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血液循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心率:
在搏出量和外周阻力不变时,心率加快,心舒期缩短, 在此期内流入外周的血液减少,心舒期末主动脉内存留的血量 增多,舒张压升高。由于动脉血压升高可使血流速度加快,因 此,在心缩期内可有较多血液流至外周,收缩压升高不如舒张 压升高明显,脉压减小。因此,单纯心率增加主要升高舒张压 (脉压减小)。
3.外周阻力:
1.脊髓心血管运动神经元
原始反射,不能进行精细调节
2.延髓心血管中枢
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包括①心血管运动区 ②心血管抑制区 特点:在安静状态下总有一定频率的神经冲动传出,分别称为 心交感中枢紧张、心迷走中枢紧张
3. 高级中枢
网状结构、下丘脑、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皮层—下丘脑通路)
(三)心血管系统的反射调节
3)外周(血管)阻力
是影响动脉血压的重要因素
(二)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
收缩压:心脏收缩时,伴随着血液射入主动脉,动脉血 压明显升高。收缩末期,动脉血压所能达到的最大值称 为收缩压。 正常值 100 ~130 mmHg 舒张压:心脏舒张时,主动脉血压下降,在心室舒张 末期达到最低点,这时的动脉血压称为舒张压。 正常值 60 ~80 mmHg 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 平均动脉压:心动周期中任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 为平均动脉压。
五、微循环与组织液的生成
(一)微循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循环
(微动脉 + 毛细血管 + 微静脉) 微动脉
后微动脉 毛细血管前 括约肌 毛细血管
微静脉
直捷通路
毛细血管(网)
直捷通路
毛细血管管壁的结构
连续毛细血管
有孔毛细血管
通过毛细血管的过滤
(二)组织液的生成与影响因素
有效滤过压(NFP):
(2) 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
作用及机理:
迷走神经兴奋时,末梢释放Ach,与M型受体结合(细胞内 cAMP浓度下降,平台期钙内流减少,同时肌质网释放钙减少), 导致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速度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 (既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
2.血管的神经支配
(1)缩血管神经(又称交感缩血管神经)
分布:全身大部分血管壁平滑肌 作用:使外周阻力增加,导致血压上升.
1.心脏的神经支配及作用
(1) 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作用及机理:
心交感神经兴奋时, 末梢释放NE,并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1受 体结合,(细胞内cAMP浓度增加,激活蛋白激酶和细胞内蛋白质 的磷酸化过程,使心肌膜上的钙通道激活,平台期钙内流增加, 同时肌质网释放钙增加),导致心率加快,传导速度加快,心房 和心室肌的收缩力增强。(既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
三、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一)心输出量及心脏功能评价
1.每搏输出量(博出量): 2.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每博输出量 x 心率 3.射血分数 : 每搏输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4.心指数 : 每分输出量/体表面积
(二)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异长自身调节---心脏的施塔林定律
Staring 早在1914-1918年间,曾在哺乳动物的实验中发现,在一定范围内, 当心室舒张期容积增大,可增加心缩力量,搏出量增加,这种现象被称为 “心脏的施塔林定律”。又称为异长自身调节。其生理意义在于,当回心血 量增加时,其搏出量可实现自动精确调节。 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心肌细胞初长度 ------心肌收缩力
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比例:
在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相适应,血管系统充 盈较好,维持一定的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当失血使循环血量 减少,而血管容量变化不大时,体循环平均充盈压降低,导 致动脉血压下降。这一因素对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有影响。
四、静脉血压 和静脉回心血量
影响因素: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2、心脏的舒缩活动 3、重力与体位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心室收缩
心肌细胞和闰盘
一、心肌的电活动
心房肌细胞
普通细胞(工作细胞)
心室肌细胞
心肌细胞 (类型)
自律细胞
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 ①窦房结 ②结间束(前、中、后3束)及房间束 ③房室交界(房结区、结区、结希区) ④房室束(希氏束) ⑤左右束支 ⑥浦肯野氏纤维网
心脏的结构——传导系统
心脏传导系统主要细胞的动作电位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在某些病理条件下,心肌组织可以在窦性节律之外接受 来自异位起博点或人工的刺激,如果这个刺激恰好落在 窦性节律的有效不应期之后和下次节律性兴奋传来之前, 可以使心肌产生一次额外的兴奋和收缩,称为期前收缩 或期外收缩。 额外刺激引起心肌组织产生期前收缩时也有兴奋性的 变化,如果有窦房结传来的正常节律性兴奋恰好落在期 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则不能引起反应;只有在期前 收缩的有效不应期结束之后,由窦房结传来的下次兴奋 才能发生反应,因此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常常出现一段 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
• •
自律细胞4期复极化完毕时并不稳定,而 是又自动去极化(称为舒张期自动去极 化)。自律细胞的4期膜电位又称为舒张 电位。细胞自动去极化的速度不同,则细 胞的自律性高低不同:窦房结>房室交界> 希氏束和浦氏纤维束 窦房结P细胞在4期Ca++和 Na+ 的内流形 成起博电流。 根据细胞去极化的速度不同,又分为快反 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离子转运及收缩曲线
0
心脏传导系统典型的AP
窦房结
房室结
房室束
左右束支
浦氏纤维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1.自律性
窦房结(100次/分)、房室交界(50次/分)、房室束及 浦氏纤维(25次/分)
窦房结作为正常起搏点的原因: ①抢先占领 ②超速驱动压抑。
2.传导性
• “机能合胞体”:闰盘中的缝隙连接使心肌同步 兴奋和收缩。 •房-室延搁:房室交界(结区)兴奋传导的速度最 慢。
1期
Na +通道失活, K+一过性外流,膜电位下降至0 mV 左右,与0期共同构成AP的峰电位。
2期(缓慢复极化期、平台期)
2期
复极化缓慢,电位停止在0mV左右;历时100~150mS。 平台期是心肌AP与骨骼肌AP区别的主要特征, 也是它整个AP时程长及不应期长的主要原因。 离子基础:早期——缓慢的K+外流,同时慢Ca++通 道被激活, Ca++缓慢内流。综合结果,使膜电位长 时间稳定在 0 mV左右。晚期——K+外流缓慢增加, Ca++通道逐渐失活,膜电位逐渐下降。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三)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
原理(容积导体理论):
大量心肌细胞同步电活动产生的电位变化在体表的反 应;反映兴奋在心脏内的传播过程,与机械收缩无关。
ECG组成及各波所代表的意义:
P波:心房去极化
QRS波:心室去极化 T波:心室复极化(过程) P-R间隔:房室之间的传导时间 S –T段:心室全部处于去极化状态至开始复极 化之间的时间
二、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动周期和心率
心动周期:心房和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既构成一个机 械活动的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心房 收缩期 舒张期 心室 收缩期 舒张期 0.1 S 0.7 S 0.3 S 0.5 S
心率75次/分
左心房(外)和左心室的收缩和舒张
(二)心脏泵血过程(压力、容积及血流变化)
3期 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 复极化速度加快,膜电位至-90mV;历时100~150mS; 离子基础: Ca++通道完全失活,并出现K+的外流加 快,使膜电位迅速下降并接近静息水平
4期(静息期、恢复期)
4期
膜复极化完毕后,心室肌及其它非自律细胞的Na+-K+ 泵活动增加以及通过Na+ -Ca++交换机制,使膜两侧 的 离子浓度得到恢复,膜电位稳定在静息水平。
第九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脏生理 第二节 血管生理
第三节 心血管系统的调节
第四节 器官循环 狂杀寂寞
第一节 心脏生理
心脏是由心肌细胞构成的、具有瓣 膜结构的空腔器官,它是推动血液流 动的动力器官。心脏的功能是泵血。 泵血功能的完成有赖于:
①心脏的结构 ②心肌的生理特性
心脏的解剖结构
心脏的瓣膜
心室舒张
பைடு நூலகம்
(2)交感舒血管神经
分布:骨骼肌、汗腺血管 作用:使骨骼肌和汗腺血管舒张,局部血流量增加.
(3)副交感舒血管神经
分布:少数器官(脑、唾液腺、肝和外生殖器等) 作用:增加局部血流量,但对血压不产生明显影响.
(二)心血管中枢(cardiovascular center)
概念:中枢神经系统内与调节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 部位,统称为心血管中枢。
二、血流动力学
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泊肃叶定律: Q=ΔP/R R=8ηL/πr4
三、动脉血压 (一)动脉血压的形成 血压的形成有赖于三方面的因素: 1)一定的循环血量
是动脉血压形成的重要前提条件。用体循环平均充盈压表示, 正常值约为7 mmHg
2)心脏射血
是动脉血压形成的动力。心脏射血时,心室肌收缩所释放的 能量,一部分用于推动血液流动,成为血流的动能;另一部分 则形成对血管壁的侧压,成为作用于血管壁的势能(压强能)
1.心房收缩期 部分血液(约30%)从心房被挤入心室(此时 房室瓣开,动脉瓣关) 等容收缩期 快速射血期 减慢射血期 等容舒张期 快速充盈期 减慢充盈期
房室瓣关,动脉瓣关
房室瓣关,动脉瓣开 房室瓣关,动脉瓣关 房室瓣开,动脉瓣关
2.心室收缩期
3.心室舒张期
三)心音
第一心音:标志心室收缩开始(低、长、强) 第二心音:标志心室舒张开始(尖、短、弱)
窦房结 房室结 房室束 左右束支 浦氏纤维
骨骼肌AP
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一)快反应心肌电活动的离子基础(心室肌最
典型)
1.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
-90mV, 为K+的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
0期(去极化期)
0期
膜电位去极化达阈电位(-70mV)导致快速Na +内流 1期(快速复极化初期)
如果心输出量不变而外周阻力加大,则心舒期内血液向外周 流动的速度减慢,心舒期末存留在主动脉中的血量增多 ,故 舒张压升高。在心缩期,由于动脉血压升高使血流速度加快, 因此,收缩压升高不如舒压升高明显,脉压相应减小。因此, 外周阻力主要影响到舒张压(脉压减小)。
4.大动脉的弹性:
大动脉的弹性扩张,可以缓冲血压变化的幅度,使收缩 压降低、舒张压升高。因此,当大动脉弹性降低时,收缩压 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加大)。
2.等长调节 不改变心肌初长度而调节心肌收缩力的方式,称等长调节
(通过神经和激素调节钙离子浓度、肌球蛋白ATP酶活性等环节)
3.心率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1.大动脉 弹性动脉、“弹性贮器” 2.微动脉、小动脉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3.微静脉、小静脉 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 4.大、中静脉 容量血管 5.毛细血管 交换血管、营养血管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减压反射、弓-窦反射)
3.兴奋性
(1)有效不应期: 从0期去极化到3期复极化到-60 mV 的这段时间长 达200~400 ms。 (2) 相对不应期: -60 mV复极化到-80 mV这段时间。 (3)超常期: -80 mV复极化到-90 mV这段时间。
骨骼肌与心室肌收缩-兴奋之间的关系
4.收缩性 (1)似骨骼肌,但部分Ca++需要来自细胞外液, 肌质网贮存Ca++较少,故很大程度上依赖细胞外的 Ca++ (2)心肌收缩符合“全或无”定律 (3)有效不应期长达200 ~ 400mS,一直持续到机 械收缩的舒张期后期,故不发生强直收缩
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 (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六、淋巴循环
整体观
剖面观
淋巴循环的生理意义: 1. 调节血浆与组织间的 液体平衡 2. 回收组织液中的大分 子物质(蛋白质) 3. 运输脂肪 4. 防御作用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心脏的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
平均动脉压 = 舒张压+1/3脉压
循环系统各部分的压力
平均动脉压
(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 心输出量 2、心率 3、外周阻力 4、动脉管壁的顺应性(弹性) 5、循环血量
1.每搏输出量:
搏出量增大,射入动脉中的血量增多,对管壁的张力加大, 使收缩压升高。使舒张压升高并不多,故脉压增大。因此,搏 出量增加主要使收缩压升高(脉压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