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2.中医学理论形成于先秦两汉时期,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长期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的积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古代哲学理论的影响。发展: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物学、方剂学

3.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运动规律,并用以解释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哲学理论。

阴阳的特性: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及属性的规定性

4.五行:是对金、木、水、火、土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具有肃杀、收敛、清洁等作用

木:木曰曲直,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作用

水:水曰润下,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等作用

火:火曰炎上,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土:土爰稼穑(se),具有生化、承载、收纳等作用

5.五行相生的关系:是指金、木、水、火、土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关系:是指。。。。。。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6.五行相生理论治疗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方法:滋水涵木法

五行相克理论治疗原则:抑强,扶弱。方法:抑木扶土法

7.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及相通应的自然界事物和现象。

8.肝主疏泄:是指肝气疏通调畅全身气机的功能。表现:调畅精神情志,维持气血运行,促进脾胃消化吸收与输布,协助水液代谢,调节生殖机能。

9.五脏的生理功能:化生和储藏精气

六腑的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10.心:主血脉、主藏神

肺:主宣发肃降、主气、助心行血、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

脾:主运化、主升、主统血

肝:主疏泄、主藏血

肾: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

11.奇恒之腑:是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合称

12.气的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营养作用

13.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5.精与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互相

转化的关系,二者都来源于水谷,均经过有关

脏腑的一系列生理活动而生成,故称为“精血

同源”

16.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系统组

成: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以及从

十二经脉分出的十二经别。

17.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手三阴

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

走头,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

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上胸,交手三

阴经。

18.十二经脉在头面部分布特点:手足阳

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

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

顶、枕项部,足阙阴经从颅内止于头顶部。

19.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特点:足三

阴与足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阳与

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阴、

足少阳与足阙阴经分布在腋、胁、侧腹部(侧)。

20.经络的生理功能:联络组织器官,沟

通表里上下;通行气血阴阳;感应与传递信息;

调节机能活动。

21.奇经八脉的功能:加强十二经脉的联

络与沟通;调节十二经脉中的气血与阴阳;参

与女性的特殊生理活动。

22.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

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

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

有特性。

23.体质的构成要素: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生理功能的差异性;心理特征的差异性

24.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热六

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淫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环境性,

相兼性,转化性

25.饮食致病的类型:饮食不节,饮食不

洁,饮食偏嗜

26.湿邪的性质:以重浊、黏滞、趋下为

基本特征。

湿邪致病特点:易于损伤阳气,易于阻遏

气机,易于侵袭阴位,病程缠绵难愈,多见头

身肢体困重,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黏滞

不爽。

27.七情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

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

气乱。

28.过劳致病: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

劳过度。

29.痰饮致病特点:易阻气机,壅塞经络

气血;易扰心神;症状复杂,变化多端;病势

缠绵,病程较长。

30.发病的基本原理:正气不足是疾病发

生的内在根据;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31.发病形式:感而即发、伏而后发、徐

发、继发、复发

32.基本病机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

气血津液失常,以及“内生五邪”

气机失调的病机:气滞、气逆、气陷、气

闭、气脱。

血液运行失常病机:血瘀、血行迫疾、出血。

33.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虚实病机、虚

实变化

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正胜邪退、邪盛正

衰、正虚邪恋、邪去正虚。

34.常色:人无病时的面色

主色:是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面色,也称

正色或本色

客色:是指随生活环境以及劳作等因素而

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

35.青色:主惊风、寒证、痛证、瘀血

赤色:主热证

黄色:主虚证、湿证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黑色:主肾虚、寒证、瘀血、水饮

36.常见病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

虚脉、实脉、滑脉、涩脉、洪脉、细脉、濡脉、

弦脉、紧脉、缓脉、结脉、代脉、促脉

37.辨证: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将

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进行

分析、综合,对疾病当前的病理本质做出判断,

并概括为具体证名的诊断过程。

38.八纲辨证:是指在掌握四诊收集的资

料基础上,根据病位的深浅、疾病性质的寒热、

正邪斗争的盛衰、疾病类别的阴阳等,运用八

钢理论进行分析的辨证方法。

39.表里出入:表邪入里。说明病势加重;

里邪出表。说明邪气渐退、病势减轻。

40.正治:是指治疗用药的性质、作用趋

向逆病证表象而治的一种常用治则

41、反治:是指所用药物的性质,作用趋

向顺从病证的某些表象而治的一种治则。常用

反治法: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

因通用

42.治疗疾病时,要根据病人、时令、地

理等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疾病的

发生和发展变化是由多方面因素所决定的,人

的年龄、性别、体质,时令气候变化,以及地

理环境差异等,对病变都有一定影响。因此临

床治疗时,除应掌握治疗疾病的一般规律外,

还应知常达变,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做到区别

对待,灵活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