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五四时期文学作品中个性解放思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发现

——浅析“五四”时期文学作品人物个性解放思潮开始语:

大家好。今天我们小组读书报告的主题是“人”的发现——浅析“五四”时期文学作品个性解放思潮。在以前同学们做的读书报告的作家中,大家似乎都会有意地避开一个人,他就是鲁迅。可能是鲁迅的作品比较难读,思想内容太深刻让同学们觉得有些望而却步,然而他却在我们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很多作品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但是我们今天的主题不是鲁迅,我们仅仅是想借助于鲁迅,借助于他的一篇作品《伤逝》作为一个小的切入口,用来窥探一下存在于五四时期当时社会上的个性解放思潮。希望通过我们的介绍大家能对对当时的个性解放思潮有更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当时思潮产生的背景,思潮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将重点放在对当时个性解放思潮的理性认识上。

一、产生的背景

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传统,始终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封建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把“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伦理道德作为主要社会准则。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民众们从来不是作为自己而存在,他们的人性从来没有得到过尊重,而是不断地被压抑,被扭曲。

在十四世纪的欧洲,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资产阶级为了打破当时的封建制度和教会的控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主张,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而在中国,直到五四前夕,封建王朝的衰亡,封建礼教的崩溃以及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下,中国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西方思想的启蒙之下开始觉醒,打出追求个性解放的旗帜,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民主与科学,掀起了一场唤醒民众自我意识的思想启蒙运动。文学中“人”的意识开始萌动和苏醒,个性解放的浪潮在近代中国蔓延开来。

二、具体表现

伴随着人的觉醒和启蒙主义思想的传播,个性解放成为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出现了大量表现个性解放,追求个性自由的小说。例如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以大胆的女性意识塑造了具有倔强个性和反叛精神的莎菲,郭沫若的《女神》中要求张扬自我,尊崇个性,通过对自我的发现来实现个性解放。而郁达夫《沉沦》中对“性苦闷”的大胆描写都体现了个性解放思想。

而随着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婚姻观念以文学为传媒越来越多地传入到中国。它所带来的“个性解放”、“自由平等”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从而冲击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陋习。爱情与婚姻问题本来就与青年男女的人生幸福息息相关,于是追求婚恋自由便成为了表现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寻求个性解放的最好载体。冯沅君在小说《隔绝》里就发出了那个时代个性解放青年的强烈心声:“生命可以牺牲,意志自由不可以牺牲,不得自由毋宁死。人们要不知道争取恋爱自由,则所有的一切都不必提了。”在封建家庭中,个人没有自由,没有独立性,一切服从于家庭,一切听命于家长。因此“五四”的个性解放首先表现为反对包办婚姻,强调个人自主,提倡男女平等。

《伤逝》是鲁迅的唯一一篇爱情小说,故事写一对青年男女涓生与子君冲破封建礼教,追求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最后却以悲剧告终的故事,其中塑造了子君这个个性解放女性中的佼佼者的形象。

【“我是我自己的,你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我们交际了半年,又谈起她在这里的胞叔和在家的父亲时,她默想了一会之后,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了出来的话。其实是我已经说尽了我的意见,我的身世,我的缺点,很少隐瞒;她也完全了解的了。这几句话很震动了我的灵魂,此后许多天还在耳中发响,而且说不出的狂喜,知道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

其他其他的自由恋爱者,连在公共场所拉拉手都害怕被人议论时,子君已经和涓生在世俗的冷眼中骄傲地开始了同居生活。不惜与周围的人甚至家里人闹翻。

【和她的叔子,她早已经闹开,至于是他气愤道不再人她做侄女;我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

在反对礼教,争取个人幸福的问题上,子君和涓生确实是一个大胆的勇士,是当时众多个性解放青年的表率。但是子君和涓生的爱情美梦最终还是在现实的压迫下宣告破产,其原因是有多方面的。鲁迅通过这部作品探讨了五四“个性解放者”的困境,对五四时期盛行的“个性解放”“自由恋爱”等时代思潮进行冷静理性的反思和批判。

三、五四时期个性解放者的局限性

鲁迅在多篇作品中表现了“五四”个性解放者在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所遭遇的显示困境。例如《狂人日记》一个觉醒的反抗者“狂人”被包括他大哥在内的一伙人围逼恐吓得几近精神疯狂;《药》中夏瑜惨遭反动势力捕杀,得不到民众的理解,反被误解和围观;《孤独者》中的魏连殳终被守旧势力逼得处于绝境。以及《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最终还是被守旧势力逼得家庭分裂,以至子君牺牲生命。究其原因,当时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但个性解放者们本身也存在着许多局限性。

局限性:【没有后路的思考:物质精神双缺失】

1、物质缺失

在当时,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在中国热演,作品描写了主人公娜拉从爱护丈夫、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离家出走,来完成自我觉醒的过程,其追求个性自由摆脱和独立的“出走”模式,在当时受到热捧。在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当中,所有的青年的解放,都是以“出走”作为光明的结局。

而鲁迅较早对这种个性解放模式表达了自己的担忧。鲁迅看重精神的解放,强调精神上的觉醒,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但是他也看到追求自由独立的觉醒者在走出家庭后面临新的重重压力。她把经济权看做是取得个人自由的重要保障,没有经济的独立,女性还是摆脱不了傀儡的命运。在鲁迅当年的杂文《娜拉走后会怎样》中也明确表示了物质的重要性。

【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否则,就得文: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倘只有一条像诸君一样的紫红的绒绳的围巾,那可是无论宽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是不中用。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吃饱了才可以讲话,腰粗了才能有发言权。在文中,对于这出爱情悲剧,涓生事后也悔悟出了主要原由:

【待到孤身枯坐,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变得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活着。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娜拉、涓生之类人的出走本身就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之前的生存只不过是依靠所谓的“落后”的家庭,一旦脱离母体必将会因为最基本的生计而被迫对所谓的精神追求而相妥协。而五四的大多数作家在宣泄重在宣泄愤懑情绪,悲叹人生,热情有余而理性不足,对于造成个性解放悲剧的原因,作家也没有清醒的认识。作家们大都把个性解放等同于婚恋自由,认为获得婚恋自由也就获得了个性的解放,这种片面的理解使作家局限于写爱情,忽略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忽略了别的人生要义。

2、精神的缺失

第一重:个性解放者自身精神的不成熟

子君——精神的不独立性

在反对礼教,争取个人幸福的问题上,子君无疑使一个大胆的勇士,是众多女性的表率。但获得爱情后的子君却没有获得幸福,子君停住了前进的脚步,安于家庭的琐事,由一个个性解放的女性蜕变为传统贤妻良母的角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