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脑梗塞治疗新进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8小时达到高峰(2分);24小时达到高峰(6分);病情数变(6 分);发病即达高峰(8分)。
2)肢体:两手握固或口噤不开(3分);肢体抽动(5分);肢体拘急或 颈项强急(7分)。
3)舌体:舌体颤动(5
7分)。
4)目珠:目珠游动或目偏不瞬(3分);正常(0分)。
5)脉弦:是(3分);否(0分)。
消化道出血—脑梗死 不通
急性期—谨慎调控血压
中医病机学说
2.痰邪说—内皮损伤—肥胖、脂质代谢紊乱 3.风火说—炎症反应(感染) 4.毒邪说—痰毒、瘀毒、湿毒(化学毒性,
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等)等。
中医病类诊断
1.病因学角度
真中 类中
2.按病程
先兆 急性期 恢复期 后遗症期
3.阴阳属性
现一侧肢体活动不灵、失语等。症状逐渐加重, 于数日内达高峰,意识清楚,或轻度短暂障碍。
20
1.颈内动脉闭塞 病侧视觉障碍和对侧肢体瘫痪 、感觉障碍及同向偏盲(三偏征)。主侧半球受累 尚可出现失语,可有昏迷。
21
2.大脑中动脉闭塞 主干闭塞则表现为对侧三偏征 群。主侧半球主干闭塞可有失语。重者可产生意识 障碍。
中医病名演化及确立
由于影像学的发展及对中风内涵的认识,确 立完善了类中风的概念
经典中风—五大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 偏身麻木,口舌歪斜。(前循环)
类中风—风眩、风痹、风痴、风搐、视岐、行走不稳 等。(后循环)
中医病名演化及确立
1981年中华医学会脑血管病专题学术会议称脑血管病为 “脑卒中”,正式引用了卒中的概念。
自《内经》至明清相关描述多达43个病名。 (1)从肢体功能表现命名的:偏枯、偏风、瘫缓、瘫
痪、左瘫、右痪等
(2)从病人的意识状态命名:大厥、薄厥、煎厥、风 懿等。“阳气者,大怒则行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 厥” 。 (3)从病势命名:中风、卒中、仆击等。《内经》 “卒中暴死”。 (4)其他命名:中风先兆名曰微风《内经》
阳类证 阴类证
中医病类诊断
4.发病部位
脏腑 中脏腑 浅深 中经络 左右
闭证
阳闭 阴闭
脱证 元气败脱 气阴两脱
左右——左补血,右补气。《丹溪心法》: “在 左属血瘀,血虚;在右属痰、有热并气虚。”
现代研究发现中风气虚证--左侧病变显著高于右侧
中医证候诊断
标准化研究
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 作组起草制定了《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 标准(试行)》——7型
8
中医病因学研究
1.外风论--唐宋之前
1)古人受风凉之后瘫痪认为中风为外风所致(含贝尔氏麻痹) 气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巅高之上,唯风可到”
象
2)受凉(低温)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 感
3)Grau认为近期细菌或病毒感染是脑梗死的一个危险因素
染 因
4)牛文剑认为气温突降、湿度大、风速大均为中风诱因
素
5)牙周炎、牙龈炎、口腔溃疡为中风的危险因素,已写进口腔科教材
2.内风论--唐宋之后
3.外风引动内风论
内风是根本,外风是诱因,已达成共识。
中医病机学说
1、气血说 2、痰邪说 3、风火说 4、毒邪说
中医病机学说
气虚
气 气逆
1.气血说
血虚
血 血瘀
血压低—低灌注/栓子清除率下降 大怒则形气绝—交感、副交感紊乱
风痰火亢证 风火上扰证 痰热腑实证
风痰瘀阻证 痰湿蒙神证 气虚血瘀证
阴虚风动证
中医证候诊断
量化研究(数字医学)
风、火、痰、瘀、虚、气六端:有无 轻中重 中风病证候量化标准—《中风证候辨证标准》
轻度:7~14分为;
中度:15~22分Biblioteka Baidu;
重度:≥23分为。
中医证候诊断
量化研究
风证评分标准
—证候组合开始转向单一化。
中医证候诊断
中风病舌脉规律及预后 舌质—正气—扶正
舌苔—邪气—祛邪
舌质急性期多为黯淡、黯红、苔黄或黄腻为主; 舌质红绛无苔--阴液不足,内风动越--易复中; 脉象弦滑大者--病虽重,预后尚好; 脉沉细、沉缓、结代者--病多危重,预后不良。
【西医临床表现】 病史:高血压、糖尿病、 TIA或中风。 前驱症状:头痛、眩晕、肢体麻木、无力等。 起病情况:相对缓慢,夜间醒来或清晨起来时发
1983年——提出定“中风”为病名,指类中风。别称卒 中(全国中医内科学会中风学组)
1992年——正式统一以“中风”作为病名,使之与CCD (TCD)编码中西医一致。(全国中医脑病急症会议)
【西医病因与发病机理】
脑动脉粥样硬化 脑动脉炎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血小板增多症 血液粘稠度高
动脉内膜粗糙 管腔狭窄 红细胞、血小板和 纤维素粘附 血小板释放反应
中西医结合脑梗塞治疗新进展
温州市中医院 杨迎民
1
脑梗塞
【概念】 脑梗塞(cerebral infarction)又称缺血性脑卒中 (cerebral ischemic stroke),是指因脑部血液循 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 性坏死或软化。
2
中医病名演化及确立
中风相关描述:基源于《内经》,立论于《金 匮》,首见于《中藏经》。
血小板聚集 血栓形成
动脉闭塞 脑梗死
6
【病理】 闭塞血管内可见血栓形成或栓子、动脉粥样硬化
或血管炎等。 6~24h内,缺血区脑组织苍白,轻度肿胀,神经
细胞等有明显缺血改变。 24~48h内,脑梗塞灶中央组织坏死。 以后病变区液化变软,周围组织有水肿和点状出
血。 液化坏死的脑组织被吞噬、清除,最后形成大小
不等的囊腔瘢痕。
7
病理生理
1.缺血半暗带:指在梗死区周围,能维持正常的离子转运,但 电生理活动消失的细胞,当血供恢复后,这些细胞能存活并 恢复功能,但继续缺血,这些细胞就会死亡。
2.再灌注损伤:在6小时内,缺血组织恢复血流后可以存活, 但超过6小时,会进一步加重损伤。机制有自由基、兴奋性 氨基酸、Ca2+超载等。
6)头晕头痛:头晕或头痛如掣(1分);头晕目眩(2分)。
中医证候诊断
证候演化规律研究
急性期——风、火、痰 数日后——火热渐减,痰、瘀为患 恢复期——气虚,阴虚,肾虚 整个病程中——痰、瘀贯穿始终
急性期病机的两个转折点 1.发病至3天—风显著下降;痰、火显著上升; 2.发病第3周—火热明显下降,气虚阴虚明显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