,主要是基因组DNA上的胞嘧 啶第5位碳原子和甲基间的共价结合,胞嘧啶由此被修饰 为5 甲基胞嘧啶(5-methylcytosine,5mC)
去乙酰化酶:分为3类,期中第Ⅲ类为需要 NAD作为辅酶
模型一:乙酰化中和了带正电的赖氨酸,降低了组蛋白与 带负电DNA的结合,开放了DNA结合位点,使得转录因 子易于与DNA结合而促进转录
模型三:提供转录因子给某些染色质结合蛋白
3.2 磷酸化( Phosphorylation )
最著名的翻译后修饰,组蛋白是最早被发现具有磷酸化的蛋白 之一
H3K4 富集于常染色体质,H3K4me3出现于活跃的转录过程中
与其他修饰有交流信息:H3K4与H3S10同时发生,H3K9无法 进行,以阻断H3K9对转录活跃的抑制
在人体中,SMYD3催化的甲基化还与细胞增殖的诱导相关
H3K9 目前为止研究最多的甲基化,SUV39H1是最早发现的组蛋白
转录中的作用:激活转录
1991年,Mahadeevan研究发现,促进细胞周期的基因表达的 上升与组蛋白H3磷酸化具有相关性,四膜虫的研究也证实了连 接组蛋白H1的磷酸化也可能影响转录调控
磷酸化重要位点:H3第十位丝氨酸(H3S10)
精确机理:所知甚少!有证据支持3个经典模型
模型一:四膜虫中,连接组蛋白H1和若干相邻残疾的磷酸化 影响组蛋白与DNA结合的亲和性,增加周围染色质的转录潜力
组蛋白的替换有两大作用:第一,去掉组蛋白上的表观遗 传的标记,利于所需基因的再程序化;第二,换上细胞发 挥特定功能所需的组蛋白变体
与转录激活和延伸相关的染色质结构变化
模型一:乙酰化的赖氨酸 识别具有bromo结构域的 Swi/Snf,移动核小体或改变 核小体结构
模型二:八聚体选择性丢 失,机制不明确
H2A-Bbd与组蛋白H4的乙酰化同时出现,标志着染色的 转录激活;而失活的染色体中缺乏H2A-Bbd
H3.3与H3仅有4个氨基酸的不同,仅在转录活跃的区域替 换H3
H2A.Z广泛分布于真核生物的染色体中, 偏好组装在启动 子附近区域,其功能主要是调节基因的转录,它可以稳定 核小体结构,防止基因沉默异常地蔓延到相邻的常染色体 上
表观遗传学 ( Epigenetics )
1.现象的出现
1930年,著名的果蝇遗传学家H.J.Muller描述了“位置效 应花斑”(position effect variegation, PEV)
所有染色质剂量正常,只是排列异常,表型大不相同
H.J.Muller
2.概念演化
1939,Waddington 在对基因型决定表型过程中 的偶然性机制研究中最先使用了这一名词
LSD1特异性去除H3K4甲基化,参与抑制作用
2005年以后,另有4种新的去甲基化酶被发现:JHDM1 (H3K36me1)、JHDM2A(H3K9me1和me2)、 JHDM3A和JMJD2A(H3K36me3和H3K9me3)、 JMJD2C
3.3.3. 精氨酸甲基化
1999年,精氨酸甲基化酶CARM被鉴定出来后才认识到 精氨酸甲基化在转录调控中的重要性
生物中其它基本的染色体有关进程中起着多种作用 2.1 组蛋白变体:相对于染色体中常规的组蛋白而言,特
殊状态的染色体所需要的组蛋白类型,不同的组蛋白变体 使染色体具有不同的构型
组蛋白变体
转录激活 DNA损伤修复 异染色质和染色体失活 核小体包装
2.2 组蛋白变体参与的调节
A. 转录激活
与转录激活相关的变体:H2A-Bbd,H3.3,H2A.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