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摘要]本文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性进行分析,提出执政的共产党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克服生产力高速发展对社会关系产生的冲击。从社会主义改革的角度,把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归结为改革的实践,根据史料对苏联国际和国内形势进行客观还原,把“斯大林式”的苏联社会主义和之前以及之后的各种社会主义模式之间的转换作为改革研究的对象。根据改革对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对苏联共产党在执政的各个时期内,制定和执行的几个主要政策进行分析,从正反两个方面竖立改革的典型。

[关键词]苏联社会主义历史经验 基本矛盾改革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

一、概述

20世纪初,苏联共产党推翻了沙皇,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20世纪末,苏联解体,资本主义复辟。7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性飞跃。

要坚持经典的活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发现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发展中也留给我们极为宝贵和丰富的经验教训。

二、理论准备

2.1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和社会主义的“第一阶段”

苏联的建立迫使全世界各个政府都开始着手处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正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哪个资本主义国家不能处理好这个问题,他的人民就不会答应,就要选择社会主义。因此不只是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而是世界的发展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轨道。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有一个“第一阶段”。“在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1社会主义新生时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存。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性在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由资本主义定义了最高需求,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社会生产上相互竞争。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是剧烈的,不论是需求或生产力都以比资本主义更快的速度从低级向高级运动。一方面,社会主义不断地从资本主义吸收先进生产力,如学习先进技术并加以创新。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不断调整自身的生产关系,调整自己的上层建筑。先进的生产力对旧有的生产关系是有破坏力的。它常常造成社会的不稳定,甚至是动荡,更甚至于“颜色”革命。

2.2 社会主义改革

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是不可避免、不可限制的历史潮流。社会主义政权要在高速发展的生产力冲击中存活下来,就只有通过改革来容纳更先进的社会生产力。

世界的变化越来越快,社会制度的先进性体现在改革上。生产力急速提高的社会主义对改革有更迫切的要求;以公有制为基础,既得利益者永远不是主流,对既得利益者的剥夺进行得更彻底,更有利于重建社会生产关系,改革进行得更充分。

在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看来,执政共产党的唯一选择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遵循改革的客观规律,制定合乎本国实际的政策,发展生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三、苏联社会主义是苏共作为执政党探索社会主义的改革实践

3.1 列宁时期,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探索

3.1.1 “直接过渡”实践

1917年“十月革命”后,政权面临反动派的攻击。苏联试着绕过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阶段“直接”通达社会主义社会,称为“直接过渡”。1918年至1920年国内战争期间,发展为战时共产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包括:强制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商品交换和封闭市场;在消费领域实行配给制;工业企业普遍国有化;实行劳动义务制等等。

战时共产主义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保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3.1.2 “新经济政策”实践

战时共产主义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20年的粮食收成只占1913年的50%左右。国内战争结束后,人民对生活的不满情绪在1921年3月中旬引发了喀琅施塔得叛乱。执政危机让列宁认识到在农业国里必须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他提出“无产阶级国家在不改变其本质的情况下,可以容许贸易自由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只是在一定限度内,而且要以国家调节私营商业和私人资本主义为条件。”11921年3月起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包括:实行粮食税制,允许自由贸易和商品交换,允许私人小工业企业发展,实行租让制,把商品原则引入国有企业等等。

1924年列宁逝世,但新经济政策继续得到实行。到1925年,国民经济已基本上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3.2斯大林时期,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形成、确立和僵化

3.2.1 社会主义工业化

斯大林接手的苏联,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20年代正是世界资本主义战后黄金时代,资本主义实力强大,苏联仍处在孤立包围之中。“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着手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件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来实行国家。”1925年12月,联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战略方针。

1932年,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加到70%,苏联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为“二战”期间打败德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3.2.2 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

工业的迅速发展,加剧了工业同落后的农业之间的矛盾。1927年底和1928年初,苏联出现“粮食收购危机”。1927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分析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由于分散和不能采用现代化技术而滞后的状况,制定了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农业集体化包括:在很短的时期内,通过行政命令,将农民使用的土地集中起来,组成劳动组合式集体农庄;国家通过组织机器拖拉机站,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派工人下乡,向农村增派管理干部,提高农民文化与技术水平,加强对农庄的领导。

1 913

1

928

1

940

谷物播种面积(万公顷)

1

0460

9

220

1

1050

谷物产量(万吨)

8

603

7

280

9

564

谷物单产(公担/公顷)

8

.2

7

.9

8

.6

谷物收购量(万吨)

8

.2

7

.9

8

.6

谷物收购量(万吨)

1

670

1

080

3

6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