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沉默的螺旋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默的螺旋理论之我见
沉默的螺旋是一个政治学和大众传播理论,由诺埃勒-诺依曼提出的。

它描述了一个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但当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还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的现象。

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揭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一是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二是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三是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有一道练习题很多同学都是一样的答案,只有几个同学算出的是另一个答案,就算是那几个同学极力讲解,大多数同学都会说:“你看,大家都是这个答案,你的肯定不对。

”由于这样说的同学很多,哪怕是少数同学觉得自己的答案是对的,也会因为害怕别人都反对他,没有人支持他怕自己被孤立而转换意见,直到真正的答案出来,或许那些少数的同学都会臣服于那些多数同学的答案。

我从来不否认沉默的螺旋理论是错误的,它确实反映了人们内在的从众心理,反映了人们自古以来都有少数服从多数的心理,害怕自己的想法遭到拒绝,甚至很可能被孤立。

当然,什么事情都总会有例外,人更是如此,尤其对于现在网络如此发达的社会,沉默的螺旋理论也有他的局限性。

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受到很多肯定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批评,有批评指出该理论过分强调“害怕孤立”
这一社会心理因素,忽略了其它导致社会行为的动力因素,即使感到孤立,人可能在“权衡利益”后采取行动,不一定保持沉默;有的人在害怕孤立时不仅不沉默,还可能发出攻击性的言语或行为。

在这里,个人的差异也应予以考虑。

对“社会
孤立”的恐惧,不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应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多数意见”的压力对于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议题,压力程度也会不同。

另一方面,在“沉默的螺旋”中起重要作用的“从众心理”也可能会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而有所改变。

当人们的交往能力随网络技术得到扩展时,人们的交往空间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除了现实世界外,还有网络世界,因此,消除孤独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

如果一个人在网上的某一个社区里得不到承认,他可以转向其它社区,这时,他采取的往往不是以消极的从众措施保护自己,而是积极地在网络中去寻找同盟者。

这样,在庞大的网络中有了自己的同盟者,人们就再也不会感到被孤立了。

尤其是在言论自由的社会中,网络的力量更是不可估量。

还有,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受众具有匿名性,在传统社会环境中的恐惧心理已经被一种“无所谓”的心理代替,而且,受众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任何责任,因此,就基本不存在“自己的意见”和“公开的意见”矛盾的问题,但是受众对网上意见的认知,会发生比在现实社会中的认知更大的偏差,因为受众通常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结成讨论小组,因而会在较大程度上将自己的意见视为也是其他人的意见。

此外,网络时代被认为是一个尊重个体的时代,它更承认人们个人意见的表达与个性的发展,所以相对来说,传统的从众心理可能会表现得较弱一些。

总之,沉默的螺旋理论仍然是成立的,也可以适用于当今的社会,很多事情人们都仍然拥有着从众心理,但其理论的力量性随着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而逐渐变得微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