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性在朝鲜族历史与现实的折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民性在朝鲜族历史与现实的折射——中国朝鲜民族史学会第二届第二次会议综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发布日期:2014-11-20 | 浏览(264)人次 | 投

稿 | 收藏 ]

李锐锐郑喜淑

2014年5月16至18日,中国朝鲜民族史学会第二届第二次会议在历史文化名城杭州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朝鲜民族史学会主办、浙江工商大学承办、浙江省中韩经济文化交流研究会协办。出席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近60人,他们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延边大学、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政协、延边党史研究室、吉林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大连大学、大连民族学院、辽宁民族高等师范学校、三亚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等,还有来自海外朝鲜族学者等,提交会议论文共32篇。

本次会议以“移民性在朝鲜族历史与现实的折射”为主题,深入探讨了朝鲜族移民性对朝鲜族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此外,还就朝鲜族历史与现状、“朝鲜族学”创建和学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讨论,显示朝鲜族研究日趋活跃和深入。

一、关于移民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郑信哲研究员在发言中指出,朝鲜族是由朝鲜半岛移居而成的中国跨境民族之一,朝鲜族民族性格中包含许多移民性因素。朝鲜族具有开拓性强、善于接受新事物、敢于挑战未知世界等特点,这是朝鲜族能够走在改革开放之前列的基本素质,从中也不难看出朝鲜族民族性格中的移民性。另一方面,朝鲜族社会中凸显的安土重迁意识淡薄、生活计划性差、无积蓄等现象以及如今显现的朝鲜族人口急速而大量的流动,无不显露着朝鲜族的移民性。所以,从移民性入手,研究朝鲜移民定居东北、开拓东北边疆、担任东北地区反帝、反封建的主力以及成为中国朝鲜族的过程,探讨朝鲜族移民性的种种表现及其影响,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和把握朝鲜族性格中的移民性及其对朝鲜族社会发展的正反影响,而且有助于唤醒朝鲜族社会克服移民性的消极一面。

辽宁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权赫秀教授认为,中国朝鲜族是近代以来朝鲜民族离散的产物,从离散的视角诠释中国朝鲜族历史,无论是理论方法还是在实证层面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从历史角度而言,朝鲜民族的离散是东亚近代历史的一个直接产物和重要内容,而作为一个族群的中国朝鲜族历史便是近代以来朝鲜民族离散的一个结果。朝鲜人由朝鲜半岛移居中国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国际移民过程,而朝鲜人由外国移民集团逐步形成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则经历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内外双重的集体身份认同的形成过程。近代以来,朝鲜民族的离散固然是中国朝鲜族得以形成一个历史原因,但当今的中国朝鲜族却早已不是经典意义上的朝鲜民族离散群体,至少1949年以后中国朝鲜族的发展是在当代中国社会历史环境下一个自主发展的产物。因此,努力摆脱少数民族史及东北地方史研究等单一与偏狭倾向,进而积极运用全球史的广远视角与方法进行研究,无疑是进一步深化与提升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央民族大学吴相顺教授阐述文学作品体现的朝鲜族移民社群时,认为中国朝鲜族的移

民社群生活和体验为移民文学的形成提供了丰富多元的空间和素材。指出,改革开放以后朝鲜族的认同感发生复杂变化。朝鲜族文学作品中的寻根与中国文化中的概念不同,其中总是带有跨境民族的特征。朝鲜族的根在朝鲜半岛,大多数朝鲜族尚与朝鲜半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冷战时期,由于政治理念对立导致朝鲜族在数十年间与韩国亲人们断绝联系。改革开放,特别是中韩两国建交以后,随着两国间交流的增加,往来于两国间的朝鲜族往往会产生“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迷茫。朝鲜族文学作品中深刻地反映出移民性的特征,即移民的双重认同感及其相互冲突。文学作品中不仅体现了对民族认同感的深刻思考,同时也表现出浓厚的民族意识。朝鲜族作家们在作品中生动地再现了朝鲜族受苦受难的移民史和光辉的斗争史诗,使得朝鲜族作为中国公民更加自信。文学作品中,还揭露了朝鲜族社会存在的安土重迁意识薄弱、及时行乐等现象

浙江大学安成浩博士认为,频繁的人口流动促进了朝鲜族文化的发展,朝鲜族文化的阐述离不开朝鲜半岛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相互关系。传统朝鲜族社会的经济生产方式虽以农业为主,然而对于大部分朝鲜族农民而言,农业生产是与土地所有权相分离的情况下进行的。历史上,在东北地区朝鲜族赖以生存的并不是土地所有关系,而是以水田开发与水稻种植技术为核心的农业技术。这就使得朝鲜族农民们能够较为轻易地离开原居住地,移居到生活条件更好的地区,通过移居改善生活质量。安土重迁意识的淡薄,不拘泥于土地的频繁的人口流动,让朝鲜族社会成员更加重视以出生地地缘为主要特征的地缘关系。这样就保障了朝鲜族社会在较强的人口流动背景下,能够迅速适应新的移居地的生活环境。以集体劳动为主要特征的水稻生产方式,不断将新加入成员融入地缘共同体之中。以水稻生产方式为基础,形成朝鲜族成员之间相通的共同性。在频繁的人口流动中,对外部文化的接受与包容是适应新移居地环境所必须的前提条件之一,而朝鲜族民众们能够较快地接纳异文化的部分因素,不断加以改良,使之符合朝鲜族人们的需求,使得朝鲜族社会文化具有了开放包容的性格。以稻作文化为基础形成的传统的亲缘关系网络和以村落为依托的地缘关系网络,成为朝鲜族社会最大的社会关系。这有效地促进了朝鲜族社会人口的全球化流动,并在新移居地以东北地缘关系为中心,以文化共同性为基础,试图重构地域族群文化共同体。

上海外国语大学赵海龙博士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朝鲜族居民外出务工,特别是到韩国务工的人数逐年增加,经济收入也大幅度提高。朝鲜族移民国外,作为廉价劳力,大部分投入于餐饮业、建筑业及重体力工厂等行业,不仅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同时大量朝鲜族作为消费者给韩国带去更多消费需求,带动韩国消费。在韩国打工的朝鲜族解决了经济困境,更多选择在国外务工有一定积蓄后,回国生活发展。但这部分朝鲜族回国后仍沿用韩国的消费理念,部分朝鲜族不考虑实际需求而盲目消费、感性消费和及时享乐等。赵博士认为,朝鲜族只有清楚自身定位,不盲目跟从,不一意孤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才能转变移民潮带来的民族文化缺失等局面。

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李红霞老师认为,中朝边境地区的朝鲜族具有包容性强、开放度高、具有探索和冒险精神。但移民社会也存在着不稳定性,因为移民社会打破了基于宗族血缘以及伦理观念所构成的关系网络,所以缺乏内地世居乡村或城镇所具有的基层社会基于人际关系和宗族的稳定性。移民社会中,缺乏传统社会追求的“稳定”的价值继承,这也是造成朝鲜族“喜欢搬家”现象的原因之一。朝鲜族人口迁移模式是族群内的草根和精英群体同时向外迁移,有别于当前中国其他地区人口外流模式,这对朝鲜族乡村的社会治理、经济发展以及边疆安全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