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材料分析题
高考历史热点材料解析题练习大全(历史)
高考历史热点材料解析题练习(60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581年,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规定:统一役法,并部分地“摊丁入地”。
把原来的厘甲、均徭、杂税合并为一,不再区别银差、力役,一律征银,由政府雇人应役,一般黔民不再出役力,役银按照丁数和田粮来出,即把丁役部分地摊到土地里征收……田赋征银……赋役银由地方官直接征收。
——《明史·食货志》材料二:“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
先是康熙季年,四川、广东诸省已有行之者。
至直隶巡抚李维钧奏请将丁银随地起征,每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二厘。
……自后丁徭与地赋合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
”,一一《清史稿·食货志》材料三:“康乾盛世”时,中国有记载的人口从1900万猛增到3亿。
100多年的时间,人口增长16倍……边陲地区的开发,高产作物番薯、玉米的引进,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
——《康乾盛世社会调查报告》请回答:(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述赋税制度的异同。
两则材料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出现什么新现象?(2)依据材料,概括“康乾盛世”时期我国人口猛增的原因。
参考答案:(1)相同点:均征收银两(货币地租代替实物地租);简化税收项目和手续。
不同点:一条鞭法征收土地税和人头税;地丁银将两者合并,废除人头税。
新现象: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品经济发展。
(2)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边疆地区开发;外来农作物的引进;人头税的废除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减少。
2.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生产关系到国计民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9~1960年粮食产量变化图(1)分别指出导致图中粮食产量两次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到粉碎“四人帮”以后的1977年,人均口粮还没有达到1957年的水平,全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
(2)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材料三:1954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55年开始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
历史试题内容分析及答案
历史试题内容分析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关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铁犁牛耕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B.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水利工程C. 隋唐时期,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中心D. 宋朝时期,手工业发展迅速,商业繁荣答案:C分析: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标志着农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水利工程,对当地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隋唐时期,江南地区虽然经济有所发展,但全国经济中心仍在北方。
宋朝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确实发展迅速,商业繁荣,因此选项C是错误的。
2.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描述,正确的是:A.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B. 科举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选拔文官C. 科举制度只考察文学才能D. 科举制度在清朝末期被废除答案:B分析: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但并非始于隋朝。
科举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选拔文官,因此选项B是正确的。
科举制度不仅考察文学才能,还包括经学、法律等多个方面。
科举制度在清朝末期被废除,标志着这一制度的终结。
二、材料分析题材料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
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
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
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
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
”材料二:《汉书·高帝纪》记载:“汉王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阳……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功最高。
大王不尊号,无以镇天下。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秦始皇推行的是什么制度?答案:秦始皇推行的是五德终始说。
分析:五德终始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循环论,认为历史是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顺序循环发展的。
秦始皇根据这一理论,认为秦朝取代周朝是水德取代火德,因此推行了一系列与水德相关的制度和规定。
历史材料分析题中国梦
40(25分)中国人的“中国梦”,历经艰辛与坎坷,却从未停止。
这些梦想将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连成一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期)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
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材料二1933年的新年,上海《东方杂志》推出了一个“新年的梦想”特刊,国内各界人士同做一场“中国梦”。
在各色的梦里,20多位教授、作家梦想未来的中国是一个没有阶级压迫的平等社会;有人梦想整个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国共两党共商抗日救国大计;94岁高龄的马相伯梦想:“未来的中国,乃民治的国家,法治的国家。
”……——《一个时代的“新年梦想”》材料三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
——费正清《观察中国》(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运动倡导者的梦想”带来的积极影响。
(4分)作者认为“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
”这一观点是否正确? (2分)简要说明理由。
(2分)(2)据材料二,人们提出了哪些“新年梦想”?(4分)当时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新年梦想”?(4分)(3)材料三中的“两种梦想”,今天正在变为现实。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实现第二个“梦想”所采取的措施。
(4分)(4)中国人的梦想,生生不息、永无止境。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你拥有怎样的“中国梦”?(5分)40“中国梦”,折射出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主线,描绘了近现代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的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百年坎坷寻梦”材料一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
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
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把我们国家的自由恢复起来,就要集合自由成一个很坚固的团体,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
历史材料分析题复习
历史材料分析题复习1、材料:“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1)这首诗的前两句指事件?答:汉武帝还击匈奴。
(2)这首诗的后两句指什么事件?当时的西汉皇帝是谁?答:昭君出塞;汉元帝。
(3)试列举出两汉时期抗击匈奴的著名将领。
答:卫青、霍去病、窦固、窦宪。
(4)作者对这一事件持什么态度?为什么?答:赞许;因为昭君出塞使边境保持了较长的安定时间,为汉匈两族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奉献。
2、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三据《汉书·张骞传》载,张骞承受出使西域的使命后,与堂邑父等百余人出陇西,途经匈奴,被匈奴捉住,拘留了十几年,强迫他娶匈奴妻子,生儿育女,“然骞持汉节不失(保持汉朝的节操)”。
后来,张骞乘匈奴不备,率众脱逃,辗转到达大月氏。
从大月氏回来,张骞见北道危险,改走南道,不料又被匈奴捉住,拘留了一年多,直到单于病死,匈奴贵族为争夺统治权发生内乱,他才带着匈奴妻子与堂邑父一起逃回汉朝,历尽了千辛万苦。
这时已是公元前126年了。
(1)张骞第一次通西域的时间是哪年?通西域的目的是什么?答:公元前138年,结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2)材料三中的内容反映了这次出使遇到了什么困难?请你列举出此行遇到的困难险阻还有哪些?答:两次被匈奴人扣押。
要经过荒无人烟的沙漠、戈壁,自然条件险恶。
(3)这次出使西域有没有到达预期的目的,有何意义?答:没有到达预期的目的,因为大月氏西迁已久,安定,不愿与汉朝一起进攻匈奴。
这次虽然没有到达预期的目的,但是张骞理解了西域的情况,反映了西域各族希望同汉王朝往(4)张骞通西域后,中国同西方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开通。
其道路是(A)A、长安---河西走廊---今---西亚---欧洲B、长安---今---河西走廊---西亚---欧洲C、长安---今---西亚---河西走廊---欧洲D、长安---河西走廊---今---欧洲---西亚(5)丝绸之路开拓有什么历史意义?答:“丝绸之路”的开拓,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材料分析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材料分析题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辛亥革命,则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
这个革命,按其社会性质说来,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
这个革命,现在还未完成,还须付与很大的气力,这是因为这个革命的敌人—直到现在,还是非常强大的缘故。
孙中山先生说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就是指的这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材料2: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五十年来,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
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材料3:现阶段的中国革命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革命呢?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还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呢?显然地,不是后者,而是前者。
……现时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己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结合材料1和材料2说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有伟大的意义:第一,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
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第二,辛亥革命确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制定了具有资产阶级临时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给予封建主义以沉重的打击,使人民的思想得到一次大解放。
第三,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
由于清政府已经是“洋人朝廷”,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辛亥革命在实质上具有反帝的性质。
中国近代史材料分析题
上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星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回答问题:(1)材料中所提的“解体”是指什么?答:“解体”是指中国封建制度的解体。
(2)分析西方列强入侵给近代中国政治、经济产生的重大影响。
答:西方列强入侵,使中国社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政治上,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侵犯,独立的中国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
经济上,中国的自然经济受到冲击,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封建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中国。
(3)驳斥“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谬论。
答:第一,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
第二,鸦片战争的后果是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鸦片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第三,尽管鸦片战争在客观上加速了中国社会内部变革,促使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但正如毛泽东指出:这种“新变化,只是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来说发生的变化的一个方面。
还有和这个变化同时存在而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
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总而言之,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并没有给中国带来近代文明,反而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①割让香港;②赔款二千一百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商埠,英国有权在上述口岸派驻领事;④英国货物进出口关税须经两国协定;⑤取消清政府的公行制度,两国商人实行自由贸易。
1843年中英又签订了《五口通商章程》与《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条款,条款规定: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与片面最惠国待遇。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材料分析题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材料分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①这句话是谁说的?他生活在什么时期?孟子战国时期②他属于当时的哪一个学派?此话反映了他的一种主张?儒家学派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③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也要遵循这一原则,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2.阅读下列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请回答:①材料中讲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哪一项措施?这项措施是谁提出来的?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②材料中的“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哪家的学说?为推行这家学说,汉武帝还设立了什么机构?答:儒家;太学③汉武帝采取这项措施的目的是什么?秦始皇在这个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答:加强中央集权;焚书坑儒3.阅读下列材料:“……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剖开)破腹背,抽割积聚(肿块)。
若在肠胃,则截湔(洗涤)洗,除去疾秽(病变污秽的部位),既而缝合,傅(敷)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
”请回答:①材料中提到的是我国古代医学史的哪一项科技成就?这项科技成就是由什么朝代的谁发明的?答:麻沸散;东汉、华佗。
②这个人在历史上还有什么贡献?答:编了一套医学体操“五禽戏”。
③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医学家是谁?他有什么成就?被后人尊称为什么?答: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医圣。
5.阅读下列材料集书法之大成,其字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请回答:①材料中反映的是何时谁的艺术成就?答:东晋,王羲之②他的代表作是什么?有何美誉?答:《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③后人尊称他为什么?答:书圣6.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公元前651年,各路诸侯在葵丘会盟,共推春秋霸主,周天子派人参加,以此为标志,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产生。
①春秋第一位霸主是谁?答:齐桓公②他在争霸过程中任用谁为相?答:管仲③他在争霸过程中以什么为号召?答:尊王攘夷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历史中考材料分析题精选3八年级上中国史部分
历史中考材料分析题精选3八年级上中国史部分在八年级上学期的中国历史中,材料分析题是历史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的重大事件和人物,提高历史素养。
本文将选取三道历史中考材料分析题,进行详细解析。
1. 材料一:《史记·大宛列传》《大宛列传》中记载了汉代使者张骞出使大宛的经历。
大宛是指西汉时期的中亚地区,它的位置对中国的丝绸之路起到了重要的中转作用。
张骞凭借对大宛的了解和外交手段,成功打开了中亚的贸易通道,并使中华文化向西方传播。
分析:这段历史材料主要描述了张骞出使大宛的情况。
从中可以看出,张骞是一位勇敢、智慧且具有外交手腕的使者,他的出使打开了中亚的贸易通道,对于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材料二:《三国演义》第一回《桃园结义》《桃园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关键章节之一,描述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位义兄弟在桃园结义的情景。
这一起义表示了他们的忠义精神,奠定了日后三国鼎立的基础。
分析:这一历史材料通过一场桃园结义的场景,展现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位勇猛而忠诚的义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
他们在困难时期相互支持,最终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结义,这种忠义精神为后来的三国鼎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3. 材料三:《资治通鉴·唐纪》《唐纪》是《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唐朝历史的章节,它详细记录了唐朝的兴衰史。
这部历史著作对于了解唐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分析:《资治通鉴·唐纪》是一部权威的历史著作,通过对唐朝历史的全面记录,我们能够了解到唐朝的兴盛和衰落,以及唐朝各个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这对于研究和了解中国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对以上三个历史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历史中考材料分析题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历史材料,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具体情况,更能够深入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因此,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认真分析和理解,以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材料分析题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材料分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礼记》①这段古文讲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原始社会(或尧、瞬、禹时期的情况)②文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什么史实?尧、瞬、禹的“禅让制”2、材料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材料二: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①“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孔子②“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战国时期,又是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有了这种可持续的发展观,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孟子③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指出要使天下都富起来,丢掉贫穷,要使天下太平,丢掉混乱,应该互爱互利、相互帮助(兼爱)?墨子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材料二:“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籽等。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①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什么样的生活?过群居生活②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意义?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了。
人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还用火照明、防寒。
火的使用,增强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七年级下册部编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材历史料分析综合题1.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表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二:2018年8月19日,西藏山南市特殊教育学校,十一世班禅与学生交流。
材料三:歌曲《爱我中华》中唱到:“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这首歌抒发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团结、友爱的感情。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对于少数民族的态度。
请举一例在他统治时期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
(2)材料二中的宗教领袖“班禅额尔德尼”封号在历史上是清朝哪个皇帝册封的?这一措施加强了对哪一地区的管辖?(3)材料三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华名族的历史是各名族共同缔造的,请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形成于元朝的一个新的少数民族的名称?(4)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统一政权是什么?(5)综上所述,你认为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怎样的联系。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发展。
中国的航海家除了使用指南之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
当时,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
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1)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图一所示司南与图二所示陶俑所持罗盘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分析材料一中发明的历史意义。
(3)宋代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高峰,请另举一例说明。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4)综合以上探究,概括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文以载道,诗以言志。
古代的知识分子往往用诗歌的形式,来抒发他们对历史、政治的一些感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唐诗]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1)材料中的“河"是谁在位时开凿的?从材料一看,这条河发挥了什么作用?材料二: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中国近代史材料分析题
中国近代史材料分析题.尤其是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更是加重了中国的苦难。
首先,割让香港和赔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使中国的财政状况更加恶化。
其次,开放五处商埠和取消公行制度等条款,使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利益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最为严重的是,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使中国法律制度和司法独立受到了严重损害,中国的国家尊严和民族尊严遭到了严重践踏。
总之,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使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政治上,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
经济上,列强向中国倾销产品,导致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进入半封建社会。
尽管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依旧保持着,并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相结合,构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社会矛盾上,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了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根据___的分析,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依旧保持着,并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显然的优势。
封建剥削制度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相结合,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构成帝国主义统治和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主要支柱,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内在原因。
关于近年以来时常讨论的“瓜分中国”一事,虽然中国的武备虚弱、财源枯竭、政象纷乱,看似是千载难得的实行瓜分的时机,但实际上,英国不愿意法国进据云南,日本不愿占领福建,各国对于英国垄断长江也认为势难坐视,美国更早已决定反对一切瓜分之举。
俄国方面如果能够独占满洲而不加阻扰,则可以对其他国家瓜分中国的行为视而不见。
因此,急欲促成瓜分中国的行为实际上没有任何益处。
《中国近代史纲要》材料分析复习题汇总[1]
就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
2、近代资本-帝国主义的对华资本主义输出与今日中国积极引进外资有什么不同?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的对华资本输出与今日中国重视引进外资有根本的不同。
第一、 本质不同。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丧失主权的前
材料2中的“新纪元”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这个潮流”指新文化
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正是由于资本-帝国主义和它所支持的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
国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而绝不
是什么侵华有功。某些国外势力利用宣传宗教和西学的名义,为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制造舆
论,他们大肆宣传“种族优劣论”,攻击污蔑中国人是愚昧落后的“劣等民族”,应该接
处致力于保持前资本主义时期的一切剥削形式,主要是封建地主剥削和高利贷剥削,
并使之永久化。由于中国农村收到封建剥削制度的束缚,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陷
入停顿状态,无力为工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商业粮食、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场及
资金,从而成为中国工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第四、 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主要通过他们在中国的代理人即中国的反
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一此回事者,富国之四经,治国之大本也..维深望于中堂有以玉成其至
已。
——摘自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2:..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二途,入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革命
者志在扑满而兴叹,保皇者志在扶满而臣清,事理相反,北道而驰,相互冲突,互相水火,非
动统治集团来实行间接统治。国际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国执政的军阀互相勾结,前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历史影响、意义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历史影响、意义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1.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成长,助推中华民族的兴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思想家。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加之著名门人的不断出现,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两座文化高峰”之一。
——整理自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隋唐科举彻底打破了六朝以来“平流进取,坐至公卿”的不合理现象。
……这种完全用考试的方法取代过去察举推荐的科举制度,成为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主要渠道。
…为了给应试者提供学习的条件,京师建立了在国子监指导下的学校系统。
几千名学者和学生从各道进入长安,京师到处举办经史的讲习。
教育领域的这种活跃气氛必然导致经学解释上的各种矛盾,结果,唐太宗不得不下令编撰正统的经籍注疏,为唐代的儒家经典教育奠定了基础。
——据《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科举制度研究》等资料整理材料三康熙朝以来,华夷之限的界限逐渐模糊,真正意义的大一统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华夷之别,逐渐为中外之别所替代。
对此,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康熙带着他的民族扑向了先进的汉文化;而汉民族则最终接受了明清燕革的现实,将康熙视为了真命天子。
②与西方政治势力和文化接触后,刺激了清王朝的边界概念的形成。
(清帝国)开始加强了自我认同的意识,近代民族国家的意识逐渐产生。
——据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邹逸麟《论清一代关于疆土版图观念的嬗变》等整理(1)阅读材料一概述儒学在先秦成为“文化高峰”的原因,并指出儒学与当时另一座文化高峰在恢复社会秩序构想上有何不同。
(2)结合所学分析“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制度的“不合理”之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况科举制对当时文化教育事业产生的积极影响。
(3)阅读材料三并联系所学,您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阐述“康熙带着他的民族扑向了先进的汉文化”产生的积极影响。
中考中国古代史材料分析题集锦
中考中国古代史材料分析题集锦古代史材料分析是中考历史考试中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分析古代史材料能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后含义,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
下面将为大家整理一些中考中国古代史材料分析题的集锦,并通过分析这些材料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题目一:请根据下面的古文材料,简要概括唐代的科举制度。
答案:《唐故陇西太守吴均文集》提到:“用人何异上下,百川何啻河海。
”唐代的科举制度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科举制度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不分贵贱世族,使得社会上层和下层人士有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科举考试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严格的考核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这种制度不仅有利于选拔人才,也有利于社会发展。
题目二:请根据下面的历史材料,分析明朝宦官的地位和影响。
答案:《明故宦官保宁王文献》中提到:“宦官虽奴仆之身,岂细小琐碎之人哉?”明朝时期的宦官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在皇帝身边担任亲近的侍从和顾问,具有很高的权力。
宦官们通过掌握朝廷机密和与皇帝建立密切的关系,影响和干涉朝政,有时甚至能够左右皇帝的决策。
但是,宦官权力的滥用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导致明朝末年政治的腐败和衰弱。
题目三:请根据下面的历史材料,分析清朝闭关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答案:《清世祖文正公奏议》中提到:“夫夷昔者先王以为东隅地势之险,北有大河之固,自谓厚而无敌,岂知弃却之后,不可复得已?”清朝闭关政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清朝面临着内忧外患,需要保持国内稳定和自身实力的恢复。
闭关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控制了对外交往,以保持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然而,这一政策也使得中国错失了与外界接触和学习的机会,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通过对这些中考古代史材料分析题的解答,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材料分析题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古文或历史材料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对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掌握历史材料分析的技巧,对于中考历史考试非常重要,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对大家的中考备考有所帮助。
中国近现代史材料分析题(附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材料分析题(附答案)第一篇:中国近现代史材料分析题(附答案)中国近现代史材料分析题(附答案)一、问答题 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李鸿章指责清朝的一些官僚说)“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
无事则嗤外国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
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
” ——《筹办夷务始末• 同治朝》材料二清湖南巡抚王文韶说:“夫四民(士、农、工、商)之中,农居大半,各职其业,治安之本,不外乎此,……机器渐行,则失业者渐众,……”——《洋务运动》材料三(清朝大学士倭仁说)“天下之大,不患无才。
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神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
数年之后,不尽趋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
”——《筹办夷务始末• 同治朝》回答:(1)根据有关材料概述洋务运动对外近代技术的态度。
你如何评价这种态度?(4分)(2)根据有关材料指出顽固派反对洋务活动的理由?(4分)并进一步分析其社会历史根源。
(4分)2.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
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
……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
……加以贿赂昏行,**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
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高中历史材料题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材料题试题及答案一、材料分析题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问题:1. 材料一中的“秦王”指的是谁?请简述其统一六国的背景和意义。
2. 秦朝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二、材料分析题材料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问题:1. 材料二中的诗句出自哪位诗人之手?请简述其文学成就。
2. 该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是什么?三、材料分析题材料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问题:1.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2.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四、材料分析题材料四:“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问题:1. 五四运动的起因是什么?2. 五四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答案一、1. 材料一中的“秦王”指的是秦始皇。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背景是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秦国通过商鞅变法逐渐强大,最终在秦始皇的领导下完成了对六国的统一。
这一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为后世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2. 秦朝统一六国后,采取了设置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等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
二、1. 材料二中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岑参之手。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作以描写边塞风光和抒发壮志豪情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2. 该诗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1.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在于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在中国社会中传播开来。
2.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诸多变化,包括政治制度的变革、社会思想的解放、民族工业的发展等,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四、1. 五四运动的起因是1919年巴黎和会上,列强无视中国的主权,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激起了广大民众的强烈不满和抗议。
历史中考材料分析题精选(3)八年级上(中国史部分)
历史典型题目精选(中国史部分)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清政府派李鸿章到日本马关,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举行谈判。
日本诱逼李鸿章在早已拟定的条约文本上签字,蛮横地表示“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
”日本限定必须在一个月内办理割让台湾的手续,李鸿章请求放宽期限,说:“台湾已是贵国口中之物,何必着急。
”伊藤博文回答:“还没有咽下去,饿得厉害!”经过二十多天的谈判,日本下了最后通牒,限四天内答复,否则北京必不可保。
清政府被迫全部接受了日方提出的条件。
请回答:(1)材料反映的是我国近代史上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签订的情况?该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是什么?(2)近代以来,台湾与祖国大陆经历了两次分离,这两次分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3)材料反映了旧中国怎样的外交历史?你有何感想?2、【追溯历史屈辱岁月】(1)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战争。
请问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真正意图是什么?(2) 鸦片战争前、英国资产阶级代表向英政府提议:“只要我们对中国的商业活动处在受限制的状态中,就必然大受损害。
政府要采取各式各样的办法、清除障碍,达到我们的目标。
”请分析当时英国正常的商业活动为什么会在中国受到限制?(3) 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清朝一些官员称其为《万年和约》,幻想这个和约可保万年和平、但历史无情地击碎了这一梦想。
请列举两个史实加以说明。
例:1860年。
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材料二 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末,是中国清代的鼎盛时期,史称“乾隆盛世”。
那个时期,中国的工业产量居世界前列。
但正是在这个时候,欧洲诸国先后开始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后来居上。
而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对这一历史性大变革却茫然无知,仍沉迷于盲目自大之中,视西方科学技术为“奇迹淫巧”。
“康乾盛世”之后的100多年,中国的发展大大落后了,国际地位急剧衰落,沦为半殖民地,备受外强欺侮。
历史试题内容分析及答案
历史试题内容分析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B. 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C. 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D. 唐朝废除科举制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A项,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正确;B项,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正确;C项,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正确;D项,唐朝并未废除科举制,而是在隋朝时期确立的,故D项错误。
2.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是:A.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B. 资本主义萌芽C. 封建社会经济的衰落D. 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A项正确。
B项,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清时期有所发展,但不是主要特点;C项,封建社会经济的衰落在明清时期并未完全出现;D项,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是明清时期经济的一个方面,但不是主要特点。
二、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材料二:《汉书·地理志》记载:“郡国并行,诸侯王有其国,县有其民。
”问题:(1)根据材料一,说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朝郡国并行制的影响。
答案:(1)根据材料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实行郡县制,中央直接控制地方,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2)根据材料二,汉朝郡国并行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诸侯王拥有一定的自治权,有利于地方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诸侯王权力过大,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威胁中央集权。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1)问,根据材料一,可以得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实行郡县制,中央直接控制地方。
第(2)问,根据材料二,可以分析出汉朝郡国并行制的影响,包括诸侯王拥有一定的自治权,有利于地方的稳定和发展,但同时也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威胁中央集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 学的伟大精神。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忧国忧民、不屈不挠、
乐于奉献、爱国主义。
5.材料一:“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 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 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 材料二: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 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材料三:根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调查报告:无辜 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被集体杀害, 总共有30多万人丧生。
(3)材料三控诉的是日本法西斯制造的什 么事件?(1分)
南京大屠杀
(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针对当今某些 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抹杀这一人间惨剧真相的事 实,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1分) 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正视历史、以史为 鉴;牢记历史,珍爱和平;面向未来、加强 合作;谋求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9.走近新时代(12分) 材料一 1979年1月1日,美国《时代》周刊封 面出现了一位中国老人的画像(如图④所示), 其标题为“邓小平,中国新时代 的形象”。
材料二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政 府过多的干预着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 活动,导致企业活力不够,效率不高, 缺乏竞争力。因此“松绑”成为了二 十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国有企业改 革的最强音。
事 革 命 件 意 义 ① 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它开辟了新的革命道路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遵义会议 ② “一五”计划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③
建 ④ 标志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设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⑤ 中共八大 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3)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 交政策。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 时,首次提出了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什么原 则?这原则后来成为许多国家处理国与国之间 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我国于何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分)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我国经济有何影响 (2分) 2001年 有利于我国引进国外先进 的科学技术和资金,加速 我国的经济建设
(2)结合上述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民 族复兴发展道路的选择上进行过哪两次成功的 实践探索?(4分)
三大改造;(2分)改革开放。(2分)
材料三 :【党的政策温暖我心】(未来中国) 不仅要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动政治体制改 革……我们党和政府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 而有尊严;让人民感到安全有保障;让社会实现 公平正义;让每个人对未来有信心 ——2010年9月温家宝接受记者专访谈 (3)1979年,中国农民是怎样“以特有的首创 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1分)
⑶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以邓小平为 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是在什么会议上形 成的?这次会议确立的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 什么?为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他又提出什么 构想?(3分)
1、十一届三中全会 3、一国两制
2、经济建设
3、《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 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 材料一 “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 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 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 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 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 益而积极奋斗。”——1953年1月1日社论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 “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1分)党和政府为实 现“最高利益”所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1分) 全国人民“积极奋斗”取得了哪些成果?(2分)
实现国家工业化 “一五”计划
长春一汽
武汉长江大桥
东北工业基地建成
材料二 “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 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 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 魂。”—1958年6月21日社论 材料三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 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经济建设中存 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分)
问题:
高速度(急于求成)、 浮夸风、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任答一点给2分)。
材料四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 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 变。”“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是闭关自 守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广泛 采用世界各国的技术专长,把世界上主要的先 进技术集中起来。”——1979年1月1日社论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问题:(1)根据材料一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新时代”始于我 党的哪次会议?邓小平入选《时代》周刊封面 人物的原因是什么?(4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1分) 邓小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 的总设计师(1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 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有企业 的“松绑”是怎样进行的?(4分)
遵义会议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 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 折点。(3分)
材料二:【党的探索亘古未有】 20世纪50年代中国 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开始了 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 程。......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 不仅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已经建立,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 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中国农 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 一一中央电视台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1)材料一叙述的“夺我东三省”局面发生 在哪次事变后?(1分)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 侵略,蒋介石采取了什么政策?(1分)
九一八事变
不抵抗政策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1分) 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中国共产党提出 了什么样的抗日主张?(1分)大敌当前,中国 共产党奔赴抗日前线,写出抗日战争中中国军 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名称。(1分) 七七事变 百团大战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 全民族抗战。
邓小平理论; 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完成; 2009年三峡大坝工程全面完工;
10.材料解析题:(9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日本19世纪中叶开始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 家的侵略威胁时,能够以这些国家为榜样,顺利地实现 了本国的社会变革,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世界史·近代史稿》 材料二 “洋务运动不过剪断了一些树叶,辛亥革命则 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 还是可以萌发的。”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6、(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 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 知识的窗口……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 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 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政策”首先在哪 两个省份实行?(4分)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们十 分兴奋的心情”因何产生的?(2分)指出“战 略转变”前后,党的工作重心分别是什么?(2 分) 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行改革 开放)(2分)。
阶级斗争 经济建设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 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2分)
认识: 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 坚持改革开放; 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任答两点给2分)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和当前时政, 说说我们党和政府为了中国人活得幸福采取了 哪些措施?(2分)
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取消农业税;农村合作医 疗;对农村中小学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中小 学生营养餐等等(言之有理,至少写出两项方 可得2分)(2分)
8.材料一:中国外交结束了近代百年屈辱的历史, 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道路,这一过程充满 艰辛,相继取得了丰硕成果,赢得了当今世界各 国的尊重。 材料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 求。……世界贸易组织也需要中国,没有中国的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不完整的,不能真正体现 世界性。——华师版八年级历史下
中考中国历史材料解析练习题
1、观察以下图示: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成果与实践:
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孙中山
中国人民醒过来 中国人民站起来 中国人民富起来
辛亥革命
请回答:(1)“三民主义”的提出者是谁?在这 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哪场革命?(2分)
(2)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重 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补全表格(5分) 中共十五大
7、201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90周年。90年来,中 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 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 凯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党的历程刻骨铭心】
(1)请说出与图一、图二相对应的重大历史 事件,并谈谈其重大历史地位或影响。(5分) 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 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2分)
4、材料一:
前期:北京 后期:上海 无产阶级 (工人) (1)材料一是五四运动中的一个画面。请写出 五四运动前期和后期的两个中心城市。(2分) 写出五四运动后期的主力军。(1分)
材料二: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 义的事件。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 命之后,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是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 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材料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指的是哪 一年?(1分)
2、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被认为是20世纪中 国三大伟人,在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都作出 了巨大贡献,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