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地球上的大气复习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中海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
考点七 锋面与天气
冷锋、暖锋与天气状况
冷气暖团气团
冷气团
暖气团
锋 冷锋 暖锋
气团运动
冷气团主动移 向暖气团
暖气团主动移 向冷气团
甲地
天气变化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气温高、气压 降温、大风、 气温降低、气压
气温月份
12、1、2月气温最高
最冷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15℃
最冷月均温在 0℃~15℃之间
最冷月均温< 0℃
最热月均温<10℃
结论
北半球 南半球 热带气候 亚热带气候、温带海 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 陆性气候
寒带气候
年雨型
以“水” 定“型”
降水季 节分配 情况
冬雨型 夏雨型
少雨型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如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
3.适应气候变化(如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
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4.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如价格宏观调控、节能减排优惠政策、鼓
励公众参与环保等措
5.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技术合作: ①节能技术 ②生物能技术 ③二氧化碳固定技术
山顶
山谷
山顶
山谷
山谷风



谷风



山风
看下图回答问题
(1)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大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为 乙>甲>丁>丙。
(2)用箭头在图上标出环流模式。 (3)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 甲 。
高压
低压
低压
高压
(4)一般情况下,甲、乙两地对应的天气状况分别是:甲地 阴雨天 ,乙 地 晴天 ,两地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 乙地 。
低压槽,空气辐合
形成锋面
图例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锋面气旋
1025 1000 975


1025 1000 975

北半球 图例
气流方向
南半球 雨带
锋面气旋
左边冷锋,右边暖锋
不管南半球还是北半球
冷气团一侧降水,暖气团一侧晴朗
不管冷锋还是暖锋 北半球北侧是冷气团,南半球南侧是冷气团
考点十 全球气候变化
大小: 纬度越高 偏向越大
特点: 只改变方向, 不改变速度
地转偏向力
风向
【活动】请依据图中风向,画出空气运动时的受力情况
水平气压 梯度力
风向
(百帕) 1000 1005
1010
地面摩擦力
地转偏向力
三力共同作用下的风
(北半球近地面)风向:斜交等压线。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越大
西北风
东南风
密度减少
密度增加
密度减少
密度增加 冷却
B
密度减少 受热
A
密度增加 冷却
C
规律二:高气压和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的气压状况。
低气压 密度减少
高气压 密度增加
低气压 密度减少
密高度气增压加 冷却
B
密低度气减压少 受热
A
高密气度压增加 冷却
C
规律三:等压面凸起是高压区,下凹是低压区(凸高凹低)
低气压
气旋和反气旋
气旋——低压(北半球)

1006 1008
1010
逆时针方向 向中心辐合
高 压——反气旋(北半球)

1010 1008 1006
顺时针方向 向四周辐散
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右手表示
气压状况 气流状况
低气压
气旋
高气压
反气旋

近地面由四周向
流 水平 中心旋转辐合
运 方向 动
北逆南 顺
考点六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类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成因
气候特征
全年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终年wenku.baidu.com和湿润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终年高温多雨
90°
极地气候
P
70° 60°
M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90° 70°
温带海洋性
(5)假若图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表示郊区的是 乙 地。
考点三 大气的水平运动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①气压梯度: 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②水平气压梯度力: 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百帕)
1002 1004 1006 1008 1010
水平气压梯度力
方向: 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
一、气温上升的原因:温室效应
燃烧矿物燃料
人为原因:
CO2增多
毁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
其他温室气体:氟氯烃化合物、CH4、水汽、O3 等
自然原因: 太阳活动、大气环流、火山活动、地壳运动等
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 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
二、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1.海平面上升
太阳辐射
直接 热源
地面
削弱作用
地面辐射
直接 热源
大气逆辐射
大气
保温作用
考点二 热力环流与等压面
气压: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海拔高 密度小
气海 压拔 越越 低高
空间气压值相同的各点组 合而成的面叫做等压面。
B
A
等压面
1000(百帕) 1005
1010 C
海拔低 密度大
规律一:同一地点,高度越高,气压越小。
气候
40°
G 温带大陆性气候
55°
H 温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30°
E
K
亚热带季风和季
35°
风性湿润气候 F
20°
热带沙漠气候
C
25°
D
10° 0°
热带草原气候
B
热带季风气候
A 热带雨林气候
北半球气候分布模式图
10° 0°
气候类型判读
步骤
以“形”定 “位”
以“温”定 “带”
依据
因素变化
最高(或最低) 6、7、8月气温最高
原因: 海水膨胀
冰川融化
危害: 淹没沿海低地
2.影响农业生产
有利影响: 提高总产量,尤其高纬度国家 不利影响: 加剧干旱,尤其是低纬度国家
3.对水资源的影响
水循环
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 需矛盾
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如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世界很多国家
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采用新能源)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
大气反射 大气散射
大气上界 大气吸收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反射






地 大气吸收








射向宇宙空间
大 气 吸 收
大气上界
地面增温 “太阳暖大地”
地面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吸收作用 反射作用 散射作用
考点四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 。
。 。
-----热力作用 -----动力作用 ----动力作用 ----热力作用 -----动力作用 ----动力作用
-----热力作用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盛行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 射点的移动而移动。移 动幅度为5°~10°个纬 40˚ 度。 30˚
低、晴朗
雨雪
升高、晴朗
气温低、气压 连续性降水或 气温升高、气压
高、晴朗

降低、晴朗
锋面对我国的影响
冷锋在我国一年四季都有。 如: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半年的寒潮,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尘暴等。 暖锋在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活动频繁。
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的梅雨是由准静止锋造成的。
考点八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典型例题]读四个地区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示意图,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由 南向北排序正确的是( C )
A.②①③④ C.④③①②
B.②③①④ D.④①③②
[典型例题]读下列四幅“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回答
当我国白昼时间最短时,上面四幅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
的是( C )
A.a
B.b
C.c
D.d
考点二 北半球气压中心与季风环流
大小: 与气压梯度成正比
特点: 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风力越大
假若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地转偏向力对风的影响
492
494
水平气压
496
梯度力
498
500 (百帕)
气压梯度力
二力共同作用下的风 (北半球高空)
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风向
方向: 垂直于风向
地转偏向力
特 垂直 中心气流 上升
点 方向
天气现象
阴雨
近地面由中心向 四周旋转辐散
北顺南逆 中心气流 下沉
晴朗
天气实例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 夏季我国长江流域
沿海的 台风 天气 的 伏旱 天气
考点九 锋面气旋的分析与应用
锋面气旋
北半球
975 1000 1025


1025 1000 975

高压脊,空气辐散
不能形成锋面
北半球:夏季偏 北、冬季偏南
30˚ 40˚
纬度30°到40°
冬季:盛行西风带
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
[典型例题]下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读图回答。
若该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 C ) A.该环流是高纬环流 B.该环流是低纬环流 C.甲、乙之间近地面为西风带 D.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信风带
高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冷却
B
低气压 受热
A
高气压 冷却
C
气压值:① > ②=③=④ > ⑤



上升 雨
⑤ 下沉④ 晴
等压面 等高面
热 低压
冷 高压
海陆风
(高压)
(低压)
海风
陆地
热 (低压)
(高压) 冷 海洋
(低压)
(高压)
陆风
陆地
冷 (高压)
(低压) 热
海洋
城市热岛环流
郊区
市区
郊区
山谷风
季风环流
北半球冬季
南亚
东亚
东亚季风(1月)
冬季,东亚地区盛行 来自内陆的西北风, 南亚则盛行来自内陆 的东北风。
北半球夏季
东亚 南亚
东亚季风(7月)
夏季,东亚地区盛 行来自太平洋的暖 湿东南风,南亚则 盛行来自印度洋的 暖湿的西南风。
季风环流
季风成因: 东亚:海陆热力性质(冬夏) 南亚:海陆热力性质(冬夏);气压带和风带移动(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