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茶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台茶文化
中国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是最早发现、种植和品饮茶叶的国家。

从茶的发源至今,茶---被称之为国饮。

有道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它在“开门七件事”中,完完全全的融入到人们的生活里;也可以“琴棋书画诗酒茶”,通过饮茶,吟诗作乐,修身养性,提高人们的精神娱乐享受,使人超凡脱俗,增加生活中的情趣。

正因为茶叶雅俗共赏,使得它不单纯是一种饮料,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在古代史料中,表示茶字的有多个:“一曰荼,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

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一般说来,全国被划分为四大茶区,分别是西南、华南、江南与江北茶区。

而华南茶区内有五个省区:即两广、海南与福建、台湾。

这一区域是中国最适合茶树生长的地区,品种资源丰富,有乔木、小乔木、灌木等各种类型的茶树品种,茶产业工艺涵盖了中国茶的六大类:红茶、绿茶、乌龙、花茶、黑茶、白茶。

尤以半发酵茶品质优异。

尽管这五个省区同属华南茶区,福建与台湾的茶,则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

茶的起源发展与演变
在原始社会: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之说,当为茶叶药用之始。

在西周时期:据《华阳国志》载:约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所产的茶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作为贡品的最早记述。

在东周时期:春秋时期婴相齐竟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

表明茶叶已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用。

(据《晏子春秋》)在西汉时期:公元前59年,已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这表明四川一带已有茶叶作为商品出现,是茶叶进行商贸的最早记载。

《僮约》在东汉: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食论》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叶药理功效的第一次记述。

三国:史书《三国志》述吴国君主孙皓有"密赐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记载。

隋朝时期:茶的饮用逐渐开始普及,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见效。

于是人们竞相采之,并逐渐由药用演变成社交饮料,但主要还是在社会的上层。

唐朝时期:唐代是茶作为饮料扩大普及的时期,并从社会的上层走向全民。

唐太宗大历五年开始在顾渚山(今浙江长兴)建贡茶院,每年清明前兴师动众督制"顾渚紫笋"饼茶,进贡皇朝。

唐德宗建中元年纳赵赞议,开始征收茶税。

公元8世纪后陆羽《茶经》问世。

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师从中国带茶籽茶树回国。

是茶叶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

唐懿宗咸通15年出现专用的茶具。

宋朝时期: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开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瓯)设宫焙,专
造北苑贡茶,从此龙凤团茶有了很大发展。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元年间亲著《大观茶开》一书,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

明代:明太祖洪武六年,设茶司马,专门司茶贸易事。

明太祖朱元璋与洪武24年9月发布诏令,废团茶,兴叶茶。

从此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散叶茶),对炒青叶茶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1610年荷兰人自澳门贩茶,并转运入欧。

1916年,中国茶叶运销丹麦。

1618年,皇朝派钦差大臣入俄,并向俄皇馈赠茶叶。

到了清朝:1657年中国茶叶在法国市场销售。

康熙8年印数东印度公司开始直接从万丹运华茶入英。

康熙28年福建厦门出口茶叶150担,开中国内地茶叶直接销往英国市场之先声。

1690年中国茶叶获得美国波士顿出售特许执照。

光绪31年中国首次组织茶叶考察团赴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考察茶叶产制,并购得部分制茶机械,宣传茶叶机械制作技术和方法。

1896年福州市成立机械制茶公司,是中国最早的机械制茶业。

福建与台湾的名茶
台湾省的全境皆产茶。

东部有台东的鹿野与花莲的瑞穗,是近年新兴发展的茶区,这个地区的茶产业与休闲农业结合,主产清香型乌龙。

中部,则以南头鹿谷的冻顶乌龙最为有名。

此地茶园开发较早,制茶技术纯熟,有近二百年历史。

在海拔800米的山区,终年云雾缭绕,产制醇香幽雅的冻顶乌龙。

而通往阿里山海拔1000-2000米沿途,则有高山茶园,产制量少质优的高山茶。

台湾的南端,也有
佳乐风景区的港口茶,还有金萱茶。

北部,自然是重要的产茶区,有著名的文山包种与木栅观音。

福建省则更不必说,八闽名茶中,单是乌龙茶,就有永春水仙、佛手、色种、武夷岩茶、大红袍、铁观音、黄金桂、漳州白芽奇兰、诏安八仙茶、漳平水仙、闽北水仙、正山小种、武夷奇种等。

一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福建与台湾的名茶,都是以乌龙茶为特色的。

按我们大陆所说的乌龙茶类主要有:水仙,乌龙,铁观音,奇种,色种,包种。

但在台湾,我们所说的乌龙茶则以青茶类来论。

闽茶传入台湾
交流与隔绝
福建省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多年的茶文化历史。

福建产茶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南安县丰州的莲花峰摩崖石刻,比《茶经》还要早三百多年。

唐代陆羽《茶经》记载“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福州生闽县方山之阴……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而台湾近二百年来所产制的乌龙茶,如文山包种、冻顶乌龙、木栅铁观音与高山茶,其品种皆源自福建。

闽台隔海相望,两地土壤、气候、制茶工艺、饮茶习惯、茶礼俗等都相似。

闽台两地的茶产业与茶文化可以说是一脉相传的。

打开地图,你会发现:福建、台湾地形图像两片茶叶镶在海峡两岸。

事实上,自古以来,闽台茶叶有着很深的渊源。

不难发现,福建与台湾的名茶,都以乌龙茶为特色。

福建有武夷岩茶、铁观音,台湾有冻顶乌龙、玉山乌龙等等。

近两百年来,由于闽台两地的这种文化地理与血缘关系,台湾早期茶叶,不论品种及技术,几乎都来自福建。

据史料记载,冻顶乌龙,是林凤池从武夷山带回的茶苗繁衍生息而成;台湾包种茶是安溪人王义程将乌龙茶制作技术改进完善,创制而成;木栅铁观音,是安溪萍州村人张妙回省时,引进纯种铁观音,在木栅的樟湖山试种成功的;此外,台湾的香椽、皋卢茶源自福建的“绿芽佛手”和“红芽佛手”。

闽台行为茶文化大同小异,行为茶文化是人们在茶叶生产、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

如:“吃讲茶”,“施茶会”,将乐的“擂茶”,畲族的“新娘茶”,茶礼、茶俗及茶艺等表现形式。

以“和”为主的茶文化精神
中国茶道属于东方文化。

它所蕴涵的精神元素,无疑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

中国茶道的精神元素有“和、静、怡、真”。

和,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周易》中“保合太和”的精髓,亦是茶道之魂,做人之本。

和在儒家学说中被体现为“中庸之道”,是度是宜是一切恰到好处。

在处世为人上讲究“礼之用,和为贵”,要和衷共济,谦恭待人。

大之,要“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

因此,从“和”上延伸出的伦理之和,美学之和,养生之和,处世之和,也便成了茶人们尚崇的行为规范。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路,是茶人灵魂之凭借。

老子提倡要“守静笃”,而白居易则谓“静养和与真”。

苏轼更是把静作为修身养性淡泊明志的首要,是故,品茶人便演化为“茶需静品”的理论与实践。

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澈,达到至善、通之茶道之玄境。


怡,是愉悦和享受。

这是品茶人精神之必需。

茶之功能既能养生又兼醒神,在品之过程中,与人之生理感受便融为一体了,即生理上的快感与精神上的舒适。

“茶醉”之时,亦有心旷神怡物我两忘飘飘欲仙之感,这种精神体验在我国大量的文学作品中都有表现,是国人精神放达的最大化。

真,不仅是我国传统的儒家修身之要义,亦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这其中的真,不仅茶要真茶真香真味,环境要真山真水真月,茶具要真壶真瓷真杯,而饮茶人也要真情真意真实。

品茶人还要“守真、养真、藏真”,这样才能通过修习茶道,达到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打造人格的本真和心灵的“真善美”,追求到人生的真谛。

由是观之,中国茶道体现的是中国精神元素的精华,只有品茶人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徐徐得之啊!
茶可谓具有“厚德载物”之秉性。

道寓于器,道在器中,茶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使茶与道得到融合、升华,与“文以载道”同,“茶以载道”得以成立,茶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

古人把饮茶的好处归纳为”十德”:即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吃茶品茗使人尊敬,有礼、仁爱、志雅,可行年夜道。

中国人不轻易言道,在中国饮食、玩乐诸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

中国人在唐朝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

秦汉时期的《神农食经》已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唐《茶经·一之源》:“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

茶道是以修道、行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

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关于世界人生本体根据的、道的境界。

“茶道”以茶为媒,通过沏茶、赏茶、饮茶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增进友谊、学习礼法、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中国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诸家精华而成。

“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的陆羽接受儒、道、佛诸家影响,并能够融合诸家思想于茶理之中。

把诸家精华与唐代文
化的特色结合起来,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茶适应了中国士人“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性格和追求。

茶使人产生一种神清气爽、心平气和的心境。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o。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七碗茶”流传千古,卢仝也因此与陆羽齐名。

“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和而阴阳相调,和而五行共生,和是中庸之道,和乃“天人合一”。

由上可知,吃茶品茗能尊敬有礼、仁爱雅志、致清导和、尘心洗尽、得道全真、探虚玄而参造化。

总之,吃茶品茗可资修道,中国茶道等于吃茶品茗修道.
福州名优茶简介
铁观音
铁观音原产安溪县,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关于铁观音品种的由来,在安溪还留历史传说,说是茶农魏饮做了一个梦,观音菩萨赐给的一株茶树,挖来栽种而成;另一说是安溪尧阳一位名叫王士让的人在一株茶树上采叶制成茶献给皇上,皇上赐名"铁观音"而得。

铁观音茶的采制技术特别,不是采摘非常幼嫩的芽叶,而是采摘成熟新梢的2-3叶,俗称"开面采",是指叶片已全部展开,形成
驻芽时采摘。

采时要做到"五不",即不折叠叶张,不碰碎叶尖,不带单片,不带鱼叶和老梗。

采来的鲜叶力求新鲜完整,然后进行凉青、晒青和摇青(做青),直到自然花香释放,香气浓郁时进行炒青、揉捻和包揉( 用棉布包茶滚揉),使茶叶卷缩成颗粒后进行文火焙干。

制成毛茶后,再经筛分、风选、拣剔、匀堆、包装制成商品茶。

精心制成的铁观音茶叶条索紧结,茶条卷曲、壮结、沉重,呈青蒂绿腹蜻蜓头状,色泽乌润砂绿。

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俗称有"音韵"。

香气馥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誉。

好的铁观音,在制作过程中因咖啡碱随水分蒸发还会凝成一层白霜,这是优质铁观音的重要特征之一。

铁观音的品饮:目前在福建泉州安溪、仍沿袭传统的功夫茶品饮方式,用小巧的工夫茶具品饮,先闻香,后尝味,顿觉满口生香,回味无究。

陶壶置茶,冲以沸水,此时即有一股殊香扑鼻而来,正是未尝甘露味,先闻圣妙香,有朋自远方来,飨以功夫茶,确是一种表示敬重客人的生活艺术。

闻茶香:铁观音与其他茶种最大的差别在于其独特的兰花香,好的铁观音冲泡后闻盖子即有尖锐的兰花香冲鼻,但是要注意不是干茶越香越好;品口感:好茶入口顺滑、无苦涩之感,吞后立刻感觉喉头泛甘、口感饱满醇厚,顿觉齿颊生香,生津不断;看茶汤:茶汤要清亮,少末,至于茶汤的颜色,是同茶叶的程度有关,倒不必过分要求,但对茶汤是否含香确实要注意,这样可以避免茶香漂浮但不入味的缺点。

安溪铁观音茶的泡饮方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

首先,必须严把用水,茶具,冲泡三道关。

“水以石泉为佳,炉以炭火为妙,茶具以小为上”,意思就是水以山泉水最好,茶具以小巧方便为佳,如果用炭火来烧水那是最好不过。

冲泡按其程序可分为八道:
1 白鹤沐浴(洗杯):用开水洗净茶具
2 乌龙入宫(落茶):把铁观音茶放入茶具,放茶量约占茶具容量的五分;
3 悬壶高冲(冲茶):把滚开的水提高冲入茶壶或盖瓯,使茶叶转动;
4 春风拂面(刮泡沫):用壶盖或瓯盖轻轻刮去漂浮的白泡沫,使其清新洁净;
5 关公巡城(倒茶):把泡一,二分钟后的茶水依次巡回注入并列的茶杯里;
6 韩信点兵(点茶):茶水倒到少许时要一点一点均匀地滴到各茶杯里;
7 鉴尝汤色(看茶):观尝杯中茶水的颜色
8 品啜甘霖(喝茶):乘热细缀,先闻其香,后尝其味,边啜边闻,浅斟细饮。

饮量虽不多,但能齿颊留香,喉底回甘,心旷神怡,别有情趣。

大红袍
大红袍贵在稀贵。

历史上的大红袍,本来就少,而如今公认的大红袍,仅是九龙窠岩壁上的那几棵。

满打满算,最好的年份,茶叶产量也不过几百克……
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

大红袍名枞茶树,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红袍”石刻,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昼夜温差大,岩顶终年有细泉浸润流滴。

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大红袍的特异品质,大红袍茶树现有6株,都是灌木茶丛,叶质较厚,芽头微微泛红,阳光照射茶树和岩石时,岩光反射,红灿灿十分显目。

关于“大红袍”的来历,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传说天心寺和尚用九龙窠岩壁上的茶树芽叶制成的茶叶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这位皇官将身上穿的红袍盖在茶树上以表感谢之情,红袍将茶树染红了,“大红袍”茶名由此而来。

“大红袍”茶树现经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的试验,采取无性繁殖的技术已获成功,经繁育种植,已能批量生产。

大红袍茶的采制技术与其他岩茶相类似,只不过更加精细而已。

每年春天,采摘3—4叶开面新梢,经晒青、凉青、做青、炒青、初揉、复炒、复揉、走水焙、簸拣、摊凉、拣剔、复焙、再簸拣、补火而制成。

大红袍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

大红袍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

大红袍很耐冲
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

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韵味。

台湾名优茶简介
高山茶
台湾高山茶采摘于海拔一千公尺以上的阿里山山脉,玉山山脉,雪山山脉、中央山脉和台东山脉。

在海拔一千公尺以上作物相对于普通的作物有很大的优点,就是纯天然,无有害物质的污染,绿色产品。

台湾高山茶的两大优点:一、是因为高山气候冷凉,早晚云雾笼罩,平均日照短,导致茶树芽叶中所含「儿茶素类」等苦涩成分降低,进而提高了「茶胺酸」及「可溶氮」等对甘味有贡献的成分。

二、是由於日夜温差大及长年午后云雾遮蔽的缘故,使得茶树的生长趋於缓慢,让茶叶具有芽叶柔软,叶肉厚实,果胶质含量高等等的优点。

台式乌龙茶脱胎于潮州、闽南的工夫茶。

主要茶具有紫砂茶壶、茶盅、品茗杯、闻香杯、茶盘、杯托、电茶壶、置茶用具、茶巾等。

主要茶品有冻顶乌龙、文山包种、阿里山茶。

台式茶艺侧重于对茶叶本身、与茶相关事物的关注,以及用茶氛围的营造。

欣赏茶叶的色与香及外形,是茶艺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冲泡过程的艺术化与技艺的高超,使泡茶成为一种美的享受;此外对茶具欣赏与应用,对饮茶与自悟修身、与人相处的思索,对品茗环境的设计都包容在茶艺之中。

将艺术与生活紧密相联,将品饮与人性修养
相融合,形成了亲切自然的品茗形式,这种形式也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

饮茶也是有讲究的,我们应当科学饮茶。

最佳饮茶时机,什么时候饮茶最好,要因人、因环境和工作性质而定。

口干时,喝杯茶能润喉解渴;滞食时,喝杯茶能消食去腻;疲劳时,喝杯茶能舒筋消累:心烦时,喝杯茶能静心解烦。

一般说来,以解渴为目的的饮茶,渴了就饮,有随意性;如果在看电视时,喝点茶既能帮助恢复视力.还能稍除电视荧屏微弱辐射而对人体的危害;脑力劳动者边思考,边饮茶,可以保持清醒头脑,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只要根据茶的性质,结合人们所处的工作环境条件,做到科学饮茶。

我们应当控制好饮茶的量。

饮茶虽然好处很多,但同样也应适度。

如果饮茶过少,则无法起到饮茶的作用;如果饮茶过量,会增加心肾负担,还会抑制胃液分泌,妨碍消化。

每种茶都有其适当的饮法。

如菊花茶它能清火、明目、还能抗辐射。

滁菊降火,贡菊明目,杭菊清咽,野菊消炎。

但无论用哪种菊花泡茶,都不应连续饮用,一般3—5天即可。

体质偏寒的人喝菊花茶的时候要放点枸杞,而脾胃虚寒的人最好少喝。

还有就是喝菊花茶别随便加冰糖。

紫砂壶
品茶是我国民间自古而来的雅事,中唐以来,它已在日常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演成格调高雅的茶文化。

佳茗必有好器相配,才能相得益彰。

起于宋兴于明的紫砂壶逐渐受人青睐。

紫砂壶原产宜兴,属陶,比之瓷器,更具古风。

它不假釉饰,没有彩绘,以手工捏制烧成,造型别致、古朴典雅是其艺术特色,而且具有良好的保味功能,适宜泡茶,香味醇郁。

紫砂壶作为一种富有艺术性的手工制品,蕴含一种情趣,其灵魂可以说是文人趣味。

紫砂壶是与其他艺术相融合的,诗、书、画、印常常作为壶的画面构成因素;松、梅、竹、石,常常成为壶的基本造型。

紫砂颜色有赤褐、淡黄、紫黑等,由紫砂细泥、白泥、绿泥、大红泥等高温烧成。

质地本色自然纯朴,以造型取胜,“方非一式,圆不一样”,塑造精致。

浅刻花卉、文字装饰。

宜兴紫砂壶之所以受到茶人喜爱,一方面是由于这种壶器造型美观,风格多样,独树一帜,另一方面也由于它在泡茶时有许多优点。

归结起来宜兴紫砂壶泡茶有如下几方面的优点:
第一、保味功能好,泡茶不失原味,更无茶具本身所带的异味,聚香含淑,色、香、味俱佳,且香不涣散,得茶之真香真味。

《长物志》说它“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第二、陈茶不馊,暑天越宿不起腻苔,有利于洗涤及保持茶壶自身的卫生。

久置不用,也不会有宿杂气,只要用时先满贮沸水,立刻
倾出,再浸入冷水中冲洗,元气即可恢复,泡茶仍得原味。

第三、紫砂壶经久使用,壶壁积聚“茶锈”,以致空壶注入沸水,也会茶香氤氲,这与紫砂壶胎质具有一定的气孔率有关,是紫砂壶独具的品质。

第四、冷热急变性能好,寒冬腊月,壶内注入沸水,绝对不会因温度突变而胀裂。

同时砂质传热缓慢,泡茶后握持不会炙手。

而且还可以置于文火上烹烧加温,不会因受火而开裂。

第五、紫砂壶长久使用,器身会因抚摸擦拭,变得越发光润可爱,所以闻龙在《茶牋》中说:“摩掌宝爱,不啻掌珠。

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

”成为奇物。

“客来敬茶”
我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民俗。

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茶已被奉为礼品与贡品。

到两晋、南北朝时,客来敬茶已经成为人际交往的社交礼仪。

唐代颜真卿《春夜啜茶联句》中有“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

唐代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当今社会,客来敬茶更成为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来礼仪。

俗话说:酒满茶半。

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

水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

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用茶盘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有茶点,应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

上茶
时应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并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

壶中茶叶可反复浸泡3至4次,客人杯中茶饮尽,主人可为其续茶,客人散去后,方可收茶。

总之,敬茶是国人礼仪中待客的一种日常礼节,也是社会交往的一项内容,不仅是对客人、朋友的尊重,也体现自己的修养。

喝茶在人们心目上的含义早已不是举措那么简略,它已经成为一种意境,一种文化。

无意偶然候,喝茶是一种享受,它让你神色越发愉快,互换更为流利;无意偶然候喝茶是一种思虑,在联想中回到自我,也记起已往,还单纯是人的本质,只有在茶叶那既苦又甜的滋味中,你才可以真正懂得人生;更无意偶然候,茶是一种激励,感叹熏染茶那一丝苦涩,甩失踪那一点惘怅,在茶水与神色共识的瞬间抬起迷惑的双眼,让清爽的空气吹过,你又可以站起来面对一切。

这便是茶,通俗的茶,不通俗的意境:平常中体现出超俗.淡雅中不乏豪情,它让你越发复苏,也让你更加安闲。

茶香飘处,收敛奢欲,洗心涤烦,振作向上,消除情乏,自我整合,人伦和谐,其乐融融。

一杯清茶,一段人生,一丝回味!喝茶,可以休闲,更可会友,对坐倾谈,更多品味、更多回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