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下数学六圆第5课时圆的面积教案

苏教版五下数学六圆第5课时圆的面积教案
苏教版五下数学六圆第5课时圆的面积教案

第5课时圆的面积

教材第96~98页例7、例8、例9、例10及相关练习。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体会数学来自于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重点: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难点: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图、课件。

1.师:四年级时,我们学习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方法,谁来说一说它们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予以肯定。

2.师:我们已经研究了圆的周长和直径、半径的计算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圆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板书课题)

1.教学例7。

(1)初步猜想。

师: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2)实验验证。

师:圆的面积和半径或直径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先来找一找。

出示教材第96页例7。

师:图中正方形的边长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

(3)交流归纳。

师:从上面的过程中,你能发现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讨论后汇报发现:

①圆的面积是它的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

②圆的面积可能是半径平方的π倍。

2.教学例8。

(1)师: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的面积大约是它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那么圆的面积究竟应该怎样来计算呢?

(2)操作体验。

课件演示把圆平均分成16份,并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师:拼成的图形像什么图形?为什么说它像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如果把圆平均分成32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想一想,拼成的图形与前面的图形相比有怎样的变化?

课件演示,验证或修正学生的想象。

师:如果将圆平均分成64份、128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闭上眼睛想一想,随着份数的增加,拼成的图形会越来越接近一个什么图形?

交流后,教师出示推导图。

(3)推导公式。

师: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生: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师:如果圆的半径是r,长方形的长和宽又可以怎样表示呢?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怎样来计算圆的面积?(公式:S=πr2)

师:看着公式再回忆一下刚才的猜想,圆的面积是半径平方的多少倍?(π倍)

师:有了这样一个公式,知道圆的什么条件,就可以计算圆的面积了?

3.教学例9。

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与圆面积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出示教材第98页例9,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师: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自动旋转喷水器?想像自动喷水器旋转一周后喷灌的地方是什么图形?

课件演示:喷灌的地方是一个近似的圆,圆的半径就是喷水的最远距离。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3.14×52=3.14×25=78.5(平方米)。

4.教学例10。

出示教材第98页例10,请同学读题,解读题意。

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分析解题过程,明确各个量之间的转化关系。

1.教材第98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

2.教材第100页“练习十五”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

3.教材第100页“练习十五”第2题。

学生列式后用计算器计算,集体交流。

4.教材第100页“练习十五”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来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归纳、推理数学能力。上课前,我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转化是探究新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为下面探究圆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奠定基础。

1、三人行,必有我师。21.2.172.17.202115:5315:53:35Feb-2115:53

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二〇二一年二月十七日2021年2月17日星期三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5:532.17.202115:532.17.202115:5315:53:352.17.202115:532.17.2021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17.20212.17.202115:5315:5315:53:3515:53:35

5、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Wednesday, February 17, 2021February 21Wednesday, February 17, 20212/17/2021

6、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3时53分3时53分17-Feb-212.17.2021

7、山不在高,有仙则灵。21.2.1721.2.1721.2.17。2021年2月17日星期三二〇二一年二月十七日 8、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15:5315:53:352.17.2021Wednesday, February 17, 2021 亲爱的读者: 春去燕归来,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

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感谢你的阅读。

1、三人行,必有我师。21.2.172.17.202115:5315:53:35Feb-2115:53

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二〇二一年二月十七日2021年2月17日星期三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5:532.17.202115:532.17.202115:5315:53:352.17.202115:532.17.2021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17.20212.17.202115:5315:5315:53:3515:53:35

5、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Wednesday, February 17, 2021February 21Wednesday, February 17, 20212/17/2021

6、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3时53分3时53分17-Feb-212.17.2021

7、山不在高,有仙则灵。21.2.1721.2.1721.2.17。2021年2月17日星期三二〇二一年二月十七日 8、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15:5315:53:352.17.2021Wednesday, February 17, 2021 亲爱的读者: 春去燕归来,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

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感谢你的阅读。

苏教版五下数学教案全集

教学计划 一、对教材体系和内容的简要分析 本册教材共安排11个单元。 1、“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7个单元,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数的认识,有三个单元: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第四单元“认识分数”和第六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第二部分数的运算,是第八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第三部分式与方程,是第一单元的“方程”;第四部分探索规律,是第五单元的“找规律”。第五部分是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2、“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2个单元,一个单元是图形的认识,即第十单元的“圆”;一个单元是图形与位置,即第二单元的“确定位置”。 3、“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1个单元,是第七单元的“统计”。 4、“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共安排四次。“数字与信息”、“球的反弹高度”、“奇妙的图形密铺”、“画出美丽的图案” 二、基本要求 数与代数 1、揭示分数的意义,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对分数进行通分和约分,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 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教学,能及时引导学生将整数加法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推广到分数加法中,发展迁移能力。 3、教学简单图形平移后覆盖次数的规律。能逐步提高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 4、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用倒推(还原)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能进一步增强学生运用策略分析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空间与图形 认识圆及其特征,知道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统计与概率 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表示数据方式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有效地表示数据的能力。

一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教案全册

减法 十几减9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景里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 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 教学难点: 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 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讲到小猴子水果店里的桃子可香甜了,你看(挂图出示)小白兔蹦蹦跳跳跑来了,它对小猴子说:“我买9个”。你们能看图提出哪些要解决的问题呢? 学生互相说图意。 全班交流,提出:还剩多少个的问题。 应怎样计算呢? 根据回答板书:13-9=□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实物操作。 讲述:假如用小棒来表示,你应该怎样摆、怎样算?(学生摆学具) 2、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四人一组互相讨论:13个怎样减去9个? 3、小组汇报:你是怎样算的? 4、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不同的算法。 方法一:10-9=1 1+3=4 方法二:13-3=10 10-6=4 方法三:9+()=13 9+(4)=13 …… 5、师:同学们能用这么多方法来计算13-9,真不简单,告诉老师,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算法的优化) 6、试一试。

出示:14-9= 12-9= 17-9= 让学生用方法二来计算。 提示:可以先用小棒摆摆再计算。 指名学生口答,并要求说出算法。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2)先独立完成,再同伴交流。 (3)全班交流算法。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说说算式的含义以及计算的方法。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说说计算的方法。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你能帮小蚂蚁算一算吗?指导书写格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游戏“夺冠军”: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发现算式间的某种联系,知道可以利用相邻的算式推出得数。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师: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这些知识你是怎样学到的?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十几减9)板书设计: 十几减9 方法一:一个一个地减. 13-9=4 方法二:先减去3,再减去6. 方法三: 9加(4)等于13. 教学后记: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力求能正确地算出得数。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课时 圆的面积(2)教案

第四单元圆的周长和面积 第4课时圆的面积(2) 教学目标: l.结合具体情景,经历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能灵活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決简单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点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半径为10厘米的圆纸片、剪刀、半圆仪、直尺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思考: (1)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2)计算:A花坛的半径是10米,这个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B花坛的直径是20米,这个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C花坛的周长是62.8米,这个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二、新课 例3.某公司要在办公大楼前建一个圆形草坪,计划草坪直径为11米,算一算需要多少平方米草皮?(得数保留整数)(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 3.l4×(ll/2)2=3.l4×30.25≈95(平方米) 答:大约需要95平方米草皮。(教师指名板演) 练习: 已知花坛的直径是20米,求圆形花坛的面积 例4.要给水缸加一个木盖,木盖的直径要比缸口直径长10厘米,木盖的面积是多少?(学生交流看法,并独立计算)师找学生板演。 90+l0=l00(厘米) 3.l4×(l00÷2)2=3.l4×2500=78502 cm 答:木盖的面积是7850平方厘米。 练习: 已知花坛的周长是62.8米,求圆形花坛的面积。(提示:先求半径,又用面积公式) 四、布置作业 教材第5l页练一练相关习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了解了圆的面积的求法。

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2) 例3 3.l4×(ll/2)2=3.l4×30.25≈95(平方米) 答:大约需要95平方米草皮。 例4 90+l0=l00(厘米) 3.l4×(l00÷2)2=3.l4×2500=78502 cm 答:木盖的面积是7850平方厘米。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5课时圆的面积人教版

第5课时圆的面积 ●教学内容 第67~6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 ●教学重难点 1.圆面积的含义;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2.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启发,明确目标 出示67页主题图,图中工人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面积。(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探究一:圆的面积的计算。提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可不可以把圆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呢? (1)学生动手操作,在硬纸上画一个圆,把圆平均分成若干(偶数)等份,剪开后,用这些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小纸片拼一拼,拼成的图形是()。 (2)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 (3)如果这个圆的半径是r,那么拼成的长方形的长近似于(),宽近似于()。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 所以圆的面积=()×()=() 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 S=πr2 2.探究二:解决实际的圆的面积问题。 例1:圆形草坪的直径是20米,每平方米草皮8元,铺满草皮需要多少钱?

引导学生思考:要想求出铺满草皮需要多少钱,我们需要先知道什么? 已知直径,如何求圆的面积?(学生试算,集体订正) 小结:已知半径怎样求圆的面积?已知直径呢? 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1.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2.判断: (1)一个圆的半径是2cm,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2)两个圆的面积相等,它的周长一定相等。() (3)半圆的面积是它所在圆的面积的一半。() (4)圆的半径扩大到原来的5倍,圆的面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 3.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做一做第1题 (2)根据下面所给的条件,求圆的面积。 ①r=5cm②d=0.8dm③C=6.28m (3)练习十五第3题:公园草地上一个自动旋转喷灌装置的射程是10米,它能喷灌的面积是多少?(利用课件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射程”) (4)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已知周长先算出直径再算圆的面积) 四、评讲总结,升华目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小结:同学们不仅学会了怎样计算圆的面积,更重要的是大家运用转化的方法,把圆这个新图形转化成了已学过的图形,从而求出了圆的面积。以后大家遇到新问题,都可以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认识1-5的练习 教学设计

认识1-5的练习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在具体情境中数数以及相应的操作活动,初步理解1-5各数的含义,会认、读、写1-5各数,会用这些数表示数量在5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2. 使学生经历1-5各数的抽象过程,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进行交流的愿望。 3. 结合教学进行爱学校、爱老师和爱学习的教育,初步养成认真写数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生能熟练写1-5各个数字。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1-5各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数? 2. 范写1-5各数,同时介绍书写时的注意点,提出学生在书写过程中的不足。 3. 检查回家练写情况,指名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让学生评议。 二、进行练习 1. 练习写1-5各数,写在田字格中,每个写一行。 2. 完成第4题。 同桌开展活动,先按顺序排一排1-5这五张数字卡片,再按从小到天和从大到小的顺序读一读。 3. 完成第5题。 ①出示第5题,让学生说说图意。 ②先说说要数些什么,再依次数出每种要数的物体的个数。 ③让学生数一数,再进行交流,说出有几棵树、几只苹果、几只小兔、几种小猴、几

只小鸟。 ④在书上填写相关的数字。 ⑤反馈。 通过复习旧知,一方面带领学生回顾写数、认数的要领,另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愉快中感受数的大小。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明白数学不止是学习数数。 4. 完成第6题。 ①教师读明题意。 ②师问:这个花瓶上应该有几朵花呀?可是这里只有几朵?还缺几朵?缺的就应该画上,应该再画上几朵? ③让学生独立画,不要求画的很像,只要数目对就可以了。 5. 第7题:写1-5各个数字。 说说最后一行空的可以怎样利用。 三、总结全课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完整)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拟写人:曾艳芬 一、基本情况分析: 我们班共有学生44人,女生21人,男生23人。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对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的操作,需要合作。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只有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学生,我们应该关注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他们学会数学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减法、认识图形、100以内的数,认识人民币、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进行恰当的描述,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圆的面积教案(公开课)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六年级数学上册第67-68页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公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达标规程:操作---观察---引用---概括---记忆---应用 教学准备: 学生:圆形纸板、剪刀、彩笔、三角板等学具。 教师:相应课件或圆的面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422020.5 2 2 n 12.56 - n 2、已知圆的半径r,怎样求圆周长? 已知圆的半径r,圆周长的一半怎样求? 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首先利用课件或教具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画圆留下的轨迹是条封闭的曲线;其次,在内填充颜色并分离,让学生明确:这条封闭的曲线长度是圆的周长;填充的部分是曲线围成的面是圆的面积。接着,让学生摸一摸手中圆形纸片的面积和周长,亲身体验一下,并理解圆的面积指的是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2 、以幻灯片1的情境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预设:(出示幻灯片1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请看上面的这幅图,想一想,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信息?(学生观察思考)师:请你来说说。生1:我发现图上有一匹马拴在了树上。 师:请你也来说说。生2:我发现马儿吃草的最大范围可能是个圆形。 师:哦,是个圆形,还有没有?请仔细观察。生:我发现一个马儿提出了一 个问题。 师:这个问题是什么?生:这个小马说“我的最大活动范围有多大?”。 师:你们能帮它解决这个问题吗?怎么办?(生:我认为要知道用多大范围, 就得知道马儿它走过的圆形面积。) 师:只要知道圆的面积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是吧?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三、探究新知。 (一)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 ?确定“转化”的策略。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5单元 圆 第5课时 圆的面积(2)

第5单元圆 第5课时圆的面积(2) 【教学内容】 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2、能运用圆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借助割补的方法,让学生回忆旧知,应用类比迁移和小组讨论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实践操作和分析过程中,体会以直代曲的转化思想,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价值,促使学生实现认知上的飞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难点:能运用圆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导学过程】 【知识回顾】 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你是怎么得到的? 【新知探究】 【一、自主预习】 1、已知r=2厘米,怎样求C?

2、判断: (1)长方形的面积=(长+宽)×2 () (2)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50的平方=50×2 ( ) (4)50的平方=50×50 ( ) (5)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大() 3、你所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是怎样求的? 4、自学教材第67—69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5、把127页上的圆剪下来,按书上的方法,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说说你有些什么发现? 【二、合作探究】圆的面积怎么求? 1、观察老师的演示,(把圆剪、分、拼)思考: ①拼组的是( )形。 ②拼组的图形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③拼组后图形各部分相当于圆的什么? 因为:拼组后的图形的面积=()×() 所以:圆的面积=()×() 2、圆的面积公式的应用。 ①学习例1,说说解题方法,完成做一做例1。 ②学习例2,说说怎样利用内圆和外圆的面积求出环形的面积?【三、拓展归纳】 1、一个圆可以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新(最新)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学习目标: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学习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学习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学习过程: 一、引: 教师谈话说明学习内容。 二、议: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2.引导: (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

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练: 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3.完成练习一第1题 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4.完成练习一第2题 5.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6.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2~4页的例3、例4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3~5题。

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是按照教育部2011年12月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于2013年4月经教育部审定通过。现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本册教材作如下说明: 一、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乘、除法的含义;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用乘法口诀求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图形与几何: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等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线段的初步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米,用尺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物体。 综合与实践:有趣的七巧板,我们身体上的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联系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探索、理解、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 (二)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识乘、除法的含义,编制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以及计算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感受不同的计算策略,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提高运算能力。 2.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经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感受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体会物体与它相适应视图之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解决简单的乘、除法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估计物体(或线段)长度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数的顺序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数的顺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3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对“百数表”的整理,进一步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含义和排列规律,巩固数的读写。 2、运用操作活动,结合显示背景,了解“单数”、“双数”并进行简单应用。 3、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探索规律,培养自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并进一步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含义和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含义和排列规律。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整理百数表 1、激趣导入:数学王国开运动会啦!数娃娃们排成了整齐的方队(出示百数表),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数娃娃是怎么排队的? 要求同桌学生相互说一说。 追问:咦,方队里还有不少位置是空着的,你知道是哪些数娃娃还没来吗? 2、小组活动:边数数边填写,在书上完成百数表。 二、小组合作,探索规律 1、各小组展示百数表。 2、谈话:这张百数表里可藏着好多有趣的奥秘呢!先请小朋友横着选几排数读一读,在小组内说说数娃娃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如:41、42、4 3、……50,左边九个数的十位上的数是相同的,个位上的数一次是1、2、3、……9,最右边是整十数等等) 再让学生指着不同横排说一说。 进一步启发:竖着看又有什么规律?斜着看呢?转弯看呢?请小朋友积极开动脑筋,把你发现的规律告诉小组里的小朋友!

3、谈话:小朋友真了不起,在这张百数表里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做了几个“魔力框”,大家仔细观察,在“魔力框”里你还会有新的发现的!投影出示:用三种不同形状的图形分别在百数表里框出几个数。要求读一读,并找一找这几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在小组里交流。 4、提问引导:(出示带一个数的框)你能按照前面的表,猜出框里另外的几个数吗?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出示分类标准: (1)个位是5的数; (2)个位是0的数; (3)十位是5的数。 要求找出自己的好朋友,并把它们按顺序排一排,读一读。 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弄清题目的要求后,独立完成,在交流各自的思考和体会。 3、“想想做做”第3题。 先填一填,再讨论。 4、“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挂图后,着重引导学生理解:现在要看35号,说明35号还没有看,已经看了34人。 5、“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表格。教师示范在表格中一次圈3个双数,提出:你能照样子接着圈一圈吗?再把圈出的数读一读。启发思考:你觉得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点?没有圈出来的数呢?指出:圈出来的是双数,没有圈出来的是单数。 进一步要求学生随意说一个数,让大家听听是单数还是双数。 四、总结评价 提问:这节课小朋友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哪些本领?发现了哪些奥秘?

五年级下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5课时-圆的面积(一)苏教版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圆的面积(一)》教案(第5课时) 教学重点: 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圆、圆的周长。如果圆的半径用r 表示,周长怎样表示?( 2πr )周长的一半怎样表示? (二)出示场景?——《马儿的困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马儿吃草的大小是一个什么图形呀? 生:是一个圆形。 师:那么,要想知道马儿吃草的大小,就是求圆形的什么呢? 生:圆的面积。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一)圆的面积 出示图片: 师:上图是以正方形的边长为半径画出的一个圆,你能用数方格(每小格表示 1 平方厘米) 的方法算出圆的面积吗?你准备怎样数? 与同学交流。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方法。 生甲:先数 出 4 1 个圆的面积。 生乙:特别接近整格的可以看成整格。 生丙:数一数有几个整格,有几个不是整格。 出示表格:

师:先填一填, 再计算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 用同样的方法计算下面两个圆的面积, 并把结果填入上表。 师提问:你能发现圆面积与它的半径有什么关系吗? 生甲:圆面积是它半径平方的 3 倍多一些。 生乙:圆的面积大约等于半径 × 半径 × 3。 (二)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1)拿出已准备好的学具,说说你把圆剪拼成了什么图形? (2)学生小组讨论。 看 拼成的 长方形与圆 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课件演示:请看大屏幕,把圆分成16等份,拼成了近似平行四边形,再分成32等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分成64等份,拼成近似长方形,你发现什么?(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 (4)你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小组讨论一下。 正方形的面积/cm2 圆的半径/cm 圆的面积/cm2 圆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 (精确到十分位)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方程的意义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方程的 意义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2页,练习一第1~3题。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2. 使学生在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发展抽象思维。 3.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认识相等关系,初步理解等式 1. 出示例1天平图(两边没有砝码)。 提问:认识天平吗?天平是用来做什么的? 2. 在天平的两边加上砝码。 提问:你看懂了什么? 学生可能想到:一边托盘内放了两个重50克砝码,一边放了一个重100克的砝码,两边一样重。 追问:不看两边托盘内放的东西,你知道两边一样重吗?能用语言描述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回答后,提问:怎样用数学式子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板书:50 + 50 = 100)追问:为什么用等号连接? 指出:像这样用等号连接的式子,就是等式,表示相等的关系。 二、认识方程 1. 出示例2天平图中的指针部分局部图(第一幅图)。 提问:看到这时的指针位置,你有什么想法?如果用式子来表示,还会选用等号写等式吗?为什么? 2. 出示完整的天平图。 提问:你能用语言描述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怎样用式子表示?(板书:x + 50 > 100)

追问:x表示什么? 3. 依次出示例2第二、三幅天平图。 要求:先用语言描述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然后用式子表示。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x + 50 = 150,x + 50 < 200。 4. 出示:2x = 200。 提问:根据这个式子,想一想天平两边的物体是怎样的?你能描述出来吗?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出示教材第1页例2的第四幅天平图。 5. 将式子分类,认识方程。 引导:我们来看刚才根据天平图所写的几个式子。在黑板上集中呈现5个式子的卡片: 50 + 50= 100 x + 50 > 100 x + 50 = 150 x + 50 < 200 2x = 200 谈话:你能把这些式子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吗?请大家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先说一说。 学生的分类可能出现下面两种情况: ①将式子按照不同的连接方式(大于号、小于号或等号)分成三类。 引导:按照你的理解,你能找出哪些是等式吗? 学生口答,教师请学生根据他们的发言在黑板上移动式子卡片,将式子分类。 指出:根据大家的意见,我们可以把这些式子分成三类,也可以把这些式子分成两类,一类是用等号连接的式子,都是等式;还有一类是用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都不是等式。 教师对黑板上的卡片位置作如下调整: 50 + 50 = 100 x + 50 > 100 x + 50 = 150 x + 50 < 200 2x = 200 ②将式子按照是否含有字母x分成两类。 指出:这里用字母x表示未知数。 让学生在黑板上把另一套式子卡片分类排列,并指导学生按下面的方式排列: 50 + 50 = 100 是否含有未知数 x + 50 = 150 x + 50 > 100

苏教版三上数学教案

2016—2017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数学 电 子 备 课 车青青 甘亭星海学校 2016.9

目录 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3) 第一节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估算 (3) 第三节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8) 第四节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9) 第五节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 (11) 第六节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连续进位) (14) 第七节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16) 第八节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18) 第二单元千克和克 (20) 第一节千克的认识 (20) 第二节克的认识 (22) 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24) 第一节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24) 第二节认识周长 (26) 第三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28) 第四节周长是多少 (29) 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31) 第一节整十整百的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31) 第二节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33) 第四节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 (38) 第五节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 (40) 第六节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 (42) 第七节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1) (44) 第八节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2) (46)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48) 第一节解决问题的策略(一) (48) 第二节解决问题的策略(二) (50) 第三节间隔排列 (52) 第六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53) 第一节认识平移、旋转 (53) 第二节轴对称图形 (55) 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57) 第一节认识几分之一 (57) 第二节认识几分之几 (58) 第三节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60)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全册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全册)一单元减法 第一课时:十几减9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景里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 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 教学难点: 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 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讲到小猴子水果店里的桃子可香甜了,你看(挂图出示)小白兔蹦蹦跳跳跑来了,它对小猴子说:“我买9个”。你们能看图提出哪些要解决的问题呢? 学生互相说图意。 全班交流,提出:还剩多少个的问题。 应怎样计算呢?

根据回答板书:13-9=□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实物操作。 讲述:假如用小棒来表示,你应该怎样摆、怎样算?(学生摆学具) 2、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四人一组互相讨论:13个怎样减去9个? 3、小组汇报:你是怎样算的? 4、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不同的算法。 方法一:10-9=1 1+3=4 方法二:13-3=10 10-6=4 方法三:9+()=13 9+(4)=13 …… 5、师:同学们能用这么多方法来计算13-9,真不简单,告诉老师,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算法的优化) 6、试一试。 出示:14-9= 12-9= 17-9= 让学生用方法二来计算。 提示:可以先用小棒摆摆再计算。 指名学生口答,并要求说出算法。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2)先独立完成,再同伴交流。 (3)全班交流算法。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要求: 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六、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求未知加数 2 教学设计

求未知加数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求未知加数的含义,掌握求未知加数的思路。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3. 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求未知加数的含义,掌握求未知加数的思路。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具准备: 小黑板、数字卡片、学具盒、小红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出示教具:一个空盒,请同学们看一看其中有多少个空格?然后放入8个苹果。 2. 问:这个盒子里再放几个苹果就能放满?怎样把这个问题列成数学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8+()=10 告诉学生:这个式子读作:“8加几等于10”。 二、自主探索,领悟道理 1. 想一想,怎样才能求出“8加几等于10”里的“几”?也就是求出8+()=10里括号中的数?请学生独立思考,小组研究。 2. 议一议,说一说 小组汇报,教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并小结:你们回答都很好,说明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这里有几种想法,你喜欢哪一种就采用哪一种: (1)因为8与2合成10,所以8+( 2 )=10; (2)因为把盒子装满就是10个,要装满盒子,再放2个就行了,即8+( 2 )=10;(3)盒子里空格可以用减法10-8=2算出; ……

三、运用巩固 1. 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怎样求出信箱上的数,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 第2题。 出示情境图“拔萝卜”,教师话外音:拔萝卜,拔萝卜,菜地种了很多的萝卜,小白兔又提着篮子来拔萝卜了,小白兔今天要拔10个萝卜,它有许多问题等着小朋友回答呢。出示题目: 它拔了1个萝卜,还要拔几个呢?它拔了3个萝卜,还要拔几个呢? 依次类推,各小组讨论,共同填表。 3. 第3题。 先让学生复习大于号、小于号,让学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然后问学生:现在要你比较4+5与7的大小,你怎么思考呢? 四、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都很认真,各个小组拿了好多小红旗,教师说过10个小红旗就可以换得一张学习优秀小组的奖状,看看,哪个小组可以换得奖状?你们小组有几面小红旗,还差几面?请各个小组回答。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目录 第一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 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二) (8) 第三单元认识100以内的数 (10) 第四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23) 第五单元元、角、分 (40) 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45) 第一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十几减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初步掌握、理解其计算方法。 2、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用加法算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看卡片口算。 9+2 9+5 9+3 9+4 9+9 9+8 9+6 9+7 2、看卡片说出()里应填的数。 9+()=119+()=17 9+()=149+()=15

9+()=169+()=13 9+()=189+()=12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故事导入。 画面:小白兔到猴妈妈的水果店里去买桃。 声音:星期天早上,小白兔到猴妈妈的水果店去买桃,(小白兔对猴妈妈说)“阿姨,我要买9个桃。”(猴妈妈拿出13个桃,对小白兔说)“小白兔,欢迎你到我这儿来买水果,不过我想出个问题考考你,看看你数学学得怎么样?” 启发:小朋友们,请你猜猜猴妈妈会向小白兔提出什么问题呢? 2、筛选出有效信息。 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筛选出本节课要着重解决的问题:13个桃,卖出9个,还剩多少个? 指名回答:你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用哪种运算方法好呢?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13-9=。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摆一摆、算一算。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试着算一算13-9。(提示学生可以借助学具盒中的小棒、圆片等进行计算。对独立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个别指导。) 2、说一说、听一听。 提出要求:和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的计算方法,并认真听听其他小朋友是怎么想的。 教师请每个小组推荐1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小组的方法。 3、评一评、比一比。 引导:小朋友,听了各小组的汇报后,你来评一评哪个小组提出的方法好,为什么觉得它好?把别人的方法和你自己的方法比一比,你觉得怎么样? 4、活动小结。 同学们积极思考、团结协作,想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5、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题) 计算12-9和16-9 (允许有困难的学生借助实物操作进行计算) 四、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1、17-9=()12-9=()15-9=() 想:9加()得17 想:9加()得12 想:9加()得15 2、9+()=12 9+()=11 9+()=14 12-9=()11-9=()14-9=() 3、5+9=()7+9=()4+9=() 14-9=()16-9=()13-9=() 4、“想想做做”第2题。 先说说题意,再说说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5、“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在计算、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想加算减”的快捷,较快地算出得数,但不必强求统一算法。 6、“想想做做”第4题。(小蚂蚁送信) 课前准备1号、2号、3号……9号、10号信箱。

小学数学人教新版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 圆第4课时 圆的面积(1) (3)

小学数学人教新版六年级上册实用资料 第5单元圆 第4课时圆的面积(1) 【教学内容】 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使学生理解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掌握求圆的面积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难点: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导学过程】 【知识回顾】 1、还记得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还记得吗? 我们是通过剪拼的方法把它转化成长方形的。 【新知探究】 (一)、定义:

1、请你摸一摸哪里是圆的面积? 2、师: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引导学生操作: 师:(拿出一个圆片)我们怎么剪?圆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直径、半径) 生:(圆的大小由直径或半径决定。)沿直径或半径剪。 师剪第一刀,再问:第二刀怎么剪? 师:我们要把圆通过剪成多份并用拼的方法转化成学过的规则图形,为了计算上的方便,我们把圆平均分成多份。 将一个圆分别平均分成2份、4分、8分、16份,分别罗列排好。请学生观察四组图。 师:随着等分份数的不断增加,你有什么发现吗? A:随着等分份数的不断增加,曲线越来越直。 B:随着等分份数的不断增加,每一小份越来越接近三角形。(三)拼摆推导面积公式。 1、拼摆 师: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我们来试一试。 学生操作,演示学生的作品。 师:转化后的图形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面积不变。 课件出示:把圆等分成不同等份时的图形的趋势。 2、推导面积公式 小组讨论:长方形各部份相当于圆的什么?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五年级下册 数 学 教 案 缑氏镇中心小学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要求: 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六、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八、课时安排:12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