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六讲地震勘探原理详解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家庄讲座
地震勘探
曾昭发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地震勘探方法简介
地震勘探是利用岩石的弹性波性质进行勘探。地 震勘探采用人工震源激发弹性波,沿测线的不同位置 用地震仪器检测大地的振动,并把数据以数字形式记 录在磁带或磁盘上;通过计算机处理来提高信噪比, 增强或提取有意义的信息,并各种形式显示其结果。 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路径、振动强度和波 形将随所通过介质的弹性性质及几何形态的不同而变 化。根据接收到的波的旅行时间和速度资料,可推断 波的传播路径和介质的结构;而根据波的振幅、频率 及地层速度等参数,则有可能推断岩石的性质,从面 达到勘探的目的。
各种地震 波在分层介质中的传播演示图
波速与岩性
反射,透射和折射现象都是由于弹性 介质在速度值上存在差异之故。根据右 图公式可知弹性波的速度主要决定于实 际岩石的弹性常数,和其密度。岩 石性质不同,弹性常数就有差异,岩石 的环境和年代不同,密度也会不一样。 纵横波速度比:
r
Vp Vs
2(1 ) 1 2
野外地震仪(记录器)如下:
野外检波器及其内部结构示意图
野外地面布设
检波器的安置条件: 1 埋置检波器应严格对准位置(组合检波 器的中心点对准桩号) 2 检波器组合形式和组内距要按规定放开; 3 埋置波器要做到平、稳、正、直、紧。 平:同一道的组合检波器要埋置在同一 水平面上。 稳:要轻拿轻放检波器,平稳操作。 正:埋置检波器的位置要正确。 直:检波器要垂直地面。 紧:要埋紧检波器。 4 妥善处理检波器点处的地形(沟、坝、 村、庄、高压线等)影响。
二.地震波速度
地震波在岩层中传播的速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参数。在资 料解释过程中,用它进行时深转换;在资料处理中,如叠加 、偏移,以及滤波等都要用到。
地震波速度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可用坐标函数V=V(x,y,z)来表示。但在 实际生产工作中,不可能真正精确的确定这种函数的关系,而只 能根据对介质的不同简化,或者是获得速度的原始资料和计算方 法不同,或者是用 途的不同等原因引出来的。必须明确,每处 速度概念都有它的意义、引入的原因、计算或测定的方法以及使 用范围等; 1.层速度 在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地层的速度也成层分布,地震 波在各层中的传播速度称层速度。 2.平均速度 指的是地震波在地层中垂直传播的地层总厚度除以总 时间。 3.射线速度 实际上地震波在层状介质中传播,沿不同的射线路径 有不同的传播速度。考虑到计算上方便,采用射线平均速度来描 述它。所谓射线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沿射线传播的总路程与总 时间之比。 4.均方根速度 考虑到射线的折射效应,用均方根速度(VR)代 替层状介质速度,同样可以把层状介质视为均匀介质,地震波沿 折射线传播看成沿直射线传播,共反射点时距曲线简化为双曲线 。
地震波的几个概念
1 设想在某一时刻t0开始在介质中激起波源 的振动。过了一段时间,到了时刻t’0(t’0> t0),波源 的振动可能停止;再过一段时间,到了时刻t1 波 已传播了一段距离。这时介质中分几个区域(如 右图):要离波源最近的区域V 1和V 2的分界面S 上,介质中的各点刚刚开始振动,这一曲面S叫 波在时刻t的波前;在V0和V1的分界面S’上,介质 中的各点刚刚停止了振动,这一曲面S’叫波在时 刻的波后(波尾)。 2 这里所说的射线指的是从震源出发,传 播到观测点旅行时最短的一条直线。即地震勘探 里所说的费马原理。 利用波前和波射线的概念来描述波动景观是 一种简便而清晰的方法。见下图:
第三章 折射波地震勘探
第一节 折射波概念的认识
地震勘探中称首波为“折射波“ 波“。 设界面P上覆的波速V1,下伏 介质的波速为V2 ,当V1< V2 时,由斯奈尔定律可知,当入 射角e1为某一值时,折射角e2 会等于0,此时 v1 v2 v2
cose1 cose2
测井中有的称为“滑行
i
S波
横波,又叫做切变波或S波。它是 由旋转力作用,弹性介质产生形状形 变,这种形变引起的振动称为横波。 该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相 垂直。质点振动在水平平面中的横波 分量称为SH波,在垂直平面中的横波 分量称为SV波。
均匀介质体波
体波,即在介质整个体积内传播的弹性波,如纵波 和横波,称之为体波。
2
e0 sin 1
将此时的入射角e1记为e0,并称
v1 v2
为临界角。此时,下伏介质中的波以速度沿界面滑行。滑行波到 达界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以看作是新的震源,在上覆介质中激发出新 的波,以波速按出射角向上传播,这类波称为首波。在一定的炮检 距之外超前于直达波,率先到达接收点。首波在地面上出现的最小 距离称为临界距离,小于临界距离为首波的盲区。临界距离的长度 x i为
折射的交叉时与界面深度,由(1)式可得
在速度参数不变的前提下,交叉时反映了折射界面深度变化情况。 在折射波的盲区范围内接收不到折射波,用Xm表示临界距离,也称盲 区半径。在S2点观测时,折射波与反射波同时到达,这是由于以临界角入 射的射线路径OBS2既是反射波的传播路径也是折射波的初始路径。因此在 X=Xm处,两条时距曲线时间相等。我们可以通过求导得到反射与折射两条 曲线的斜率是一样的,即两条时距曲线相切。该点称为折射波的始点。通 过数学换算,得到始点的水平及垂直坐标分别为:
波前和射线演示图
地震波的传播规律
一.地震波传播的一般规律
1 惠更斯原理(也称波前原理) 2 费马原理(也称射线原理或最小时间原理) 3 视速度定理 由于地震波的传播是沿射线方向进行的 ,因此在观测地震波时,只有和波射线的方向一致,才能测 得传播速度的真值V。而沿任一观测方向测得的速度值,并 不是地震波传播的真实速度值,而是沿观测方向的距离(这 距离不等于波传播的实际距离)和波实际传播时间的比值, 这种速度为视速度V*。
几种常见介质的速度
第二章 反射波法地震勘探
如果是一边放炮 经过校正后所得到的波形如下
共反射点勘探(多次覆盖)
对于高速的折射波,尤其是多次 反射波,其视波长达数百公尺,为了 压制这些视波长很大的干扰波,梅恩 (Mayne)提出了共反射点技术(又称 多次覆盖)。右图为均匀介质水平界平 共反射点的时距曲线。 设地下介质是均匀的,在测线上Oi 为激发点,Si为共反射点叠加道。我们 把共反射点叠加道集合在一起,称为共
t
OB BD DS4 BD 2OB v1 v2 v1 v2 v1
x 2htgi 2h x 2h sin i 2h v2 v1 cosi v 2 v 2 cosi v1 cosi
而 故有
t
sin i
v1 v1 v2 v2 sin i
x 2h x 2h cosi (1 sin 2 i ) (*) v2 v1 cosi v2 v1
地震波在分层介质中的传播
存在波阻 抗差的界面 上,地震波 将发生类似 光学的反射 和折射
2.
在存在波阻抗差的界面 上,当其上界面的速度小于 下界面的速度(V上>V下) 时在界面上除了产生反射波 直达波外,还有折射波和透 射波。 此时地震波的传播动态 演示图见右下图。
Fermat says take this path. 实际应用实例
地震波的激发(震源)
地震勘探中,一般采用爆炸和锤击震源以激发地震波。 这时震源附近的岩石因受到瞬间巨大激发力的作用产生破裂 和塑性,在距震源足够远的区域,地质介质只受一个瞬间、 微小外力的作用。因此,几乎都可近似地将地质介质当作是 一个理想的完全弹性体。在这种条件下弹性介质受外力作用 时,其质点将产生相对位移,出现体积或形状改变,统称为 形变;一旦外力去除,由于弹性体内力作用,使介质完全恢 复到原来的大小和形状。 在震源作用下,介质质点产生弹性振动并由震源向周围 介质辐射或传播,形成地震波动。
xm 2htgi 2h sin i cosi 2h v2 v 1 1
2
tm
2h v1 cosi
由其横坐标可知Xm随速度比2/1增大而减小。从上面的时距曲线图可见 , 在盲区以外才可以接收到折射波,但在一定内它还不是初至波,直达波在它 以前先被观测到,在均匀介质中,直达波时距曲线也是一条直线,但斜率 1/ 1较大,所以折射波时距曲线与直达波时距曲线是相互交叉的。在S3点 观 测时,折射波与直达波同时到达,该点的水平坐标用Xc来表示,称作超前距 离(有的文献错误把Xc也称为临界距离)。通过计算可以知道Xc也随2/1增 大而减小。当炮检距Xc折射波作为初至波先于直达波到达地表。由曲线图可 见,为了观测到清晰可辨的折射信号,应该使炮检距超前距离,即X> Xc。
野外采集方式ຫໍສະໝຸດ 第二节折射波运动学一.单一水平界面的折 射波时距曲线
设地下有一个水平 界面,如右图。令上层速 度为1,下层速度为2, 并且2> 1,界面的深度 是h。在地表O点激发,当 地震波以临界角i入射时 ,在地面测线上的盲区边 界OS2以外将能接收到折 射波。 下面分析任意一条折 射波射线到达地面的旅行 间。对于接收点S4,其旅 行时为:
泊松比
上面中的为泊松比,其函义为物体在单轴方向拉伸时,其横向压缩 与纵向伸长之比值。对于一般岩石, =0.25,所以
r 3 1.73
即在岩石中纵波传播的速度是横波的1.73倍。 在研究速度与岩性的关系时,我们必须研究影响波速的因素,分清主 次,以利于对不同速度值作不同的具体分析。下面是影响波速的一些主要 的因素: 1 孔隙度是影响速度的基本因素; 2 孔隙中充填物性质的影响; 3 速度一般随地层的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加大。 下面是一些常见物质的速度或速度变化范围。
地震波
某一时刻各点的振动图
某一点在各个时刻的振动图
Tsunami/海啸
P波
纵波,又叫P波。它是由胀缩力作用 ,弹性介质产生的体积形变,这种形变所 引起的振动则称为纵波。该波的传播方向 和质点振动的方向一致。 纵波经过的介质,会间隔地出现膨胀 (稀疏)带和压缩(稠密)带,故纵波有 时也叫疏密波或压缩波。
面波
纵波和横波都在介质内部传播,统称为体波。根 据弹性力学理论,还有两种仅仅沿弹性介质表面传播 ,离开表面而深入介质内部就会衰减的常见的波存在 。一种是沿介质与大气接触的自由表面传播的面波, 称为瑞雷面波。另外一种则是沿两弹性介质之间的传 播的面波,称为勒夫面波。
均匀介质面波示意图
第二节
一.波前、波后及射线
Beach
Water
Whoa Baby Help
反射规律
• 利用 Fermat原理可以展示射线的反射规律
B
1
2 3 5 4
3.斯奈尔(Snell)定律
如右图:地震波在分层介 质中传播时,遵循下面这样一 个式子:
其中p称为射线参量;此式表示 的是入射、反射、和透射间的关 系,这就是著名的Snell定律。在 界面上进行地震波传播计算时所必须遵循的和经常用到的一 个定律。
(*)表明,一个水平界面情况下的折射波时距曲线是一条直线,直线 的斜率1/ 2的倒数是视速度。当X=0,截距时间为
t 01 2h co s i v1
(1)
t01是折射波时距曲线延长线与t轴交点的纵纵标,因此称为交叉时。折 射波的交叉时与反射波的t0时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反射波的t0时间 是地震波沿界面法线往返传播的时间,而折射波的交叉时没有确切的物 理意义,因为它是观测不到的。
反射点的道集。M点叫共中心点或对称 点。右图以炮检距Xi为横坐标,以反射 波到达各接收点的旅行时间ti为纵坐标 其曲线方程为: 1 2 ti 4h 2 xi v
地震勘探多次覆盖示意图
所谓多次覆盖方法,实际上就是对反射波上同一个反射点重复观测, 将该点的多次记录经动校正叠加在一直,使反射波得到加强的方法。
xi 2 Htgi
首波通常可用来确定界面的几何形态、埋藏深度、以及地震波 沿分界面的传播速度。在地震勘探里,利用折射波法可以进行深部 地震测深、工程地质调查以及在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中的应用等。
首波在地下传播的演示图
第二节
数据采集系统简介
地震勘探的基本任务是根据所观测的地震波提示地质体的形态、结构和 性质;因此,怎么把地震波记录下来供人们分析研究就成为重要的任务,地 震勘探数据采集系统就是记录地震波的工具。 首先介绍一下常见的人工地震震源,如下:
地震勘探
曾昭发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地震勘探方法简介
地震勘探是利用岩石的弹性波性质进行勘探。地 震勘探采用人工震源激发弹性波,沿测线的不同位置 用地震仪器检测大地的振动,并把数据以数字形式记 录在磁带或磁盘上;通过计算机处理来提高信噪比, 增强或提取有意义的信息,并各种形式显示其结果。 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路径、振动强度和波 形将随所通过介质的弹性性质及几何形态的不同而变 化。根据接收到的波的旅行时间和速度资料,可推断 波的传播路径和介质的结构;而根据波的振幅、频率 及地层速度等参数,则有可能推断岩石的性质,从面 达到勘探的目的。
各种地震 波在分层介质中的传播演示图
波速与岩性
反射,透射和折射现象都是由于弹性 介质在速度值上存在差异之故。根据右 图公式可知弹性波的速度主要决定于实 际岩石的弹性常数,和其密度。岩 石性质不同,弹性常数就有差异,岩石 的环境和年代不同,密度也会不一样。 纵横波速度比:
r
Vp Vs
2(1 ) 1 2
野外地震仪(记录器)如下:
野外检波器及其内部结构示意图
野外地面布设
检波器的安置条件: 1 埋置检波器应严格对准位置(组合检波 器的中心点对准桩号) 2 检波器组合形式和组内距要按规定放开; 3 埋置波器要做到平、稳、正、直、紧。 平:同一道的组合检波器要埋置在同一 水平面上。 稳:要轻拿轻放检波器,平稳操作。 正:埋置检波器的位置要正确。 直:检波器要垂直地面。 紧:要埋紧检波器。 4 妥善处理检波器点处的地形(沟、坝、 村、庄、高压线等)影响。
二.地震波速度
地震波在岩层中传播的速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参数。在资 料解释过程中,用它进行时深转换;在资料处理中,如叠加 、偏移,以及滤波等都要用到。
地震波速度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可用坐标函数V=V(x,y,z)来表示。但在 实际生产工作中,不可能真正精确的确定这种函数的关系,而只 能根据对介质的不同简化,或者是获得速度的原始资料和计算方 法不同,或者是用 途的不同等原因引出来的。必须明确,每处 速度概念都有它的意义、引入的原因、计算或测定的方法以及使 用范围等; 1.层速度 在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地层的速度也成层分布,地震 波在各层中的传播速度称层速度。 2.平均速度 指的是地震波在地层中垂直传播的地层总厚度除以总 时间。 3.射线速度 实际上地震波在层状介质中传播,沿不同的射线路径 有不同的传播速度。考虑到计算上方便,采用射线平均速度来描 述它。所谓射线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沿射线传播的总路程与总 时间之比。 4.均方根速度 考虑到射线的折射效应,用均方根速度(VR)代 替层状介质速度,同样可以把层状介质视为均匀介质,地震波沿 折射线传播看成沿直射线传播,共反射点时距曲线简化为双曲线 。
地震波的几个概念
1 设想在某一时刻t0开始在介质中激起波源 的振动。过了一段时间,到了时刻t’0(t’0> t0),波源 的振动可能停止;再过一段时间,到了时刻t1 波 已传播了一段距离。这时介质中分几个区域(如 右图):要离波源最近的区域V 1和V 2的分界面S 上,介质中的各点刚刚开始振动,这一曲面S叫 波在时刻t的波前;在V0和V1的分界面S’上,介质 中的各点刚刚停止了振动,这一曲面S’叫波在时 刻的波后(波尾)。 2 这里所说的射线指的是从震源出发,传 播到观测点旅行时最短的一条直线。即地震勘探 里所说的费马原理。 利用波前和波射线的概念来描述波动景观是 一种简便而清晰的方法。见下图:
第三章 折射波地震勘探
第一节 折射波概念的认识
地震勘探中称首波为“折射波“ 波“。 设界面P上覆的波速V1,下伏 介质的波速为V2 ,当V1< V2 时,由斯奈尔定律可知,当入 射角e1为某一值时,折射角e2 会等于0,此时 v1 v2 v2
cose1 cose2
测井中有的称为“滑行
i
S波
横波,又叫做切变波或S波。它是 由旋转力作用,弹性介质产生形状形 变,这种形变引起的振动称为横波。 该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相 垂直。质点振动在水平平面中的横波 分量称为SH波,在垂直平面中的横波 分量称为SV波。
均匀介质体波
体波,即在介质整个体积内传播的弹性波,如纵波 和横波,称之为体波。
2
e0 sin 1
将此时的入射角e1记为e0,并称
v1 v2
为临界角。此时,下伏介质中的波以速度沿界面滑行。滑行波到 达界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以看作是新的震源,在上覆介质中激发出新 的波,以波速按出射角向上传播,这类波称为首波。在一定的炮检 距之外超前于直达波,率先到达接收点。首波在地面上出现的最小 距离称为临界距离,小于临界距离为首波的盲区。临界距离的长度 x i为
折射的交叉时与界面深度,由(1)式可得
在速度参数不变的前提下,交叉时反映了折射界面深度变化情况。 在折射波的盲区范围内接收不到折射波,用Xm表示临界距离,也称盲 区半径。在S2点观测时,折射波与反射波同时到达,这是由于以临界角入 射的射线路径OBS2既是反射波的传播路径也是折射波的初始路径。因此在 X=Xm处,两条时距曲线时间相等。我们可以通过求导得到反射与折射两条 曲线的斜率是一样的,即两条时距曲线相切。该点称为折射波的始点。通 过数学换算,得到始点的水平及垂直坐标分别为:
波前和射线演示图
地震波的传播规律
一.地震波传播的一般规律
1 惠更斯原理(也称波前原理) 2 费马原理(也称射线原理或最小时间原理) 3 视速度定理 由于地震波的传播是沿射线方向进行的 ,因此在观测地震波时,只有和波射线的方向一致,才能测 得传播速度的真值V。而沿任一观测方向测得的速度值,并 不是地震波传播的真实速度值,而是沿观测方向的距离(这 距离不等于波传播的实际距离)和波实际传播时间的比值, 这种速度为视速度V*。
几种常见介质的速度
第二章 反射波法地震勘探
如果是一边放炮 经过校正后所得到的波形如下
共反射点勘探(多次覆盖)
对于高速的折射波,尤其是多次 反射波,其视波长达数百公尺,为了 压制这些视波长很大的干扰波,梅恩 (Mayne)提出了共反射点技术(又称 多次覆盖)。右图为均匀介质水平界平 共反射点的时距曲线。 设地下介质是均匀的,在测线上Oi 为激发点,Si为共反射点叠加道。我们 把共反射点叠加道集合在一起,称为共
t
OB BD DS4 BD 2OB v1 v2 v1 v2 v1
x 2htgi 2h x 2h sin i 2h v2 v1 cosi v 2 v 2 cosi v1 cosi
而 故有
t
sin i
v1 v1 v2 v2 sin i
x 2h x 2h cosi (1 sin 2 i ) (*) v2 v1 cosi v2 v1
地震波在分层介质中的传播
存在波阻 抗差的界面 上,地震波 将发生类似 光学的反射 和折射
2.
在存在波阻抗差的界面 上,当其上界面的速度小于 下界面的速度(V上>V下) 时在界面上除了产生反射波 直达波外,还有折射波和透 射波。 此时地震波的传播动态 演示图见右下图。
Fermat says take this path. 实际应用实例
地震波的激发(震源)
地震勘探中,一般采用爆炸和锤击震源以激发地震波。 这时震源附近的岩石因受到瞬间巨大激发力的作用产生破裂 和塑性,在距震源足够远的区域,地质介质只受一个瞬间、 微小外力的作用。因此,几乎都可近似地将地质介质当作是 一个理想的完全弹性体。在这种条件下弹性介质受外力作用 时,其质点将产生相对位移,出现体积或形状改变,统称为 形变;一旦外力去除,由于弹性体内力作用,使介质完全恢 复到原来的大小和形状。 在震源作用下,介质质点产生弹性振动并由震源向周围 介质辐射或传播,形成地震波动。
xm 2htgi 2h sin i cosi 2h v2 v 1 1
2
tm
2h v1 cosi
由其横坐标可知Xm随速度比2/1增大而减小。从上面的时距曲线图可见 , 在盲区以外才可以接收到折射波,但在一定内它还不是初至波,直达波在它 以前先被观测到,在均匀介质中,直达波时距曲线也是一条直线,但斜率 1/ 1较大,所以折射波时距曲线与直达波时距曲线是相互交叉的。在S3点 观 测时,折射波与直达波同时到达,该点的水平坐标用Xc来表示,称作超前距 离(有的文献错误把Xc也称为临界距离)。通过计算可以知道Xc也随2/1增 大而减小。当炮检距Xc折射波作为初至波先于直达波到达地表。由曲线图可 见,为了观测到清晰可辨的折射信号,应该使炮检距超前距离,即X> Xc。
野外采集方式ຫໍສະໝຸດ 第二节折射波运动学一.单一水平界面的折 射波时距曲线
设地下有一个水平 界面,如右图。令上层速 度为1,下层速度为2, 并且2> 1,界面的深度 是h。在地表O点激发,当 地震波以临界角i入射时 ,在地面测线上的盲区边 界OS2以外将能接收到折 射波。 下面分析任意一条折 射波射线到达地面的旅行 间。对于接收点S4,其旅 行时为:
泊松比
上面中的为泊松比,其函义为物体在单轴方向拉伸时,其横向压缩 与纵向伸长之比值。对于一般岩石, =0.25,所以
r 3 1.73
即在岩石中纵波传播的速度是横波的1.73倍。 在研究速度与岩性的关系时,我们必须研究影响波速的因素,分清主 次,以利于对不同速度值作不同的具体分析。下面是影响波速的一些主要 的因素: 1 孔隙度是影响速度的基本因素; 2 孔隙中充填物性质的影响; 3 速度一般随地层的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加大。 下面是一些常见物质的速度或速度变化范围。
地震波
某一时刻各点的振动图
某一点在各个时刻的振动图
Tsunami/海啸
P波
纵波,又叫P波。它是由胀缩力作用 ,弹性介质产生的体积形变,这种形变所 引起的振动则称为纵波。该波的传播方向 和质点振动的方向一致。 纵波经过的介质,会间隔地出现膨胀 (稀疏)带和压缩(稠密)带,故纵波有 时也叫疏密波或压缩波。
面波
纵波和横波都在介质内部传播,统称为体波。根 据弹性力学理论,还有两种仅仅沿弹性介质表面传播 ,离开表面而深入介质内部就会衰减的常见的波存在 。一种是沿介质与大气接触的自由表面传播的面波, 称为瑞雷面波。另外一种则是沿两弹性介质之间的传 播的面波,称为勒夫面波。
均匀介质面波示意图
第二节
一.波前、波后及射线
Beach
Water
Whoa Baby Help
反射规律
• 利用 Fermat原理可以展示射线的反射规律
B
1
2 3 5 4
3.斯奈尔(Snell)定律
如右图:地震波在分层介 质中传播时,遵循下面这样一 个式子:
其中p称为射线参量;此式表示 的是入射、反射、和透射间的关 系,这就是著名的Snell定律。在 界面上进行地震波传播计算时所必须遵循的和经常用到的一 个定律。
(*)表明,一个水平界面情况下的折射波时距曲线是一条直线,直线 的斜率1/ 2的倒数是视速度。当X=0,截距时间为
t 01 2h co s i v1
(1)
t01是折射波时距曲线延长线与t轴交点的纵纵标,因此称为交叉时。折 射波的交叉时与反射波的t0时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反射波的t0时间 是地震波沿界面法线往返传播的时间,而折射波的交叉时没有确切的物 理意义,因为它是观测不到的。
反射点的道集。M点叫共中心点或对称 点。右图以炮检距Xi为横坐标,以反射 波到达各接收点的旅行时间ti为纵坐标 其曲线方程为: 1 2 ti 4h 2 xi v
地震勘探多次覆盖示意图
所谓多次覆盖方法,实际上就是对反射波上同一个反射点重复观测, 将该点的多次记录经动校正叠加在一直,使反射波得到加强的方法。
xi 2 Htgi
首波通常可用来确定界面的几何形态、埋藏深度、以及地震波 沿分界面的传播速度。在地震勘探里,利用折射波法可以进行深部 地震测深、工程地质调查以及在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中的应用等。
首波在地下传播的演示图
第二节
数据采集系统简介
地震勘探的基本任务是根据所观测的地震波提示地质体的形态、结构和 性质;因此,怎么把地震波记录下来供人们分析研究就成为重要的任务,地 震勘探数据采集系统就是记录地震波的工具。 首先介绍一下常见的人工地震震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