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水竹居图》

倪瓒--《水竹居图》
倪瓒--《水竹居图》

《水竹居图》

《水竹居图》元倪瓒纸本设色 1343年

作纵55.5 厘米横28.2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中国画讲究格调,即画里表现出来的气韵和精神。

古人以“逸、神、妙、能”四格论画(宋代黄休复《益

州名画录》),逸品尚意境,神品重学养,妙品求灵

气,能品讲趣味,而逸格最难得!逸,是一种尘世无

染的洁净与清气,出尘脱俗!由此标准来看,画能成

为逸品者寥寥无几,而倪瓒的画可称逸品之首!!!

而今天咱们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这幅画就是倪瓒

的重要代表作品《水竹居图》。这件国宝现在收藏在

国家博物馆(就是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大家都知道

国博以收藏青铜器为最!!!如司母戊大方鼎、四羊

方尊、虢季子白盘等。书画文物能拿的出手的可以说

就是这幅《水竹居图》了,可谓是国家博物馆的镇馆

之宝。问题来了,这幅画为何有这么高的评价呢?好

在什么地方呢?倪瓒又是何许人呢?他是怎么创作出

这幅画的呢?咱们简要的聊一聊。图1

先看一下这幅画

此图是青绿设色,描绘江南初秋的景色。远岫平

林,山前溪水渚坡,坡上杂树几株,树后茅屋竹林。

一片幽静、清爽、安逸的气氛。青山、绿水、茅屋、

小桥、修竹、茂林,这也是我们现代人所追求和向往

的美好的山水田园啊。

国画山水画中为表现景物有三种透视方法,即高远、平远、深远。

(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对三远法下过这样的定义:“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

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此图取“平远”之法,结构紧凑,寓变化于平淡之中,节奏分明。图中以“披麻皴”表现山石结构,有较多五代董源、巨然笔墨,并以青绿敷染,是倪瓒早期的山水面貌,虽与其中后期所绘萧散简远的水墨渔村秋日平远山水,如《渔庄秋霁图》,略有区别,但此《水竹居图》中“一水两岸”,即由近坡、中水、远丘

组成的“三段式”构图、所写物象、图上晋韵小楷长题及荒寒幽冷之意境则与之一脉相承。这幅画画法谨严,用笔圆润浑厚,笔墨有传承有创新。是一幅不可多得的山水佳作。这幅画创作于1343年,是其中年作品,作者时年四十三岁,倪瓒的绘画作品传世的有50多幅,但早期的画很少能看到,而现存的《水竹居图》是倪瓒有年款作品中最早的一幅设色山水画②。《水竹居图》对研究倪瓒早期的绘画和书法有重要价值,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

倪瓒并非凭借写生或记忆绘制此图,而是根据友人的叙述,描绘出了这一幅坡石、树木、茅屋的初秋景色,并想象着在此隐居,与琴诗为伴的理想生活。

《水竹居图》轴是为友人高进道隐士所作。高进道何许人也?从中可得知,高进道所隐居的水竹居在玉山,与同时期顾瑛的玉山草堂为邻。顾瑛是元代声名显赫的文学家,因其轻财好客,风流豪爽,广集名士诗人,声伎之盛,当时远近闻名。高进道的水竹居虽为“僦居”,却同样也是文人高土游宴聚会场所,顾瑛的座上宾陈基、杨维桢、释良琦等人也都常常在水竹居推杯换盏,诗书唱和。

在《水竹居图》轴完成后不久,倪瓒就去拜访了位于苏州城东的水竹居实地,并诗赠高进道:“我爱高隐士,移家水竹边。白云行镜里,翠雨落阶前。独坐敷书席,相过趁钓船。何当重来此,为醉酒如川。”这首诗以及自题中的诗均载于《清泌阁全集》中。

看一幅古代国画名画的价值,看看有多少名人题跋和印章就知道了。这句话说得很有一些道理。

左上另有元释良琦诗题。本幅、诗塘、裱边有文徵明、董其昌、弘历、梁诗正、董邦达、蒋溥等题跋七则,项子京等收藏鉴赏印四十六方。

【名人题跋】

图右上倪瓒自题:“至正三年,癸未岁八月望日,进道过余林下,为言僦居苏州城东有水竹之胜。因想像图此,并赋诗其上云:‘僦得城东二亩居,水光竹色照琴书。晨起开轩惊宿鸟,诗成洗研没游鱼。’倪瓒题。” 下钤朱文方印“倪元镇氏”。

此图于清乾隆时录入《石渠宝笈》,流传有绪。

图中上清乾隆题诗:“疏林淡墨倪迂法,宝笈常收纪有诗。设色苍然宜水竹,雄浑笔合薄黄痴。乾隆御题。”下钤朱文方印“乾隆宸翰”、白文方印“几暇临池”。

图左上元释良琦(一)题诗:“好在云林一老迂,画图寄到玉山居。向来王谢(二)元同调,宜向城东共读书。龙门良琦。”下钤白文方印“释良琦印”。

玉池为乾隆题:“懒性从来水竹居。”下钤朱文方印“乾隆宸翰”、白文方印“落纸云烟”。右侧明文征明题诗:“不见倪迂二百年,风流文雅至今传。东城水竹知何处?抚卷令人思惘然!征明。”下钤白文方印“文征明印”、朱文方印“征仲”。

左裱上方清梁诗正(三)题诗:“寒山钟殷秋山晓,东皋露净供清眺。荇藻溶溶漾曲池,筼簹飒飒鸣长篠。迂翁渲染景色真,二亩幽居隐林杪。杜陵千载思悠然,白沙翠竹江村绕。臣梁诗正敬题。”下钤白文方印“臣梁诗正”、朱文方印“朝朝染翰”。

左裱下方清董邦达题诗:“少陵多懒性,雅与倪迂合。为问瀼西堂,何如清秘閤。幽棲足佳胜,水竹洗氛杂。拟开白云窗,占此青藓榻。云林开别派,青翠满尺幅,岂独湛清华?兼看归浑穆。妙墨启夙心,奇观醒尘目。披图缅高风,爽气挹初沐。臣董邦达敬题。”下钤朱白文连珠方印“臣”、“邦达”。

右裱上方明董其昌题:“顾谨中(四)题云林书有云:‘云林书法宗欧阳询(五),特为精妙。晚年画胜,于佳书之时,故其书非一种。’此设色山水生平不多见,余得之吴孝甫画友赵文度(六),借观赏叹不置,曰:“迂翁妙笔皆具于此!董其昌题。”下钤白文方印“董其昌印”、“太史氏”。

右裱下方蒋溥(七)题诗:“金飚林际发,绿叶间红紫。萧椮数竿竹,澄泓一溪水。此景谁与摹?位置宜高士。亭子隔尘埃,幽径着芒履。旷然豁吟襟,契赏有微旨。平生水竹缘,伊人想尺咫。臣蒋溥敬题。”下钤白文方印“臣蒋溥”、朱文方印“笔霑恩雨”。

【鉴藏印章】

图上部从右至左:白文圆印“乾隆鉴赏”(弘历)、朱文葫芦形印“子京”(项元汴)、朱文连珠方印“墨”、“林”(项元汴)、朱文方印“石渠宝笈”(弘历)、朱文圆印“石渠定鉴”(弘历)、白文方印“宝笈重编”(弘历)、白文方印“乐寿堂鉴藏宝”(弘历)、朱文方印“子京父印”(项元汴)、朱文圆印“乾隆御览之宝”(弘历)、朱文方印“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弘历)、朱文方印“墨林秘玩”(项元汴)、朱文方印“三希堂精鉴玺”(弘历)、白文方印“宜子孙”(弘历)。

图下部从右至左:朱文方印“子子孙孙其永保之”、朱文方印“项子京家珍藏”(项元汴)、朱文方印“项元汴印”(项元汴)、白文方印“项墨林鉴赏章”(项元汴)、朱文方印“吴郡沈氏恒吉图书印”(沈恒吉(八))。

玉池处由右至左:朱文方印“天籁阁”(项元汴)、白文方印“墨林山人”(项元汴)、朱文方印“清白贻谋”、白文方印“李守之印”。

左裱下方:白文方印“王廷珸印”(王廷珸(九))、白文方印“如此至宝存岂多”(孙毓汶)(十)、朱文方印“迟盦所藏”(孙毓汶)。

注释:

(一)释良琦,生卒不详,字元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幼年出家,深究佛理,并通儒学。历住吴县龙门寺、嘉兴兴圣寺,活动于元后期,足迹不出浙东,与成廷珪、倪瓒等人交往密切。

(二)王谢,即王导与谢安。王导,字茂弘,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书圣』王羲之叔父。书法初师钟繇、卫瓘,以行、草见贵当世。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善草书,有『谢草』之誉。二人均为东晋名士,且书法名冠当时,故常并称为『王谢』。

(三)梁诗正(公元1697年- 公元1763年),字养仲,号芗林,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雍正年间进士,官

至东阁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壮。书法师柳公权、赵孟、文征明。与张照等奉命编撰《秘殿珠林》、《石渠宝笈》。著有《矢音集》。

(四)顾谨中,即顾禄,生卒不详,初名天禄,字谨中,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工诗,擅书画,尤以隶书见长。洪武初年(公元一三六八年),以太学生除太常典簿,迁蜀府教授。著有《经进集》。

(五)欧阳询(公元557年- 公元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仕隋为太常博士,入唐擢为

给事中,唐贞观初历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工书法,八体皆能,尤擅正、行。著有《付善奴传授诀》、《用笔法》。与裴矩等编撰《艺文类聚》一百卷。

(六)赵文度,即赵左。

(七)蒋溥(公元1708年- 公元1761年),字质甫,号恒轩,常熟(今江苏常熟)人。雍正年间进士,乾隆年间官至东阁大学士,兼管户部事,深得乾隆信任。工画,得其父蒋廷锡笔法。卒谥文恪。

(八)沈恒吉(公元1409年- 公元1477年),一作名恒,字同斋,苏州(今江苏苏州)人,沈周之父。山水师法杜琼。

(九)王廷珸〖清〗,字越石,鉴藏家。

(十)孙毓汶(公元1833年- 公元1899年),字莱山,亦作来衫,号迟盦,孙瑞珍之子

,孙照祖父,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后入直军机、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权倾朝野,系孙氏家族成员入朝供职的顶峰。孙毓汶多才多艺,最善鉴别书、画,工书法,喜爱收藏,留有(莱山真赏)、(迟盦所藏)、(迟盦真赏)、(迟盦藏真)、(迟盦审定)、(臣孙毓汶敬藏)等多方鉴赏印记。此《孙照子女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珍品》中绝大部分画作均为孙毓汶时期入藏。

通过这些题跋和印章,可以看出来这幅国宝级的名画可谓得到众多名家的赞赏和追捧。这些留下题跋和印章的人都是倪云林的铁杆粉丝。其中一个就是乾隆。他的题跋和印章很多,还有诗赞。其实他还写过另外一首诗,这首诗记录在另一幅国宝名画《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中。

古人将桐树喻为高洁、正直的象征,认为桐树能招来凤凰。皇家园林圆明园有一处景观叫碧桐书院,是雍正登基之前的书房,乾隆小时候在这里生活了很久,这个碧桐书院就与倪云林有渊源。

“月转风回翠影翻,雨窗尤不厌清喧。即声即色无声色,莫问倪家狮子园。

倪家狮子园:倪家,指元代倪云林之家。相传他最好洁,庭前有桐树六株,天天派书童挑水去洗刷它们。乾隆将此景题为碧桐书院,诗中提及倪家,正本于此,狮子园,指苏州的狮子林,元代天如禅师倡道的地方,倪云林曾隐居于此。

咱们看看绘画史怎么介绍倪瓒的:

倪瓒(1301-1374),字符镇,号云林、迂翁。无锡人。世居无锡祗陀里,多乔木,建堂名云林,因以云林自号。家境富饶,曾筑清閟阁蓄古书画,内藏经、史、子、集、佛经、道籍千余卷。擅山水、竹石、枯木等,是元代南宗山水画的代表画家,“元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体现了元画“隐逸”的最高峰,而他的“逸笔草草”“聊以写胸中逸气”,也最能道出元代绘画的精神。明代江南人以有无收藏他的画而分雅俗,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数百年画坛有很大影响,至今仍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

他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云林生于无锡。祖父为本乡大地主,富甲一方,父早丧.弟兄三人,同父异母的长兄倪文光和二哥倪子英都是道教上层人物,(元为统治和稳定十分重视道教,成吉思汗曾见丘处机)资雄乡里,生活优裕。有种种特权,既无劳役租税之苦,又无官场倾轧之累,反而有额外的生财之道。

倪瓒从小得长兄抚养,生活极为舒适,无忧无虑,倪昭奎又为他请来同乡"真人"王仁辅为家庭教师,清高傲气洁身自好,成为一个有洁癖如带仙气的大画家。(王真人,真人:指古代道家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真真正正觉醒,觉悟的人称之为真人。)

元天历三年(1330)到至正十一年(1351)的20年内,是倪瓒绘画创作的成熟期。倪瓒广泛交际,友人多为和尚、道士或诗人、画家。(张伯雨、杨维桢、黄公望)他作的诗作多半也是和这类人酬唱之作。他的至交张伯雨是有名的道士,倪瓒曾为其精心绘制了《梧竹秀石图》。另一位他所推崇的名画家黄公望亦是当时新道教全真教中名人,道学深邃,比他年长32岁。黄公望曾花10年时间,替倪瓒画《江山胜揽图》卷,长二丈五尺余,是黄氏浅绛山水中的杰作之一,画卷题款为至正戊子(1348);那时倪瓒48岁。此时,他开始信仰道教(全真教),养成了孤僻猖介的性格,超脱尘世逃避现实的思想,这种思想也反映到他的画上,作品呈现出苍凉古朴、静穆萧疏的意向。

从元至正十三年(1353)到他去世的20年里,倪瓒漫游太湖四周。他行踪飘泊无定,足迹遍及江阴、宜兴、常州、吴江、湖州、嘉兴、松江一带,以诗画自娱。这时期,也是倪瓒绘画的鼎盛期。他对太湖清幽秀丽的山光水色,细心观察,领会其特点,加以集中、提炼、概括,创造了新的构图形式,新的笔墨技法,因而逐步形成新的艺术风格。作品个性鲜明,笔墨奇峭简拔,近景一脉土坡,傍植树木三五株,茅屋草亭一两座,中间上方空白以示淼淼的湖波、明朗的天宇,远处淡淡的山脉,画面静谧恬淡,境界旷远,此种

格调,前所未有。这一阶段,倪瓒创作了《松林亭子图》(1354)、《渔庄秋霁图》(1355)、《怪石丛篁图》(1360)、《汀树遥岑图》(1363)、《江上秋色图》(1368)、《虞山林壑图》(1371)等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九月十八日(10月25日),其妻蒋氏病死,倪瓒受到很大的打击。长子早丧,次子不孝,生活越觉孤苦无依,内心烦恼苦闷,无所适从。明初,朱元璋曾召倪瓒进京供职,他坚辞不赴。明洪武五年(1372)五月二十七日(6月28日)作《题彦真屋》诗云:“只傍清水不染尘”,表示不愿做官。他在画上题诗书款只写甲子纪年,不用洪武纪年。

明洪武七年(1374),倪瓒在江阴长泾借寓姻戚邹氏家,中秋之夜,他身染脾疾,便到契友名医夏颧家就医,夏筑停云轩以居之。倪瓒一病不起,于阴历十一月十一日(12月14日)死于夏府,享年74岁。他的遗体埋葬在江阴习里,后改葬在无锡芙蓉山麓的祖坟,周南老撰墓志铭。

据史料记载倪云林用的文房四宝专门有人照顾,而且每天都要清洗好几遍,就连门前的两颗树都有专人负责看管,不过由于每天洗的太勤快,导致这两颗树夭折。

有一些关于他爱干净的小故事(明《尧山堂外纪》卷七十七)

这么洁癖的人他家的厕所自然不一般,他家的厕所下面有木格,中间塞满鹅毛。大便落下,鹅毛就飘起来覆盖了,一点臭味都没有。?壕吧。

倪云林洁癖的让朋友苦笑不得一天,朋友徐氏来其家做客,,晚上过夜这个倪云林十分不放心,以至于失眠,半夜的时候,听到徐氏咳嗽了一声,可把倪云林着急坏了,一宿都睡的不塌实,第二天起来赶紧让仆人寻找痰在哪里,仆人找遍了屋里屋外都没找见,于是找了个树叶替代,倪云林连看都不看,让仆人把把这树叶仍到三里外,总算是放心下来了,徐氏见次赶紧到别,或许当时正流行非典呢。

当时有一个朋友带着一个亲属子侄来拜访他,他非常高兴地出来迎接,结果当他看到这位徐姓朋友的子侄时便怒了,抽了朋友一耳光!徐姓朋友晕头转向不知何故,他怒说了一句话:"你怎能带这么丑陋粗俗之人来见我啊!"。

因为洁癖,他竟然单身大半辈子,某天终于看上个歌妓,于是带回家过夜,但是又担心歌妓不干净,于是让歌妓洗澡,洗完以后还是不放心,仔细检查后,还是觉得不干净,于是让去洗,结果折腾到了天亮,歌妓都洗感冒了!

又听说倪瓒喜欢喝茶,他自己用果泡的茶,名叫"清泉白石",若不是佳客是不给喝的。有位客人想要见他,都相求了一个多月了,倪瓒看他心诚,就答应了。客人丰神飘洒,倪瓒很是欣赏他,命人拿"清泉白石"来给

他喝。客人因为口渴,两口就喝光了。倪瓒便把杯盏收了,一直到后来也没有送出。客人问他原因,他说:"碰上了'清泉白石',不细细地品,肯定不是雅士。"

起义将领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派人送来绢和金币求画。倪云林当场撕绢,说他不能为王门画师。由此得罪了张士信,后来张要杀他,经人说情,就打一顿鞭子。倪云林挨打时一声不吭。后来有人问他:“打得痛,叫一声也好!”倪云林竟说:“一出声,便俗了,"。

因为洁癖成命,别人利用他的洁癖整他。

后来有人抓他去坐牢,以倪云林要求送饭狱卒举案齐眉,就打他,故意把他绑在粪桶的旁边,令他痛不欲生。虽然生前洁癖的厉害,却是不洁而终。关于他的死有两种说法,但都是不洁的下场。临终前患痢疾,拉得满床都是,恶臭无比,无人敢靠近。

一说他被朱元璋扔进粪坑淹死。估计可能是因其性格原因得罪人,故意造他的谣,污其洁名。

当然,这些都是趣闻野史不必当真!

一个人艺术作品的特色,往往从其为人处世甚至精神气质上可见一斑,因为艺术与行为气质一样,皆是一个人内心的外在体现,人品高则作品的格调高,处事静则其作品也会有一种静气!

倪云林的画作之逸气,望其人便可知一二。据书记载其“眉清目秀丹口须髯”,吴越人皆称其为“神仙中人”“望之者视其为世外人”

“如古仙异人”,相貌如此,其好洁的精神气质犹如不食人间烟火般带有仙气。

倪云林的画有一种静气。水无波而静,山无杂而静,树无风而静,亭无人而静,树木渴润松秀的端肃之静,山石突兀屹立的奇特之静,湖面清旷的辽阔之静,丘壑渐淡渐远的辽远之静。虽然别的名画里也有这样的静,但,云林画中的静,是空灵幽寂、天人合一的静,是可明鉴天地万物的静。古语云:“静心近道”。其位列仙班的气质才能创作出这么无与伦比的作品来。

这也是这幅《水竹居图》

动乱之初,倪瓒还能够以“高士”自居,安坐清閟阁,忘怀尘俗,寄情书画。但在这样愈发严峻的形势下,很快就招架不住了,他陆续变卖田产却依然无法应付政府强加的重税,为逃避官家索租,只能弃田宅逃遁,泛舟太湖之上,真正实现了其曾心神向往的隐逸生活;然而这种隐居却有说不出的悲苦,在其晚年的许多诗句中可以体味出其中的无奈。倪瓒隐居太湖后,清閟阁的结局扑朔迷离,后人猜测或许就在倪瓒因不堪赋税而狼狈入狱后,一把火烧了这幢他的心血之所。至正九年,尚有“八月十六日计筹山吕尊师访予萧闲馆,为言顾征君仲瑛玉山隐居之胜……”而隔年,至正十年( 1350),诗书中所见倪瓒则夏居常熟、冬至宜兴,踪迹多在苏、常一带,而清閟阁痕迹,就这样荡然无存了。

明《尧山堂外纪》卷七十七

【倪瓒】〔无锡人,署名曰东海瓒,或曰懒瓒,变姓名曰奚玄朗,字曰元镇,或曰玄映,别号五:曰荆蛮氏,净名居士,朱阳馆主,萧问仟卿,云林子。云林多用以题诗画,故尤著。〕

倪元镇本无锡大家,元季知天下将乱,尽散其家赀,唯逍遥吟讽,兼寓意于画图,过苏台,有《怀古诗》云:“望中烟草古长洲,不见当时麋鹿游。满目越来溪上水,流将春梦过杭州。”

倪元镇斥卖田宅,得钱数百缗。会张伯雨至,念其贫且老,悉推与之,不留一缗。每乘扁舟,飘然于五湖三泖间,有人赠诗云:“夜雨推蓬写松石,焚香何处独题诗。”又云“鲍谢才情世不多,手封诗卷寄江波。宅边东海鲸鱼窟,好看轻舟一钓蓑。”盖道其实也。(吴匏庵亦尝题其画曰:“黄金散与列仙儒,江上扁舟逐钓徒。为语纷纷评画者,要知迂叟不为迂。”)

杨廉夫耽好声色,每筵间,见歌儿舞女有缠足纤小者,则脱其鞋载盏行酒,谓之,“金莲杯。”一日,与倪元镇会饮,廉夫脱妓人鞋传饮。元镇怒,翻案而起。廉夫亦色变,饮席遂散。后二公竟不复面。(云林性好洁,每盥头,易水数次,冠服著时,数十次振拂。尝眷歌姬赵买儿,留宿别业中,心疑其不洁,俾之浴。既登榻,以手自项至踵,且扪且嗅,扪至阴,有秽气,复俾浴,凡再三。东方既白,不复作巫山之梦,徒赠以金。赵或自谈,必至绝倒。)

倪元镇所居,有清秘阁、云林堂,其清秘阁尤胜,前植碧梧,四周列以奇石,蓄古法书名画其中,客非佳流不得入。尝有夷人入贡,道经无锡,闻元镇名,欲见之,以沉香百斤为贽。元镇令人诒云:“适往惠山饮泉。”翌日再至,又辞以“出探梅花”。夷人徘徊其家,元镇密令开云林堂使登焉。堂东设古玉器,西设古鼎彝尊垒。观人方惊顾间,问其家人曰:“闻有清秘阁,可一得否?”家人曰:“此秘阁非人所易入。且吾主已出,不可得也。”其人望秘阁再拜而去。

倪元镇避乱,往来江湖,多寓琳宫梵刹。一日,思归作诗云:“久客怀归思惘然,松间茆屋女萝牵。三杯桃李春风酒,一榻菰蒲夜雨船。鸿迹偶曾留雪渚,鹤情原只在芝田。他乡未若还家乐,绿树年年叫杜鹃”。洪武甲寅,元镇年六十八,秋七月始还乡里,时已无家,寓其姻邹惟高所。是岁中秋,邹氏开宴赏月,元镇以脾泄戒饮,凄然弗乐,乃赋诗曰:“经旬卧病掩山扉,岩穴潜神似伏龟。身世浮云度流水,生涯煮豆爨枯箕。红蠡卷碧应无分,白发悲秋不自支。莫负尊前今夜月,长吟桂影一伸眉。”不久,竟以脾疾卒于邹氏。(元镇寓邹氏日,邹塾师有婿曰金宣伯,一日来访,元镇闻宣伯儒者,倒屣迎之,见其言貌粗率,大怒,掌其颊。宣伯愧忿,不见主人而去。邹出,颇怪之。元镇曰:“宣伯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吾斥去之矣。”

初张士诚弟士信闻元镇善画,使人持绢,侑以重币,欲求其笔。元镇怒曰:“倪瓒不能为王门画师。”即裂去其绢。士信深衔之。一日,士信与诸文士游太湖,闻小舟中有异香,士信曰:“此必一胜流。”急榜舟近之,乃元镇也。士信大怒,即欲手刃之,诸人力为营救,然犹鞭元镇,元镇竟不吐一语。后有人问之曰:“君被士信窘辱,而一语不发,何也?”元镇曰:“一说便俗。”或谓元镇因香被执,囚于有司,每传食,命狱卒举案齐眉。卒问其故,不答。旁曰:“恐汝唾沫及饭耳。”卒怒,锁之溺器侧,众虽为祈免,愤哽竟成脾泄。今人以太祖按之厕中,谬也。)

附注:国学宝典里顾元庆的《云林遗事》链接坏了,气人。反正明人都是互相抄来抄去,找到这个版本的倪迂故事,权且一笑。

郭溪《林泉高致》的绘画美学思想

浅析郭溪《林泉高致》中的绘画美学思想 摘要:郭熙的《林泉高致》为宋代画论名著,它集中体现了基于儒学的绘画美学思想。其中以绘画“四可”说来提升人格境界,以山水意象营构来扩展主体的胸襟、开拓审美视界;借营造山水之“势”来体现生命的张力,并在“三远”说的理论凝结中表达了画家对生命境界的追求和性灵安顿。《林泉高致》不仅在绘画功能、构图和技法上有独到见解,而且在艺术精神和人生境界方面亦有智慧的表达,因而成为中国古典画学的一座里程碑。 关键词:四可山水意象势三远 《林泉高致》集,主要内容为宋代画家郭熙所撰,其子郭思后来将《林泉高致》做注并整理成集,约成书于宋政和七年(1117)。《林泉高致》涵盖深广,集中体现了郭熙精深的画学与美学思想,其中对山水画的起源、功能到构思、、笔墨,以及观照法式等,都有精辟的阐述。笔者在多次研读的基础上,就其中体现的郭熙绘画美学思想的几个层面做简要述评。

一、“四可”说之意蕴 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北宋中期有巨大变化,突出的一点是多数山水画家摒弃隐居,不再强调山水画表现隐居的思想倾向。郭熙作为宫廷御用画家,适应山水画的发展趋势,及时从实践和理论方面给予总结。由于郭熙的山水画强调表现诗意,并提出山水画的“四可”价值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使山水画的创作和理论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一开始就谈到山水画的艺术价值与功能问题,认为人们生在承平时代,想要“苟洁一身”,不必去隐归自然;借助山水画,完全可以不下堂奥而坐穷泉壑。这是对宗炳提出的“卧游”、“畅神”的绘画美学功能论的补充和发展,宗炳的“卧游”、“畅神”论是在道家和佛学思想影响下的产物,而郭熙则不同,他主要是从儒家的角度来看待绘画的艺术功能问题。《山水训》曰:“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之本意也。”在郭熙看来,君子爱惜山水,主要是为了养素、啸傲、隐逸、常亲、常适,“快人意,获我心”。是为了养成淡泊虚静、素洁平常的内在的心灵世界。从而陶冶性灵,提升人格境界。 同时郭熙认为,“画山水有体,铺舒为宏图而无余,消缩为小景而不少。看山水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欣赏山水,要“以林泉之心临之”。林泉之心就是审美的心胸,是超越世俗尘淖的真我的体现。

倪瓒

倪瓒 元代画家、诗人。原名珽,后改瓒,字元镇,又字玄瑛,号云林,字幻霞子、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沧浪漫士、曲全叟、海岳居士等,又曾署名东海倪瓒、瓒,变姓名懒曰奚玄郎,题名诗画时常用云林。 元大德五年(1301)倪瓒生于无锡梅里祇陀村。祖父为本乡大地主,富甲一方,资雄乡里。父早丧.弟兄三人,同父异母长兄倪昭奎字文光,是当时道教的上层人物,曾“宣受常州路道录”、“提点杭州路开元宫事”、“赐号元素神应崇道法师,为主持提点”、又“特赐真人号,为玄中文洁真白真人。”二哥(同胞)倪子瑛。在元代,道教的上层人物地位很高,有种种特权,既无劳役租税之苦,又无官场倾轧之累,反而有额外的生财之道。倪瓒从小得长兄抚养,生活极为舒适,无忧无虑,倪昭奎又为他请来同乡“真人”王仁辅为家庭教师。倪瓒受到这样的家庭影响和教育,养成了他不同寻常的生活态度,清高孤傲,洁身自好,不问政治,浸习于诗文诗画之中,和儒家的人世理想迥异其趣。故而一生未仕。 青少年时期的倪瓒虽然家境富裕,生活优裕,但未染上纨绔子弟习气,对自身的学习修养,抓得挺紧。家中有一座三层的藏书楼“清閟阁”,内藏经、史、子、集、佛经、道籍千余卷。倪瓒每日在楼上读书作诗,除精心研读典籍外,对佛道书籍也多有涉猎。“清閟阁”内还藏有历朝书法名画,时间较远的有三国锺繇的《荐季直表》,较近的有宋代米芾的《海岳庵图》等。倪瓒对这些名作朝夕把玩,心摹手追,尤其对董源的《潇湘图》、李成的《茂林远岫图》、荆浩的《秋山图》,潜心临摹,揣摹其神韵气质。同时,他常外出游览,见到有价值的景和物随手描绘,他精细地观察自然界种种现象,认真地写生,归后往往画卷盈笥。倪瓒一方面注意继承传统技法,博采各家所长,勤奋的学习,为他后来在绘画上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泰定五年(1328),长兄倪昭奎突然病故。继之,嫡母邵氏和老师王仁辅相继去世,使倪瓒悲伤不已。他原来依靠其长兄享受的特权,随之沦丧殆尽,倪瓒变成了一般的儒户,家庭经济日渐窘困,他怀着忧伤的情绪,自作《述怀》诗中写道“嗟余幼失怙,教养自大兄。励志务为学,守义思居贞。闭户读书史,出门求友生。放笔作词赋,览时多论评。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富贵乌足道,所思垂今名。……”详述当时自己痛苦的环境。 元天历三年(1330)到至正十一年(1351)的20年内,是倪瓒绘画创作的成熟期。这时期,倪瓒广泛交际,友人多为和尚、道士或诗人、画家。他作的诗作多半也是和这类人酬唱之作。他的至交张伯雨是有名的道土,倪瓒曾为其精心绘制了《梧竹秀石图》。另一位他所推祟的名画家黄公望亦是当时新道教全真教中名人,道学深邃,比他年长32岁。黄公望曾花10年时间,替倪瓒画《江山胜揽图》卷,长二丈五尺余,是黄氏浅绛山水中的杰作之一,画卷题款为至正戊子(1348);那时倪瓒48岁。此时,他开始信仰道教(全真教),养成了孤僻猖介的性格,超脱尘世逃避现实的思想,这种思想也反映到他的画上,作品呈现出苍凉古朴、静穆萧疏的意向。 从元至正十三年(1353)到他去世的20年里,倪瓒漫游太湖四周。他行踪飘泊无定,足迹遍及江阴、宜兴、常州、吴江、湖州、嘉兴、松江一带,以诗画自娱。这时期,也是倪瓒绘画的鼎盛期。他对太湖清幽秀丽的山光水色,细心观察,领会其特点,加以集中、提炼、概括,创造了新的构图形式,新的笔墨技法,因而逐步形成新的艺术风格。作品个性鲜明,笔墨奇峭简拔,近景一脉土坡,傍植树木三五株,茅屋草亭一两座,中间上方空白以示淼淼的湖波、明朗的天宇,远处谈淡的山脉,画面静谧恬淡,境界旷远,此种格调,前所未有。这一阶段,倪

倪瓒“一河两岸”式构图成因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f16965437.html, 倪瓒“一河两岸”式构图成因浅析 作者:彭贤淑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7期 摘要:倪瓒,我国元代著名的画家。他的艺术成就体现在绘画作品及画学思想的各个方面,其绘画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作品格调高古,笔墨简淡,意境萧疏。他极具风格的“一河两岸”式典型构图,在整个山水史上是别具一格的,对中国山水画做出了杰出贡献。本文试从倪瓒师法古人、师法自然、时代背景、特殊经历、精神状态这几个方面梳理这种构图样式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倪瓒;一河两岸;构图;成因 作者简介:彭贤淑,民族:汉,籍贯:河南固始,单位:河南师范大学,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技法与理论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7-0-01 “一河两岸”式构图是倪瓒中晚期的山水画作品里经常采用的、较为稳定的而趋于高度程式化的构图方式。这种构图方式的特点是:整个画面由近景、中景、远景三个部分组成,近坡画几株杂树,中景留出一片空白,用来表现辽阔平静的水面,对岸几道汀渚,一段平缓山丘。一般近景放得较低,远景放得很高,给人以一种萧瑟荒寒、空旷冷峻的感觉。 一、师法自然,身处的地域特点对构图的影响 对于山水画创作来说,地域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创作者对自己作品中景观的选择和爱好,也就是说一方面必然受到所生活特定地域的限制,另一方面作者也对自己所生活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细致入微的观察体会,这样在创作时就会倍感亲切,得心应手。倪瓒的一生几乎都生活在苏州吴江一带的太湖边,晚年更是一直泛舟于太湖之间,面对这一地区特有的湖泊、平缓山丘、三五株枯树的地貌,倪瓒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超越其他景致的熟悉程度。他在早期的写生和反复创作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经验。他一生所画的景致几乎全是太湖地貌,而他“一河两岸三段式”的构图方式正能高度完美的概括出太湖景致的秀丽疏淡、空寂清旷的特点。 二、师法古人,融汇创新对其构图的影响 艺术是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的。倪瓒的这种独特的“一河两岸,三段式”构图,并不是在一开始就有其成熟的面貌,也是有一个产生、发展而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元初的山水画坛,赵孟頫在艺术主张上标榜“古意”,从文人审美好尚出发,提倡对唐、北宋绘画的学习,他以“复古”

中外美术史试题答案

中外美术史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 1.理论著作《林泉高致》为哪位画家的得意之作郭熙。 2.在书法方面哪位各家的书法破称为“瘦金书”赵佶。 3.《踏歌图》是哪位画家的得意之作马远。 4.长沙楚墓中出土过两幅战国帛画,一幅是《人物龙风帛》。另一幅是《御龙人物帛画》。 5.南朝画家、理论家谢赫在《画品》中提出的“六法”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6.水墨山水画之祖指的是王维。 7.花鸟画作为一门独特的画科是在哪一时期形成的宋代。 8.青铜器中的“鼎”应归于哪一范畴之中礼器。 9.明代画坛上哪位画家在大写意花卉方面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徐渭。 10. “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样式的创造者分别是吴道子和曹仲达。 11.唐代画家张萱的代表作品是《捣练图》;《挥扇仕女图》的作者是周昉。 12.五代花鸟画家黄筌和徐熙分别创造了不同的绘画风格,人称“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13. “元四家”是指: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 14.我国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出现在唐代。 15.哪位名家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以及与其代表的美学思想.李成。 16.有关山水画的理论著作《笔法记》其作者是荆浩。 17.清初画坛上四位著名的和尚画家,人称“四僧”他们是:八大、石涛、髡残、弘仁。 18.明清时期,全面形成了三个最大的年画中心,它们是: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和山东涨县的杨家埠。 19.哪一时期被誉为“青铜时代”夏商周。 20.迄今为止,出土最早的最完整的青铜器是大编钟。 21.在我国的画坛上,用线被称为“春云浮空,流水行也”的是哪一位名家顾凯之。 22.名作《韩熙载夜宴图》为哪位画家所作顾闳中。 二.单项选择题 1.马王堆汉墓帛画描绘的主题思想是(B)。 A.天地神话 B.引魂升天 C.墓主生活 D.仙人出行 2.已知最早的纸本绘画《地主庄园图》出土于(A)。 A.吐鲁番晋墓 B.昭通霍氏墓 C.安丘冬寿墓 D.酒泉丁家闸墓 3.描绘宫中嫔妃生活哀怨的作品是(C) A.虢国夫人游春图 B.捣练图 C.挥扇仕女图 D.簪花仕女图 4. “昭陵六骏”浮雕中具有情节性的作品是(A)。 A.飒露紫 B.拳毛騧 C.白蹄乌 D.特勒骠 5.元代永乐宫的壁画,其规模宏伟壮丽为世所罕见。永乐宫地处我国(B)。 A.山东省 B.山西省 C.河北省 D.河南省

元四家-----倪瓒(二)

元四家-----倪瓒(二) 他晚年的诗歌更多地流露出一种哀伤的情绪,这是长年的孤苦漂泊生涯的结果。如《题元璞上人壁》:“萧条江上寺,迢递白云横。坐待高僧久,时间落叶声。鸱夷怀往事,张翰有馀情。独棹扁舟去,门前潮未生。”在集中还有多首怀念亡妻的诗,哀婉动人。如《对春树》:“端忧对春树,影落身上衣。美人手所成,缝纫愿无违。步庭悲往躅,瞻景惜馀晖。芳襟沾露湿,兰佩委风微。凝思自的的,染泽尚依依。晨鸡催梦短,夜鹊逐魂飞。欢爱自兹毕,憔悴损容辉。”他也有一些诗抒发了对忠臣义士的敬意和对奸臣的痛恨。如前引凭吊岳飞墓的诗以及这首《题郑所南兰》诗:“秋凤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南宋末元初画家郑所南名思肖,画兰不画土,人问其故,他说:“土为番人所夺,汝尚不知耶?” 倪瓒的诗在当时就和“元四家”虞集、杨载、范梈,揭溪斯齐名。杨维桢说:“元镇诗才力似腐,而风致特为近古。”吴匏庵说:“倪高士诗能脱去元人之秾丽,而得陶柳恬淡之情。百年之下,试歌一二篇,犹堪振动林木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他“诗文不屑屑苦吟,而神思散朗,意格自高,不可限以绳墨。”倪云林诗虽不如“元四家”名气大,但他在诗歌

上的卓越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有人用“白云流天,残雪在地”来形容他的诗风,显示其清新飘逸的格调,与他的绘画风格基本一致。 在元代书法艺术崇尚柔媚浓妍,倪瓒能不为时风所动,在晋宋情韵之外上溯汉隶之朴拙,仍不失其早年学欧体的严谨端庄一面,由此创造了他恬淡瘦劲、静穆秀雅的书风。存世书法作品有《自书诗稿》册、《静寄轩诗文》轴等,以及诸多画上题跋。明人徐渭曾说云林书法:“从隶入,辄在钟繇《荐季直表》中夺舍投胎。”文徵明称云林书法“奕奕有晋宋人风气”。从《渔庄秋霁图》题诗(见图5)可见一斑。这个题款是倪瓒生前两年所书。秀逸俊美而无妩媚柔弱之嫌。严整有规矩,行气茂密,却不失自然宽舒之态。清润遒丽,淡雅拔俗,神采潇散,意态自足。与诗的内容、画面的意境融为一体。 倪瓒没有写过专门的画论著作,但从他的一些诗文画跋里可以看出他的美学见解。如《题画竹》:“以中每爱余画竹,余之竹聊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但不知以中视为何物耳。”《答张藻仲书》中写道:“今日出城外闲静处,始得读剡源事迹。图写景物,曲折能尽状其妙处,盖我则不能之。若草草点染,遗其骊黄牝牡之形色,则又非为图之意。仆之所谓画者,不

浅谈元四家 -

浅谈元四家 摘要:“元四家”是元代山水画的四位代表画家的合称。他们“重笔墨、尚意趣,并结合书法诗文”。造就了这一时代山水画的主流。 关键词:元四家、山水画、笔墨、意趣 关于“元四家”文字记载有两种说法:一是指赵孟頫、吴镇、黄公望、王蒙四人,见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附录》。二是指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四人,见明代董其昌《容台别集·画旨》。第二说流行较广。也有将赵孟頫、高克恭、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合称为“元六家”。画风虽各有特点,擅长水墨山水并兼竹石。为典型的文人画风格,重笔墨,尚意趣,并结合书法诗文,是元代山水画的主流,在艺术上都受到赵孟頫的影响,通过他们的探索和努力,使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巧达到了一个高峰,对后世的绘画,尤其是“南宗”一派影响巨大。 黄公望。黄公望得到舅舅赵孟頫的传授,融合宋代各大家之所长,他的代表性作品《富春山居图》,花了七年时间完成,高33厘米,横长396.6厘米。将富春江两岸数百里精萃收聚于笔下。画家中锋、侧锋兼施,尖笔、秃笔并用,长短干笔皴擦,湿笔披麻,浑成一体。其中《富春山居图》是他的代表作,是他晚年花了七年时间画成的。画中画了山峰数十,一峰一状,树数百,一树一态,雄秀苍莽,变化至极,《富春山居图》,运笔上是中锋、侧锋、尖笔、秃笔夹用,将长短干笔皴擦,与湿笔披蔴皴浑成一体,画出了山回水转,仿佛数十里之遥。真是尺素绢纸,淡山无尽。清代画家邹之麟粑他的画的价值与王羲之《兰亭序》相比。 倪瓒(1301—1374)是无锡人,家境富足。朱元璋起义后,他弃家出走。“扁舟蓑笠,往来湖泖之间”达二十年之久。他的画主要表现太湖一带风光,取平远法构图,简略旷远。他善用侧锋淡墨,干笔皴擦,作品笔墨精粹,意境幽远。代表作品有《渔庄秋霁图》、《紫芝山房图》、《江岸望山图》。倪瓒主张绘画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多为文人画家所称道。 吴镇(1280—1354),浙江嘉兴人,博学多识,性情孤傲,隐居乡里,在杭州以卖卜为生。他的画师承巨然,善用湿墨,充分发挥水墨*_*k的特性。他的画风沉郁苍莽。传世作品有《嘉禾八景图》、《水村图》等。

论文人画家的美学思想

论文人画家的美学思想 摘要:“文人画”又称“士人画”,因其创作主体大都是文人士大夫。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中国文人画是中国美术历史发展史上重要的流派,他们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和诗、书、画等多种艺术的结合。文人画家的美学思想包括文人画的题材趋同、文人画重意、文人画重笔墨、文人强调画诗书画合一。 关键字:文人画家 ; 美学思想 Abstract: "Literators’ painting" also known as "scholars’ painting",beca use they are created by literators.Literators’painting include the Literators’ sentiment and ideal.Chinese Literators’ painting is the importment genre in Chinese art history.which emphasize individuality expression and combination calligraphy,draw, poem. Literati artist's aesthetic idea reflect in similar subjucts,artistic conception,combin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paintings poetry. Key words: Literati painter ; esthetics ideology 一、何谓文人画 “文人画”又称“士人画”,因其创作主体大都是文人士大夫。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它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1]此之,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2]说明了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在传统绘画里它特有的“雅”与工匠画和院体画所区别,独树一帜。 明代是文人画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吴门画派”和“浙派”,沈周、文征明、戴进等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明代画家董其昌根据苏轼的“士人画”理论进一步提出画分南北宗和文人画理论,文人画的名字也正式被提出和使用。 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多种因素促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有着一个相当长的演进过程。中国文人画是中国美术历史发展史上重要的流派,他们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和诗、书、画等多种艺术的结合。中国现代著名画家、教育家潘天寿曾这样说过,文人而兼画家,画家而兼文人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大特点,中国绘画以此进入了超逸之境。 二、文人画的历史沿革 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蔡邕皆有画作。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历代文人更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充分体现了文人自娱的心态。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他的绘画作品也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范本。此后文人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五代时以荆浩和关仝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开创了独特的构图形式,他们善于描写雄伟壮美的全景式山水。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派,在创作上追求平淡天真和笔墨情韵,为文人画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艺术规范。南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大文人,如苏轼、黄庭坚、米芾父子等,他们在王维的文人画派基础上,以书法入画,实践并发展了其水墨技巧。邓椿的“画者,文之极也”等理论

美术鉴赏结课论文:浅谈对中国画的认识

美术鉴赏结课论文: 浅谈对中国画的认识 首先我想说对于我们工业设计专业来说,对国画的认识是更有裨益的。因为工业设计不仅仅是在设计产品的功能,更大程度上是功能与艺术的结合,当今时代产品的功能几乎是能够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了,因此我们现阶段的任务就是在满足产品功能不变的情况下,把产品设计的更加漂亮,更加的人性化,这也是我选修《美术鉴赏》课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各类的中国画首先给人一种意境美和音乐美,在使人在了解画的同时,也得到审美能力的锻炼。 在学习这门课时,王老师给我们提到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根源: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春秋·孔子 老庄告退,山水方滋。——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 山水以形媚道。——南北朝·宗炳《画山水序》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张璪 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北宋·郭熙《林泉高致》 春山淡怡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北宋·郭熙 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荫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北宋·郭熙 逸笔草草,写胸中逸气耳。——元·倪瓒 在这我就谈一下自己对中国画的认识,我觉得了解中国画首先应该了解中国画的产生,发展及其内在精神。 山水画萌芽于晋朝,顾凯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第一句就是“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山水画已成为一个主要表现题材,我觉得人对人自己认识太深才觉得每幅画人的言态表现得不尽人意,山水可夸大其气势表达出其意境即可,狗马只须表达出其形而已从顾凯之仅有的山水画《洛神赋图》中可以窥见当时山水画初期形态的端倪,基本上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的所记载的样子,传本〈洛神赋图〉中的山水部分,确实如其所言“群峰之势,若细饰

浅谈元代山水画的风格特点及发展

浅谈元代山水画的风格特点及发展 发表时间:2013-11-28T10:37:26.530Z 来源:《新疆教育》2013年第6期供稿作者:马向辉[导读] 元四家———指元代的四位画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他们的创作集中体现了元代山水画的最高成就。笪平顶山教育学院马向辉 元代山水画发展趋势是在重视对古代传承的基础上创新立意。元代绘画中以山水画成就最高,尤其是水墨山水画方面有了空前的大发展,后人评价元代的山水画曰:“潇洒简远,妙在笔墨之外”,元代山水画在注重皴、擦、点、染等技法,讲求法度的宋代绘画基础之上又有了重大发展。画史所谓的“尚气重韵”,是说“淡泊清逸”的元代文人画新格局。元代山水画风格特点发展及影响 1 元代名人画的风格特点 元四家———指元代的四位画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他们的创作集中体现了元代山水画的最高成就。四家既有各自的鲜明个性特点,又都具有元代山水画的时代风貌。他们强调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状物寄情,属于典型的文人画,对明、清绘画影响巨大。元代绘画以山水画为最盛,其创作思想、艺术追求、风格面貌均反映了画坛的主要倾向,影响后世也最深远。元初山水画家以钱选、赵孟頫、高克恭为代表,他们均对传统山水画进行了认真探索,并托复古以寻求新路。钱选善画青绿山水,师法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和南宋赵伯驹,并融进文人画的笔意和气韵,具有一种生拙之趣。高克恭变化出入于米芾、董源、李成之间,形成了浑穆秀润的独特风格。元代中后期,崛起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这四大家。元四家以他们各自的创新风格和简练超脱的艺术手法,把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代表了这一时期山水画发展的主流。 写景稠密,布局多重山复水,多表现林峦郁茂苍茫的气氛。任仁发人物鞍马师法唐人,笔法工细流畅,笔调明快清丽,保留了较多的唐人传统,但亦有自己风貌,在元初与赵孟頫齐名。张渥以画白描人物见长,师法李公麟,用笔流畅飘逸,形象真实,栩栩如生,被誉为“妙绝当世”。王绎善画肖像,笔法细劲,造型准确,神态生动,在元代肖像画家中成就最为突出。颜辉在宗教人物画方面,负有盛誉,他用笔粗润豪放,略近南宋梁楷泼墨法,于水墨晕染中现出凹凸效果。 代山水风格总的发展趋势是在重视对古代传承的继承上,创新立意。突出表现就是文人画开始占据画坛的主导地位,所以适合表现文人画家意识的山水画和枯木竹石、梅、兰以及水墨花鸟大量涌现,人物现实画的相对减少,随着文人画的繁荣,绘画作品中诗、书、画进一步密切结合而且成为普通的风尚。这加强了中国画的文学趣味,更好体现了中国画的民族特色。 2 黄公望、倪瓒的山水画的发展及对后世山水画的影响 黄公望得赵孟兆真传,他的作品“精通造化,笔尽意在;水墨纷纷,深润古雅”。他继赵孟頫之后,将元山水推向山水画的正脉,改变了院体画陈陈相因的积习,开创了山水画的一代风貌。《富春山居图》是他晚年画作,足以代表他艺术的最高水平,作品几乎没有“渲染”而仅具 “勾皴轮廓”用一个“写”概括,表现了连绵不断的山峦,一望无际的江水,水墨浑润纷纷,意境开阔辽远,草木苍莽烂漫,树木奇异纷繁,以干枯之笔勾皴,疏朗简秀清逸潇洒。黄公望的山水画成就在中国绘画史上极高,自元以后凡有山水画的地方,皆有他的巨大影响所在,黄公望的山水是描摹他的“胸中丘壑”。这胸中丘壑是太湖一带的客观山水揉合他的主观精趣共同铸就的,所以他能够师法董巨、二米而撞出画之誉。他的山水画审美呈现出了一种“抽象”和“具象”相结合的特点,推动传统水墨写意的技巧发展,同时也大大促进了“抒情之意”的文人画的最高境界的发展。倪瓒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好作疏林彼岸,浅水遥岭之景,章法板简,于简中富繁;多用枯笔干擦,淡雅松秀,似嫩而实苍,风格萧散超逸,独树一帜,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 “元四家”,对文人山水画作出了新的创造和发展。在理论方面,主张作品表现画家的“胸中逸气”,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反对刻意求工,求书画透逸疏淡,工力极深,自成一家。在画法上,墨色清淡,善用侧锋,有轻有重,以干而带毛的“渴笔”画山石树木,作折带皴,多用横点点苔,皴擦多于渲染,画树多取松疏姿态,树叶用松叶点等。构图上采用平远构图,近坡高树数株,中间是辽阔的湖面,把远山提到了画幅最上端,构成两段式章法,使画面具有了辽阔旷远的特殊艺术效果,中右方以小楷长题连接上下景,使全图深然一体,这种章法是倪瓒的一大发明。倪瓒以画水墨山水见长,《雨后空林图》即为其少有的设色作品之一。倪瓒的多数作品,写景极简,而这件作品则山川高大,景物丰富。画中山石多用披麻,折带皴,干笔淡墨,浓墨点苔,敷色清淡温和。整个画面布局充实饱满,平稳有变,景像开阔。《渔庄秋霁图》一画是他山水画典型风格的作品,近景是平坡,上有杂树五六枝,中景是一片空白,实力浩森的湖水,远景是低平的峦头。《幽涧寒松图》近乎正方形的画幅和平面的取景方法,使画家不得不采用特殊的构图方式,将通常所画的宽广水面压缩成一条溪流,从前景缓缓流过,倪瓒用轻重干湿不同的侧锋微妙地画出山石的顶面与侧面,以表现其立体感,此画这一画法的运用可谓登峰造极,画中所展现的幽静清凉的景色正是他心目中的宁静有序,远离尘器的理想环境。 3 元代山水画的发展以及对后世山水画影响 元代山水画的基本趋势沿着董源和巨然、大小米,更远的是李成和郭熙的方向发展,甚至追溯其源头至王维。元代文人画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他们与职业画家的相互影响,但当时的文人画家,喜欢艺术的学者与文人,看来并不是一直歧视职业画家。当然,他们在理论上将文人画家和视他们称之为画师或画匠的职业画家区别开来。但是,元代文人画家诗文集中,表达了他们对地方画家和职业画家的作品欣赏和尊敬,根据这些作品,我们完全可以推测出在文人画家和职业画家之间有密切联系。在这点上,元代文人画家的态度同道教画的职业画家一样的,职业画家吸收了董源、巨然、米氏、李郭、马夏的画风,尤其是浙江地区对李郭画风的普及,随之而来的一定是缺少或是程式化的表现自然主义,这不可避免的成为从地方氛围中脱离出来的艺术风格。这个推断导致了一个暂时的论断,盖有郭熙印章的《早春图》和《岷山雪霁图》应该是浙江地区的当地画家所作。同样,朱德润的《秋林读书图》受比宋传统的影响,尽管在用笔上不同,但在对自然捕捉和在纸上表现的方式与刚才提到的两幅作品相似。事实上,正是对元代变通性的继承,使得明代的浙江派能够接受不同的画风,象李郭、董巨、朱氏、马夏等等。浙派对笔墨的自由、多变的运用也可以追朔到元代绘画。 参考文献 1 王伯敏著.中国绘画逼史[M].三联书店,2008 2 元史.卷六.世祖纪.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 何家林著.走进画家———何家林[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3(4)

倪瓒

作者简介: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又署云林子,或云林散人,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莆闲仙卿、幻霞子、东海农、无住庵主、绝听子、曲全叟、沧海漫士、懒瓒、东海瓒、奚元朗。无锡(今属江苏)人。世居无锡祗陀里,多乔木,建堂名云林,因以云林自号,题画作诗亦常用此号。元大德五年(1301)生于无锡梅里诋陀村。(又据李润恒先生等人考证其生年应为1306年。)倪瓒一生由锦衣玉食到浪迹湖山。祖父为本乡大地主,富甲一方。父早丧.弟兄三人。长兄倪昭奎字文光,为当时道教上层人物,曾“宣受常州路道录”,“提点杭州路开元宫事”,“赐号元素神应崇道法师,为主持提点”,“又特赐真人号,为玄中文洁真白真人”。倪瓒从小得长兄抚养,衣食丰足,是为一等“富贵闲人”。出身如此,倪瓒志趣迥异于常人。他孤高自赏,无意于仕途经济,而沉溺诗文书画。他不愿承家道,治家产,自称"懒瓒",亦号"倪迂"。性好洁,服巾日洗数次,屋前后树木也常洗拭,洁癖为世所闻。家中藏书数千卷,亲手勘定。后兄亡,倪瓒当家,其时天下太平,倪瓒便将家财散于亲故,人皆怪之。他又不善理财,大兴土木,修建“清閟阁”,尽藏古玩字画,以致家道中落。不久兵乱,富家遭劫,而倪瓒得以幸免。然家境败落,苛捐盘剥下,只得一走了之。一页扁舟泛于太湖,隐逸山林,避世独立,一心好道,至去世前才归故里。倪瓒一生遭际,以及其独特的家庭背景与文化背景,直接造就了他萧疏空灵,简淡超逸的画风。 倪瓒画学董巨,又宗荆浩、关仝、李成,加以发展,用笔变中锋为侧锋,以枯笔干墨写画山石,创出渴笔淡墨横向斜皴的“折带皴“法,画法疏简,格调自然。作品多以太湖山水为本,构图多为一河两岸,形成其独特的“三段式”山水画章法。惜墨如金,不作重山复林,干笔皴擦多于渲染,绝少设色,更几乎不画人。极空灵萧疏之至,气质冷傲孤寂。论画主张由主观出发,认为绘画应表现作者“胸中逸气”,自道“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但其“不似”,乃是在极“似”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删繁就简,方入一新境界。其主要作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容膝斋图》、《江亭山色图》[1]、《雨后空林图》、《松林亭子图》、《江岸望山图》,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虞山林壑图》、《秋林野兴图》,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水竹居图》,上海博物馆藏《六君子图》[2]、《渔庄秋霁图》、《溪山图》等。又著有《云林诗集》、《清闷阁集》。另外,倪瓒工书法,擅楷书,古淡秀雅,得魏晋人风致,诗画相辅相得,然而极少落印盖章。 倪瓒的画于其生前并不被人重视,直至明初,才明珠得识,声价渐高。“江南人家以有无云林画为其清浊”,成为一种时尚。 倪瓒的绘画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画史将其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被当代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倪瓒之画风,对后世影响深远。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吴仲圭

元四家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文化价值

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元四家生平与思想考析 (12) 第一节黄公望生平与思想考析 (12) 第二节王蒙生平与思想考析 (29) 第三节倪瓒生平与思想考析 (39) 第四节吴镇生平与思想考析 (47) 第二章元四家诗文题跋考 (55) 第一节黄公望诗文题跋考 (55) 第二节王蒙诗文题跋考 (60) 第三节倪瓒诗文题跋考 (63) 第四节吴镇诗文题跋考 (69) 第三章元四家文人画研究 (79) 第一节文人画概念的形成与历史发展 (79) 第二节元四家文人画的文学性 (89) 第四章元四家美学思想研究 (126) 第一节元四家美学思想与元代思想潮流 (126) 第二节元四家美学思想的潜在结构 (155) 第三节元四家诗学与画论的关系 (169) 第五章元四家美学思想在绘画美学史上的地位、影响及当代 文化价值 (177) 第一节黄公望的地位与影响 (177) 第二节王蒙的地位与影响 (184) 第三节倪瓒的地位与影响 (187) 第四节吴镇的地位与影响 (190) 第五节元四家美学思想的当代文化价值 (195) 参考文献 (203) 附录一: 元四家年谱 (211) 附录二:元四家名作 (226) 绪论 一、本文选题的缘由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文献是古典文献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特殊的学术研究价值。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文人画”兼具艺术与文化的双重属性,关于“文人画”的美学思想也与中国思想史有着密切联系。其存在形式零散多样,有论画著述、题画诗、诗文序跋或散见于文集中的散语。画论作者多为文人学者,古代画论多以文人视角论画。文人画论的美学思想中,又以宋元两代的山水画论为典型,并深刻影响着明清两代。 “元四家”指元代中后期画坛上四位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山水画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又称为元季四大家。 选择“元四家”美学思想为题,试图从文献学与文化思想史的角度考证史料、辩证渊流,确需多学科的学术修养。笔者曾整理过一些元代画论方面的文献资料。近两年也着重研习了中国美术史和中国绘画思想史,在绘画美学史上积累了一定的资料与思考。 根据一些资料来看,元代似乎已经有“元四家”的说法,例如:“所撰画诀,注论最祥,

【小故事大道理】画家倪瓒的洁癖人生

【小故事大道理】画家倪瓒的洁癖人生 1、画家倪瓒的洁癖人生 人爱干净不是问题,就怕爱干净到了要命的程度。要谁的命?元代大画家倪瓒就爱干净得差,最要了自己的命! 有人这么数落那些爱干净的人:“这干净还能怎么干净,总不能天天给桌子洗澡吧?”元代就有一位画家先生,虽没天天给桌子椅子洗澡,却天天给院里的一棵树洗澡。不知这树是受宠若惊了还是咋的,后来竟“自杀”了,很青春的身体迅速干枯,最后成了一株不长叶子的标本。还有书房里的物件,画家要求两个僮仆不停地打扫尘土,就差没让人将画笔拿来一根根清洗笔毫了。有一个朋友来串门,可能酒喝得有点高了,晚上就在倪瓒家住下了。这下,画家寝食难安,半夜光着脚丫子下床。到客人住的房子窗下偷听,听到朋友咳了几声,画家只觉得心里翻江倒海,差点没吐了。早上朋友去茅房,画家赶紧让僮仆去屋里找痰渍,竟然没有找到。憧仆怕换打,随手捡了一片枯叶,说上面有痰渍。再看画家先生,捂着鼻子闭着眼,让僮仆把那片无辜的叶子一直扔到了三里以外。这还好,还有更另类的。有一次他去别人家,晚了就住下了,那家的一个女婿听说名人来了,就欢天喜地地来拜见,没想到只说了几句话,画家就恼了,右手举起来,就给人一个大耳刮子。那声音显然没有音乐好听,

但还是把朋友引了过来,奇怪他为什么打自己女婿。画家去仔细洗了遍手,才慢条斯理地说:“脸不干净,说出的话也不干净,打他脏了我的手!”接下来画家有一次被抓进了大牢,见狱卒给他送饭,就要求狱卒把装饭的案子高举过眉眼。狱卒就笑了,说你想干吗,还让我举案齐眉?其实画家是怕狱卒的唾沫掉到饭碗里。狱卒不知怎么知道了,当然火大,要把画家用铁链子拴到厕所旁边去吃饭。幸得众人说情,画家才躲过此劫。不然,就他那干净劲,非被恶心死不可。又过了N天,画家的母亲病了,他就请葛仙翁来诊治。当时正下着雨,葛仙翁心说机会来了。别人服了你,我可不服。我就不信改不了你这爱干净的穷毛病!当时画家养着一匹白马,也是天天洗澡,就差没打摩丝了。葛仙翁非要让画家用白马接他去。你想啊,那么白的马,在泥水里走一趟,明天还不得用十大缸水洗啊?洗就洗吧,反正僮仆是花钱雇来的。但到了倪家,老头子又要求先登清秘阁再给老太太看病。这清秘阁可是从不让人随便上去的,但今天情况不同,还是母亲的病要紧,没办法,画家只得同意。老头背着手,昂首挺胸登上了清秘阁,把古玩书籍扔得遍地都是,边翻边往地板上吐痰。老头想。这个屋子你总不能不上采了吧?我让你再穷干净! 老头这次还真看走眼了。倪瓒当时啥也没说,待他驾鹤西游,外人才知道。那座他一直珍爱的清秘阁,从葛仙翁登

读倪瓒《虞山林壑图》

读倪瓒《虞山林壑图》 座落在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八十街至八十四街之间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on of Art),它占地达十八万五千多平方米,是美国,也是西半球最大的博物馆。馆设立于1870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广泛收藏世界各大洲的艺术作品,包括从史前时期至现代的二百万件以上的艺术品,以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而闻名于世。其中东方艺术中国书画陈列,因馆藏有中国绘画史上著名大家的传世佳作而引人注目。例如馆藏有:唐人韩干《照夜白图》,五代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图》,宋人屈鼎《夏山图》、赵佶《竹雀图》、佚名《文苑图》,郭熙《秋色平远图》、米友仁《云山图》、李唐《晋文公复国图》、夏圭《山水》扇面、佚名《溪山无尽图》、元人钱选《归去来辞图》、《王羲之观鹅图》、赵孟頫《双松平远图》、倪瓒《虞山林壑图》、王蒙《溪桥玩月图》、张羽《松轩春云图》,明人李在《山水图》、董其昌《山水册》,清人石涛《十六罗汉图》、王石谷《康熙南巡泰山图》、王原祁《辋川别业图》以及龚贤、弘仁、王鉴等的作品。在“元四家”画作中倪瓒(1301—1374)的《虞山林壑图》是代表着他最晚时期的一件精品,值得细读赏析,今见到原迹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虞山林壑图》也同倪氏其他作品那样,体现出诗、书、画相结合的长处。对自然表现不求表象,尚脱略形迹、遗貌取神,以简逸胜,表现出文入水墨写意的较典型特色,反映了中国绘画发展至元季,绘画功能观念的变化,不再侧重于对事物的表象摹写,而趋向自我表现。历来称“逸品”画格,首推倪云林,此轴借景抒情,以笔墨寄托表现士大夫某种气质、胸次、人品和情怀,流露出隐逸淡泊的清高处世心态。他画中所表露的清寂、幽闲的情意,正是作者自我审美理想的形象体现。此轴“图式规范”包含着画家长期受南方特定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一河两岸式的空间形态,以此建立画面框架秩序,寓现实于象征的艺术意味,用简单的笔墨加以概括,将自然景物抽象化,人格化,“一变古法”形成“天真幽淡”的独特格,以致倪云林的作品被认为是文化修养内涵的一种象征,“元画”的极致;观《虞山林壑图》,反映了画家对作品美学内涵的追求,颇感其墨萧淡而气浓,笔疏散而意厚。境界清幽雅逸,笔墨细致雍容,体现出立意构思与艺术手法的协和统一,反映了画家暮年的审美趋向和艺术心态。 此轴陈列在那里,乍一接触眼帘,感到大体上是四尺宣四开略竖长一些,比我们在上海博物馆常见的倪氏《渔庄秋霁图》还稍为小一点。①比想象中的小。但画面完好如新,内容表现得较为充实,笔墨较早年、中年成熟凝重。确是研究他晚期艺术面貌的珍贵存世原迹。《虞》图(94.6X34.9cm纸本,水墨)是倪瓒辛亥(1371,71岁)去世前三年所作,上款“辛亥十二月十三日访伯琬高士,因写虞山林壑并题五言以纪来游”,故画以“虞山林壑”名之。其所题五言为: 陈蕃悬榻处,徐孺过门时。 甘冽言游井,荒凉虞仲词。 看云聊弄翰,把酒更题诗。 此日交欢意,依依立后思。 从诗中表露了虞山会友的创作意向。图上还有乾隆乙卯(1735年)题:“把酒看云事真逸,老游写照兴犹赊。金阊白甫斯郊岛,秀峭何妨自一家”七言一首。 就倪瓒此幅风格形式来分析: 一、从《虞》图整体看,布局是倪画追求天真淡泊境界,体现简、清、幽、逸情趣和心灵意识的重要艺术手段,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符号,虽然程式性很强,还是能感受到画家情系江南的神韵,使人有“不期而至,清风故人之感”。倪云林早期作品(如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的1343年43岁时作的《水竹居图》等)还未形成强化布局的独特风格,即所谓“两横

董其昌文人画美学思想及历史地位初探

董其昌文人画美学思想及历史地位初探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范作升 摘要:董其昌通过“南北宗论”建立起一套系统的文人画理论,在绘画形式上董其昌提出了“笔墨精妙论”,总结了中国文人画的表现形式。在审美境界上以淡为宗,反映了中国封建后期普遍的审美情趣。董其昌处在晚明复古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相对的艺术思潮之中,他一方面顺应了中国艺术向主体内心发展的趋势,信仰禅宗,强调“丘壑内营”、“淡由天骨”;另一方面,他又推崇古人,讲求节制,从而坚守了中国传统文人清高、淡泊的审美格调。他一方面赋予笔墨线条以独立的审美地位,给予八大、石涛以艺术形式上的启迪,另一方面又没有因为笔墨形式语言的独立而走向八大、石涛等人的以情造物。他是中国文人画理论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古典和谐美艺术的杰出代表,同时又是近代具有崇高特质的艺术在形式语言上的先驱。 一、“笔墨精妙论”与文人画笔墨形式的掘进 傅和远先生在《宋元文人画的审美追求》一文中提到文人画的特质:“境生象外画中诗”、“逸笔草草书入画”、“注重修养心为本”三点,其中第一点和第三点强调诗对画的渗透,重视主观表现,第二点则侧重讲文人画艺术形式在笔墨以及形态上的特点。实际上,中国文人画发展的过程同时伴随着笔墨形式与主体化的双重演进过程,如果将二者比作文人画发展的两翼,那么,他们的发展实际上是不平衡的。董其昌深刻意识到这一点,他说,“东坡有诗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余曰:‘此元画也。’晁以道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余曰;‘此宋画也’。”实际上文人画理论在宋代已经基本建构起来了,但是宋代文人画在艺术实践上远远没有达到理论的高度,因此董其昌认为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临”是元画才具有的特点,

美学(美学原理)

风景一 美学: 鲍姆加通为美学做了第一次明确的规定“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关注的是美和趣味的理解,以及对艺术、文学和风格的鉴赏。它要回答的问题是:美或丑是内在于所考察的对象之中呢?还是在欣赏者的眼里?在其他一些事物中,美学也力图分析讨论这些问题所使用的概念和论点,考察心灵的审美状态,评价作为审美陈述的那些对象。 哲学: 哲学的希腊文意思就是“爱智”,就是在探索实在的真理和本性,尤其是事物的原因和性质,以及决定存在、感知、人类行为和物质世界的那些原理。哲学活动的目的也可以是对概念、方法和其它学科的信念的理解与清理,或是古典推理本身、概念、方法,以及诸如真理、可能性、知识(认识论)、必要性、存在(本体论个形而上学)以及证明等这类一般概念的信念。 人文学科: 在中世纪的教育中,人文学科(拉丁语是“与人的研究有关”)是指古典知识、哲学、和当代文学。在这个语境中,“人文的”是指“与人的研究有关”。从中世纪后期奠基到20世纪中叶,人文学科在欧洲的多数大学里被广泛地视为某种研究性的课程。 在现代通常的用法中,人文学科有两种基本含义:第一,它是指文学、语言、哲学、艺术及其研究,它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第二,它是指古典语言和古典文学。更常见的解释是,人文学科是一个区别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概念,特指文学、语言、哲学、历史、造型艺术、神学和音乐。 真善美: 哲学中,“真—善—美”的认识,多是由康德的三大批判而来。简单地说,古典哲学是由三大部分构成的,第一是逻辑学或认识论,它关心的是理性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核心问题是求真;而伦理学则关注实践理性,它关心的问题是求善;美学则是被规定在判断力的研究,它关乎人的情感问题的,与美相关。 知意情 风景二 中国古典美学: 中国古典美学是指中华民族从先秦时代到19世纪中叶所建构的传统美学思想体系。它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无论是外在形态还是内在精神实质和历史发展,都具有区别于西方美学思想体系的显著特点和规律。重写意而转写实,重“初发芙蓉”而轻“错彩镂金”,两者合流深刻地塑造了中国艺术的独特形态,进而缔造和完善了中国美学的基本观念。以“自然平淡”、“意境”、“传神”为基本范畴;儒家美学崇尚“和”,而道家美学追求“妙”,两者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复杂互动的协奏曲。

画家倪瓒的洁癖人生_名人故事

画家倪瓒的洁癖人生 人爱干净不是问题,就怕爱干净到了要命的程度。要谁的命?元代大画家倪瓒就爱干净得差,最要了自己的命! 有人这么数落那些爱干净的人:“这干净还能怎么干净,总不能天天给桌子洗澡吧?”元代就有一位画家先生,虽没天天给桌子椅子洗澡,却天天给院里的一棵树洗澡。不知这树是受宠若惊了还是咋的,后来竟“自杀”了,很青春的身体迅速干枯,最后成了一株不长叶子的标本。 还有书房里的物件,画家要求两个僮仆不停地打扫尘土,就差没让人将画笔拿来一根根清洗笔毫了。 有一个朋友来串门,可能酒喝得有点高了,晚上就在倪瓒家住下了。

这下,画家寝食难安,半夜光着脚丫子下床。到客人住的房子窗下偷听,听到朋友咳了几声,画家只觉得心里翻江倒海,差点没吐了。早上朋友去茅房,画家赶紧让僮仆去屋里找痰渍,竟然没有找到。憧仆怕换打,随手捡了一片枯叶,说上面有痰渍。再看画家先生,捂着鼻子闭着眼,让僮仆把那片无辜的叶子一直扔到了三里以外。 这还好,还有更另类的。有一次他去别人家,晚了就住下了,那家的一个女婿听说名人来了,就欢天喜地地来拜见,没想到只说了几句话,画家就恼了,右手举起来,就给人一个大耳刮子。那声音显然没有音乐好听,但还是把朋友引了过来,奇怪他为什么打自己女婿。画家去仔细洗了遍手,才慢条斯理地说:“脸不干净,说出的话也不干净,打他脏了我的手!” 接下来画家有一次被抓进了大牢,见狱卒给他送饭,就要求狱卒把装饭的案子高举过眉眼。狱卒就笑了,说你想干吗,还让我举案齐眉?

其实画家是怕狱卒的唾沫掉到饭碗里。狱卒不知怎么知道了,当然火大,要把画家用铁链子拴到厕所旁边去吃饭。幸得众人说情,画家才躲过此劫。不然,就他那干净劲,非被恶心死不可。 又过了N天,画家的母亲病了,他就请葛仙翁来诊治。当时正下着雨,葛仙翁心说机会来了。别人服了你,我可不服。我就不信改不了你这爱干净的穷毛病!当时画家养着一匹白马,也是天天洗澡,就差没打摩丝了。葛仙翁非要让画家用白马接他去。你想啊,那么白的马,在泥水里走一趟,明天还不得用十大缸水洗啊?洗就洗吧,反正僮仆是花钱雇来的。但到了倪家,老头子又要求先登清秘阁再给老太太看病。这清秘阁可是从不让人随便上去的,但今天情况不同,还是母亲的病要紧,没办法,画家只得同意。老头背着手,昂首挺胸登上了清秘阁,把古玩书籍扔得遍地都是,边翻边往地板上吐痰。老头想。这个屋子你总不能不上采了吧?我让你再穷干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