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各论:

4.伤寒学派:庞安时、朱肱、成无己、方有执、柯琴

5.河间学派:刘完素

6.易水学派:张元素、李?、王好古、罗天益

7.攻邪学派:张从正

8.丹溪学派:朱震亨、王履、戴思恭

9.温补学派:薛己、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

10.温病学派:吴有性、余霖、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

11.其他著名医家:孙思邈、钱己、陈自明、缪希雍、绮石、喻昌、张石顽、张志聪、吴师机、王泰林、王清任、唐宗海、张山雷、?树?

二、总论:

1.三世医学: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天子脉决》,此盖中国医学最古之派别也。

2.《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医学亦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这就奠定了医学流派产生的基础。

3.《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已有师承授受的关系

4.学派的形成要素:学说、师承授受

三、伤寒学派

1.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发张仲景《伤寒论》的辩证论治,理法方药为主要课题的众多医家形成的一大医学流派。

2.《伤寒论》华佗读而善之曰,此真活人书也。

3.王叔和:对已经散失了的伤寒条文方证进行广泛地搜索、整理与编次。从脉、证、方、治入手,按照张仲景辨证论治精神进行整理、编次的。

4.孙思邈:采取“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为后世从方证角度探索《伤寒论》的先导,孙氏所谓仲景治法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

5.韩袛和《伤寒微旨》,庞常安《伤寒总病论》,朱肱《南阳活人书》,许书微《伤寒九十论》,郭雍《伤寒补亡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6.明清时期伤寒的三个派别代表医学及著作:

错简重订派:实发端于明.方有执错简重订之说,著成《伤寒论条辨》,喻嘉言著《尚论篇》,“三纲鼎力”学说,张璐著《伤寒缵论》,程郊倩著《伤寒论后条辨直解》,章虚谷著《伤寒本旨》,周扬俊著《伤寒论三注》,黄坤载著《伤寒悬解》

维护旧论派:张卿子,张志聪,张锡驹,陈修园(影响最大,《伤寒论浅注》)

辨证论治派:

7.按方类证:以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为代表

按法类证:以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为代表

按症类证:以沈金鳌《伤寒论纲目》为代表

按因类证:以钱璜《伤寒溯源集》为代表

分经审证:陈修园《伤寒医诀串解》

4.2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寒毒说,异气说。他将温毒五大证与四时、五行、经络、脏腑联系起来辨证论治。春有青筋牵,夏有赤脉?,秋有白气狸,冬有黑骨温,四季有黄肉随。庞

氏对温毒五大证使用大剂量消热解毒,辛温散毒,着眼于一个“毒”字的治疗原则,以及混汗吐下补诸法于一方之中的组方思想,对于发病急骤,来势猛烈,传变迅速,未及治卫。4.3朱肱:《南阳活人书》,即《类证活人书》,原名《无求子伤寒百问》,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设为问答的形式。

4.3.1从经络辨病位:朱肱提出《伤寒论》三阴三阳即足之六经。由于朱肱以足六经论三阴三阳,后来人们也就习惯地称伤寒三阴三阳病为“六经病”,“六经病机”、“六经辩证”,这就是《伤寒论》的“经络说”。他强调“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所在”

4.3.2脉证合参辨病性:治伤寒须识阴阳二证,治伤寒须辨表里,治伤寒先须识脉。阴病阳脉则不成,阳病阴脉则不水,十分重视切脉,符合仲景“平脉辩证”精神的

4.3.3正病名以辨病证

4.3.4论方药加减并补其不足

4.4成无己:首注,全注,注解水平高。著有《注解伤寒论》十卷,《伤寒明理论》三卷,《药方论》一卷。成氏是注解《伤寒论的第一家》

4.4.1以经注论,以论证经(注释特点)

4.4.2辩证明理,鉴别异同:对《伤寒论》中五十个主要症状的状态,不同的表现形式,发生机理,病位病性,以及辩别要点等,作了精辟地分析。

4.5方有执:曰伤寒论者,仲景之遗书也;条辨者,正叔和故方位而条还之之谓也。

4.5.1错简重订论

4.5.2风寒中伤营卫说:一方面增强了伤寒论的系统性和条理性,使其规律性更显著。

4.6柯琴:辨证论治之代表。《伤寒论注》,《伤寒论翼》,合称《伤寒来苏集》。胸中有万卷书,笔底无半点尘者,始可著书。胸中无半点尘,目中无半点尘者,才许作古书注疏。

4.6.1六经为百病立法说: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节制。

4.6.2阴阳总纲论

4.6.3六经地面说:解决定位,太阳地面,阳明地面,少阳地面,少阴地面,厥阴地面

4.6.4三阴合病说

5.河间学派:是以宋金时代河间刘完素为代表的一个医学流派。用药多偏温燥,北方,风土刚燥,疫病多次流行。刘完素的弟子有穆大黄,荆山浮屠,马宗素等,荆山浮屠又传于罗知?,而罗知?又传于朱震亨

5.2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宣明论方》,《三消论》,

5.2.1五运六气病机学说:诸涩枯涸,干劲?揭,皆属于燥。

5.2.2亢害承制论:夫五行之理,甚则无以制之,则造化息矣。

5.2.3六气化火说:火本不?,遇风冽乃焰。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凡言风者,热也,热则风动。宜开通道路,养阴退阳,凉药调之,慎毋服乌附之药。

5.2.4火热病证治表里,辛凉解表。表里双解,防风通圣散,双解散,凉隔半。

三种不同的治法,三一承气汤,黄连解毒汤,黄连解毒汤合凉隔散,或白虎汤合凉隔散。5.2.5杂病的治疗经验:《三消论》,消渴有三“若饮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曰消渴;若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渐瘦者,名曰消中;若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肾消”。地黄饮子,治暗痱。

6.易水学派:张元素,王好古,

6.2张元素:《珍珠囊》,《医学启源》

6.2.2遣药制方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类。药物的归经,为张元素的创见。他认为取各药性之长,使之各归其经。以药物气味与病机之协调为基础,以五行相生相克为法则,从而拟定了制方原则:风制法,暑制法,湿制法,燥制法,寒制法,“当归拈痛汤”为湿制法代表。

6.2.3脾胃病治法:治脾宜守、宜补、宜升;治胃宜和,宜攻,宜降等。枳术丸治痞。张氏对于脾胃病的治疗,其主导思想,是以扶养为主,祛邪为辅,张氏“养正积自除”。

6.3李?:从张元素学医,脾胃论学说,《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

6.3.1对脾胃生理功能的阐发: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

6.3.2对内伤热中证病因病理的论述:饮食不节,劳役过度,精神刺激。三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病理变化:气火失调、升降失调。

6.3.3内伤热中证及其鉴别诊断: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辨阴证是鉴别外感与内伤的总纲

6.3.4治疗特点与遣药制方法度: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谷气?朋汤

6.4王好古:《阴证略例》

当归四逆汤:厥阴病。通脉四逆汤:少阴病。理中丸:太阴。

6.5罗天益:《卫生宝鉴》,脾胃所伤和劳倦所伤的病机,前者有饮伤和食伤之分,后者有虚寒和虚热之辨。重在甘辛温补,慎用寒凉,并反对滥用下法。治气虚头痛,顺气和中汤一方

7.攻邪学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