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鼓乐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11・文艺争鸣・地方
地方
西安鼓乐研究
张向侠
对西安鼓乐的研究始自20世纪50年代,根据学者考察和研究角度不同,又称为“长安鼓乐”、“西安鼓吹乐”、“西安鼓乐”。
到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形成规模,专门研究机构陆续建立,研究逐渐步入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颇丰,在研究成果向音响生成、舞台表演等转化方面也有所突破。
目前的研究论文涉及音乐历史学、乐谱学、乐器学、形态学、曲词学、乐律学等诸多方面,大多从音乐学本体角度进行论述,但从产业化开发的角度对西安鼓乐的继承和发展进行专门探讨的尚不多见,部分论述散见于个别论文中。
比如对西安鼓乐一直关注的著名老学者冯光钰在《西安鼓乐的传承保护和生态还原》中提到“文化市场和生态还原”(1),中国传媒大学成长在《拿什么来拯救你,西安鼓乐》中也提出“出路——与市场结合”(2)的想法。
但目前结合历时性和共时性视角,把西安鼓乐置于区域性经济发展背景下,作为产业化开发项目来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社会在发展,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所采取的措施亦应改变,这其中的原则便是:必须与审美主体同步方可有市场。
面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和欣赏主体的渐逝,我们不能只谴责那些欣赏人群没品位或不热爱传统文化,我们所做的就是必须更新或改革传统文化,用现代手段武装传统文化,用经济产业化手段来催动传统文化。
因此,将西安鼓乐的产业化开发提上日程显得尤为重要,也更为现实。
西安鼓乐源于陕西的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活化石”,追溯历史,那便是隋唐的燕乐。
宋代以后的诸宫调、南曲、北曲、元明杂剧等与西安鼓乐中的套词、北词、南词、京词的体裁及曲目、曲式非常接近,这分明体现出其特殊的历史传承关系。
在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备受发源地政府、企业和民间的重视,其原因之一就是文化遗产与发源地经济发展产生了链接,文化的发展不仅反映本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发展水平,即所谓的“乐与政通”。
在当今社会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促进下,更能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经济的发展又更能促进文化的繁荣,因此与文化相互促进、共同支持并决定社会的繁荣。
但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些许文化在进化过程中逐渐被现代机器所替代,逐渐与现代经济社会化发生了碰撞,以至于造成无形的遗失。
因此,为了发扬祖先的光荣传统,弘扬传统文化,我们有必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维护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对其生活环境进行再改造或是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现代文化遗产不再是对本体的一元化发掘、整理并加以保护,而是开拓多元化发展思路,使文化形态的继承发展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相辅相成,这应是在当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继承文化遗产的必由之路。
冯光钰认为:“西安鼓乐是民俗与音乐的双重复合体,属于原生态音乐文化,是农耕时代群众社会生活的伴生物”(3)。
长期以来,西安鼓乐一直是婚、丧、嫁、娶、祭祀、庙会、节庆等许多民俗活动中群众主要的娱乐、助兴、休闲方式和仪
140
式程序,凝聚着农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生活的理解、阐释和审美。
更有僧道音乐贯穿其中,音乐风格上的多姿多彩共同铸造了西安鼓乐的多彩性。
僧派的演奏者多为僧人和市民,其音调较高、情绪刚强。
道派多为城隍庙道士所传,音调清雅平和,节奏平缓,给人以庄重严肃之感。
俗派主要吸收的是民间音乐,多掌握在农民手中,音调浑厚、高亢热烈。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国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化娱乐形式更加多样丰富,许多民俗存在与延续的生态已发生了根本变化,西安鼓乐过去那种统领众多民俗活动和娱乐领域的盟主地位已不复存在。
也就是说,西安鼓乐赖以生存和延续的民俗地域环境和社会环境已发生了变化,西安鼓乐的继承和发展方式也必然要相应地发生本质的变化。
因此,对西安鼓乐进行产业化开发研究,是适应了西安鼓乐的生态变迁的实际要求。
同时,产业化的开发会使更多的年轻人认识西安鼓乐、喜欢西安鼓乐,也使西安鼓乐的师徒教育传承成为可能;随着和旅游产业的捆绑发展,又给西安古乐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将历史和西安鼓乐紧密联系起来,依托西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地理优势,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观光者,这在无形中宣传了西安鼓乐。
西安近年新建的以唐代历史文化为基本主题的公园群落得到可持续发展,再现了唐乐坊盛景;在后奥运时代来临之际,这一中国元素日益得到国际化认同与理解。
因此,借用这一历史演变的契机把西安鼓乐培育成为陕西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优化传统文化资源配置,增加了陕西地域性文化产业体系构成的丰富性,也促使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论证更加科学、结果更见效益、资源配置日趋合理,真正起到了一举多得的良好功效。
西安鼓乐上溯到隋唐七部伎、九部伎,是一千多年来隋唐鼓乐的孑遗,其在传承手段上亦有现代人借鉴之处,而这些宝贵的经验亦成为我们现代人的一笔珍贵财富,我们应该在前人基础上改变创新、与时俱进。
西安鼓乐的开发研究必须建立在大量的田野调查基础之上并汲取前人在西安鼓乐研究方面的成果,同时对西安鼓乐的市场价值进行整理和评估,发掘其蕴含的产业化元素也是重要之举。
西安鼓乐“在产业化生产流程中转化为文化产品,成为一般物质商品属性所决定的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这样一个前提。
对于我国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古老音乐艺术产品,即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括
民族及民间音乐、舞蹈等在内的‘非物质遗产’,其作
为一种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
产品,不仅具有一般行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特点,更
为关键的是其作为公共产品的经济外部性对国民经
济体系中的旅游业、商业等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具
有巨大的诱发和乘数效应”(4)。
对于这种特殊产品,
一方面从公共产品的角度国家必须在投入上给予保
障,在政策上给予扶持,要把西安鼓乐艺术产业发展
纳入到当地政府基本公共财政开支的范畴;另一方
面,从市场的角度国家又不能将其发展问题完全包
办,政府必须给其发展以一定的市场空间。
实行国
家包办无疑会限制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得其发展空
间受到拘束。
文化是大众的,国家既不能介入太深,
又不可完全不管,这需要国家文化部门要有清醒的
头脑和认识,国家上层文化部门是中枢系统,必须决
策英明方可事半功倍。
作为政府部门要严格按照国
家的政策走,要放活放宽,一切以繁荣人民文化为宗
旨。
因此,对于当前我国仅从一般的工业产业状况
下关注产业本身产出的角度去探究古老音乐艺术产
业发展问题的研究现状,是难以真正揭示出古老文
化艺术产业内在发展规律的,这也正是造成当前地
域性古老音乐艺术产业不仅发展不起来,反而使得
许多传统的音乐艺术在现代经济大潮中面临灭绝性
灾难的关键所在。
为此,本课题的重点亦是难点,它
将从古老音乐艺术产业对国民经济体系中其他相关
产业(尤其旅游业)的诱发效应及其发展的乘数效应
出发,立足于地域性古老音乐艺术产品的本质特征,
利用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在深入分析文化产业发
展与相关产业发展的关联性和其自身特点的基础上,
以期揭示西安鼓乐艺术产业的内在发展规律,构建
区域性古老音乐艺术产业的发展途径。
西安鼓乐作品“既然在产业化进程中成为商品,
就必定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
统一体,同样凝聚了社会劳动量或耗费了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它也是社会主义商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5)。
但是,西安鼓乐产品既然是精神文化产品,西
安鼓乐产业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形态,它就具有不同
于一般物质商品的属性,即具有意识形态属性。
文
化遗产产品与物质产品相比,应具有创新性。
古老
文化艺术产业的特殊性,就如其他领域内其他文化
表现一样,主要表现在它是以原创性的精神活动为
根本。
西安鼓乐产业可能会进行模仿性、复制性的
张向侠・西安鼓乐研究
141
2010/11・文艺争鸣・地方
工作,但完全原生态化的展示并非文化艺术产业的本质特征。
因此,作为产业的终极目的,西安鼓乐的产品应根据现代人的音乐表达方式、审美情趣、叙事模式、情感体验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并同声乐、器乐、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结合起来,加入高科技手段如LED超清晰显示屏、4D舞台、高科技灯光等。
这样,不仅适应了现代人的口味,又是在其原生态基础上的创新,时代在变革,我们的文化也应该有相应的创新。
现代社会高科技的投入将会产生令人想象不到的效果,它不仅能美化音响效果,更能使眼前的景象耳目一新,吸引大密度的听众,还能产生些许迷人的幻境,使人久久不能忘怀。
同时,西安鼓乐也要向大型“团体操”演奏团队发展,改变目前“吹鼓班子”的小型团队形象,并作为大型体育赛事、大型庆典活动的备选资源。
大型演奏团队的发展是一种趋势,我们要向西方的大型交响乐团吸取经验,进行集体培训,将演奏技巧在整体上有一个大幅度的改观,同时创作更适应现代音响和乐器的曲目,在各方面都要与时俱进方有可能发展壮大。
只有这样,才能给当下信息时代的人提供非同凡响的视听盛宴,也只有这样,才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山西锣鼓”、“纳西古乐”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我们不吸取其他乐种的经验就看不到自己的短处,固步自封就是自取灭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与此同时,应发掘整理西安鼓乐从古到今传承过程中的宫廷和民间故事,编篡一系列传奇故事,以通俗文学的形式推向出版市场,并进而拍摄成电视连续剧,书本的形式可以说在何时都不过时,它不但能让后人和科研人员了解和研究,更能像包裹一样将演奏的瞬间情景详细记录下来,这无疑也是后人们的宝贵资料。
电视连续剧的形式更是适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在网络社会发达的今天,一部连续剧的产生很快将蔓延整个网络,进而让全世界都有幸了解西安鼓乐的渊源和发展状况。
因此,连续剧形式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将西安鼓乐融入文本和电视叙事中,以大众媒介的形式消解其古老印记留下的艰涩和难懂之处,使西安鼓乐成为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的一部分,使其拥有最广泛的受众,这实在是大快人心之事。
西安鼓乐作为文化产品烙上当代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虽然其是少数人表现出来的,但却可以得到全社会的认同,甚至是无数代人的认同,通过以上方法便能使这一古老的艺术焕发青春活力,使这一古老文化艺术产品具备认识、教育、审美、娱乐等功能,进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或情感需求,消除疲劳、丰富知识、陶冶性情。
同时,这更是人们产生消费行为的基本动机。
原生态的东西虽好,但已是耳熟能详的东西,现代人的理念就是求新、求刺激、不落俗套。
因此不改变那种传统的形式和内容只能是自取灭亡。
相反,现代科技和手段的介入不但改变了这种枯燥的气氛,更能激起人们的消费欲,这样,产业化西安鼓乐形式和经济相连接便促进了双方的繁荣和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西安鼓乐产业的再生产过程,实现可持续科学发展并进而助推西安鼓乐本体的继承和发展。
随着党和政府对文化产业支持力度的加大、陕西市政建设、公共交通和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所带来的国际性元素的全方位渗透,西安鼓乐产业化的平台已具雏形,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使西安鼓乐的继承和发展跃上新的台阶。
注释:
(1)(3)冯光钰:《西安鼓乐的传承保护及生态还原》,《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6月,第5-9页。
(2)成长:
《拿什么来拯救你,西安鼓乐》,
《音乐天地》2007年2月,第7-9页。
(4)(5)冯东、陈俐燕、陈洪根:《基于产业关联的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战略框架模型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11月,第66-71页。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