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行为的六种理论实用版

安全行为的六种理论实用版
安全行为的六种理论实用版

YF-ED-J6270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安全行为的六种理论实用

Management Of Personal, Equipment And Product Safety In Daily Work, So The Labor Process Can Be Carried Out Under Material Conditions And Work Order That Meet Safety Requirements.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安全行为的六种理论实用版

提示:该安全管理文档适合使用于日常工作中人身安全、设备和产品安全,以及交通运输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使劳动过程在符合安全要求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伤亡事故、设备事故及各种灾害的发生。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一、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需要是指人体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不

满足感,它可使人产生行动的动机。人的需要

是多样和复杂的。某一时刻,在人的许多需要

中,会有一种需要是相对最强烈的,我们称其

为强势需要。强势需要产生主导动机,而主导

动机直接导致人的行动。人通过行动满足了强

势需要后,又会有新的需要变成强势需要,如

此循环往复。

为了便于分析研究人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n H.Maslow)在1943年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归纳为五大类,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需要。①生理需要,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最原始的本能需要,包括摄食、喝水、睡眠、求偶等需要。②安全需要,是生理需要的延伸,人在生理需要获得适当满足之后,就产生了安全的需要,包括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不受侵害,身体健康有保障,生活条件安全稳定等方面的需要。③社交需要,是指感情与归属上的需要,包括人际交往、友谊、为群体和社会所接受和承认等。此种需要体现了人有明确的社会需要和人际关系需要。④尊重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和受人尊重两种需要。前者

包括自尊、自信、自豪等心理上的满足感;后者包括名誉、地位、不受歧视等满足感。⑤自我实现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人有发挥自己能力与实现自身的理想和价值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上述五种需要,以层次形式依次从低级到高级排列,可表示成金字塔形。后来,马斯洛又补充了求知和审美两种需要,组成7个层次,如图所示

一般来说,只有当某低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之后,其上一级需要才能转为强势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揭示人类复杂的需要的普遍规律性做出了贡献,且具有直观、易于理解、相对较合理等特点,因此成为国内外许多管理理论的重要基础。但是在应用

该理论时,也应该看到,人的需要是复杂的,往往不能机械地、绝对地按层次进行划分,也并不一定严格地按上述各个层次逐级去满足。例如,会有这样的人,在其温饱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却一味地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对于这种特别的情况,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要盲目照搬该理论。

在需要的各层次中,安全需要处于仅次于生理需要的较为基础的位置,由此可以看出安全工作的重要性。需要层次理论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实际应用时,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注重调查分析本企业职工需要层次结构的状况,为安全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②针对不同层次的需要,提出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③注意职工需要层次结

构的变化,适时调整满足职工需要的管理方法;④把职工的安全需要与其他需要作为一个需要体系综合考虑,以提高安全管理的有效性。

二、双因素理论

1957年,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

(F.herzberg)提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简称双因素理论。该理论将人的行为动机因素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大类。

第一类:保健因素。保健因素是与人的工作的客观情况有关的一些因素,如工资福利、工作条件、聘任保障、人际关系等。赫茨伯格通过对1844人次职工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当这些因素缺乏或处理不当时,会引起职工的不

满情绪。但即使这些因素都具备,也只能防止职工对工作产生不满,而不能激发人们内在的积极性和更多的满意感。这就像卫生条件能保障人不生病,但并不能使人更强壮,仅仅起到保健作用那样,因此称这些因素为保健因素。

第二类:激励因素。激励因素是与人的工作有内在联系的一些因素,如工作的成就、绩效的认可或奖励、工作职责的加强、对未来的期望等。赫茨伯格调查发现,激励因素是影响和促使人们在工作中不断进取的内在因素。激励因素的改善可激发职工完成工作的积极性,使人感到满意;若处理不当,可导致职工的不满意,但其影响程度不如保健因素。将双因素理论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进行比较,可以认为,保健因素相当于人的较低层次的需要

(生理、安全和社交的需要),激励因素相当于人的较高层次的需要(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

双因素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被引入企业管理中,它对企业的安全管理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企业的安全管理中,首先要重视职工有关保健因素的满足问题,例如:注重改善劳动生产环境,设置必要的福利设施,开展文明生产,力求最大限度地满足职工的合理需要,以减少或消除职工不满的情绪。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利用激励因素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的激励作用。例如,在安全生产活动中有一定绩效者要予以确认,有突出绩效或贡献者要予以表彰

和奖励,对安全工作有责任感的职工要赋予一定的职责。要将企业安全生产的近期目标和发展规划以不同的形式反馈给职工,以增强职工对企业安全生产的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有些人来说,某些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是很难截然分开的,因此,企业管理人员还应根据本企业不同职工的需要层次区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要尽力做到因人而异。双因素理论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是:在安全管理工作中,要防止激励因素转化为保健因素的可能性。例如,物质奖励与职工个人在安全生产中的绩效紧密联系时,才会成为激励因素并发挥其激励作用;若采取平均分配的办法或分配不合理,奖励再多也只能起到保健作用,甚至还会挫伤个别职工的积极性。

三、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又称行为矫正理论,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来的。此理论强调人的行为与影响行为的环境刺激之间的关系,认为管理者可以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来控制人的行为。由于人的行为后果对其行为会发生反作用,人们可通过影响行为后果的办法来修正或改变行为,这就是“强化”的概念。凡能影响行为后果的刺激物均称为“强化物”,如奖酬、表彰、处罚等。人们可利用强化物来控制人的行为,以求得行为的改造。

对强化理论的应用,要考虑强化的模式,并采用一整套的强化体制。

强化模式主要由“前因”、“行为”和“后果”三个部分组成。“前因”是指在行为产生之前确定一个具有刺激作用的客观目标,并指明哪些行为将得到强化,如企业规定车间安全生产中每月的安全操作无事故定额。“行为”是指为了达到目标的工作行为。“后果”是指当行为达到了目标时,则给予肯定和奖励;当行为未达到目标时,则不给予肯定和奖励,甚至给予否定或惩罚,以求控制职工的安全行为。

强化包括正强化、负强化和自然消退三种类型:

第一种: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当人们采取某种行为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某种令其

感到愉快的结果,这种结果反过来又成为推进人们趋向或重复此种行为的力量。例如,企业用某种具有吸引力的结果(如奖金、休假、晋级、认可、表扬等),以表示对职工努力进行安全生产的行为的肯定,从而增强职工进一步遵守安全规程进行安全生产的行为。

第二种:负强化,又称消极强化。它是指通过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所引起的不愉快的后果,对该行为予以否定。若职工能按所要求的方式行动,就可减少或消除令人不愉快的处境,从而也增大了职工符合要求的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例如,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告知工人不遵守安全规程,就要受到批评,甚至得不到安全奖励,于是工人为了避免此种不期望的结果,而认真按操作规程进行安全作业。

惩罚是负强化的一种典型方式,即在消极行为发生后,以某种带有强制性、威慑性的手段(如批评、行政处分、经济处罚等)给人带来不愉快的结果,或者取消现有的令人愉快和满意的条件,以表示对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的否定。

第三种:自然消退,又称衰减。它是指对原先可接受的某种行为强化的撤消。由于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此行为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例如,企业曾对职工加班加点完成生产定额给予奖酬,后经研究认为这样不利于职工的身体健康和企业的长远利益,因此不再发给奖酬,从而使加班加点的职工逐渐减少。

如上所述,正强化是用于加强所期望的个人行为;负强化和自然消退的目的是为了减少

和消除不期望发生的行为。这三种类型的强化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构成了强化的体系,并成为一种制约或影响人的行为的特殊环境因素。

强化的主要功能,就是按照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规律,对人的行为予以导向,并加以规范、修正、限制和改造。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通过行为的后果反馈给行为主体这种间接方式来实现的。人们可根据反馈的信息,主动适应环境刺激,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应用强化理论来指导安全工作,对保障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可起到积极作用。在实际应用中,关键在于如何使强化机制协调运转并产生整体效应,为此,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应以正强化方式为主。在企业中设置鼓舞人心的安全生产目标,是一种正强化方法,但要注意将企业的整体目标和职工个人目标、最终目标和阶段目标等相结合,并对在完成个人目标或阶段目标中做出明显绩效或贡献者,给予及时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强化物),以求充分发挥强化作用。

第二,采用负强化(尤其是惩罚)手段要慎重。负强化应用得当会促进安全生产,应用不当则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可能使人由于不愉快的感受而出现悲观、恐惧等心理反应,甚至发生对抗性消极行为。因此,在运用负强化时,应尊重事实,讲究方式方法,处罚依据准确公正,这样可尽量消除其副作用。将负强化与正强化结合应用一般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安全管理相关理论知识

一、课程项目: 安全和安全生产、事故的分类、不安全行为、安全工作的几项原则。 二、培训目的: 为了更好地做好公司安全工作,让员工掌握一定的消防常识及灭火、疏散和逃生等技能,提高全员安防意识确保公司人员生命及财产安全。 四、培训地点:五楼会议室 五、培训方式:授课讲解、案例分析、动作示范、个人操作。 六、授课人:项目管理部部长 七、受训人员:公司经营层及安全管理人员。 八、培训内容: 1、安全和安全生产。 2、事故的分类。 3、不安全行为。 4、安全工作的几项原则。 课程详细内容: 一、安全和安全生产 安全——是指免除了不可接受损害风险的一种状态。即消除能导致人员伤害,发生疾病、死亡,或造成设备财产破坏、损失,以及危害环境的条件。

安全是相对危险而言的,在现实条件下,实现绝对的安全是不可能的,我们所说的安全是指相对安全。安全工作就是力求减少事故的发生和减少事故的损失。 安全生产——是指为了使生产过程在符合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的,防止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的总称。 二、危险 危险——是指造成事故的一种现实的或潜在的条件。 危险源——是指存在着导致伤害、疾病或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是可能产生不良结果或有害结果的活动、状况或环境的潜在的或固有的特性。 危险度——是指一项活动或一种情况下,各种危险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量度,是对失败的相对可能性的主观估计。 三、事故 1、事故和事故隐患: 《现代汉语词典》将“事故”解释为:多指生产、工作上发生的意外损失或灾祸。 在生产过程中,事故是指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从这个解释可以看出,事故是意外事件,是人们不希望发生的;同时该事件产生了违背人们意愿的后果。

安全理论基本知识

安全理论基本知识 一、安全的概念 安全——是指免除了不可接受损害风险的一种状态。即消除能导致人员伤害,发生疾病、死亡,或造成设备财产破坏、损失,以及危害环境的条件。安全是相对危险而言的,在现实条件下,实现绝对的安全是不可能的,我们所说的安全是指相对安全。安全工作就是力求减少事故的发生和减少事故的损失。 二、危险 危险——是指造成事故的一种现实的或潜在的条件。 危险源——是指存在着导致伤害、疾病或财物损失可能性的情况,是可能产生不良结果或有害结果的活动、状况或环境的潜在的或固有的特性。 危险度——是指一项活动或一种情况下,各种危险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量度,是对失败的相对可能性的主观估计。 三、事故 1、事故的概念:是一种违背意志、失去控制,不希望有的意外事件。事故是指个人或集体在为了实现某一意图而采取行动的过程中,突然发生了与人的意志相反的情况,迫使这种行动暂时或永久停止下来的事件。 2、事故的分类: (1)记录事故:职工受伤,但伤情甚微,未造成歇工或歇工未满一个工

作日的事故。 (2)未遂事故:已发生的威胁人身安全的危险事件,但未造成人身伤害的事故。 (3)轻伤事故:轻伤是指职工负伤后休息一个工作日以上,损失工作日低于105日的失能伤害,构不成重伤的。 (4)重伤事故:重伤是指造成职工肢体残缺或视觉、听觉等器官受到严重损伤,一般能引起人体长期存在功能障碍,或劳动能力有重大损失的伤害。损失工作日等于或大于105日的失能伤害。 (5)死亡事故:根据国家标准又分为四种: A、一般伤亡事故:是指一次事故中死亡1-2人的事故; B、重大死亡事故:是指一次事故中死亡3-9人的事故; C、特大伤亡事故:是指一次事故中死亡10-29人的事故; D、特别重大死亡事故:是指一次事故中死亡达30人以上或者死亡10以上但社会影响特别恶劣、性质特别严重的事故; 3、按事故伤害原因分类 (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冒顶片帮;(12)透水;(13)放炮;(14)火药爆炸;(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它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它伤害。 四、不安全行为 不安全行为——是指造成人身伤亡事故的人为错误。包括引起事故发生

行为安全观察与沟通报告总结归纳表

安全观察与沟通的步骤 集团公司在推行安全观察与沟通管理方法时,将安全观察与沟通分为“观察、表扬、讨论、沟通、启发、感谢”六个步骤,简称“六步法”。 第一步骤:观察。观察者关注员工的行为,而不是物的不安全状态或只是工作本身,关心的是使员工不要受到伤害而决心采取行动,安全地制止不安全行为。 第二步骤:表扬。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激励员工,肯定和表扬员工作业中安全的行为,以使这种安全行为得到良好的保持,并能形成个人良好的工作习惯。 第三步骤:讨论。从他人的角度去了解、在平等、友好、融洽的氛围下与员工讨论其不安全行为和该行为的后果,用提问不取代直接的要求,启发员工思考安全问题,多听听对方的观点。鼓励员工讨论更为安全的工作方法。 第四步骤:沟通。尊重员工,以请教的态度,了解出现不安全行为的原因,就如何安全地工作与员工进行沟通,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心声,理解他的想法和愿望。在取得一致意见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防止同类问题的再次出现。 第五步骤:启发。依靠员工、引导员工讨论工作地点的其他安全问题,培养和提高员工参与管理的意识。引导员工参与管理,挖掘员工的智慧与才能,为企业出谋划策。让他觉得,这主意是他想不到的。 第六步骤:感谢。以真诚的态度,对员工的配合表示感谢。多多鼓励,让他觉得这过错很容易改正,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营造更为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与环境。 安全观察与沟通的技巧 1.原则上不应当把员工的记录作为观察的结果。

2.观察时应重点关注人的行为。 3.行为安全观察活动不应仅得出一份整改措施的清单。 4.在开始讨论之前应对员工的工作进行观察。 5.观察时,应充分与员工交流、沟通,花费一些时间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不能急于求成。 6.观察小组在与员工交流时,应采用请教或询问的方式,目的是让员工认识到改善其安全表现的必要性。讨论应采用一定的技巧进行引导,而不是采取强制、指教的方式。 7.讨论应开放、真诚、直接,而不应形成争论或者对峙的场面。且须将讨论活动当作一次相互之间的学习机会。8.应鼓励员工对安全问题提出改善建议,并书面记录(记录应在与员工讨论之后进行且不应当着员工的面记录)。此记录可作为隐患整改的参考建议。 9.对遵章守纪、严格执行操作程序等的员工行为应鼓励或提出表扬。 10.应对员工积极参与讨论并提出改善建议的行为表示感谢。 11.原则上不应将观察结果作为处罚员工的依据。 12.不安全行为应在安全观察报告中进行记录。并且可以将其与在此期间所做的其他安全观察报告一起进行总结,从而为趋势分析等提供帮助。这些总结报告可以在整个组织范围内使用,并为安全讨论提供信息。此外,还应在执行此观察活动的特定直线组织范围内发布有关发现。

安全行为理论的应用.doc

安全行为理论的应用 安全行为理论首先可应用于深入、准确地分析事故原因和结果,使我们科学、有效地控制人为事故。同时,安全行为理论可应用于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安全装置设计、安全文化建设等,也可以为提高安全专业人员和职工的素质服务。本文就安全行为理论应用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在安全管理方面获得一些新的思路。 一、用于事故原因和结果的分析 1、事故原因的分析 人的行为受个性心理、社会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而,生产中引起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人的失误和“三违”的原因是复杂的。因此,对于人为事故原因的分析就不能停留在“人因”这一层次上,应该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例如在分析人的不安全行为表现时,应分清是生理或是心理的原因;是客观还是主观的原因。对于心理、主观的原因,主要从人的内因入手,通过教育、监督、检查、管理等手段来控制和调整;对于生理或客观的原因,除了需要管理和教育的手段外,更主要的是从物态和环境的方面进行研究,以适应人的生理客观要求,减少人的失误。 2、事故责任的分析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是由于需要引起的。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四者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例如安全管理中

有举办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的,学员一般都会表现出积极的学习热情,这种热情是来源于其学习的动机,因为在工作中,一个特种作业人员,缺少应有的安全技术知识和技能,就不可能胜任工作,甚至引发事故,就是这种实际工作的需要产生了学习的动机,进而导致了学习的热情。 动机和行为有复杂的关系,安全管理中在对待事故责任者的分析判断上,要从分析行为与动机的复杂关系入手,为此,在分析事故责任者的行为时,要全面分析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情况,任何行为都是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分析个人因素时,要同时分析外在表现与内在动机。动机和行为不是简单的线形关系,而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同一动机可引起不同的行为。例如,想尽快完成生产任务,这种动机可表现为努力工作,提高效率;也可能出现盲目违章,不顾操作规程等等; (2)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例如“三违”这类不良行为,有的是有意为之,明知故犯;同时也有无意失误的情况; (3)合理的动机也可能引起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行为。例如要提高功效,可能会忽视了劳逸结合,造成疲劳工作,从而导致事故。因此,在分析事问题、解决问题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人的动机入手,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这样才能既符合实际,又切中其弊,使事故责任处理准确合理。

安全行为的六种理论(2021新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安全行为的六种理论(2021新 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安全行为的六种理论(2021新版) 一、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需要是指人体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不满足感,它可使人产生行动的动机。人的需要是多样和复杂的。某一时刻,在人的许多需要中,会有一种需要是相对最强烈的,我们称其为强势需要。强势需要产生主导动机,而主导动机直接导致人的行动。人通过行动满足了强势需要后,又会有新的需要变成强势需要,如此循环往复。 为了便于分析研究人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nH.Maslow)在1943年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归纳为五大类,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需要。①生理需要,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最原始的本能需要,包括摄食、喝水、睡眠、求偶等需要。②安全需要,是生理需要的延伸,人在生理需要获得适当满足之后,就产生了安全的需要,包括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不受侵害,身体健康有保障,生活条件

安全稳定等方面的需要。③社交需要,是指感情与归属上的需要,包括人际交往、友谊、为群体和社会所接受和承认等。此种需要体现了人有明确的社会需要和人际关系需要。④尊重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和受人尊重两种需要。前者包括自尊、自信、自豪等心理上的满足感;后者包括名誉、地位、不受歧视等满足感。⑤自我实现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人有发挥自己能力与实现自身的理想和价值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上述五种需要,以层次形式依次从低级到高级排列,可表示成金字塔形。后来,马斯洛又补充了求知和审美两种需要,组成7个层次,如图所示 一般来说,只有当某低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之后,其上一级需要才能转为强势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揭示人类复杂的需要的普遍规律性做出了贡献,且具有直观、易于理解、相对较合理等特点,因此成为国内外许多管理理论的重要基础。但是在应用该理论时,也应该看到,人的需要是复杂的,往往不能机械地、绝对地按层次进行划

安全管理三大理论

安全管理三大理论 01 人本原理的含义 在管理活动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人本原理。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本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面上。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其二是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诸要素和管理系统各环节(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都是需要人去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因此,应该根据人的思想和行为规律,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人的内在潜力。 02 人本原理的基本原则 能级原则 一个稳定而高效的管理系统必须是由若干分别具有不同能级的不同层次有规律地组合而成的,这就是能级原则。 现代管理认为,单位和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能量,并且可按照能量的大小顺序排列,形成管理的能级。能级原则确定了系统建立组织结构和安排使用人才的原则。稳定的管理能级结构一般分为四个层次,即经营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四个层次能级不同,使命各异,必须划分清楚,不可混淆。在运用能级原则时应该所到三点:一是能级的确定必须保证管理结构具有最大的稳定性;二是人才的配备必须对应,根据单位和个人能量的大小安排其工作,使人尽其才,各尽所能;三是责、权、利应做到能级对等,在赋予责任的同时授予权力和给予利益,才能使其能量得到相应能级的发挥。

动力原则 推动管理活动的基本力量是人,管理必须有能够激发人的工作能力的动力,这就是动力原则。 有三种基本动力,即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物质动力是以适当的物质利益刺激人的行为动机,精神动力是运用理想、信念、鼓励等精神力量刺激人的行为动机,信息动力则通过信息的获取与交流产生奋起直追或领先他人的动机。 动力原则的运用首先要注意综合协调地运用三种动力,其次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体动力与集体动力的辩正关系,第三要处理好暂时动力与持久动力之间的关系,最后则应掌握好各种刺激量的阈值。只有这样,管理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激励原则 激励原则是以科学的手段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其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管理中的激励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的刺激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发挥其积极性的动力来源于内在动力、外部压力和工作吸引力。内在动力指人本身具有的奋斗精神,外部压力指外部施加于人的某种力量,工作吸引力指那些能够使人产生兴趣和爱好的某种力量。运用激励原则,要采用符合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规律的各种有效的激励措施个手段,并且要因人而异,科学合理地采用各种激励方法和激励强度,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人的内在潜力。

安全行为动机激励课后测试答案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在期望值理论公式M=VE中,M表示:√ A 达到目标可望得到的预期效价 B为实现期望激发起的内驱力度 C 主观判断达成结果的期望概率 D 希望达到的努力程度 正确答案: B 2. 关于安全动机循环往复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期望决定动机 B 需要激发行为 C行为指向目标 D 目标产生需要 正确答案: C 3. 关于企业实现事故行为向安全行为彻底转变的做法,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A 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 B 以满足人的主观需要为目的 C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核心 D 以研究人的个性特质为重点 正确答案: C 4. 安全行为的基础是:√ A安全动机 B 安全期望 C 安全目标 D 安全需要

正确答案: A 5. 马斯洛需求理论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成六个层次,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 生理需要、社会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成就需要、奉献需要 B 安全需要、生理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成就需要、奉献需要 C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成就需要、奉献需要 D 安全需要、社会需要、生理需要、尊重需要、奉献需要、成就需要 正确答案: C 6. 安全文化有不同的等级,其最高境界是:√ A “我会安全”的阶段 B全员自律的阶段 C “我要安全”的阶段 D “要我安全”的阶段 正确答案: B 7. 需求的五大特性不包括:√ A 主导性 B单一性 C 常变性 D 社会性 正确答案: B 8. 人在不同时期关注的需要不一样,说明人的需要具有:√ A常变性 B 主导性 C 单一性 D 客观性

安全理论

一、填空: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决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于2014年8月31 2、《严防企业粉尘爆炸五条规定》(安监总局68号令) 3 病危害防治工作全面负责。 4、必须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编制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相衔接的应急预案,重点岗位制定应急处置卡,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演练。 5、安全体系必须做到安全责任到位、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安全管理到位、应急救援到位。 6、安全是不存在不可接受的风险。不存在绝对安全,只存在相对安全。 7、风险是特定危害事件发生的概率及该事件后果严重性的组合。 8、安全管理的核心是事故的预防和控制,其目的就是降低风险。 二、简答题: 1、简述“多米诺”骨牌效应?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多米诺”骨牌效应):海因里希是最早提出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他用该理论阐明导致伤亡事故的各种因素之间,以及这些因素与伤害之间的关系。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伤亡事故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系列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即伤害与各原因相互之间具有连锁关系,包括5个因素: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 按照多米诺骨牌理论,抽去任何一个骨牌,事故链就会中断,就可以防止事故的发生,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又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因此事故预防工作的中心: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2、“破窗”效应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效应在安全管理中的启示: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如果个别职工发生违章违纪,没有管理人员的及时提示、制止、教育、考核,班组的其他职工就可能会跟着干,从而产生“大家都有违章违纪,也没发生什么安全事故,我这样干应该也不会发生什么事故”的心理暗示。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会跟着继续违章违纪,得不到控制和扩散,安全生产可控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如果我们管理人员当“好”人,对身边的违章违纪不批评,不警示,如果我们党员在“三无”活动中忽视身边职工违章违纪的制止,在这种心理长时间得不到纠正和行为得不到及时的制止时,就有可能发生群体违章违纪,对安全生产和人身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对这种“破窗”现象,必须引起我们各级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消除班组安全生产中的“破窗效应”,一是干部职工要不断提高安全意识,严格执行和落实安全生产各项制度,做到令行禁止,严格落实标准化作业。二是各级管理人员要严抓违章违纪,对违章违纪职工要加强教育,对重复违章违纪职工及效仿者要加重考核,促使牢记教训。三是对“破窗”现象苗头,及时采取措施修补,干部和党员与经常违章违纪职工结对子、一帮一,帮助转化,避免违章违纪范围的扩大和恶性蔓延。 三、论述题:请阐述风险、隐患和事故之间是什么关系? 风险与隐患、事故三者各不相同,但关系密切。 风险的定义:风险就是与出现损失有关的不确定性。风险要具备两方面条件:一是不确定性,二是产生后果。否则就不能称为风险。 隐患的定义:潜在的可能导致人员伤害、设备损坏、生产中断、环境破坏、产品质量不合格、引起法律责任等状态。简而言之,不标准的行为和不标准的状况(这也是事故的直接原因)。 1、隐患是风险发生的因素之一。风险里包含多种发生的因素,隐患只是其中之一,而不是全部因素。排除隐患可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但不能消除风险,风险不可能为零。 2、隐患是事故的基础,没有隐患就没有事故,事故是隐患的结果,但并不是有隐患就一定有事故,这里既有积累的问题,也有概率的问题; 3、事故是既成事实,已无法挽回,只能作为前车之鉴;而隐患还有补救的余地,积极消除隐患,可以避免事故。 此论述题答案仅供参考,请各单位参考人员结合实际发挥。 1、请阐述风险、隐患和事故之间是什么关系? 风险是指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总和,是事故产生的根源,而隐患是指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管理上的缺陷的总称,是事故发生的中间环节,事故是指发生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的最终结果;这三者的关系是:风险控制不力就会滋生隐患,隐患治理不彻底就会发生事故;所以安全管理的着眼点不是管事故,也不是管隐患,而是管风险,控制住了风险就遏制住了隐患,遏制住了隐患就能有效的避免事故;方良才总经理在六月份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风险挺在隐患的前面,把隐患挺在事故的前面”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必须加强风险管理理论的学习培训,让各级管理人员懂得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风险管理的方法和工具;从根源上控制事故发生。

安全行为的六种理论

编号:SY-AQ-00193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安全行为的六种理论 Six theories of safety behavior

安全行为的六种理论 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在安全管 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 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一、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需要是指人体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不满足感,它可使人产生行动的动机。人的需要是多样和复杂的。某一时刻,在人的许多需要中,会有一种需要是相对最强烈的,我们称其为强势需要。强势需要产生主导动机,而主导动机直接导致人的行动。人通过行动满足了强势需要后,又会有新的需要变成强势需要,如此循环往复。 为了便于分析研究人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nH.Maslow)在1943年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归纳为五大类,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需要。①生理需要,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最原始的本能需要,包括摄食、喝水、睡眠、求偶等需要。②安全需要,是生理需要的延伸,人在生理需要获得适当满足之后,就产生了安全的需要,包括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不受侵害,身体健康有保障,生活

条件安全稳定等方面的需要。③社交需要,是指感情与归属上的需要,包括人际交往、友谊、为群体和社会所接受和承认等。此种需要体现了人有明确的社会需要和人际关系需要。④尊重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和受人尊重两种需要。前者包括自尊、自信、自豪等心理上的满足感;后者包括名誉、地位、不受歧视等满足感。⑤自我实现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人有发挥自己能力与实现自身的理想和价值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上述五种需要,以层次形式依次从低级到高级排列,可表示成金字塔形。后来,马斯洛又补充了求知和审美两种需要,组成7个层次,如图所示 一般来说,只有当某低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之后,其上一级需要才能转为强势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揭示人类复杂的需要的普遍规律性做出了贡献,且具有直观、易于理解、相对较合理等特点,因此成为国内外许多管理理论的重要基础。但是在应用该理论时,也应该看到,人的需要是复杂的,往往不能机械地、绝对地按层次进行划

五想五不干”行为安全观察工作方案

附件1: 天津海油物业2016年 “五想五不干”行为安全观察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倡导“五想五不干”为核心的安全文化理念,规范岗位操作行为,防范和减少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此方案,具体如下: 一、工作小组 (一)组织结构 组长:刘海军 副组长:刘伟郑晓君 成员:周翔卜亮郑璐于静马刚王峰周丹刘佳付华高 (二)组长、副组长职责 1.负责公司“五想五不干”行为安全观察工作的部署; 2.负责组织每年度行为安全观察优秀员工和先进班组的评选,决定表彰和奖励事项。 3.按时总结公司“五想五不干”行为安全观察工作开展 成效,及时通报评优结果,提升行为观察工作的效果。 (三)成员职责

1.负责公司“五想五不干”行为安全观察工作活动方案的制定; 2.对各单位“五想五不干”行为安全观察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3.对各单位每月观察数量、质量及定向高危设备观察进行检查、监督。 二、参加范围 天津海油物业各基层单位、青岛分公司。 三、工作内容 1.各单位以“五想五不干”行为安全指南为教材,组织一次全员培训(含“五想五不干”行为安全观察录入系统的培训),确保班组员工人人会观察,会填卡,保证每班组至少三名员工会系统操作及正确录入,各班组保留相关培训记录。 2.各单位根据2016年高危设备观察项内容要求,做好落实,每月的观察卡中要有明确体现(附件附后)。 3.继续推行班前会“五关注”活动,在班前会期间进行交流发言。员工结合自身工作任务和岗位,围绕“五关注”内容进行互动发言。发言内容重点是岗前作业辨识、防范控制措施、安全技能、经验教训、认知体会等方面,交流发言要积极主动、气氛活跃,鼓励对自身工作任务或岗位分工提

安全原理整理

1.事故的定义:伯克霍夫定义:事故是人(个人或集体)在为实现某种意图而进行的活动过 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的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的事件。 2.事故和事故后果的区别:事故是过程,事故后果是状态 3.事故的特征:(1)因果性(2)偶然性,必然性和规律性(3)潜在性,再现性,预 测性和复杂性 4.海因里希法则:1:29:300(反映了事故发生频率与事故后果严重程度之间的一般规律.即; 事故发生后带来严重伤害的情况是很少的,造成轻微伤害的情况少多,而事故无伤害的情况是大量的。) 5.安全的定义:“安全”通常是指免受人员伤害、疾病或死亡,或引起设备、财产破坏或损 失的状态。(The condition of being safe; freedom from danger, risk, or injury.) 6.系统安全的定义:系统安全是指在系统寿命期内应用系统安全工程和系统安全管理方 法,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并采取控制措施使其危险性最小,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 7.第一类危险源(possible source of danger)(固有型危险源)事故是能量的意外释放作用 于人体造成伤害。所以,在生产现场中产生能量的能量源或拥有能量的能量载体属于第一类危险源。【包括哪些类型】 8.第二类危险源(触发型危险源):导致约束、限制能量的措施(屏蔽)失控、失效或破坏的 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包括人、物、环境三个方面)。 9.危险源与事故的关系:一起事故的发生是两类危险源共同足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 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没有第—类危险源就谈不上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也就无所谓事故。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第二类危险源破坏对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也不会发生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在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两类危险源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第一类危险源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难易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10.评价第一类危险源的危险性时,主要考察的四个方面:(1)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量;(2) 能量的种类和危险物质的危险性质;(3)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的强度;(4)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影响范围 11.事故频发倾向的定义(Accident proneness):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 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12.事故因果论中间接原因大致分为6类:(1)技术的原因;(2)教育的原因;(3)身体的 原因;(4)精神的原因;(5)管理的原因;(6)社会及历史原因【课本34页的图】13.多因致果集中型(事故的原因与结果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因果连锁型;集中连锁复合型

安全基本理论

安全基本理论 一、冰山理论 (一)冰山理论的含义 冰山理论表明,雄伟壮观的冰山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而其他八分之七隐于水面下,而水下部分是冰山的基础和主体。 将冰山理论运用于安全管理可以得出:造成死亡事故与严重伤害、未遂事件、不安全行为形成一个像冰山一样的三角形,一个暴露出来的严重事故必定有成千上万的不安全行为掩藏其后,就像浮在水面的冰山只是冰山整体的一小部分,而冰山隐藏在水下看不见的部分,却庞大的多。 对冰山理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1)每一起重大事故的发生都对应有相当多的未遂事故 未遂事故是指有可能造成一定后果,但由于一些偶然因素,实际上没有造成损失的事件。 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大量发生的是轻微伤害或者无伤害,容易造成人们对此忽视,另一方面,未遂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极有可能造成严重伤害或重大事故。如果分析这些轻微伤害或者无伤害的事故,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则重大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研究未遂事故,消除其发生的原因和斩断事故的发展过程,就必然能控制严重事故的发生。从这一点讲,未遂能够对导致重大事故的原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是有效的“免费教训”。

(2)从事故直接成本和间接损失方面理解 事故直接的、可见的、有形的损失是通过财产(如医疗费、补偿费、复原费、误工费、生产环境恢复费、设备修复费等)来衡量的,对事故成本的分析表明,该损失是冰山露在水面的部分,比较小,而间接的、看不见的、无形的事故损失(工作延误、设备损坏、管理者时间延误等)是隐藏在水下的部分,两者基本上是6:53的比率。 因此,注意重大事故的信号,防止事故的潜在损失。 (二)冰山理论的启示 用冰山理论指导安全生产,企业必须把握好两个环节: 大力排查未暴露的安全隐患,这些隐患可从人员、设施、材料、环境等方面进行清理识别,切实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对已发现的隐患,及时治理和消除。 对已发或未遂事故,要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安全意识、个人素质、安全监督、执行制度的自觉性等方面认真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 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让职工认识到“隐藏在水下的冰山”更危险,做到“让安全变成习惯,让习惯变得更规范”,进而在思想和行动上实现由“要我安全”、“我要安全”到“我会安全”、“我爱安全”的转变。 每一名职工都应强化安全意识,杜绝一切不安全行为,当好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 安全是不容有片刻休息的生命接力,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这样,才能消除隐藏于“水下”的事故隐患,企业才能“破冰远航”。 二、金字塔理论 (一)金字塔理论的含义 “安全金字塔”法则是1941年美国的海因里希从统计许多灾害开始得出的。 当时,海因里希统计了55万件机械事故,得出: (1)重伤死亡事故占0.3%,共1650人; (2)轻伤事故占8.8%,共48400人; (3)无伤害事故占90.9%,共499950人。

安全管理的基本理论

安全管理的基本理论 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下述的几种适用于安全管理的原理及其相关原则,有其特别性。 1.预防原理 安全管理工作应当以预防为主,即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出现,从而使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这就是预防原理。实际上,要预防全部的事故发生是十分困难的,因此,采取充分的善后处理对策也是必要的。安全管理应该坚持“预防为主,善后为辅”的科学管理方法。 (1)偶然损失原则。事故所产生的后果(人员伤亡、健康损害、物质损失等),以及后果的大小如何,都是随机的,是难以预测的。反复发生同类事故,并不一定产生相同的后果,这就是事故损失的偶然性。根据事故损失的偶然性,可得到安全管理上的偶然损失原则:无论事故是否造成了损失,为了防止事故损失的发生,唯一的办法是防止事故再次发生。这个原则强调在安全管理实践中,一定要重视各类事故、包括险肇事故,只有连险肇事故都控制住,才能真正防止事故损失的发生。 (2)因果关系原则。因果关系就是事物之间存在着一事物是另一事物发生的原因这种关系。掌握事故的因果关系,砍断事故因素的环链,就消除了事故发生的必然性,就可能防止事故的发生。事故的必然性中包含着规律性。从事故的因果关系中认识必然性,发现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变不安全条件为安全条件,把事故消灭在早期起因阶段,这就是因果关系原则。

(3)3E原则。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四个方面:技术的原因、教育的原因、身体和态度的原因以及管理的原因。针对这四个方面的原因,可以采取三种防止对策,即工程技术对策、教育对策和法制对策。这三种对策就是所谓的3E原则。3E原则在应用时,首先是工程技术,然后是教育训练,最后才是法制。 (4)本质化原则。所谓本质上实现安全化(本质安全化)指的是: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失误一安全功能;②故障一安全功能;③前两种安全功能应该是设备、设施本身固有的,即在它们的规划设计阶段就被纳入其中,而不是事后补偿的。本质安全化是安全管理预防原理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实际上目前还很难做到,但是我们应该坚持这一原则。 2.强制原理 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动,使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受到安全管理要求的约束,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管理,这就是强制原理。安全管理更需要强制性,这是基于事故损失的偶然性,人的“冒险”心理,以及事故损失的不可挽回性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与强制原理有关的原则有: (1)安全第一原则 安全第一就是要求在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的时候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这是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国安全生产方针的重要内容。该原则强调,必须把安全生产作为衡量创业工作好坏的一项基本内容,作为一项有“否决权”的指标,不安全不准进行

(安全生产)安全行为及对人的管理

安全行为及对人的管理 第一节行为科学的概述 行为科学是研究工业企业中人的行为规律、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改善对人的管理,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提高劳动者生产效率的一门科学。行为科学起源于本世纪20年代,一般都以著名的霍桑实验作为最早在工业中深入研究人的行为的标志,四五十年代得到迅速发展,现已为工业国家广泛应用,取得累累硕果,成为现代管理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行为科学家综合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生产过程中人的行为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研究。 一、人类行为的概念 关于人的行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什么叫行为?简言之,行为是人类日常生活所表现的一切动作。德国心理学家克特?勒温把行为定义为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引入了“个体”这个变量。他提出人的行为的基本原理可表达为: B=F(P?E) 式中:B——行为; P——个人——内在心理因素; E——环境——外界环境的影响(自然、社会); 上式表示行为(B)是个人(P)与环境(E)交互作用所发生的函数或结果。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变量“个人”和“环境”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

的两个变量。 日本的鹤田根据上述模型,提出了事故发生的模型为: A=F(P?E) 即,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关联、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行为起源于脑神经的交合作用,总合形成精神状态,亦即所谓意识。由意识表现之于动作时,便形成了行为,而意识本身则成为一种内在行为。 人类行为是有共同的特征的。综合心理学家研究的结果,人类行为特征至少有下列几方面: (1)自发的行为。指人类的行为是自动自发的而不是被动的。外力可能影响他的行为,但无法引发其行为,外在的权力、命令无法使其产生真正的效忠行为。(2)有原因的行为。指任何一种行为的产生都是有其起因的。遗传与环境可能是影响行为的因素,同时外在条件亦可能影响内在的动机。 (3)有目的的行为。指人类的行为不是盲目的,它不但有起因而且是有目标的。有时候在第三者看来毫不合理的行为,对他本人来说却是合乎目标的。(4)持久性的行为。指行为指向目标,目标没有达成之前,行为是不会终止的。也许他会改变行为的方式,或由外显行为转为潜在行为,但还是继续不断地往目标进行的。 (5)可改变的行为。指人类为了谋求目标的达成,不但常变换其手段,而且其行为是可以经过学习或训练而改变的。这与其他受本能支配的动物行为不同,它是具有可塑性的。

安全的几个理论

2005年2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提出安全生产“五要素”理念,即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和安全投入。 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的根本。最基本内涵就是人的安全意识,确立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的安全理念。 安全法制是保障安全生产的最有力武器。是指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执法。 安全责任心是安全生产的灵魂。企业是安全管理的责任主体,企业“一把手”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 安全科技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手段和动力。企业要采用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组织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开发。 安全投入是安全生产的基本和保障。企业是安全投资主体,要制定源头治本的经济政策。安全生产管理原理 安全生产管理原理是从生产管理的共性出发,对生产管理中安全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所得出的安全生产管理规律。 系统原理 所谓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任何管理对象都可以作为一个系统。系统可以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子系统可以分若干个要素,即系统是由要素组成的。按照系统的观点,管理系统具有6个特征,即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和适应性。 人本原理 在管理中必须把人的要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人本原理。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一是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本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的本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面上,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二是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要素和管理系统各环节,都是需要人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 预防原理 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该做到预防为主,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这就是预防原理。在可能发生人身伤害、设备或设施损坏和环境破坏的场合,事先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强制原理 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为,使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受到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约束,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这就是强制原理。所谓强制,就是绝对服从,不必经被管理者同意便可采取控制行动。 事故发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只有掌握事故发生的规律,才能保证安全生产系统出于安全状态。前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事故进行研究,给出了很多事故致因理论。 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一方面指事故是不安全行为或者不安全条件不断演变发展的必然后果,另一方面,人们往往注意的、也是容易见到的只是事故而非事故的发展过程和形成因素。换句话说,事故只是能够看见的“冰山的尖峰”,而尖峰下面的部分往往是看不见的,冰山理论指出,重伤事故与一般事故和未遂事故的比例关系是1:29:100,而未遂事故以下的安全偏离事项的数目更大,这一理论的启示就是,在一般情况下,只有重伤事故和一般事故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只有重伤以上的事故才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局限的,要看到“冰山”的底层,才能发现事故形成的因素,才能将事故消除在萌芽时期。 因果连锁理论即“多米诺骨牌理论”

安全行为动机激励测试题答案

课课后测试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 观看课程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在期望值理论公式 M=VE中,M表示:√ A达到目标可望得到的预期效价 B为实现期望激发起的内驱力度 C主观判断达成结果的期望概率 D希望达到的努力程度 正确答案: B 2. 关于安全动机循环往复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期望决定动机 B需要激发行为 C行为指向目标 D目标产生需要 正确答案: C 3. 关于企业实现事故行为向安全行为彻底转变的做法,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A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 B以满足人的主观需要为目的 C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核心 D以研究人的个性特质为重点 正确答案: C 4. 安全行为的基础是:√ A安全动机

B安全期望 C安全目标 D安全需要 正确答案: A 5. 马斯洛需求理论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成六个层次,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生理需要、社会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成就需要、奉献需要B安全需要、生理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成就需要、奉献需要C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成就需要、奉献需要D安全需要、社会需要、生理需要、尊重需要、奉献需要、成就需要正确答案: C 6. 安全文化有不同的等级,其最高境界是:√ A“我会安全”的阶段 B全员自律的阶段 C“我要安全”的阶段 D“要我安全”的阶段 正确答案: B 7. 需求的五大特性不包括:√ A主导性 B单一性 C常变性 D社会性 正确答案: B 8. 人在不同时期关注的需要不一样,说明人的需要具有:√ A常变性

B主导性 C单一性 D客观性 正确答案: A 判断题 9. 基于需要的安全动机激励系统,就是围绕安全动机的安全激励。此种说法:√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10. 概括来说,期望理论就是事故背后有征兆,征兆背后有苗头,苗头背后有隐患。此种说法:√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安全六化管理及理论

安全生产“六化”管理 1.安全管控一体化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四个责任体系,积极推进“互联网+安全”管理,构建安全管控一体化平台,强化集团化目标管控,保持了企业安全生产平稳态势。公司连续三年荣获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能监办和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完善体系建设。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和集团公司管理要求,制定了涵盖“安全管理、职业健康、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安全工作程序。 强化技术保障。重要施工方案均经过项目部、总部、监理及业主多级审批,实施三级安全技术交底,严格过程验证,确保安全可靠。 2.风险预控责任化 牢固树立“任何风险都可以控制、任何违章都可以预防、任何事故都可以避免”的安全管理理念,加强安全生产四个责任体系建设。 全面风险评估。对所有分部分项工程进行危险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按照“三定”的原则,制定月度风险控制措施计划,按照安全标准化13个管理要素,明确安全生产四个责任体系人员的责任,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严格过程管控。对大型脚手架搭设、受限空间、带电作业等特殊危险项目,实施全过程旁站监督验证。 不断持续改进。通过对事故、事件的统计、分析,不断改进管控措施,持续优化管理流程,有效防范事故发生。 3.教育培训实战化 强化全员的系统化、实战化培训,使每个人的工作质量成为保证安全的基石。 强化意识教育:采用程序宣贯、环境熏陶和情感教育等形式,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形成自觉的安全行为。 加强技能培训:开展脚手架、施工用电、起重作业、焊接作业等现场实际操作培训,提升作业人员工作技能和安全防护能力。 创新培训形式:开通“微信公众平台”,及时发布安全知识、天气预警、工作标准、事故案例,开展互动交流、经验反馈,查找安全隐患,提升管控效果。

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理论

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理论 第一节安全生产管理基本概念 1.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搞好安全生产管理,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各级政府和生产经营单位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 2.安全生产管理的特点:安全生产管理不仅具有一般管理的规律和特点,还有自身的特殊范畴和方法。 3.管理的定义,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其所能支配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过程。 根据现代管理学来说,管理的概念就是: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方法,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过程。 管理具有5个基本要素: 1)管理主体;即管理者或管理机构。即回答由谁来管? 2)管理客体;也称管理对象。即回答管什么? 3)管理目的;目标。即回答为什么而管? 4)管理职能和方法;即回答怎样来管? 5)管理环境;即回答影响管理的主要外部、内部因素和条件是什么? 本节知识结构体系(要点)(概念要系统、联系、区别来记) 一、安全生产、安全生产管理 (一)安全生产 定义:安全生产,一般意义上讲,是指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通过人、机、物料、环境的和谐运作,使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突出了以人为本理念) (08版概念:安全生产是为了使生产过程在符合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的总称。) (二)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全科学的一个分支。 1.定义:所谓安全生产管理,就是针对人们生产过程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