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浅谈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结合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开展优化物理教学的研究,是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得以实施的关键。要把物理课堂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动态程过来研究,让物理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物理难学已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究其原因是没有优化物理教学过程的结果,过去的物理教学过程,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视教师为主导而不把学生视为主体,因此优化物理教学过程已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

1、渗透性原则。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必须采用渗透的方法,把知识的科学性与教育性、理论价值与素质教育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适时、适度的进行渗透。

2、示范性原则。素质教育是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环境、气氛和风气的潜在的教育因素,其中以教师的示范作用最有效。因此,教师必须养心修身。事实上,教师也只有在提高自身的政治和文化素质的基础上,才能有效的进行素质教育渗透。其实,既使学生的心灵、头脑是一块无字碑,这块碑上要刻上什么,也并不是由教师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只有当教师用纯洁、美好的思想以及对学生的关爱、平等的信任关系时,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物理教学与素质教育

物理教学与素质教育 在现行的教育改革中,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已成为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准则。实施素质教育,学校是主战场,课堂是主渠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一、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观察这些物理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的发生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如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时,要提示注意:①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对纸屑有什么作用?②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在相互接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③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对纸屑有什么作用?④毛皮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在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⑤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在相互接近时,它们之间会产生什么现象?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得出了“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结论。通过对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成功地诱发了学生的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动手实验,激活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由于物理学科“实验”这一特点的吸引力,所以物理是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一门学科。把物理课上得生动有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大胆教改,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初中物理教材虽然涉及的物理实验较多,但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很少,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我对课本实验进行了改革:把部分演示实验变成学生的分组实验,把课本中的“想想做做”、“探究活动”等小实验也融入到课堂之中,学生在自己做实验中获得知识和真理,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渐渐地变成课堂的主人。 2.理智的师生易位,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角。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各小组分别承担每节课涉及到的每个实验,让学生走上讲台代替老师,让课堂、讲台真正成为学生的主战场,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课外组织小实验设计、小制作、小发明等比赛,这不仅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3.放心的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成为“实验员”。每节课后布置下节课的实验作业,即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室摆放仪器,让学生自己通过预习课本内容进行实验探索。每次试验之后小组长要如实地做好实验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向老师报告说明。这不仅让学生得到了知识,得到了锻炼,而且也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

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只有创新,社会才能发展。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因此我们的教育也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而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物理学是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科学,与实际联系紧密,在创新教育方面应该首当其冲。要实现物理教学和创新教育的结合,教师首先要强化创新意识,从根本上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关键是要培养学生敢于大胆质疑,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强烈的好奇心,有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幻想;激发学生的创造欲,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要帮助学生克服创新的心理障碍,如胆怯感、神秘感、顺从感。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 一、遵循认知规律,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更重要的是能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成果。对中学生来说,头脑中旧的表象很少,展现书本知识发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重视在教学中再现前人是如何创造、发明的,让学生在前人走过的轨迹上,经历失败和成功的磨砺,体会成功的喜悦。 二、改革实验教学,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能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当前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着只重视简单的操作练习,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是按照规定好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很少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有些学生在实验中只是依葫芦画瓢,根本不能领会实验的原理和思想,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必须改革实验教学。 三、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欲望。 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人们对问题的探究,往往从好奇开始的,正是由于好奇心,引导着大量优秀的科学家去探索、去创造。玛丽·居里假如没有对放射性现象的好奇心,不可能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进

物理课堂教学渗透安全教育

物理课堂教学渗透安全教育 当今时代以物理为基础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材料、新产品已无处不在,人们在享受高科技的同时也发现这些新材料、新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那么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与物理方面有关的不安全因素呢?它会给人们带来哪些危害?物理课堂教学中就要教给学生相应的知识,有效地预测和控制事故的发生。 1、在讲授声学知识时:应当注意噪声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它能使人烦噪、耳鸣、头痛、失眠、恶心、心悸、严重时会使人四肢麻木、胸部有压迫感;超音速喷气飞机低空飞行时产生的噪声能将耳膜震裂而变聋。针对上述情况,教学时告诉学生遇到高噪声的污染时,为了保护自己的耳朵避免受到伤害,应远离噪声源或戴防护耳罩。 2、在讲授光学知识时:告诉学生清澈见底的河水看起来比较浅,其实蕴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夜晚装饰城市的探照灯、各种霓虹灯等会造成光污染;夜间行驶的汽车,车内开灯的话就会使车内的物体在司机的前档玻璃上成像,司机会把这个“像”当成是车前的物体,看不清前面的路,就会容易出现交通事故;另外,若城市灯光不加控制,大量的玻璃幕墙反射光线照进住宅,会影响居民正常工作和休息。红外线在工业、卫生、科研、军事等方面应用日益广泛,它是一种热辐射,过量时,对人体皮肤可造成高温伤害,对人眼的视网膜、虹膜也有一定程度伤害,影响视力。紫外线可用于消毒和探测,若过量,与红外线一样会使眼睛和皮肤致病。针对上述现象形成的原因和条件,可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改善工厂照明条件,减少光污染来源;增强个人防护意识、采用个人防护措施,如为了保证行车安全,汽车在夜间行驶时,车内不允许开灯等。 3、在讲授热学知识时:告诉学生千万不要碰到高温的水蒸气,那比沸水还要可怕。在讲“熔化和凝固”一节时,除了讲清熔化和凝固的概念,还要注意讲解实验时安全注意事项。如使用酒精灯时酒精不能超过容器容积的三分之二;点燃时只能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燃,熄灭时只能用灯帽盖灭,而不能吹灭;如果万一失火,也不要惊慌,应迅速用湿抹布焖灭等。 4、在讲解用电常识的时候:应讲述电击伤的原理,电击伤的伤害程度与电流的大小有关,电流越大越危险,还与电流通过人体的途径有关,电流通过心脏的危险性最大。在讲述电路的短路时,应提醒学生注意短路时电路中电流很大,超过电路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时,易引起火灾。教育学生在连接、检修电路时,应正确操作,避免引起短路,防止发生火灾。造成触电的原因多数情况是直接或间接接触带电体,因此教育学生要遵守安全用电原则:如开关接在火线上;安装螺丝口灯泡时,火线接中心;室内电线不要与其它金属导体接触,不在电线上晾衣物,电线有老化与破损时,要及时修复;电器该接地的地方一定要接地;不用湿手扳开关换灯泡;不站在潮湿的桌椅上接触火线;看到“高压危险”的标志时,一定不能靠近它。室外天线必须远离高压线,不能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爬电杆等,如果发现有人触电了应采取的措施是:用干燥的木棒将人和电源分开、迅速

浅析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doc

浅析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 质- “ [关键词]地理教学创新素质创新意识 [摘要]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一直是前线教师关注的焦点。本文作者从三个主要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探讨了具体的作法。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 一、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创造的意向、愿望和动机。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形成创新素质的起点。 1.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像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

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弛骋想像,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 2.要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要使学生在在将来的地理学领域中有所创新,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浓厚兴趣。为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说明学习地理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 3.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动机支配下进行的。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和为美好的人生去创造。 二、启迪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事物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地解释这些事物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结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这

素质教育与物理教学

素质教育与物理教学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我认为素质教育与物理教学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以人为本,以课堂教学为主战场。通过课内外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动手实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素质教育与物理教学关系非常密切,现谈几点。 一、理论联系实际,介绍身边的物理现象和科学奥秘,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兴趣 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相当广泛。如炎热的夏天,从电冰箱取出的冰棒为什么会冒气?人造卫星为什么会上天?这一个个的物理现象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物理是一门以观察为基础的科学,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要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加强实验,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开拓视野、创造思维的能力 实验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1、注重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要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掌握实验步骤及其所得结论。2、分组实验,培养人人动手,掌握实验操作本领。3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三、把握物理学科创新的特点,不断引导学生分析物理过程 物理学科的特点是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即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推理能力、实验能力。其中分析综合能力是学习物理的核心,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和深刻性是很有必要的。 四、想方设法,把素质教育落实在物理教学中,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以育人为目标,追求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正是“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材”。应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作用。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与物理教学关系非常密切。

人文的物理学答案

科学创作是什么 【单选题】以下哪个不是本课程要讨论的问题(B)。 A、物理何关人文? B、人文何关我们? C、物理何关我们? D、我们是谁?哪来?哪去? 【单选题】科学的主观体现在(A)。 A、科学被创造的过程 B、科学被印证的过程 C、科学被人接受的过程 D、科学被传播的过程

【判断题】朱光潜认为科学的态度是绝对客观,不含个人情感。√ 物理何关人文(上) 【单选题】人文“Humanity”这个词最早是在什么时期提出的?(D) A、古希腊时期 B、古罗马时期 C、中世纪时期 D、文艺复兴时期 【单选题】对当代人类学家说的文化描述不正确的是?(C) A、人类独特的适应性体系 B、社会的传统信仰和行为体系 C、对头脑的耕耘

D、代代相传的东西 【单选题】为什么会形成snow所说的“The two cultures”。(A) A、科学和人文的体系都相对封闭 B、科学和人文的起源不同 C、科学和人文之间本来就没有交集 D、科学和人文是互相矛盾的 【判断题】文化在中国最早是指感化大家,是大家都有礼节,有规矩。√【判断题】西方最早指的文化指的是修养。√ 物理何关人文(下) 【单选题】William James认为人文是( C)。 A、希腊文和拉丁文

B、文学 C、人类各种领域的名著 D、除开自然科学以外的知识 【单选题】薛定谔认为自然科学和别的学科在哪方面是一致的?( A) A、无心插柳柳成荫 B、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C、都从一开始就期望有很大用处 D、都包罗万象 【单选题】William James认为怎样才能赋予学科以人文价值?( D) A、站在客观的角度 B、站在主观的角度

把安全教育贯穿于初中物理教学中

把安全教育贯穿于初中物理教学中 发表时间:2017-11-16T14:04:56.400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8期(上)作者:钱冬梅[导读] 保障学生的安全,是家庭和教育工作者的首要职责,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和保护也应该是教育的基础。 (德阳市第十中学德阳 618000) 【摘要】保障学生的安全,是家庭和教育工作者的首要职责,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和保护也应该是教育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的我时刻牢记这句话“安全重于泰山”。我们有责任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安全知识,培养安全意识,珍爱人类生命。因为学科特点,物理有很多方面与安全问题挂钩,所以更应该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教育,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从而可以激发他学习物理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关键词】:安全教育、物理教学、贯穿 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的呢?下面就结合我自身实际教学谈谈。 一、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进行多方面的安全教育。 1、安全用电知识教育 夏季是雷电的高发季节,结合物理教材内容,可对学生进行防雷安全知识教育,学完电学知识后,我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防雷呢?并说出这样做的道理。生讨论后,师及时强调总结:(1)不要在大树下或山顶的亭子里避雨,因高的物体容易摩擦带电易遭受雷击;(2)雷雨天气尽量不要外出,尤其不要扛着锄头等金属物品行走,因锄头是导体,空中云层易通过其放电。(3)关闭门窗,可防止雷电进入室内;(4)不要接打电话、看电视等,因雷电可沿导线进入室内,易遭雷击。这样,学生知道一些防雷知识包含的道理,更利于其防雷。 另外学了家庭用电知识后,还要教育学生遵守安全用电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远离高压带电体。并教育学生如果发现有人触电了应采取的措施是:用干燥的木棒将人和电源分开、迅速拉开电闸、切断电源。因电线短路而失火不能用水去灭火,因水可导电,会加重灾情.必须迅速切断电源,用砂土、灭火器扑灭火焰。 2、防溺水事故安全教育 暑假期间是溺水的高发时期,这几年学生频繁发生溺水死亡事件。这些事件,多数是因为当事者自我防范意识淡溥,认为水浅,自己会游泳等造成的。针对这种情况,我结合物理知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前给学生打了一支预防针,学完浮力知识后,我出了一道讨论题:人游泳时,若脚陷到泥里,是否还能浮上来?学生明白后,师意味深长的点评:“淹死的往往多数是会浮水的。”这样,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受到安全教育。复习光学知识时,我设计了一幅漫画:“一人来到水塘边,喊到水真浅,下水后,没过头顶,大喊救命,让学生用物理知识解释这种现象”后。师强调总结:“由于光的折射,水的视深比实际浅,容易造成错觉,所以不要贸然到不明水域游泳。这样,学生在笑声中接受了安全教育。 3、环保知识的安全教育 讲声音时,使学生知道噪声污染给人带来的危害有哪些,让学生不要人制造噪声,同时也学会防止噪声给自己带来危害,远离噪声,在有噪声的环境中戴耳塞、耳罩。 在讲授电磁学知识时:介绍电磁污染,它常使人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睡眠不好,乏力、头疼,血压升高或降低等症状,已直接威胁了人类身体健康。教育学生注意防电磁污染,雷雨天不再大树下躲雨;微波炉正常工作时不要靠近;看电视要保持适当的距离,看完后要及时关闭电源;夜晚不要再床边给手机充电等等。 4、易燃易爆品的安全知识教育 每年的冬天都有由于煤气罐爆炸造成的伤害事故;每年的节日,都有许多被爆竹炸伤的学生,因此,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易燃易爆品安全知识教育。 讲内能一节前,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违法生产爆竹的作坊,执法人员开车前去取谛。当场没收了非法生产的爆竹,由于执法人员缺少必要的物理知识,装车时,爆竹发生爆炸,当场把执法人员和作坊主全部炸死。新课后,我让学生讨论:“易燃、易爆品搬运时为什么必须轻拿轻放?为什么不允许带易燃易爆品上车?”这样,学生印象深刻,比空洞的说教效果好的多。 5、学生出行安全教育 讲解惯性现象时,使学生知道行驶中的汽车或自行车刹车时,由于惯性不能立即停车,即使紧急刹车,也要向前运动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来。所以告戒学生:坐车时要系好安全带;不要骑快车;不要离汽车太近,要保持一定的车距;同时尽量不要带人(因为质量越大,惯性也就越大)。 讲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知识时可解释,候车时为什么一定要站在安全线以外。进入加油站,不准接打手机,否则产生的火花容易引起安全事故。 在讲述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区别时,让孩子们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雨后的月夜,当你走在有积水的泥泞的路面上,迎着月光走,发亮处是积水,背着月光走,发亮处是路面,使学生不至于在生活中滑倒摔伤。 二、在寓教于乐的形式中进行安全教育 1、忌空洞的说教 现在的学生,每天听到家长、老师讲的道理,易产生逆反心理,最听不进大道理。因此,教师可运用视频,身边事例等对学生安全教育。 2、形式要灵活多样 有时可用专题讲座的形式,有时可用身边的案例,也可运用漫画等形式多样的形式,使学生耳目一新,易于接受。 3、语言要中听,使学生易于接受 有时可用幽默夸张的语言,有时可正话反说,使学生易于接受。

地理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原则

地理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原则 创新也就是有创造性,如思维的独创性、个性的好奇性、动作的突变性、做法的新颖性等。“富于幻想,大胆探索”就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一面。根据地理学的特点,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应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入手,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1. 激发兴趣,使学生自觉学习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热爱地理,乐于自觉地、主动地学习地理更有其特殊意义。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情感激励,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爱好地理,教师须先爱之。课堂上,教师对地理热爱的恰到好处的流露,可化作对学生的巨大激励力量,能激起学生相应的积极情感的回报。 (2)让学生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把握这一学科优势,让学生充分体验自然美。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应生动、形象,善于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诗歌等来描述地理现象。要充分利用地图图片、幻灯、录像或电影,把广阔而遥远的地理空间和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另外,应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出去参观

游览,让学生在切身感受和欣赏自然的同时,乐于学习地理。 (3)常思考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地理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如:太阳升落、月亮圆缺、昼夜更替等及采购物品的学问,乘坐火车的知识……地理教材几乎每一章都有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抓住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会让学生倍感亲切。 (4)让地理学习活动充满趣味性。教师应努力营造欢乐、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使教学和学达到和谐的统一,教师应讲求教学艺术,教法要灵活恰当,语言应风趣幽默,争取使每一节课都有兴趣高潮出现。 2. 鼓励“参与”,使学生能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我操纵学习行为过程,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包括从教学课题的选定,教学目标的设计,直到教学评价过程,凡是学生能够参与的都让其参与。比如:教师可对教材每一章,每一单元,乃至全书的教学课题进行筛选,看哪些课题学生完全可以自学,哪些课题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学,哪些课题必须由教师详细地讲述或讲解。把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全部交给学生,变教材为学材,教师只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或对地理学习活动进行适当地调控。即使是难度比较大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等必须由教师讲述的内容,也应该使之问

物理教学与素质教育

物理教学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它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基础;同时,它作为教育改革的目标又必然以现有的教育存在为基础,以教育存在和发展的本质为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当今我们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核心。而基础物理教学现代化的目标就是培养新一代的建设者。并且,世界科技的日新月异更需要创新型的人才。而物理学是现代科技是重要组成部分,故物理教学更能为提高未来的国民科学素质服务。那么,物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利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在物理实验中,即使实验目的和要求相同,但如果实验原理和实验器材不同,实验方案也往往具有多样性。因而在实验教学中,如能选择典型的课题,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电学实验中,提供以下实验器材:电流表(0—0.6A—3A)、电压表(0—3V—15V)、滑动变阻器(0—5Ω)、电池、小灯泡、几个阻值不同定值电阻、开关、导线若干。要求利用以上仪器尽可能多设计一些电学实验。 通过学生自由的设计,学生将会设计出如:“研究串联电路电流、电压规律”、“研究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用伏安法测电阻”等十多种可行的研究方案。 同时,在实验的教学中还可将课堂中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扩大探究空间和思维空间,并能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寻找创新的突破口。例如,在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实验时,我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然后放手让学生去结合书上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完成实验并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①音叉的振幅不易观察,我们通过什么方法能比较出其振幅的大小?②这一实验中我们应观察什么?如何记录实验现象?③你还能设计哪些不同实验进一步来探究这个问题?最后同学们很好完成了本探究实验,并设计出了几种新的探究方案,而且还学到了一种科学的方法“转换法”——观察乒乓球弹起的幅度来推理不易观察的音叉振幅。从而使学生在自我探索中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二、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开展创新训练,以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于实践活动中,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从中获得发现创新的体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物理教学中,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物理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物理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摘要:本文参考了现有文献,在此基础上对了物理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的必要性,物理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以及物理教育中人文教育的途径的观点进行了概括与总结,并对其中一些观点补充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字:物理教育人文教育 一、物理教育与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是以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科学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把握科学本质,养成科学精神,全面培养和提高科学素养;并通过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合格公民,发展社会生产力,改良社会文化的教育。物理作为自然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基础性的作用。 人文教育主要指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为主的教育,即通过人类在认识自我、解决物我关系的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知识形态,使人具有感悟人生,自觉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自觉地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知识能力的教育。人文教育的内容主要价值问题,其实质是人性的教育,要求人们要正确处理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充分理解人生的意义,并把人生意义升华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1】 二、物理教育应融合人文教育 人文与科学这两种文化从融合、分离到融合的过程对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古代,人文与科学是融合的。当时,人文科学比较发达,自然科学尚未形成独立的科学系统,与此相适应,古代教育是比较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到近代,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几次史无前例的工业革命,使得人类文明快速前进。这也推动了学科的分化和分工,于是教育业逐步倾向于专业化,自然科学逐步与人文科学分离。[4]正是这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给我们人类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的富裕。自然灾害对于人类的威胁远不再像以前大。人类的生产力的提高,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带来了人口的增加,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生活更加便利。正是自然科学对于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使得各国都历来重视自然学科,而轻视人文学科,这体现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就是关于文理科的划分和普遍的重理轻文的现象。但是自然科学的进步并不能同时带来人文精神的高涨,在给人类物质生活创造巨大繁荣的同时也给现代人类造就了很多严重的问题。战争的频繁与惨烈,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资源枯竭等等。越是对于科学的单独依赖,我们所面对的这些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科学是以物为对象,在追问自然界合理性的理性探索中提升出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人文精神是以人为对象,在追问人存在的合理性的理性探索中提升出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人文精神强调人的本质,注重人的存在和发展,关注人的权利、价值和人类的命运。其中,人的本质是理解的基点。【2】正是科学忽略了对于人的关怀,所以才导致了今天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而人文教育正是以对人的关怀为中心的,所以我们目前的科学教育与就应与人文教育进行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的处理人与物,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物理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

例谈安全教育在高一物理教学中的渗透

例谈安全教育在高一物理教学中的渗透 据悉,目前我国有2亿多在校学生,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社会群体。由于安全隐患不能及时排除和安全教育不到位,大大小小的学生伤害事故每天都在发生。俗话说:防范胜于救灾,安全重于泰山。因此,为了减少和避免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在物理教学中,适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每一个物理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应尽义务。 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一些例子浅谈在高一物理教学中进行安全教育的渗透。 例1在讲解“物体的平衡”时,联系实际生活中“人爬梯子”的例子。梯子与地面、梯子与墙壁之间存在静摩擦力,而静摩擦力有一个最大值,即最大静摩擦力。如果梯子承受的人的压力太大,致使梯子与地面或梯子与墙壁间的静摩擦力达到并超过最大静摩擦力。那么这时梯子和人所组成的系统的平衡状态将会被打破,容易发生梯子滑动,造成人身伤害事故。通过讲解,教育学生在爬梯子的时候,不要盲目私自爬梯子,特别是在地面和墙壁相对比较光滑的情况下,一定要有人在下面扶住梯子,才能爬上去,以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避 免事故的发生。 例2在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时,讲述行驶中的汽车和自行车刹车时,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作用而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要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才能停下来。所以在《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规定,机动车行驶时必须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并且还有最大速度的限制。中学生骑自行车时也不能骑得太快,这些都是为了避免由于来不及停车而造成道路交通事故。同时也要教育大家横穿马路时,一定要走人行横道或过街天桥,不要乱穿马路,以提高学生的自 我保护意识,杜绝交通事故的发生。 例3在讲解“自由落体运动”时,解释为什么严禁高层住户向窗外乱扔杂物?为什么未戴安全帽一律不准进入施工场地?因为住在高层的居民,如果随手乱扔杂物,杂物在下落过程中,可认为是做自由落体运动。运用自由落体运动公式可以证明:杂物落地时的速度跟下落的高度有关。高度越高,落地速度将越大,一旦砸在人身上,人所受的冲击力也将越大,对人的伤害也就越大。计算可以表明,一个质量约为50g的空易拉罐瓶,如果从六楼(高度约为20m)落下,易拉罐瓶将在2s内落到地面,落地时的速度约为72km/h,相当于一辆普通火车正常行驶时的速度。如果易拉罐瓶正好砸到人身上,在0.1 s内速度变为0,人的受力面积为5cm2,那么人受到的冲击力将达到20000N,这么大的冲击力足以使人受到致命的伤害。这样通过亲自演算和体会,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了教育。 例4在讲解“圆周运动”时,讲述骑自行车拐弯时实际是在做圆周运动,因而具有向心加速度,需要向心力。而其向心力是由自行车轮胎与路面之间的静摩擦力提供的,即 。由此关系式可知,如果自行车拐弯时的速度过大或半径过小,所需的向心力将很大,一旦大于最大静摩擦力,自行车将做离心运动而易造成翻车事故。因此教育大家在遇到拐弯时,需提前减速,并尽量增大拐弯半径,不能来个紧急直角转弯。

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发表时间:2009-09-09T17:06:58.310Z 来源:《科学之友》2009年7月第21期供稿作者:余斌华(宜春市第三中学,江西宜春 336000)[导读] 本文以地理教学的创新教育为核心,论述了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本文以地理教学的创新教育为核心,论述了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已成为地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地理;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1-0151-02 Innovative Ways in Geograph Teaching Yu Binhua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 on the innovation and emphasize we should develop the ability to innovate. Key words: geography;innovation;teaching 现代教学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辩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独家经营”的垄断式教学,应当在教师的“宏观调控”下,吸引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地理活动一改传统的地理知识获得方式,使地理教学与实践有效结合,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地理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高中地理新教材的课后练习多以活动方式设计的目的也在于此。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开展地理活动呢?本人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地理活动题 目前,地理课程的课堂教学仍然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主阵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最终还需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开展地理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地理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的关键是把活动的思想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地理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1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 地理活动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所以地理活动中的“问题”也应该在活动中产生并得到解决,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结论。该种活动方式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开展可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能,其主要环节是:首先,教师为学生的探索发现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如教具、学生分组学习的资料等,然后向学生说明探究发现的目的和要求,提出探讨的问题;第二,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和要求,通过阅读、思考等活动方式,主动寻找发现问题的方法;第三,学生采用讨论的活动方式相互交流初探所得的结论,并对一些有疑问的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第四,学生根据交流所得结论进行归纳、整理;最后,学生把所得结论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际中去,从而巩固所获知识。 1.2 层层设疑,深化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以往的地理教学偏重于对概念、规律、理论的讲解,忽视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缺少对现象的深层次设疑。而现今的教学理念是:把理论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为此,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层层设疑,使学生多思,由浅至深渐入探讨的佳境,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情景。如“新兴工业区”教学中,教材是以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为案例,在学生整体了解了意大利和美国发展新兴工业的优越条件,以及新兴工业区的特点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洛杉矶能成为美国的“硅谷”?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捷,国家政府扶持。教师进一步引入,思考:我国哪个新兴工业区与其相似?学生讨论得出:北京中关村。教师进一步提问:美国的“硅谷”和北京的中关村有什么异同?学生们积极讨论,认为两者的地理位置都较优越,交通便捷等,不同之处在于中关村的发展要略落后于美国“硅谷”。再做进一步深入,根据美国“硅谷”的发展,哪些是值得北京中关村学习的?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由浅入深解决问题的活动方式,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方法、探究方法,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1.3 在教学内容中设计启发学生思辩的内容 在现今信息化的社会中,学会对科学信息的思辩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讨论课、课堂辩论等活动形式来启发学生的思辩能力。如“海洋资源(二)”后面的活动题,要求学生以“澳门的填海造陆”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教师可适当改变题意,将其改为“填海造陆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要求学生在课后查找有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举行一次小辩论,这种活动方式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对填海造陆有进一步的了解;最后教师经引导后对海洋资源进行具体的分析,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思辩能力,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2 地理教学中穿插地理课外活动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知识的获得和运用一般不能直接接触客观实际,所接触的是经过抽象加工整理而成的文字、图像、表格等“书面材料”,缺少直接经验和真正的体验。因此,地理教学中要创设多种实践活动,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让认知过程成为真正的体验活动。通过这种学习,学生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各项技能和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2.1 从地理教学中选取活动内容 地理教学中的某些原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对人类而言是已知的,但是学生对这一结论的得出可能并不是很理解,为此可选取一些教材中的活动题作为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内容。 2.2 从生活中选择与地理知识有关的内容 课外活动的其中一个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地理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地理知识有关的问题,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并试图结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比如,现实生活中,居民常为住宅区的采光条件不好而烦恼。教师可以“余姚城区住宅楼房采光效果调查”作为活动题,要求学生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知识来分析居民区的采光条件是否达到标准。在这一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变化规律以及计算公式;其次,要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算出余姚的最小正午太阳高度大约为36.5°;第三,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走访有关部门,对各个居民区两幢楼房的间距以及楼房的高度进行调查、测量;最后,学生根据所得的数据分析

中学物理教学与素质教育

中学物理教学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或提高受教育者素质所进行的教育,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目标,以促进 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育人为本,以因材施教为方法的现代教育思想、模式的一种表述。实施 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素质教育落实到中学 物理教学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激发爱国主义热情,认识、感受科学美。下面结合我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对如何推进中学 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略作探讨。 1 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动量》这一部分,可以说是整个高中阶段的一个重要难点,为了克服学生的厌学 情绪,我努力做好每个演示实验。在讲《动量定理》这一节时,我从自家带了一个鸡蛋、一 个小褥子。让鸡蛋从一个高度自由下落到小褥子上。一开始,许多同学都担心鸡蛋会破,结果,鸡蛋像球一样弹跳起来。后来不断提升鸡蛋高度,结果都一样。有的学生怀疑我用的是 熟鸡蛋,我当场把鸡蛋磕破到预先准备的碗中,全场一片哗然。再如,讲“完全失重”时,学 生不易理解“此时物体好像不受重力一样”这句话,我先让学生分析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然 后用一个底部一侧扎有小孔的矿泉水瓶装满了水,盖上盖子,并在其上钻一个小孔,让学生 观察瓶静止时和自由下落时从侧孔喷出的水流情况。结果是静止时水的射程较远,而自由下 落时水几乎不从小孔流出,这和水不受重力时的现象一致。然后结合压强产生的原因和自由 下落物体的受力和加速度情况提出“此时水的重力干什么去了?”继而引发讨论,最后统一意见。通过做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 效果。 另外,一堂好课,应有引人入胜的导入语,并能将抽象、枯燥、深奥难懂的物理知识形象化。如讲“共振”时,可以先引用德国士兵把桥踩踏的事例引发兴趣;讲“振动图像”和“波动图像”时,把振动图像比作是录像机记录“某个人”在一段时间内的活动情况的图像,把波动图像比 作是照相机在某一时刻给“许多人”照的一张像;学生应用左、右手定则时分不清用右手还是 用左手,可帮其这样形象记忆:“右手爱打人,常与运动相联;左手易被打,常与受力相联”。这样无形中就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为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教师要尽 可能少用强制手段,多表扬、多鼓励学生的实际行动。我班曾有一名学生,有时他的意见或 方法和我讲的不一致时,总爱在下边小声嘀咕,我趁机鼓励他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并“特赦”他随时可以站起来质疑。后来,不但他自己的成绩直线上升,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同 学思考的积极性。另外,在教学中要注重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的渗透,从而教会学生学习策略。现在高中生普遍反映物理一听就懂,但一做题就不会,不知该从什么地方下手、怎样下手,不会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思考问题。我认为原因有两种:一是根本没有真正理解相关 概念、定理和产生原因,或根本不熟悉,不能运用自如;再就是没掌握独立思考的方法。我 认为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具体应着重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做法主要如下: 2.1 正确理解物理概念,熟练掌握基本规律,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教育学家皮亚杰认为:人 的思维发展过程是由具体到抽象,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过程。教学中可利用物理概 念的形成和物理模型的建立来培养该方面的能力。如讲“动量守恒定律”时,首先要明确定律 的来源,再讲内容、前提条件以及作用,然后进行适当练习,并总结常见类型,最后还需找 出与动量定理的区别和联系;另外,利用物理中的理想化模型,如质点、弹簧振子、点电荷等,也是培养该方面的极好机会。 2.2 创设情境,鼓励发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讲“弹簧秤的用途”时,可设想 弹簧秤除测重力外,还有哪些用途?(横向发散);讲“电磁感应”时,可介绍法拉第由“电生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安全教育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安全教育 学校安全重于泰山,防范胜于救灾。加强学校的安全教育和防范措施,是使儿童青少年获得 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初中物理教材中力、热、光、电等各部分内容里,可供安全教育的知识比较多,生活实际中与之相关的事例、材料也 很容易搜集,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结合力学的有关知识,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1. 惯性现象中的安全教育。 在讲解惯性现象时,通过讲述行驶中的汽车和自行车刹车时,由于惯性不能立即停下来,即 使紧急刹车,也要向前运动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来,因此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所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第五十一条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人、乘坐人员应当按规定使用安全带,摩托车驾驶人及乘坐人员应当按规定戴安全头盔。 2. “物体浮沉条件”中的安全教育。 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轮船满载时、水面和船舷相交的线叫载重线,也叫吃水线,一般把它 明显地画在船壳的外表上。装货时,不能使吃水线没入水面下,以免发生危险”后,我给学生读1995年2月28日(中国教育报)上的一篇通讯——湖南资兴发生特大沉船事故:“1995 年2月25日,湖南省资兴市清江乡的中小学生,放学后乘船返家,由于船主向xx违章行船,在正常情况下,仅能载客10~12人的船竟载客37人(其中中小学生29人),船主未按章 劝客,拒客,又逢下雨、刮风,船在东江湖中翻沉,所载人员全部落入水中。经抢救和自救14名学生生还,一名学生被救上岸后死亡,另14名学生溺死水中。 二、结合电学的有关知识,对学生进行日常用电的安全教育 同学们通过电学的学习,认识到电是我们生活的好帮手,现在的我们几乎离不开电,没有了 电简直不知道怎麽生活;但电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安全隐患,如果不按要 求操作同样会危及我们的生命。 在讲解安全用电常识时,讲述通过人体的电流超过30mA时,会使人感到剧痛甚至神经麻痹,呼吸困难,有生命危险,电流超过100mA时,只要很短时间就可以使人呼吸窒息,心跳停止而死亡这一知识时,教育学生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不用手误触各种带电 体的裸露处,不用湿手接触电器开关,不在电线上晾晒衣物等。 三、结合光学的有关知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在讲解光的反射时,讲述司机夜晚开车时不开灯的原因是如果开灯,车内的物体就在司机前 的挡风玻璃上成像,如若把“像”当成是车前的物体,就会看不清车前的路,那么就会造成交 通事故。为保证行车安全,因此汽车在夜间行驶,车内不允许开灯。 四、结合声学的有关知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例如在讲到声现象中的次声波时,除了讲解大自然的许多活动,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 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以外。我还和学生共同讨论发生地震时如何处理和自我营救。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地震预 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炕沿下、坚固家 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 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对于台风和海啸发生时的自救也可以使同学们进行讨论,或者让学生课后到网上查询,利用课下时间进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物理 知识,同时也学会了安全自救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