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黄颡鱼养殖技术

合集下载

黄颡鱼成鱼养殖技术

黄颡鱼成鱼养殖技术

黄颡鱼成鱼养殖技术•养殖环境与池塘准备•种苗放养与培育•饲料与投喂管理目录•水质管理与调控•疫病防治与控制•收获与销售管理•成本控制与经济效益分析养殖环境与池塘准备CATALOGUE01养殖环境选择030201池塘准备池塘选择池塘形状以长方形为宜,长宽比为2:1-3:1。

池塘形状池塘面积池塘清理池塘消毒池塘清理与消毒种苗放养与培育CATALOGUE 02种苗选择与放养培育饲料选择营养全面、质量可靠的饲料进行投喂,根据种苗不同生长阶段合理调整饲料粒径和投喂量。

培育池条件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交通便利的场地建设培育池,池水深度1.5米以上,进排水方便。

培育管理定期检查种苗生长情况,观察有无病害发生,及时调整饲养管理措施,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

种苗培育种苗管理饲料与投喂管理CATALOGUE 03饲料选择适宜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优质蛋白03调整投喂量投喂管理01定时投喂02适量投喂避免使用变质饲料保持水质稳定饲料喂养注意事项水质管理与调控CATALOGUE 04水质监测与调控监测水质指标定期检测水中的pH值、氨氮、亚硝酸盐、溶解氧等指标,确保水质稳定。

调整水质参数根据监测结果,通过更换水、使用水质改良剂等方法调节水质参数,保持水质的适宜状态。

水质检测设备使用专业的水质检测设备,如水质分析仪、溶解氧测定仪等,以便准确测量水质数据。

水体消毒与净化消毒措施净化措施水体循环系统1水质管理注意事项23注重预防,加强水质监测和调控,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预防为主避免水质波动过大,维持水质的稳定状态。

保持稳定根据黄颡鱼的生长需求和养殖条件,制定科学的养殖方案,确保水质管理符合要求。

科学养殖疫病防治与控制CATALOGUE 05保持良好水质强化饲养管理消毒处理免疫接种疫病预防与控制病毒性神经坏死寄生虫病细菌性败血症常见疫病及治疗疫病防治注意事项发现鱼病后,及时诊断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及时诊断合理用药预防为主监测与记录选用合适的药物,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避免药物过量或残留。

黄颡鱼池塘高产养殖技术

黄颡鱼池塘高产养殖技术

黄颡鱼池塘高产养殖技术黄颡鱼是一种受到广泛欢迎的鱼类,因为它容易养殖而且有着优美的外观和肉质鲜美。

尽管在自然环境中黄颡鱼的数量在下降,但是高效的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使得黄颡鱼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接下来,本文将介绍黄颡鱼池塘高产养殖技术。

一、水质控制黄颡鱼对水质的要求比较高,如果水质不好会导致鱼类的死亡率增加。

因此,水质控制是黄颡鱼池塘养殖中的关键技术。

在养殖期间,必须恰当地进行水质监测,并确保池塘水质维持在良好状态。

此外,应定期更换水、清理底泥和过滤杂质。

二、饵料供应饵料是黄颡鱼养殖中的另一项关键技术。

通常,黄颡鱼喜欢吃浮游生物、水蚤、小虾等小型动物和植物。

在池塘养殖中,可以合理地利用天然资源来满足鱼类的饥饿。

此外,也可以添加一些鱼类专用饲料来提高黄颡鱼的生长速度和健康状况。

三、养殖密度合理的养殖密度是黄颡鱼池塘养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养殖的影响较大。

过高的养殖密度会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并导致疾病的爆发,从而影响到养殖产量。

为了保证养殖产量,应根据池塘大小和水质,合理选择养殖密度。

四、疾病防治黄颡鱼池塘养殖中的常见疾病有口腔炎、鳃炎、白点病等。

为了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养殖过程中应注意环境卫生、饲料质量以及养殖密度等。

一旦发现疾病,应隔离患病鱼类并及时采取对应的治疗措施。

五、光照控制黄颡鱼对光照的要求较高,因为光照会影响它们的掘穴、寻找食物和繁殖行为。

在池塘养殖中,光照控制是关键性因素之一。

应根据日照时间和季节变化,合理控制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

总之,黄颡鱼池塘高产养殖技术需要注意水质控制、饵料供应、养殖密度、疾病防治和光照控制等关键技术。

只有采取科学的养殖管理措施,才能保证黄颡鱼的养殖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黄颡鱼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的养殖技术黄颡鱼为鲶形目,鱼危科、黄颡鱼属,俗称安丁鱼或黄刺鱼,属于小型淡水鱼类,一般个体在200克至300克上下,其肉质细嫩,少刺无鳞,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1、池塘条件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的池塘,面积3至10亩,最好不选淤泥厚的老化池塘。

每个池塘配备1台1.5千瓦至3.0千瓦的增氧机。

用生石灰进行干塘曝晒和清塘消毒,以杀灭敌害生物和病原菌。

注水1.5米左右。

2、鱼种放养池塘主养黄颡鱼每亩放养规格为20克至50克/尾的鱼种3000至4500尾左右,搭养花白鲢200尾/亩左右(规格7厘米至9厘米)。

池塘混养黄颡鱼放养量一般每亩300至500尾(规格4厘米至5厘米),根据其它鱼类的放养情况及养殖技术水平,可适当增加放养量。

3、饲料制作由于黄颡鱼的食性为杂食性偏肉食性鱼类,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的同时,如果有条件还应辅助投喂鱼肉、动物内脏等动物性饲料,以补充黄颡鱼对动物性蛋白质的需要。

人工配合饲料的蛋白质含量要求不低于38%至40%,配方:鱼粉4%,进口肉骨粉10%,血粉5%,豆粕20%,麦麸20%,预混料5%。

4、日常管理坚持早、中、晚三次巡塘,认真观察鱼类活动、摄食与生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经常注入新水,防止水质恶化,还可防止鱼体发病和产生浮头现象。

最好每隔10天注入新水20厘米至30厘米,在阴雨天要开增氧机。

每半个月左右施生石灰1次,每次用量为15千克至25千克/亩。

5、鱼病防治黄颡鱼抗病力强,疾病少,但饲养管理不善也会发生病害,造成损失。

鱼苗放池后进行鱼池药物泼洒消毒,定期在加工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及中草药进行鱼病预防。

四个关键时期黄颡鱼养殖技巧

四个关键时期黄颡鱼养殖技巧

养殖设备
配备投饵机、增氧机等养 殖设备,提高养殖效率。
养殖饲料准备
饲料种类
选择优质的全价配合饲料 ,根据黄颡鱼的生长阶段 和营养需求选择不同种类 的饲料。
饲料储存
确保饲料储存场所干燥、 通风,避免饲料发霉变质 。
饲料投喂
根据黄颡鱼的生长阶段和 摄食习性,合理安排投喂 时间和投喂量。
养殖环境准备
水质管理
饲料种类
根据黄颡鱼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选择合适的饲料种类,如配 合饲料、鲜活饵料等。
饲料投喂量
根据黄颡鱼的体重、摄食习性和天气等因素,合理控制饲料投喂量 ,避免过量或不足。
饲料投喂时间
定时投喂,保持饲料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促进黄颡鱼的生长。
上市准备
鱼体检查
在上市前对鱼体进行检查,确保鱼体健康、无疾病、无寄生虫等。
3
安全管理
加强养殖场的安全管理,防止人为因素对养殖环 境成破坏和污染。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生物环境营造
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质的清新和适 宜的pH值范围。
在池塘中种植水草、投放螺蛳等生物 ,为黄颡鱼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池塘消毒
在放养前对池塘进行消毒处理,杀灭 病原体和敌害生物。
02
养殖早期
鱼苗放养
鱼苗选择
选择健康、活力强的鱼苗,避免 病弱或畸形的个体。
放养密度
根据鱼苗大小和养殖环境,合理安 排放养密度,避免过密或过疏。
温度管理
控制水温在适宜范围内,避免过高或过低影响黄 颡鱼生长。
光照管理
合理利用自然光照,同时补充人工光照,以满足 黄颡鱼生长需求。
03
养殖中期
饲料调整
饲料种类
根据黄颡鱼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选择合适的饲料 种类,如配合饲料、鲜活饵料等。

池塘高产养殖黄颡鱼技巧

池塘高产养殖黄颡鱼技巧

池塘高产养殖黄颡鱼技巧
一、池塘条件:池塘周围通风透、向阳、水源充足、无污染,水质的生化因子能满足鱼类生长需求、能确保养殖生产安全等水体均可以养殖。

面积5~7亩为宜,在放种前20天,亩用茶子饼20kg浸泡24h后带50cm水全池泼洒,15天后,过80日筛网进水至塘水1.3m,试水后即可放种。

二、饲养要求:黄颡鱼以精养为宜,其饲料为蛋白质含量在38%~40%的专用全价料,养殖前期,每万尾每次投喂粉料1~1.5千克,每天3次:养殖中期,每万尾每次投喂专用膨化料1号5~千克,每天2次;养殖后期,此时期有150天左右时间,是黄颡鱼养殖的最重要时期,其活动能力达到最强,抢食最大,凶狠勇猛,弱小者遭咬吃,管理不当,就会造成商品鱼大小参差不齐,影响经济效益,所以投喂要及时、饲料要足量。

每百尾每次投喂专用膨化料2号0.75~1kg,每天2次。

池塘要设固定食台,在池塘角铺一层厚沙来作为食台。

三、日常管理:1、养殖中后期要每隔半个月时间换池塘水的1/3~l/2。

2.养殖中后期,由于此时高温炎热,病菌多发,黄颡鱼养殖过程多见体残,从而发生水霉病、肠胃炎症(死鱼腹部胀大、肛门红肿,生殖器官突起,起因是鱼肠胃被饲料机械损伤,细菌趁机入侵而发生)及寄生虫病。

此时,用灭虫精1、2号混合饲料投喂,每40千克饲料用药150~200克,每天1次,连喂3天。

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

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

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徐广耀(江苏省高邮市农业农村局水产站,江苏 高邮 225600)1 准备工作1.1 池塘的基本要求养殖黄颡鱼对池塘规格的要求不是非常严格,但是池塘内的水质必须要满足黄颡鱼的生长要求,并且要保持充足的水源,池塘底部尽量平坦。

如果池塘深度达到1.3米就要配备供氧设备,保证池塘内具有充足的氧气。

1.2 鱼苗投放不论池塘新旧都要在投放黄颡鱼苗之前对池塘进行消毒,如果是旧池塘,先要将池塘底部的淤泥厚度控制在10厘米左右。

池塘消毒可使用生石灰,将石灰和池塘底部的淤泥充分混合,以达到清除致病原和野杂鱼的目的。

混合完生石灰之后将池塘底部至于阳光下暴晒,暴晒一星期之后开始向池塘内注水。

注水前应先在进水口设置过滤网,避免有其他鱼类品种进入池塘。

然后将准备好的有机肥均匀撒向池塘,具体的使用量可以根据池塘规格进行调整,以此提升池塘的水质。

2 鱼苗培育黄颡鱼的鱼苗培育都在小池塘内进行,这样做是为了提升鱼苗培育的质量。

具体方式为先在小池塘内投放长度为3厘米左右的鱼苗,然后当鱼苗长到10厘米左右时将其中一部分投放到另外一个池塘中。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直接投放1厘米的鱼苗,然后长到10厘米左右时将其中一部分投放到其他的池塘中。

在鱼苗刚投放时,可以投喂鱼粉等饲料,然后逐渐向颗粒类的浮料过渡。

投喂鳗鱼粉可使用吊筛,颗粒类饲料可使用料台,投喂过程中要检查水温和鱼的体重,并且在投喂时间进行合理控制投喂量。

3 池塘管理3.1 投放密度管理当黄颡鱼长到10~15厘米,体重为15~35克时可以开始投放。

投放前要保证池塘内不存在其他的肉食鱼类,通常每亩池塘的投放量为4000尾左右,还要投放100尾的鲶鱼和60尾的鳙鱼用以调节水质,当黄颡鱼体重达到140克左右时即可销售。

3.2 饲料管理在饲料投喂上可选择杂鱼小虾等动物类饲料,为了保证饲料的营养充足,可在其中适当添加其他成分,并且在投喂过程中以鱼的体重为基础对饲料配比进行合理调整。

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要点

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要点

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要点
黄颡鱼是一种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主要养殖品种之一。

下面介绍一些黄颡鱼池塘养殖的技术要点:
1. 池塘选址:黄颡鱼喜欢活动在相对平缓、水质较好的池塘中,因此选址时要选择坡度适中、通风、排水好、地势高低错落的地形。

同时,在选址前应进行土壤、水质等分析测试,以保证黄颡鱼池塘水质良好,环境卫生。

2. 池塘建设:黄颡鱼池塘最好是呈长条形,将其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利于排水。

池塘布置时应注意通风、遮阳、陆地与水体比例、控制池塘深度、防护雨水等因素。

3. 养殖管理:黄颡鱼是肉食性鱼类,需要高蛋白、高酸性食物。

投饵应定时定量,建议采用人造饵料,以保证营养均衡,并且要注意每天的饵料费用。

4. 病害防治:黄颡鱼养殖中易出现疾病,主要是贪食、过度繁殖、水质污染等引起的。

对于较严重的疾病,应及时请专业兽医诊治,并按照相关规章制度防止疾病的传播。

5. 科学养殖:黄颡鱼养殖应该科学、合理的养殖,合理控制鱼
塘内的饵料量,定期更换水,预防性投药等。

在掌握以上技术要点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保证黄颡鱼养殖的经济效益和安全。

黄颡鱼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的养殖技术黄颡鱼是一种淡水鱼类,也是养殖业中很常见的一种品种。

黄颡鱼的养殖技术主要包括选种、养殖环境、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黄颡鱼的养殖技术。

一、选种二、养殖环境黄颡鱼适宜在水温为20-30℃、PH值为6-8的环境中生长。

养殖池塘或池塘的选址应远离工业废水、农田化肥和农药的污染源,水源要清洁,水质清澈。

池塘的建设应有系统的排水和补水装置,以便及时排除污水和调节水质。

在建设池塘时,底部和侧壁要平整,避免出现陡坡和深坑,以免影响鱼的正常生长。

三、饲养管理1.饲料与喂养:黄颡鱼属于杂食性鱼类,可以吃各种饲料,如鱼饲料、虾饵、苹果、萝卜等。

一般采用配制饲料的方式进行饲养。

饲喂时要控制好饲料的量和频率,避免过度投喂。

饲料的投喂量要根据鱼的生长情况和水质状况进行调节。

2.水质管理:黄颡鱼喜欢在水中游动,所以保持水体清洁和水质稳定非常重要。

定期清理池塘底部的淤泥和杂草,定期更换水源以保持水体的新鲜度。

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如温度、PH值、溶解氧等,保持合适的水质环境。

3.疾病防治:黄颡鱼容易患上鱼类常见疾病,如鱼虱、鳃螨等。

要定期检查鱼体是否有异常现象,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采取措施。

预防疾病的关键是保持鱼群的健康状态和环境的清洁。

定期使用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四、疾病防治黄颡鱼的常见疾病有鱼虱、鳃螨、真菌感染等。

为了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清洁池塘:定期清理池塘底部的淤泥和杂草,确保水质清洁和透气性。

清理过程中避免使用有毒药物。

2.改善饲养管理:确保饲料的种类和质量符合要求,避免过度投喂。

定期检查鱼体和水质的健康状况,及时采取措施。

3.使用药物:在必要时可以使用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但使用药物要遵循正确的用药方法和剂量,避免对鱼体和环境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以上是黄颡鱼养殖技术的一些基本要点,黄颡鱼的养殖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希望能对想要养殖黄颡鱼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池塘黄颡鱼养殖技术
唐玉华
江苏省金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黄颡鱼属底栖杂食性的小型淡水经济鱼类,其具有体形优美、刺少无鳞、肉质细嫩、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和适应性强、养殖范围广、群体产量高、市场需求大、销售价格高等特点,是当前最具市场竞争力的名贵水产养殖品种之一。

现将相关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供养殖者借鉴参考。

1 养殖技术
1.1 养殖条件
1.1.1 塘址选择
选择在靠近水源,水量充足,排灌方便,水质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GB11607)要求,周边无污染源,电力配套,交通便捷的地方开挖(改建)池塘。

1.1.2 塘口条件
池塘面积以10×667m2左右为宜,池埂宽2.5~3.0m,池坡比为1:(2.5~3),采用30目的聚乙烯网片护坡,水深为1.5m左右,土质为偏碱性的黏壤土,池底基本平坦。

在靠近排水口端挖出一个底于池底20~30cm的洼坑,面积为50m2左右,以便成鱼捕捞。

池中应配有相应的自动投饲机、进排水泵、叶轮式增氧机等机电设备,并建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

1.2 养殖准备
1.2.1 清池药塘
冬季排干池水,铲池边杂草,挖除池底过多淤泥,保留淤泥10cm左右,冻、晒池底整个冬季,以加速底泥中有机物的风化分解。

于放养前15~20d,先用100kg/667m2的生石灰干法药塘。

5~7d后,向池内加水80cm左右,再用100g/667m2的溴氯海因(24%)消毒,以迅速、彻底杀灭病原菌、寄生虫(卵)及野杂鱼等敌害生物。

1.2.2 培育生物饵料
鱼种放养前5~7d,向池内投施高效生物肥水宝,用量为200~250g/667m2,以促进浮游生物、有益藻类及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与快速生长,为接将入池的黄颡鱼种提供适口天然生物饵料。

然后每隔10~15d,追施1次氨基酸肥水膏,用量为0.5~1.0kg/667m2,以激活水体中各种环境生物的活性,加快池塘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增加浮游生物的繁殖速度和密度。

1.3 鱼种放养
1.3.1 黄颡鱼种放养
黄颡鱼种的放养规格为20g/尾左右,密度为6000~8000尾∕667m2,时间在4月份。

1.3.2 “调水”鱼种放养
在池中放养部分滤食性的鲢、鳙鱼种,利用其摄食浮游生物的特性,让其司职“水体保洁工”,以控制池水肥度,防止池水富营养化,改良水体环境。

鲢、鳙鱼种的放养规格为60~75g/尾,密度为100尾∕667m2(其中鳙鱼20~30尾),时间在4月底。

1.3.3 “改底”鱼种放养
在池中放养部分鲫鱼种,利用鲫鱼翻动底泥,寻食池底碎屑、残饵的特性,以分解富营养化底泥,阻止池底致病菌维生物生长,修复和改善底质环境。

鲫鱼种的放养规格为50g/尾,密度为100~150尾∕667m2,时间在5月初。

1.3.4 鱼种消毒
鱼种放养前需用3%~5%的食盐水浸洗消毒10min左右,以杀灭体表粘细菌及寄生虫。

1.4 养殖管理
1.4.1 投喂管理
根据黄颡鱼喜欢集群摄食的习性,在投饲机前方用密眼网围成一个20~30m2的食场。

围网四周用竹竿固定,上缘用塑料瓶、泡沫塑料、PVC管子等做浮子,
下缘入水40~50cm,以防饲料随风浪飘散流失。

黄颡鱼种入池前2d,主要摄食池中先前培育的生物饵料,从第3 d起,使用自动投饲机投喂蛋白含量为38%~40%的黄颡鱼膨化饲料,日投喂2次,上、下午各投喂1次,以下午投喂为主,占日投饲量的60%~70%。

4~5月份,投饲率为2%~3%,6~9月份为5%~8%,10月份以后为3%~5%。

具体的投饲量应根据天气、水温及鱼的摄食生长情况灵活调整,一般以投喂后20~30min内基本吃完为宜。

鲢、鳙鱼以浮游生物为饵,鲫鱼寻食池底碎屑、残饵,均无需单独投喂饲料。

投喂应遵循定点、定时、定质、定量、定人的“五定”原则。

1.4.2 水质管理
4~5月份水温较低,控制水位在0.8~1.0m;6~9月份,水温较高,控制水位在1.2~1.5m;10月份后保持最高水位。

定期加、换新水,保持池水透明度为35cm左右。

适时开启增氧机,保持池水溶氧在5mg/L以上,让黄颡鱼在享受“氧调”的情况下快乐生长。

当pH值高于8.5时泼洒降碱灵,用量为
200g/667m2·m;当pH值低于7.0时泼洒生石灰,用量为10kg/667m2·m。

将pH 值稳定在7.0~8.5之间,有利于黄颡鱼的快速生长。

每半月泼洒1次微生物益水素,用量为200~300g/667m2·m,以快速分解水体中的残饵、排泄物及其它腐败有害物。

每20~30d泼洒1次底毒净,用量为200g/667m2·m,以分解富营养化底泥,抑制其变黑发臭和致病菌维生物的生长,改善池底养殖生态环境。

1.4.3 病害管理
黄颡鱼具有较强的抗病力,养殖过程中发病较少。

但由于鱼体表面无鳞,全靠皮肤黏液保护,一旦操作不慎,加之有时投喂不当,在水质变坏的情况下,容易引发水霉病、肠炎病、车轮虫病和“一点红”病等。

水霉病防治:泼洒硫醚沙星或水霉灵,用量分别为100g∕667m2·m和200ml∕667m2·m。

肠炎病防治:拌料投喂肠炎灵,每100kg饲料用量为100g,连喂3~5d;或泼洒碘王,用量为100~130ml∕667m2·m。

车轮虫病防治:泼洒车轮灭或新杀车灵,用量分别为110ml ∕667m2·m和220ml∕667m2·m。

“一点红”病防治:拌料投喂氟苯尼考,每100kg
饲料用量为25~30g,连喂5~7d;或泼洒红点暴头灵,用量为200g∕667m2·m。

在使用上述渔药治病时,应详细查阅产品使用说明书,根据鱼塘的实际水量,准确计算下药量,避免用药中毒事故的发生。

1.4.4 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早、中、晚各巡塘1次,仔细观察池鱼的活动、摄食和生长状况,以便及时调整投饲量。

定期检测池水的透明度、酸碱度、溶解氧、氨氮等水质指标,发现水质变坏,及时采取相应的改良措施,保持池水的“肥、活、嫩、爽、稳”。

发现池鱼有患病症状,应及时诊断,查明病因,快速治疗,将病害消灭在“萌芽”状态。

平时要认真填写塘口记录,详细记载放养、投喂、用药、捕捞销售等生产情况,以便总结提高。

2 养殖案例
江苏省金湖县银涂镇高邮湖村科技示范户冯正涛在8×667m2池塘内进行黄颡鱼养殖试验,实现了4964.75元/667m2的较好效益,为当地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养殖结构,推动渔业转型升级,促进渔(农)民增收又闯出了一条致富奔小康的幸福路。

养殖生产情况如下:
2.1 放养模式
放养规格为20g/尾的黄颡鱼种1120kg(7000尾/667m2),规格为50g/尾的鲫鱼种60kg(150尾/667m2),规格为65g/尾的鲢、鳙鱼种52kg(鲢鱼80尾/667m2、鳙鱼20尾/667m2)。

2.2 养殖投入
放入黄颡鱼种1120kg,单价为24元/kg,金额为26880元;放入鲫、鲢、鳙鱼种112kg,平均单价为3.50元/kg,金额为392元;投喂饲料12.5吨,单价为8500元/吨,金额为106250元;塘口租金为600元/667m2,金额为4800元;支出药、电、人工等费用为6400元。

平均667m2投入为18090.25元。

2.3 养殖产值
回捕黄颡鱼7980kg,售价为21.50元/kg,产值为171570元;捕获鲫、鲢、鳙等鱼类1430kg,平均售价为9元/kg,产值为12870元。

平均667m2产值为23055元。

2.4 养殖收益
养殖总产值为184440元,总投入为144722元,总利润为39718元。

平均667m2养殖利润为4964.75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