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史复习

邸报——和奏折一起构成了中华帝国的政治沟通系统

1.含义:邸报的最早出现时宋代的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

报。它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了出来,成为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

性质上与近代意义上的报纸较为相似,但决不可以现代的报刊观念

比附之。

2.内容: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官僚的章奏、军事情报、刑

罚等。

3.目的:政令畅通,举国听“一”

4.邸报的历史沿革:小报关键词:民间翻版非法第一种含义是和“邸报”

相对应的概念,指的是在宋朝出现的一种多登载“或是朝报未报之事,或是官员陈乞未曾施行之事”等内容的所谓的“非法”的私人报纸。第二种含义是指内容多为休闲、消遣性、传闻类而少有或没有政治类新闻的报纸,“小报性质,笼统言之,无非描写社会间有趣味之事件,以供各级人士之消遣。”

小报是“以趣味为中心”,“不谈政治,所谓国家大事,概不与闻。所载的不过是街谈巷议,轶事秘闻。” 第三种含义是从版面大小来界定小报。戈公振:小报“以其篇幅小故名”。

传教士报刊——媒介即知识:现代报刊与古老帝国的相遇

1.出现的背景:①帝制中国的“天下体系”②儒家独尊:一元的知识、思想和信仰

③“天朝上国”的地理、文化想象

2.内容上的演变

①《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的问世

宣传内容:“以阐发基督教教义为根本要务”,因此,内容首为宗教,占绝大篇幅。“最大是神理,其次人道”,对伦理道德的宣扬;世界各国情况的介绍。

地位:第一个中文近代报刊、雕版印刷、月刊

传播方法:中国本土化策略,附会儒学和采用中国书本式

②《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

创办人:郭士立

出现的背景:鸦片走私常态化;驻地惯例被打破;打开中国大门成为共识

宗旨: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消除他们那种高傲和

排外观念。表明我们并非蛮夷。

内容:《新闻纸略论》中文报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③《遐迩贯珍》

内容:它首次把中国的邸报与西洋的日报做了区分

④《中外新报》—《上海新报》—《中国教会新报》

简介:在宁波出现了《中外新报》,成就了中国新闻史和新闻思想史上的一个开

天辟地之举:在报名中嵌上一个“新”字,从此不与邸报混淆。

从《中国教会新报》易名到《万国公报》 tips:《万国公报》的1883停刊与1889复刊.

《万国公报》的影响:1907年,随着林乐知去世,《万国公报》也不久停刊。原因:传教士论政声音的缩小。

申报—中国近代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上海中文商业性报纸

创办人:1872年4月30日,《申报》创刊,创办人是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

特征:①传播者是民间②传播内容广泛③面向一般民众④利义兼顾

改革:①重视言论②注重刊载文艺作品(1872年的瀛寰琐记)③突破当时“只重文

章不重社会新闻”的报业理念,开始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揭露普通百姓所受的压

制与痛苦。④与上海新报商业经营竞争的价格战⑤中国第一个石印时事画报《点石

斋画报》

对中国新闻史的影响:它的创刊,打破了1861年创刊的《上海新报》独家经营的格局。出版过《申报月刊》、《申报年鉴》,兴办过补习学校,流通图书馆等多种社会公益

事业,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由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和广告四要素组成的我

国近代报纸模式,开始形成,这是《申报》在我国报纸业务发展史上有意义的贡献。

三足鼎立:《字林沪报》和《新闻报》的出版,“申、新、沪”三报鼎立局面的出现

新闻报:1893年,无偏无党的风格,以经济新闻取胜,运用东借西还的资金周转

方式,直接收听外国电讯,赢得新闻出版时间。

政治性报刊—作为政治的历史变量和报刊

兴起背景:内因:政治参与与政治控制之间的内在紧张外因:甲午战争失利的刺激

传统:政治家办报传统;报刊政论传统

代表人物:王韬与《循环日报》

办报目的:日报立言,义切遵王

报刊观念:通过“强中”、“攘外”的报刊功能设计,构筑了内外沟通的双向传播思想。

新闻思想:①鼓吹国人办报,中国自行办报,在各省市办报,办西文报②重视报刊政治。立言议政,舆论监督。③致力于改革文风

《循环日报》宣传内容: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发展中国资本主义的主张,对国内外时

政大事进行论述。

影响:①王韬的报刊实践提升了近代报纸、报人的社会政治地位。此前,社会的普遍

心理“认为报纸为朝报之变相,发行报纸为卖朝报一类”,只有“江浙无赖文人,以

报馆为末路”,报社之主笔访员,“不仅官场仇视之,即社会亦以搬弄是非轻薄之”。梁启超在检讨甲午之前报界“发达之迟缓无力”原因时,其中一点即是“由于主笔时

事等员之位置,不为世所重,高才之辈莫肯俯就”。但从王韬开始,他中国知识分子

新的事业模式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从梁启超、汪康年开始,不只是举人办报,而且进士办报、翰林办报也是稀松平常,“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

光炳然”。②王韬开风气之先将办报的宗旨从盈利赚钱拓展到开通民智,把报纸的功能从单纯提供新闻消息拓展到议事论政,后来的知识界则强化了这种趋势,“立言”

即发挥报刊喉舌的作用后来得到发扬光大。

康有为

1895年,《万国公报》的创办,同年改名为《中外纪闻》

康有为的报刊活动及其观念:设报达聪的报刊思想:中国百弊,皆由蔽隔,解蔽之方,莫良于是。

梁启超

报刊观念:“去塞求通”的报刊功能观。关于报人地位的认识,提出政治家办报。报

馆有两大天职:监督政府、向导国民。

《时务报》是一份始终坚持以“变法自强”为宗旨,在组织上又不隶属于任何政治派

别的民办政论报刊。

梁启超在日本:清议报、《新民丛报》

孙中山和《民报》

《民报》之创刊:①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创刊,是这一时期革命派报刊进入

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志。②1905年11月26日,《民报》在日本东京创刊,是

一份大型时事性政论月刊。③孙中山亲自撰写的该报《发刊辞》中,第一次将其革命

主张概括为“三民主义”。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宣传以创立民国为中心

的民权主义。宣传以土地国有、平均地权为中心的民生主义。

目的:“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主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

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论,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革命派的报刊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