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正义 目录 毛诗序 诗谱序 《毛诗正义》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诗正义目录毛诗序诗谱序《毛诗正义》序
毛诗正义目录毛诗序诗谱序《毛诗正义》序
据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
□《毛诗诂训传》西汉•毛公传
□《毛诗传笺》东汉•郑玄笺
□《毛诗正义》唐•孔颖达疏毛诗指西汉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和注的古文《诗》,也就是现在流行于世的《诗经》。

毛诗每一篇下都有小序,以介绍本篇内容、意旨等。

而全书第一篇《关雎》下,除有小序外,另有一篇总序,称为《诗大序》,是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著。

东汉经学家郑玄曾为《毛传》作“笺”,至唐代孔颖达作《毛诗正义》。

汉人传诗本有四家,称为四家诗。

《汉书·艺文志》、东汉郑玄《诗谱》、《毛诗传笺》、唐孔颖达《五经正义》等书记载:至战国初期,研究讲习《诗》者,有齐人辕固生、鲁人申培、燕人韩婴、河间毛亨。

“毛亨著有《毛诗正义》于其家,河间献王得而献之。

”毛亨将《毛诗正义》传授给毛苌(据现在有关学者考证推断,毛亨与毛苌为叔侄关系)。

鲁诗、齐诗、韩诗三家又被称为三家诗,皆采用今文,被称为今文经学,在东汉被立于学馆。

毛诗晚出,属古文经学。

毛诗训诂简明,东汉时受到重视,允许在朝廷公开传授。

东汉末年兼通今古经学的经学大师郑玄,集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作《毛诗传笺》,主要为毛氏《诗故训传》作注。

《四库全书总目·毛诗正义提要》说:“郑氏发明毛义,自命曰笺。

”郑玄《六艺论》说:“诗宗毛义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

”郑玄的《六艺论》现在已经佚失,这些话是根据孔颖达《毛诗正义》所引出的。

三家诗自此渐渐衰败。

《隋书·经籍志》说:“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宋”。

毛苌所讲的《诗》,世称“毛诗”。

现在读到的《诗经》,即是由毛亨、毛苌流传下来的。

《礼记》中的《经解》称《诗》《书》(尚书)《仪礼》《乐》《易》、《春秋》为六经;南宋称《诗》为《诗经》。

唐贞观十六年(642),孔颖达、王德昭、齐威等奉唐太宗诏命所作《五经正义》之一,为当时由政府颁布的官书。

孔颖达(574~648),字仲达,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历任国子博士、司业、祭酒等职。

其时撰《五经正义》,孔颖达以年辈在先,名位独重,受命主持其事,诸儒分治一经。

《毛诗正义》出于王德韶、齐威等人之手,而孔颖达总其成。

《毛诗正义》是对于《毛传》及《郑笺》的疏解,“传
”“笺”被称为“注”,
“正义”被称为“疏”,合称《毛诗注疏》。

《四库全书总目》说:“其书以刘焯《毛诗义疏》、刘炫《毛诗述义》为稿本,故能融贯群言,包罗古义,终唐之世,人无异词。

”
三国时期吴人陆机著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记载:“孔子删书授卜商,卜商为之序,以授鲁人曾申,申授魏人李克,克授鲁人孟仲子,孟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赵人荀卿,卿授鲁人毛亨,亨作《诂训传》,以授赵国毛苌,时人谓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

”而唐代陆德明著的《经典释文序》中有不同记馆藏毛诗载:“徐整云:子夏授高行子,高行子授薛仓子,薛仓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间大毛公,毛公为《诗诂训传》于家,以授赵人小毛公。

”
《毛诗正义》目录
《毛诗正义》序
《毛诗正义》诗谱序
《毛诗正义》卷一一之一
《毛诗正义》卷一一之二
《毛诗正义》卷一一之三
《毛诗正义》卷一一之四
《毛诗正义》卷一一之五
《毛诗正义》卷二二之二《毛诗正义》卷二二之三《毛诗正义》卷三三之一《毛诗正义》卷三三之二《毛诗正义》卷三三之三《毛诗正义》卷四四之一《毛诗正义》卷四四之二《毛诗正义》卷四四之三《毛诗正义》卷四四之四《毛诗正义》卷五五之一《毛诗正义》卷五五之二《毛诗正义》卷五五之三《毛诗正义》卷六六之一《毛诗正义》卷六六之二《毛诗正义》卷六六之三《毛诗正义》卷六六之四《毛诗正义》卷七七之一《毛诗正义》卷七七之二《毛诗正义》卷七七之三《毛诗正义》卷八八之一《毛诗正义》卷八八之二
《毛诗正义》卷九九之一《毛诗正义》卷九九之二《毛诗正义》卷九九之三《毛诗正义》卷九九之四《毛诗正义》卷十十之一《毛诗正义》卷十十之二《毛诗正义》卷十十之三《毛诗正义》卷十一十一之一《毛诗正义》卷十一十一之二《毛诗正义》卷十二十二之一《毛诗正义》卷十二十二之二《毛诗正义》卷十二十二之三《毛诗正义》卷十三十三之一《毛诗正义》卷十三十三之二《毛诗正义》卷十四十四之一《毛诗正义》卷十四十四之二《毛诗正义》卷十四十四之三《毛诗正义》卷十五十五之一《毛诗正义》卷十五十五之二《毛诗正义》卷十五十五之三《毛诗正义》卷十六十六之一
《毛诗正义》卷十六十六之二《毛诗正义》卷十六十六之三《毛诗正义》卷十六十六之四《毛诗正义》卷十六十六之五《毛诗正义》卷十七十七之一《毛诗正义》卷十七十七之二《毛诗正义》卷十七十七之三《毛诗正义》卷十七十七之四《毛诗正义》卷十八十八之一《毛诗正义》卷十八十八之二《毛诗正义》卷十八十八之三《毛诗正义》卷十八十八之四《毛诗正义》卷十八十八之五《毛诗正义》卷十九十九之一《毛诗正义》卷十九十九之二《毛诗正义》卷十九十九之三《毛诗正义》卷十九十九之四《毛诗正义》卷二十二十之一《毛诗正义》卷二十二十之二《毛诗正义》卷二十二十之三《毛诗正义》卷二十二十之四
毛诗序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

南,言化自北而南也。

《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

《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

是《关雎》之义也。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诗谱序
诗之兴也。

谅不于皇上之世,大庭轩辕,逮于高辛,其时有亡,载籍亦蔑云焉。

《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夏承之,篇章泯弃,靡有孑遗。

迩及商王,不风不雅,何者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

各于其党,则为法者彰显,为戒者著明。

周自后稷,播种百谷,黎民阻饥,兹时乃粒,自传于此名也。

陶唐之末,中叶公刘,亦世修其业,以明民
共财。

至于太王王季,克堪顾天。

文、武之德,光熙前绪,以集大命于厥身,遂为天下父母,使民有政有居。

其时诗,《风》有《周南》、《召南》,《雅》有《鹿鸣》、《文王》之属。

及成王,周公致太平,制礼作乐,而有《颂》声兴焉,盛之至也。

本之繇此《风》、《雅》而来,故皆录之,谓之诗之正经。

后王稍更陵迟,懿王始受谮赞亨齐哀公。

夷身失礼之后,邶不尊贤。

自是而下,厉也幽也,政教尤衰,周室大坏,《十月之交》,《民劳》、《板》、《荡》,勃尔俱作,众国纷然,刺怨相寻。

五霸之末,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善者谁赏?恶者谁罚,纪纲绝矣!故孔子录懿王、夷王时诗,讫施于陈灵公淫乱之事,谓之变风变雅。

以为勤民恤功,昭事上帝,则受颂声,弘福如彼,若违而勿用,则被劫杀。

大祸如此,吉凶之所繇,忧娱之萌渐,昭昭在斯,足作后王之鉴,于是止矣。

夷、厉以上,岁数不明。

太史《年表》,自共和始,历宣、幽、平王,而得春秋次第,以立斯《谱》。

欲知源流清浊之所处,则循其上下而省之;欲知风化芳臭气泽之所及,则傍行而观之。

此《诗》之大纲也。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于力则鲜,于思则寡,其诸君子,亦有乐于是与!
《毛诗正义》序
夫《诗》者,论功颂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训,虽无为而自发,乃有益於生灵。

六情静於中,百物荡於外,情缘物动,
物感情迁。

若政遇醇和,则欢娱被於朝野,时当惨黩,亦怨剌形於咏歌。

作之者所以畅怀舒愤,闻之者足以塞违从正。

发诸情性,谐於律吕,故曰“感天地,动鬼神,莫近於《诗》”。

此乃《诗》之为用,其利大矣。

若夫哀乐之起,冥於自然,喜怒之端,非由人事。

故燕雀表啁噍之感,鸾凤有歌舞之容。

然则《诗》理之先,同夫开辟,《诗》迹所用,随运而移。

上皇道质,故讽谕之情寡。

中古政繁,亦讴歌之理切。

唐、虞乃见其初,牺、轩莫测其始。

於后时经五代,篇有三千,成、康没而颂声寝,陈灵兴而变风息。

先君宣父,釐正遗文,缉其精华,褫其烦重,上从周始,下暨鲁僖,四百年閒,六诗备矣。

卜商阐其业,雅颂与金石同和;秦正燎其书,简牍与烟尘共尽。

汉氏之初,《诗》分为四:申公腾芳於鄢郢,毛氏光价於河閒,贯长卿传之於前,郑康成笺之於后。

晋、宋、二萧之世,其道大行;齐、魏两河之閒,兹风不坠。

其近代为义疏者,有全缓、何胤、舒瑗、刘轨思、刘丑、刘焯、刘炫等。

然焯、炫并聪颖特达,文而又儒,擢秀幹於一时,骋绝辔於千里,固诸儒之所揖让,日下之无双,於其所作疏内特为殊绝。

今奉敕删定,故据以为本。

然焯、炫等负恃才气,轻鄙先达,同其所异,异其所同,或应略而反详,或宜详而更略,准其绳墨,差忒未免,勘其会同,时有颠踬。

今则削其所烦,增其所简,唯意存於曲直,非有心於爱憎。

谨与朝散大夫行太学博士臣王德韶、徵事郎守四门博士臣齐威等对共讨论,辨详得失。

至十六年,又奉敕与前脩疏人及给事郎守太学助教云骑尉臣赵乾叶、登仕郎守四门助教云骑尉臣贾普曜等,对敕使赵弘智覆更详正,凡为四十卷,庶以对扬圣范,垂训幼蒙,故序其所见,载之於卷首云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