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知识大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了解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是指病因不明的、主要局限于左心室乳头肌水平以下的心尖部肥厚的肥厚型心肌病,由日本首次报道的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一个亚型。约占肥厚型心肌病的24%,一般人群的发病率为0.01%,病变主要累及左心室心尖部,右心室较少受累。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以男性居多,占全部肥厚型心肌病的比例,日本为25%~51%,美国为2.4%,中国为8.1%~8.8%。日本报道男女比为12:1,美国为2:1~4:3。

因受累心肌局限于乳头肌以下水平,血流动力学影响较轻,约43%病例可无临床症状。常见症状为胸闷、心悸及心功能减退,也可出现心绞痛、眩晕、疲乏、心前区不适及肩胛区钝痛等,发生猝死者少。

肥厚位于前侧壁心尖处,平均厚约25mm,室间隔基底部多无肥厚,心室腔不扩大,部分病例可见心腔变形或缩小。光学显微镜可见心肌纤维增厚,细胞排列紊乱、肥大、核畸形,有灶性纤维化和斑块样增生,心尖处心内膜增厚,部分有二尖瓣关闭不全。

其典型表现为:心电图的胸前导联出现巨大倒置的T波:心血管造影示左心室呈特征性的“黑桃样”改变(有部分病人无此表现),心室内无压力阶差;症状轻微或缺如;病程一般呈良性过程。

什么是肥厚型心肌病?有何特征?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以心肌的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下降及不同程度的心室排空受阻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病变。根据左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又分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最具特征的异常不是收缩功能障碍,而是舒张期松弛性的异常。其病理生理改变为室壁肥厚使室腔狭小,左室舒张顺应性降低,致左室栓张充盈明显障碍,可致肺、体循环淤血的表现;肥厚室间隔在收缩期凸入室腔可致左室流出道梗阻及相对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导致体循环供血不足表现。

肥厚型心肌病组织学有如下特点:

肌束团结构破坏呈螺旋状,心肌细胞异常肥大,形态特异;

心肌细胞排列明显紊乱,并呈纤维化改变;

肥厚型心肌病壁内冠状动脉壁变厚,管腔变小,这种变化最多发生在室间隔及广泛心肌纤维化区域,是心肌缺血所致。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AHCM占肥厚型心肌病的16.8%,发病年龄30~50岁居多,男性多于女性,起病隐匿,发病缓慢,患者可有胸闷、头晕、心前区疼痛等症状,胸痛症状需与冠心病心绞痛相鉴别,该病患者胸痛持续时间较长,含服硝酸甘油往往无效,体格检查心脏大小正常,均无杂音,无特异性体征。心脏彩超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特异性不高,无经验的医生常诊断为正常。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影像学表现更直观,是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较好方法,同时还能鉴别诊断冠心病。当然MRI检查的准确率也较高,但不能完全代替冠状动脉及左室造影。

肥厚型心肌病伴流出道梗阻可行手术治疗;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不伴流出道狭窄,无需手术,以保守治疗为主,有临床症状可用异搏定治疗。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发展缓慢,无严重并发症,心功能较好,预后佳,建议对中老年男性出现不典型心绞痛症状、伴心电图ST-T特异改变时,既要考虑冠心病,也要考虑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可能,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可以明确诊断。

有效预防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肥厚性心肌病病程发展缓慢,预后多不定。患者病情可以稳定多年不变,但是一旦出现症状则可以逐步恶化。猝死与心力衰竭是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猝死多见于儿童及年轻人,猝死的发生与出现多与体力活动有关,与有无症状或有否梗阻有关。心室壁肌厚程度高,有猝死家族史,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者为猝死的危险因子,猝死的可能机制包括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窦房结病变与心传导障碍,心肌缺血,舒张功能障碍,低血压,以前二者最重要。心房颤动的发生可以促进心力衰竭。少数患者有感染性心内膜炎或栓塞等并发症。

了解了肥厚性心肌病的危险因素,就要在治疗中积极预防,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密切观察。当然,肥厚性心肌病由于病因不明,预防较为困难。目前对超声心动图检出的隐性病例进行应进行遗传资料研究;为预防发病,患者应避免劳累、激动、突然用力。凡增强心肌收缩力的药物如洋地黄类、β受体兴奋药如异丙肾上腺素等,以及减轻心脏负荷的药物如硝酸甘油等,能使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加重,尽量不用。如有二尖瓣关闭不全,应预防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

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的病因探究

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的病因未明,但是,有说服力的资料表明很多病人具有家族遗传性,半数以上有高度的染色体显性遗传。

有些患者表现与淋巴细胞抗原系统缺乏有关。

有研究表明肥厚型心肌病的遗传缺欠引起链状的间隔构型,横向凹面向左,而在心尖至心底部纵向凹面向右,这种异常的间隔结构导致突出的等距离收缩,引起肌纤维排列紊乱;也有认为是混乱排列的细胞等距离收缩本身即可刺激心肌肥厚。

其他提示肥厚型心肌病的原因有:

心肌对循环儿茶酚胺的高反应状态,或交感神经异常和儿茶酚胺增高可促使发病或使病情加重。

心肌冠状动脉壁厚度异常,不能正常收缩,导致心肌缺血、促使心肌纤维化和自发性心肌肥厚。

原发性胶质异常,导致心肌纤维架及心肌细胞结构破坏及排列紊乱。

心内膜下缺血(可能与微循环及血小板能量储存异常有关)影响对舒张期钙离子的分离而增加心肌舒张期的僵硬。

心肌对钙、铁等异常吸收。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发病病因

肥厚型心肌病的确切病因,迄今仍未十分明确,但人们提出了不少假说,有人认为是遗传性疾病,即神经嵴发育异常、儿茶酚胺产生过多,或发育中的心肌对儿茶酚胺反应异常而形成本病。也有人认为本病患者群中人类白细胞抗原的基因增加,故提出基因缺陷的假说。还有人提出本并与原位癌基因表达异常,钙调节异常等有关。目前的认识比较趋向于本病是一种编码心肌肌小节的基因突变而引起的基因病。

1、遗传因素:肥厚性心肌病被认为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肥厚性心肌病是由心肌肌小节收缩体系相关蛋白的突变所致,迄今已研究10个编码肌节蛋白的300多种突变参与该病的发生。β-肌球蛋白重链是最主要的致病基因。

2、儿茶酚胺与内分泌紊乱:儿茶酚胺产生过多,心肌组织对其反应性增加。原癌基因表达异常与心肌肥厚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3、钙调节异常:高血钙常与肥厚型心肌病共存(47%~72%)。钙调节异常是否参与肥厚型心肌病发病,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其他: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受体相互作用的异常;异常和快速的房室传导使室间隔和心室游离壁在电激动和机械收缩上的不协调,组织学上可以发现病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房室结和希氏束呈现胎儿时期的形态;心脏胶原组织和纤维骨架的异常导致心肌纤维的排列组合异常,或原发性的心肌蛋白合成异常;心肌内小冠状动脉异常产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纤维化伴异常的代偿性肥厚。

5、多因素作用:散发性病例可能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具体机制不明。

肥厚性心肌病可呈家族性发病,也可有散发性发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散发者占2/3,有家族史者占1/3。家族性发病的患者中,50%的肥厚性心肌病病因不明确,50%的家系中发现有基因突变。遗传方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最为常见,约占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