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宅门》中白景琦的人物形象(邵正伟)

《大宅门》中白景琦的人物形象(邵正伟)
《大宅门》中白景琦的人物形象(邵正伟)

安徽电大淮北分校汉语言本科论文

《大宅门》中白景琦的人物形象

姓名:邵正伟

学号:1034001205282

学校:安徽电大淮北分校

指导老师:刘峨

目录

摘要、关键词------------------------------------------------------------------

一、全新的叛逆形象------------------------------------------------------------1

二、忠孝与爱情----------------------------------------------------------------2

三、顶天立地、敢作敢为、可恶的老人--------------------------------------------3

四、事业的成功----------------------------------------------------------------5

五、无可奈何花落去------------------------------------------------------------6 结语--------------------------------------------------------------------------6 注释--------------------------------------------------------------------------7 参考文献----------------------------------------------------------------------7

[论文摘要]白景琦是郭宝昌《大宅门》中的主要人物,他出生于中药世家,自小顽劣,个性张扬,天马行空,他事业成功,生活独尊,处事方式独特,常常不依情理、不按常规做事。性情叛逆却又十分孝顺,刚正不阿却又独断专行。白景琦这个人物形象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产物,时代的缩影。

[关键词]白景琦;叛逆;阳刚;顶天立地;可恶

《大宅门》中白景琦的人物形象

《大宅门》中描写的是清朝末年北京一家比较有名的同仁堂的历史,这个大家族世世代代经营中药材生意。男主人公白景琦,被人称为白七爷,自小顽劣,无依无傍,横行霸道。年轻时被母亲赶出家门,他独自在外闯荡世界,创建了一份家业,衣锦还乡,自立宅门。他一生吃过苦,享过福,也坐过牢。他的宽容,医术,处事方式,救了许多人;但他的霸道、愚孝,也毁了许多人。

大宅门里多悲剧。在《大宅门》前四十集里,作者更多的描写白家创业时的艰难与挣扎,在第二部里,作者把不少的笔墨描写他守业时的艰难,描写它的衰落。与许多家族一样,这个显赫一时的大家族在守业阶段大多显露出疲态,他们那些从小生在蜜罐里的后代子孙,一个个不学无术,好逸恶劳,游手好闲,在过继、分家、争遗产等事件中,作者将他们贪婪、无耻和无情无义写的入木三分,给予了无情的鞭挞。在那一个个痛心疾首的事件面前,昔日顶天立地的白七爷也已老的无力去拯救,他除了叫人将祖上留下的老字号牌匾钉在自己的棺材上,他也别无选择。公私合营,百草厅得以保留,但大宅门昔日的辉煌显赫,却因子孙的不争气,“无可奈何花落去”······在《大宅门》第二部的后半部分,作者选取的事件编织的情节愈加触目惊心闻所未闻,鞭挞批判的力度也愈加强烈。

一、全新的叛逆形象

“《大宅门》中的白景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叛逆分子,倔强、叛逆、不畏强势的独特个性刻在了人们的心中。”①看完了小说《大宅门》,我不由得就想起了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在中国四大文学名著中,贾宝玉给人的外在形象是一个为情所生的情种、情痴,甚至称其情圣。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无一不是对旧的传统道德、旧的道德秩序的叛逆。所以就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来说,贾宝玉是不朽的。人物一旦成为经典,他也就成了榜样,后人学习他,于是我看到了一个新的叛逆形象—-白景琦。白景琦的叛逆比贾宝玉起步还要早。早了一年,早到一出生就做了件敢于打破常规的事,就敢于芸芸众生出生时那仪式般的嚎啕大哭不一样。他只是笑,而且怎么拍打也不哭,就是笑。

白景琦与贾宝玉一样,都是从小顽劣,绝顶聪明。白景琦也事事不依人情事理,不按常规做事。他刚一走向社会,就因打抱不平丢了差事。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他杀洋人也交洋人朋友,遭到家人的痛骂。他一生有四个女人,三次婚姻竟是自作主张。

他第一次与黄春恋爱就没跟任何人打招呼,就有违父母之命这一古训。更没想到娶得还是仇家女儿,母亲一怒之下,将其轰出家门。他在济南与名妓杨九红一见钟情。他不惜得罪官

府,为其坐牢,恨得母亲到死也不认这个儿媳,最终酿下悲剧。六十岁时要取抱狗丫头香秀为正房太太,整改家族都认为他有辱门风,联合起来反对他,他竟然拔出钢刀威胁反对他的家人族人。他三次婚姻,次次惊天动地。

他无羁无绊,放荡任性。敢用一泡屎骗得当铺两千两银子。他无法无天!他心里似乎就没有天!他的豪放与粗野,坦荡磊落和不成体统,绊糅在一起,与宅门弟子应有的知书达理,温文尔雅温良恭俭让,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叛逆。

白景琦和贾宝玉叛逆的对象大体是旧的道德秩序,道德规范。而且都是从头到尾,都有一种挣脱枷锁、砸碎旧世界的强烈欲望。白景琦以笑开始他的叛逆生涯。他从小就舞刀弄枪。他不信邪,十来岁就敢向他那混蛋的三叔亮刀子。

同样是情种,白景琦三次婚姻,竟有两次动了刀枪。白景琦也多情,可一身阳刚之气,无人能比。同样是叛逆,贾宝玉是以阴柔来完成的,白景琦是以阳刚去书写的。一个憋气、压抑,一个舒展、痛快。

二、忠孝与爱情

有人说作者在《大宅门》里流露出对那个大家族的欣赏和留恋,没有批判意识。我以为,作者在《大宅门》里对旧世界的批判是恰如其分的,没有那么直白的批判痕迹。在白景琦身上,作者寄托了他的爱情和理想。但也毫不留情的为这个人物留下了批判的笔墨。

描写一个旧式的成功男人常常离不开忠孝。“白景琦的孝顺来自几千年这样的孝道传统,他所生活的环境是儒家伦理道德充分渗透到几乎所有人灵魂深处的封建末世。”②他对母亲白文氏的孝道竟是建筑在母亲对自己心爱女人的侵犯、精神折磨之上的。这表现在白文氏责令白景琦将杨九红的孩子抢回和白文氏死后不让杨九红带孝两个情节里。“她认为接纳杨九红会有辱家门,始终不许杨九红搬进大宅门。九红生下女儿小红后,白文氏认为一个窑姐不会教好孩子,便抱走孩子自己抚养并取名佳莉。”③在那两次事件中,若按白景琦的性格,如此不合情理的事他完全可以拒不执行,没有不是的父母,他无法抗拒这无形的封建的忠孝观对他的深刻影响。而白景琦的愚孝却让人更加同情杨九红,读者和观众对封建的忠孝观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质疑,这就具有了批判的力量。

白景琦也可恶。白景琦在得知太监出身的王喜光贪污了他的钱财后,愤怒异常。但对这可憎之人,他却不打他,也不让他退回赃物,却让人当众扒掉王喜光的衣服,让人看他的羞处。白景琦深知,要想真正的折磨、摧残这个太监,必须打中他的要害。事实证明这一手果然打中他的七寸。王喜光固然可恨,但对这位同样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可怜人的如此摧残,却让人产

生了十分复杂的感受。

以上几个情节,通过对白景琦的愚孝和不人道行为的否定,渗透出作者的人道主义的理想和人文关怀。

在上部结尾时,白景琦娶李香秀一场戏极为值得一提:日本人勒令白家所有药铺关门,直到白景琦自愿出任商会会长为止。白景琦无奈,只好关门。谁也没料到,几天后白景琦就决定要娶李香秀,遭到了全族人的反对,白景琦大怒,举刀威胁最后,家族里几乎没人参加他的婚礼。有人这样认为:白景琦娶李香秀一场,冲淡了抗日的主题,削弱了白景琦的形象。

我的看法恰恰相反。首先这部剧描写的不是一个抗日英雄,主人公可能有一些可敬的爱国行为和节气,但并不是一个抗日英雄。况且这部剧主要描写的是一个大家族的兴衰荣辱,爱恨情仇+抗日只是一小部分时代背景,而不是主线。所以不能拿抗日英雄的标准来要求他,那样太显得求全责备,也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我们尤其不能割裂历史,不能拿今人的眼光去苛求旧时代的人和事。

我以为这一情节有三层含义:

首先娶李香秀是依循着白景琦叛逆之路走下来的,而且越走越远,而且将一个抱狗丫头收房都不行了,还要立为正房太太。这简直是石破天惊,惊世骇俗。作者意在将剧情、事件,将主人公叛逆思想推向极致。

其次是白景琦对一个他睡了的丫头负责,这在那特定的年代,特殊家庭,特殊身份,实在难得。是想,如果不是这样的结果,白景琦才真是玩弄女性呢。这一精彩情节使事件的性质突变,从而完成了主人公人格的升华。

再其次,白景琦娶李香秀是在与日本人叫板。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白景琦日本侵略者和汉奸的多重挤压下,蒙受巨大的羞辱,却不能抗争,否则大家族几百口子人的生存都将面临危险。但一生宁折不弯,顶天立地的白景琦眼不下这口气,他就是绕着弯也要和日本鬼子叫板。他借娶李香秀,在京城、在侵略者的刺刀下举行大婚,而且弄得张张扬扬,轰轰烈烈。使人敬佩,催人泪下。这个情节一石三鸟,背后的力量非常大,写法奇特少见,堪称《大宅门》中的华彩乐章。

在白景琦身上,作者几乎把其个性张扬到了极致,阳刚展示到了极点,叛逆推向了极端。在我国众多的名著里,像白景琦这样叛逆、阳刚、这样奇特、全新的男主人公还没有。因此, 白景琦这个艺术形象一定是不朽的。他将硬朗朗地站在中国文学和影视的画廊里。

三、顶天立地、敢作敢为、可恶的老人

如果说《大宅门》前四十集作为第一部着力描写了白景琦这个形象的青壮年时期,本书的三十个章节作为《大宅门》的第二部,也同样遵循他的叛逆之路,着重刻画了中老年时期的白景琦,最终成功的塑造了这个艺术形象。同时也有大量的笔墨留给了他的不肖子孙,并揭示了家族衰落的许多原因。

这时白景琦虽然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但是他仍然顶天立地,敢作敢为。日本人多次邀请他出任商会会长,每一次都碰壁后,日本人恼羞成怒,将他抓进了宪兵队,他不肯服软,面对日本鬼子的威逼利诱,竟然将日本宪兵队长踢翻在地,接着又策划孙子占元在婚礼上逃跑,出了日本人的丑,他几乎被日本人打死。他一生多次坐牢,这一次更是胆大包天了。这看似匹夫之勇的做法,实际是叛逆和刚硬性格的真实表现。

解放后,人民成了新中国的主人。与这个生机勃勃的新政权相比较,白景琦和他的《大宅门》显得那么封闭,那么陈腐,那么落后于时代。新与旧的矛盾异常突出,冲突和对抗是难免的。我们读者大都会为白景琦担心,担心他的这种叛逆刚硬的性格不适应新政权的领导,担心他这个对官僚,对国民党、对日本人一贯强硬的主无法面对新政权及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政治运动。令白景琦更没想到的是,他首先面对的共产党干部竟然是自己非常疼爱的长房长孙—-白占元。

白景琦是放着鞭炮迎接共产党进城的,他从骨子里是拥护共产党的,但从未近距离的接近。于是敬畏、陌生、疑惑、不理解等等无时无刻不在笼罩着他,笼罩着封闭的《大宅门》。由于刚刚进城,万事缠身,白占元进城多日后才回家看望爷爷奶奶和父母,这在伦理上让白景琦不能接受。其后三反五反、镇压反革命、公私合营、反右,甚至白占元的婚姻,每一次差不多都是白占元以身作则,首当其冲,带头革自己的、自家的命,每一次白景琦似乎都经历了从不理解,抵触到慢慢地理解接受这样几个阶段。

白景琦的刚烈性情、他的叛逆、他的民族气节等,的确令人赞叹、令人难忘,但作者并不是非要把他塑造成一个高大全式的人物,他同时也是一身的匪气。在日军宪兵队,宪兵队长威胁他,他就破口大骂,没等人家拔出刀来他就先出脚把对方踢翻,他绝不是共产党员许云峰,他是一个有不少缺点和毛病的好人。他的专断,他的一系列作为,常常让你感到他身上也同时拥有和流淌着封建专制的基因和血液。他的专制和一意孤行也制造着一个个悲剧。

金二这个让人觉得异常丑陋、异常恐怖的白福花匠,他的婚姻悲剧不能不说是白景琦一手造成的。他为了给金二张罗个媳妇,不惜钱财,也不惜叫人坑蒙拐骗,将个如花似玉的姑娘骗来。洞房之夜,新娘子恐怖的光着身子从洞房逃了出来。可不久,当金二得知媳妇生下的一对双胞胎不是自己的血肉时便将媳妇毒死,自己也喝下毒药。

白景琦从小就坏,他的童年时代就是在他的坏事中度过的。他把鱼缸里的金鱼弄死;上学时把老师的烟壶里装上臭豆腐;引诱自己的兄弟喝自己的尿。为此他的母亲不知揍了他多少回,直至找到了一个老师季宗布依照他的叛逆因材施教,才把他引上正途。长大后他做的坏事也不少,趁着门人睡着偷偷剪掉了门房老头的辫子,老头为此气得哇哇大哭。被母亲赶出家门,独自闯荡济南,他又做坏事,身无分文时用自己的屎假称“祖传秘方”骗了当铺的几千两银子,才得以东山再起。把偷他秘方的老孙骗的是倾家荡产,日本人打入北京后,他又唆使日本人田本使坏,保住了自己家的产业。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家族人用地做挡箭牌时,他又使坏,结果实现了公私合营。最精彩的坏是他用关静山开的路条,把关静山牢牢的控制在自己手中,这种“坏”就需要一种艺术了,当关静山有意揭露白景琦在日本人的眼皮底下偷偷地向根据地运药材时,白景琦说:“我出了事,就拉你做垫背的,咱们两人是一条绳上拴的蚂蚱。”从而吓得关静山魂飞魄散。和关静山的斗争实际上是白景琦爱国的表现,而坏的悲凉的是,他明明知道自己的家产大都是被自己长子白敬业偷走而他不是去制止,却是趁白敬业又去偷时,大声喊有鬼,从而活活的吓死自己的长子,这一切的“坏’实际上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叛逆。

或许有人认为这些事件损害了白景琦的形象,要是删去也许更好,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以为作者原本就不想塑造一个十全十美的白景琦,更不想拔高这个人物。金二的婚姻让人看了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悲哀,中国民间在形容这种美与丑的巨大反差时,常说“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那背后实在是一幕幕悲天叹地的婚姻悲剧。但那如花似玉的小媳妇刚一露面,读者就明白了作者是在用“把最美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的悲剧手法。面对这样的婚姻悲剧,难道你不去谴责这一悲剧的制造者—-白景琦和滋生这一悲剧的土壤么?于是,这一事件就具有了批判意味。

四、事业的成功

纵观白景琦的一生,商场是他成功人生的一面镜子,影射出了这位清末民初的商人艺术形象光辉的一生。自从齐桓公与管仲把商人列于“士、农、工、商”之末,商人就从此失去了参与政治的机会。秦始皇采用商鞍之法,重农抑商。汉代更将贱商法律化、措施化。中国商人被压制、和贱视的地位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贱商成为亘古不变的观念。明、清科举的艰难与困惑,商人生活的富庶,从根本上动摇了一些儒士坚持走传统科举进身道路的信心。一方面因举业困顿,大量儒士“弃儒就贾”,另一方面,商人之子有坚实的经济基础,而静心于科举进身之路。这就使儒与商得到有机的结合,成为儒商。小说《大宅门》主人公白景

琦就有明显的弃儒就道的文化趋向。白景琦的爷爷白萌堂最恨一个“忍”字,他这种品格显然不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白景琦的父亲白颖轩,是个一生淡泊功利,与世无争的人,这是一种无为的人生选择。季先生教景琦读《庄子》,他赞叹季先生不俗。这些都对白景琦人生形成了最初的影响。而对白景琦一生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则是他的老师季宗布。白景琦则是个天质聪慧,生命力高度旺盛的孩子:顽皮,好恶作剧,桀骜不驯,骨子里透着一种傲气和霸气,闹学堂,毁老师,赶走一位又一位先生。但最终诚服、潜修在他的门下,是因为季师父有过人的能力和超越世俗的处世方式,由此可见,小说显然有意贬儒,意在反衬季宗布的高超与不俗,意在强调道家。在书本知识方面,白景琦接受最多的还是《庄子》。因此,白景琦一生的哲学根基在于庄子哲学。庄子哲学加上他天生那种狂放不羁的个性,就形成一种我行我素,不苟世俗,不拘形骸,率性而为的处世方式。所以,白景琦这位知识商人从主流上看不是儒商,而是道“商”,

他第一次参与商务活动是跟随百草厅采办涂二爷和许先生去安国采购药材,为人诚实厚道的涂、许二位师父,在商场上的多谋善变与其说是在牟取暴利,不如说是在玩一场商业智力游戏,是药材知识、药市经验、人生智慧和商战心理的一次炫耀。正是这一课,使得白景琦在济南独闯天下的时候,白手起家,在与对手的竞争中,把盘子一步步做大,兼并28家胶庄,独创一份家业,成为一个出色的商人。在济南白景琦与孙万田的明争暗斗,当商战白热化时,双方都利用了非常手段,但最终被他“赶尽杀绝”。景琦的隐姓埋名、贷款手段、与孙万田的耍贫嘴以及得势后那种孙猴子般得意忘形的嘴脸等情形看,白景琦不是在贪得金钱财富,而是在玩—场商战游戏,这是一种连他自己也未意识到的孩童游戏。在他的潜意识里,他喜欢那种惊心动魄的刺激感和玩赢之后的得意劲儿。而且他喜欢玩大手笔,他要吞掉沿河所有胶庄,像他儿时当孩子头儿一样他要成为行业的霸主。

当然白景琦因叛逆而成功,我认为与一个人密不可分,那就是他的老师——季宗布,我认为如果没有季宗布,白景琦的性格不会使其事业有所成功,反而会使其成为纨绔子弟,所幸的是他遇到了季宗布,我不管季老师用什么办法制服了他,但季老师的出现确实给了白景琦成功的机会。我想作为一个有叛逆性格的男人,能有白景琦身上那种不服输、好强的性格,加上一个有勇有谋、能文能武的好老师,那他离成功肯定不会太远。白景琦的济南之行就证明了这一点,他是被母亲赶出家门的,但却给了他走向成功和证明自己实力的机会。我们不妨试想一下白景琦是少爷出身,到济南不投奔自己的堂姐,应凭着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一片天地,白景琦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十分精彩,这是他第一次成功,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一次成功。

结语

综上所述,白景琦是一个具有多重品格的形象,他既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又不失为一个爱国主义者,既是浪子又是孝子,既是情种又是硬汉。我喜欢白景琦这个人物形象,读了小说之后,我觉得不能单纯的评论一个人好或是不好,只要此人的性格能帮助他造就一番事业,取得一些成绩,就是好的,白景琦是一个有骨气、有胆识、有头脑、不畏强暴的人。他的精神值得我学习,但是他也有缺点错误,这是他身上的一点点瑕疵,我觉得他是一位有不少缺点的好人,但现在社会不可锋芒毕露,我觉得做人还应该低调,学会低调是一门学问。

注释

①申彦霞、蒋挺,《<大宅门>白景琦与《飘》瑞德人物性格比较》,《学苑撷英》2010年第4期,125页。

②王黑特,《电视剧<大宅门>白景琦形象文化解读》,《当代电影》2002年第2期,第96页。

③郑积梅,《半张脸的神话-----<大宅门>女性形象的文化批判》,《中国网络文学联盟》2010年12月3日。

参考文献格式不对!可把注释改下

①郭宝昌,《大宅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4月1日版。

②俞胜利,《大宅门.序》,《中国电视》,2001年第8期。

③张耀杰,《<大宅门>中的神圣道学》,《天涯》,2005年第5期。

修改意见:1、文责自负,抄袭痕迹务必抹掉!拿来主义的期刊相似内容必须调整!

2、第五部分须调整,合并或扩充

3、注释参考文献须改!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离别诗鉴赏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离别诗鉴赏教案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今年湖北卷考查了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和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安徽卷考查了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

雷雨中繁漪人物形象分析修订稿

雷雨中繁漪人物形象分 析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雷雨》中繁漪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 繁漪是曹禹的成名之作《雷雨》中的一个被凌辱、被摧残的女性,同时也是一个敢于冲破封建家庭束缚的“叛逆”,一个阴鸷的女人。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为了爱情,“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的搏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她将“最圆满,最有秋序”的封建家庭劈得粉碎。但她不仅毁灭了别人,也葬送了自己的幸福。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这一人物的悲剧形象。 关键词: 《雷雨》繁漪封建社会形象悲剧 正文: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该剧是一部多幕剧,它写于一九三三年,一九三四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繁漪是曹禺刻画的最具特色和最为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个从走廊上静静走来的女人,阴鸷而沉郁,穿着一身镶灰花边的旗袍,如同一朵黑色的玫瑰在满园的暮色里散发忧郁的芬芳。她的眼睛大而灰暗,沉静地灼烧一个年轻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望。偶尔也会露出依稀的微笑:“红晕的颜色快乐地散布在她的脸上”。①曹禺曾说过,繁漪的性格是最“雷雨”的。在曹禺看来,繁漪是个“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并“敢冲破一切的桎桔,做一次困兽的搏斗”②的女性。 一、繁漪是资产阶级的新女性 繁漪是个受过新思想影响的资产阶级女性,是“五四”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在她身上折射出不畏强权、争取自由、宁死拼斗

的绚丽光彩。首先,她出生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末年,当时的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对于人民的压榨和剥削日益深刻,人民群众没有人身自由,处于被奴役被剥削的悲惨境地。同时,刚刚过去的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光明与希望,要求民主,争取人权,要求自由的新思想、新观念,已经开始深入人心。这种时代的特点,这种时代里要求个性自由的精神氛围,无疑给繁漪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提供了抗争的精神动力。另外,她上过私塾又受过一点新的教育,这不仅使她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丰富了她的感情,开阔了她的精神世界,更重要的是使她具有了较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条件,所以当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掀起以后,受到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她们奋起,勇敢地走上了抗争之路,义无反顾地追寻自己被社会、被封建家庭剥夺了的幸福。这种抗争的勇气和行动使她们身上闪耀着理想的光辉,成为时代精神的体现。她们压抑——抗争——再压抑——再抗争(不惜以自毁方式抗争),正是“五四”以来时代新女性精神觉醒的典型性历程。③然而,新时代潮流过于迅疾、过于猛烈,使她们根本来不及从容地吸取新的精神营养,除去存留于灵魂深处的旧时代的种种烙印。于是,她们不得不以“半新”(相对现代新女性而言)的姿态,乃至以传统的、病态的思维方式、斗争方式去寻求个人幸福。但她身上折射出的反封建专制的个性解放色彩,是周朴园这个死寂家庭的一场雷雨、一个闪电,她照亮了所有的黑暗与罪恶,当她的灵魂终于勇敢地发出一声强烈呼喊:“我是人,一个要真正活着的女人!”那是时代的觉醒,是“五四”的声音。她一生为这追求,生命为这燃烧。 二、繁漪的反抗精神及反抗的不彻底性

《白鹿原》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湖北文理学院2012-2013学年(下)当代小说研究期末考查作业汉语言文学1011班2010102122 宋雅 白鹿原上的女人 ——读《白鹿原》 《白鹿原》讲的是渭河平原50年的变迁史,一轴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画卷,一个家庭的两代子孙争夺白鹿原统治争斗不已。争天下仿佛是男人们的事情,但是,男人站在背后的女人却无人提及。偌大宽阔的白鹿原上只有四个女人,四个有名有姓、有血有肉的女人,他们是真真正正的女人。她们有的传统、勤劳,有的大胆、叛逆,更有的或许放荡、不堪,但是,他们是有自己的名字。 《白鹿原》的开篇是:白嘉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读过白鹿原的人都知道,白嘉轩娶过七个女人,而鹿子霖有许多个相好的。这许许多多的女人里只有四个女人用自己的一生换的一个名字。而开篇的头一句话就统领了全文,他告诉我们这是男人们的故事,女人就靠边站吧,站在男人身后,默默无闻的吧,就这样一辈子吧! 白鹿原上有名姓的四个女人,她们分别是:吴仙草、田小娥、百灵、高玉凤。总体上来说她们有名字也是因为男人,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自古以来,都有许多规范是专为女子设立的:三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些道德准则在建立之初就是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进行设定的。这是儒家的思想,并在历代的统治中占有绝对的、正统的地位。它们就像一座大山压在了女人的身上,让他们在世世代代的大事中站在男人的背后沉浮,在死后也没有博得身后名。 那么,在这样的大的背景下,白鹿原上的这四个女人是怎样这一部关中大戏中为自己博得了一个名字呢?是因为男人吧? 吴仙草——最后的传统 开篇说过,白嘉轩七娶六殇,而他娶的第七个女人——第七个娶回来并且活下来的女人。作为这样的一个女人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在白家这个活下来的女人是在原上对白嘉轩的“妖怪”的谣言中活下来的,她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

试论《伤逝》子君、涓生的爱情悲剧

试论《伤逝》子君、涓生的爱情悲剧 内容提要:文章讲述了两个觉醒的新青年涓生和子君大胆地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主,并且不顾强大的封建势力和世俗偏见,勇敢地冲出封建家庭的樊篱,走到了一起,但是沉滞腐朽的旧社会,他们自身性格的弱点以及经济上的困顿,使他们的爱情成为一个人生、社会悲剧,从而批判走个性解放道路的脆弱性,提示了社会解放才是个性解放的前提。同时《伤逝》引起我们对爱情的深思:爱情是否需要理性,婚姻以后爱情如何发展。 ?关键词:伤逝个性解放性格悲剧 《伤逝》写于1925年,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角度,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作者以一般作为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的完成的喜剧性结局,作为自己所揭示的一出社会悲剧的出发点。鲁迅先生写这篇《伤逝》的真正要旨:即批判走个性解放道路的脆弱性,向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揭示了社会解放才是个性解放的前提,而这些思想就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而表现出来的。 鲁迅一生中真正的爱情体验是许广平给他带来的,用世俗人眼光看来,鲁迅跟许广平的结合存在诸多障碍,除年龄、外貌、金钱、地位外,他还有一位形式上的太太。如果离婚,按绍兴旧习女方会因为被休而被受歧视,后果不堪设想。鲁迅宁可陪着做一世的牺牲,也不愿伤害虽然无爱但无辜的朱安。然而,许广平仍然主动果敢地向鲁迅献出了纯真的爱情。他在旧式婚姻的囚室里自我禁闭20年之后,终于逃出来了。鲁迅就以自己婚恋为题材,写了充满生活哲理和抒情色彩的小说《伤逝》。里面的两位主人公涓生、子君折射了鲁迅、许广平的影子。 一、涓生与子君的爱情 ?? (一)子君追求个性解放。子君,作为五四时期的新女性,她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她的大胆和坚决的性格,确实证明了“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的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①她对自由的追求,对爱情的忠贞确是大无畏的。子君不但“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②,而且勇敢地喊出了个性的最强音“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③这是妇女个性解放的呼声,她以此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他们一起“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④说明他们的思想有着共同的基础。他们受西方自由平等、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奋起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 (二)子君与涓生成功地同居。共同志趣和追求使两颗年轻的心贴在一起,涓生因为看不见子君而感到“百无聊赖”,并为子君的安全忧心忡忡,“莫非她翻了车么?”“莫非她被电车撞伤了么?”⑤一旦子君来到自己身边,他就感到内心充实,提着的心也就“宁帖”下来。子君更是为了和涓生恋爱,不顾一切议论和阻拦,毅然冲出封建家庭,表现出大无畏的勇气和决心。她对路上遇到的各种敌意的眼光“全不关心”,两个青年人为着他们的纯真爱情和个人幸福,勇敢地跟周围的封建势力作斗争,并以两人的结合向封建社会予以强有力的回击。“仅仅为了彼此结合,双方甘冒很大的危险,直到拿生命孤注一掷,”⑥这就为悲剧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 (三)子君与涓生爱情的破裂。他们同居后,幸福和甜蜜的生活却没有多久就开始有裂痕。子君在建立小家庭后,缺乏远大的生活理想,全部精力忙于烧饭、做菜,忙于饲油鸡、喂阿随,见识越来越短,经常和官太太暗斗。她沉入日常生活而不作超越性人生追求是她生命中的缺陷。而涓生从恋爱转入婚姻后,由于不能在浪漫中整合日常生活的现实内涵,不能对自我心灵进行扩容,因而失去了爱情,面临生有危机时,如何处理基本“求生”的难题时,他却避免与爱人共患难,从而在不顾惜爱人或曾爱过的人的生死的情况下先保证自己的生存,涓生虽标榜男女平等,也真心希望子君能与他共同奋进,却仍摆脱不了男权意识,最后

唐人送别诗赏析介绍

唐人送别诗赏析 1、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崇敬荆轲古今一体,略去枝蔓直入史事,一种激越之情。后两句寓情于景,景中带比,荆轲精神千载犹存,还有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没有离别的情景也不知所送为谁,纯是抒怀咏志之作,开风气之先。 2。、王勃 《别薛华》 送进多歧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穷和独是传神之笔,迢迢千里唯失意的心来作伴,第三联同情劝慰对方,也用以自慰,双方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说明怀友之诚相思之切,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的挫折,未能摆脱个人哀伤。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杜少府上任,俱是客中之别不必伤感,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客居巴蜀之间所写,通过对景物的描写,间接地表达送走友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夜色深沉冷寂。融情入景。寒,着此一字境界全出——王国维L* 3、宋之问 《送别杜审言》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杜被贬。情真意切,朴实自然,“嗟”同知已离别而惆怅,为故人被贬而伤感受,因宦海无常而慨叹。江边垂柳依依惜别,储蓄写出人虽不至心意已到。后四句接连用典,慨叹友人怀才不遇。音韵和谐,对仗匀称,朴素自然,不尚雕琢。 4、陈子昂} 《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简析麦克白人物悲剧性

简析《麦克白》中人物的悲剧性 【摘要】:《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最后一部,剧中的麦克白是一个谋权篡位的人,他的堕落是人性弱点促成他的悲剧;他的毁灭死亡给人们以深思。而对麦克白夫人的描写更加深了麦克白的悲剧性结局。莎士比亚塑造的这一悲剧性人物是对刻画人物、探索人类灵魂黑暗面而获得的一大成功。 【关键词】:莎士比亚、麦克白、人物悲剧性 【《麦克白》作者简介】: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代表作家,“英国戏剧之父”。出生于商人家庭,少年时就读于当地文法学校,爱好戏剧、诗歌。后因家道中落而辍学,20岁赴伦敦谋生。在剧院打过杂差、当过马夫。1590年,他成为雇用演员,开始舞台和戏剧创作生涯。后成为剧团股东,巡回演出。其间结识了一些青年贵族和大学生,受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1590-1612年间,莎士比亚创作成就辉煌,共作戏剧37部,叙事长诗两部、十四行诗一卷(154首)。1608年左右,获世袭绅士身份,荣归故里,直至终年。莎士比亚全部作品的基本思想是人文主义或称人道主义。其最高成就在于戏剧,按内容可分为历史剧、悲剧、喜剧三大类。 《麦克白》中野心家麦克白将军从战场上立功凯旋,由于野心的驱使和妻子的怂恿,利用国王邓肯到自己家中做客的机会,弑君而自立,最后,这个血腥的篡位者被邓肯的儿子和贵族麦克德夫所战败而死去。他的妻子也因精神分裂而死。莎士比亚通过对曾经屡建奇勋的英雄麦克白变成一个残忍暴君的过程的描述,批判了野心对良知的侵蚀作用。由于女巫的蛊惑和夫人的影响,不乏善良本性的麦克白想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蜕变成野心,而野心实现又导致了一连串新的犯罪,结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在迷信、罪恶、恐怖的氛围里,作者不时让他笔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内心,麦克白夫妇弑君前后的心理变化显得层次分明,这就更加增大了悲剧的深度。 一、人物自身的悲剧性 (一)麦克白 主人公麦克白是一位英勇的苏格兰军中大将,他性格中最令人生畏的是他强烈的权利欲、野心和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残害他人之后难以控制的罪恶感。这两方面构成了麦克白采取行动的心理基础,也决定了他最终悲剧的结局。 麦克白像浮士德博士那样恶魔般的追求自己渴望的事物,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但麦克白又不能像爱德蒙和伊阿古那样的恶人可以坦然接受自己犯下的种种罪行。第一幕第二场通过军曹和洛斯爵士对麦克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场面的描述,首先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位平定叛乱、抵御外侵、杀死叛徒的勇敢的将军形象。然而麦克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他的野心。 从第一幕第三场开始,伴随着三位女巫的预言,“万福,麦克白!祝福你,葛莱密斯爵士!/万福,麦克白!祝福你,考特爵士!/万福,麦克白,未来的君王!”麦克白的野心开始萌芽,并随着女巫前两个预言的实现而迅速膨胀。当邓肯王宣布立长子马尔康为储君,册封为肯勃兰亲王时,麦克白的内心反映是:“肯

白鹿原人物形象分析

白鹿原人物形象分析 《白鹿原》讲的是渭河平原50年的变迁史,一轴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画卷,一个家庭的两代子孙争夺白鹿原统治争斗不已。争天下仿佛是男人们的事情,但是,男人站在背后的女人却无人提及。偌大宽阔的白鹿原上只有四个女人,四个有名有姓、有血有肉的女人,他们是真真正正的女人。她们有的传统、勤劳,有的大胆、叛逆,更有的或许放荡、不堪,但是,他们是有自己的名字。 《白鹿原》的开篇是:白嘉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读过白鹿原的人都知道,白嘉轩娶过七个女人,而鹿子霖有许多个相好的。这许许多多的女人里只有四个女人用自己的一生换的一个名字。而开篇的头一句话就统领了全文,他告诉我们这是男人们的故事,女人就靠边站吧,站在男人身后,默默无闻的吧,就这样一辈子吧! 白鹿原上有名姓的四个女人,她们分别是:吴仙草、田小娥、百灵、高玉凤。总体上来说她们有名字也是因为男人,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自古以来,都有许多规范是专为女子设立的:三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些道德准则在建立之初就是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进行设定的。这是儒家的思想,并在历代的统治中占有绝对的、正统的地位。它们就像一座大山压在了女人的身上,让他们在世世代代的大事中站在男人的背后沉浮,在死后也没有博得身后名。

那么,在这样的大的背景下,白鹿原上的这四个女人是怎样这一部关中大戏中为自己博得了一个名字呢?是因为男人吧? 吴仙草——最后的传统 开篇说过,白嘉轩七娶六殇,而他娶的第七个女人——第七个娶回来并且活下来的女人。作为这样的一个女人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在白家这个活下来的女人是在原上对白嘉轩的“妖怪”的谣言中活下来的,她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 身体,她带来的也是白家的“面子”“荣誉”。而且更重要的是,她为白嘉轩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她完成一个女人的最基本的三种身份。 在历来的传统里,女人只是生殖工具,在其本质上只是工具,而不是一个人。这就是女性的悲哀。她的到来也为白家带来了新的财富,这是她对白家额外的贡献,在某种意义层面上,她就是白家的功臣。 在那场“人们悄悄算计的已经不是谁家死过人,而是还有谁家没有死过人”的瘟疫里,白吴氏——吴仙草也表现出了一个传统女人的“风范”。在人们都躲避瘟疫的时候,她留了下来,她说:“要是这屋里非走一个人不可,只有走我好”,这是一个拥有最传统的所谓的美德的女人,纵使她身体健全,纵使她对这个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旦,需要人去牺牲,她一定是义无反顾的那一个。在知道自己必死无疑的时候,她就表现出了平静。文中这样说“她便断定了自己走向死亡的无可更改的结局,从最初的慌乱中很快沉静下来”,还有后来丈夫为她哭泣,“她大为感动”。一个女人的一辈子仅仅只是得到丈

分析鲁迅《伤逝》中子君涓生的形象

分析涓生,子君的形象 涓生:电影中的涓生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很正派,有思想、有活力、有激情的勇敢的向封建社会挑战的战士形象。他敢于表达自己对封建社会的不满,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新生活,敢于挑战封建思想而向子君大胆示爱,虽然是毫无新意模仿电影情节似的单膝跪地突然冲到子君面前,不过从中可以看出涓生对子君的爱之强烈,他为子君努力付出过,尽管艰难不易,就算当自己失去工作时仍然饱含信心,他相信他们可以一起度过难关,可是子君的表现让他失去了继续的勇气,他不知道怎么再去面对子君,以至于他最后说出了“我已经不爱你了”之类的话,他选择与子君分手,此时他已无力对抗封建社会,子君的勇气不在了,他的信心也不在了,尽管之前的他是多么有激情,最后还是无力对抗这个封建社会了,也许是封建社会的摧残让他们最后成为悲剧把!子君离开之后绝望选择了永远的离开这个世界,涓生毫无疑问的要对子君的死负主要责任。书中鲁迅先生对于涓生的一系列描写让我发现涓生并不像电影中的那么好,形容涓生最多的一个词是空虚和虚空,我开始怀疑涓生对子君的爱,也许涓生只是想找到了一个可以让自己倾诉对这个世界不满的人吧,也许涓生只是想让自己可以在子君的崇拜中沉浸的久一点吧,也许涓生在子君身上看到了世人都没有的纯真和稚气吧,也许涓生对于子君并不是男女之间的爱!他的冲动让子君毫不犹豫的接受了他的爱,让子君和家人也因此决裂,让子君不顾一切和他同居生活,他让子君从天堂忽然坠入地狱,子君承受不了而选择离开,他的行为有些不负责任,先是将子君唯一可以寄托感情的阿随丢弃,可见涓生残忍,随后又将子君抛弃,文中有些句子也可以看出,在他想到对子君示爱方式的时候,他会愧,记忆上却偏有这一点永远留遗,他甚至怕子君看到他那可笑的电影一闪,他认为自己可笑甚至可鄙,而子君从未这样认为过,或许就是子君这样不同于他自己对自己看法而让涓生喜欢吧,涓生缺少子君所拥有的很多美好之处,在他们寻住所的路上会遇到讥笑和轻蔑,涓生会感到身体瑟缩,只好提起自己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而子君是自豪的大步向前,完全不在意他人的看法。封建社会不仅摧残了广大人民群众,就连仅有的进步青年也遭受毒害,涓生没有背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他是一个卑怯者。 子君:无论是电影中的还是书本中的子君她都是一个勇敢,进步,充满活力的一位女性。起初受涓生影响,她常常与涓生一起谈论家庭专制,谈论男女平等,谈论泰戈尔雪莱等,是涓生给力她奋斗的希望,让她说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壮语,也是她这一句话让涓生看到了辉煌的曙色,让她一步一步的陷入爱情的深渊,是她自己选择的路,怪不得谁,她有勇气时常去找涓生谈论,不顾家人反对和旁人的冷眼,她甚至有勇气做出与家人决裂的勇气从而与涓生同居生活在一起,她的勇气的确是当时那个社会女性甚至男性都不能具备的,涓生因此从她的身上看到了希望,可是她自由的思想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她没有发现当她自己开始接受涓生的同时,自己已经开始在步入封建妇女后尘之中,从此她整天忙于家庭琐事,围着自己的丈夫转,就像涓生说子君的一样“子君的功业完全建立在吃饭中了,她似乎将先前知道的全部忘掉了”,可见子君思想的局限性,与其说她天真不如说她无知,她轻易的接受了出现在自己面前的这个男人,她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男人是否值得自己这样牺牲,完全不顾自己的家人,完全被爱情冲昏头脑,就连她最后的选择也让人很无语,为了这样一个男人选择了死,她这样做是否值得,也许当初她

《雷雨》中的蘩漪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中的蘩漪人物形象分析 她是一个从走廊上静静走来的女人,阴鸷而沉郁,穿着一身镶灰花边的旗袍,如同一朵黑色的玫瑰在满园的暮色里散发忧郁的芬芳。她的眼睛大而灰暗,沉静地灼烧"一个年轻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望。"偶尔也会露出依稀的微笑:"红晕的颜色为快乐散布在她的脸上"。这就是蘩漪,《雷雨》中的蘩漪,她敢爱敢恨的突出个性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作为整个剧本的灵魂,蘩漪是个颇具评论价值的人物,我对蘩漪的恨和爱有着自己的理解。 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是五四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爱敢恨,周家作为一个束缚人、压迫人的笼子,是蘩漪反抗的对象,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也不放在眼里。但长期的大家庭生活在她身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烙印,使她的反抗带有被扭曲的痕迹。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这是蘩漪无法摆脱的弱点。 蘩漪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但她却不是一个有开创性的能力和思想的人。 蘩漪的反抗性,主要表现在对周朴园的反叛或恨上。这贯穿在她的许多言行中,而且越来越尖锐,越来越激烈,最后终于完全撕碎了周朴园的“尊严”,彻底破坏了周家的“秩序”,显示出刀子“雷雨”般的性格。 在《雷雨》整部剧中,蘩漪和周朴园的正面冲突就有四处。第一次冲突是周朴园逼蘩漪喝药。这次蘩漪的反抗性是表现出来了,但这属于消极抵御。这可以从她的语言中看出来。如:“我不愿意喝这苦东西”,“我不想喝”,“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她最后还是屈从了,带着极大的愤怒把药喝了。虽然这主要不是为了周朴园。第二次冲突是周朴园催蘩漪去看病。这次蘩漪却是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的。周朴园曾经两次派仆人催蘩漪去看病,蘩漪都没有去,周朴园只能自己亲自去催,企图以家长的威严逼她看病,但他没有想到,蘩漪并没有被他吓住,她仍没有去看病,而是径自回楼上去了。这次冲突中蘩漪的态度有所改变,但优势仍在周朴园一方。因为最后他还是让周萍陪着柯大夫上楼替她看了病。第三次冲突是蘩漪雨夜从鲁家归来遇到周朴园。这次蘩漪的反抗性更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对周朴园的每一落千丈次问话的回答,都使周朴园感到惊愕骇异最后又只能摆出家长的架势命令蘩漪到楼上去,但他得到的回答却是:“(轻蔑)我不愿意,告诉你,我不愿意。”这可以看出优势转到了蘩漪一方。第四次冲突是在剧尾。这次蘩漪更以一个审判者的姿态,将周朴园叫出来,当着众人的面,撕毁了他庄严的外衣,肃医治了他的道德面具,让周公馆见不得人的黑暗暴露无遗。而周朴园此时完全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每次冲突之后,都使她们的关系发生变化。蘩漪对周朴园的反抗,也由消极到积极,越来越不可遏制。 虽然蘩漪对周朴园的反抗,带有个性解放思想跟封建专制斗争的性质,具有较积极的社会意义,可是蘩漪性格中的封建性,使她的反抗不能不带有旧式女人的痕迹,具有软弱无力的特点。她对周朴园的禁锢和摧残感到痛苦,使出一切力量进行反抗,却从没想到要与周朴园彻底绝裂,到周家以外去呼吸更为自由的社会空气;她虽竭力反抗,但她并没有正确地估计一下自己与对手之间悬殊的力量对比。对她的反抗前途也没有什么更为考虑。所以在传统思想的重压下,她没有也不可能通过个人的力量去挣脱周朴园的控制,这使她的反抗带有某些苍白的病态。 蘩漪不仅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而且还有个性解放的要求,但她却不知如何获得个性解放。 蘩漪在周家过的是蜇居似的生活,没有地位,没有自由,什么都要听周朴园的摆布,这使她“渐渐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但这并没有把她内心的渴望完全浇灭。因此,当五四风暴席卷全国,反对旧礼教,个性解放的呼声象春风般吹进周公馆时,蘩漪便从一个“石头人”

白鹿原-概要-艺术特色-人物形象

概要 《白鹿原》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 《白鹿原》的艺术特色 1、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悲剧人物形象。 小说主要塑造了以白嘉轩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践行者,以朱先生为代表的儒家学者的形象,以田小娥、白灵、吴仙草为代表的女性悲剧形象。其中主要的人物多以悲剧收场,因此《白鹿原》被许多人看成是成熟的悲剧文本。 白嘉轩是“一个从历史文化背景中走出来的族长形象”,是封建宗法社会的卫道者,他有固执迂腐的一面,也有维系了封建社会几千年历史的民族精神,然而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他所代表的阶级必然要走向失败,他的人生随着这一阶级的逐渐消亡而充满悲剧性质。 朱先生,是作品中儒家文化理论层面的理想人物,是儒家思想的传道者,然而在现实中,他的诸多努力全部化为讽刺和嘲笑,使他不得不从“兼济天下”退而“独善其身”,当这退而求其次的愿望也无法满足时,只能化为白鹿象美丽的传说一样活在人们心中,表现了儒家文化没落的悲剧; 黑娃是《白鹿原》里着力塑造的另一个典型角色.小说情节的推动,许多时候是围绕他来展开的。黑娃天生一个叛逆性格,是“长了反骨”的。黑娃形象的塑造,真实地再现了在20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复杂心态,渗透了作者对民族命运的发展及传统文化未来走向的焦虑和关怀,表达了作者最深厚的生命意识和生命体验。 吴仙草及其他的几个女人,一直都被视作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文中提到,吴仙草早生下白灵时,因白嘉轩端来的一碗水而感动的留下眼泪,这是她进这个门楼以后男人第一次为她烧水端水。足见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是多么的卑微,两丈夫的一碗水都得感动的落泪,这可以看做是封建女性的伦理悲剧; 田小娥,是一个受尽了旁人白眼和凌辱的女性,她本是秀才之女,长得美丽迷人,属小家碧玉。然而她的父亲却把她许配给大她几十岁的郭举人为妾。在郭家,人格尊严遭受严重践踏,被视为是郭举人泡枣养生的工具,后来,黑娃的出现,让她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但是来到白鹿原上,却遭到家长的反对,只能在破

《青春之歌》人物形象分析

青春之歌 ——林道静的感情《青春之歌》是一部充满理想,激情昂扬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从对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热血沸腾,从反对封建统治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并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其中女主人公林道静的传奇成长故事也是小说的主要线索。 这一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描写了一群爱国青年所走的道路,谱写了一曲中国知识分子的青春之歌,是建国后出现的一部描写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的优秀作品,塑造了林道静这个从个人反抗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艺术典型,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激烈的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分化,表现了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的成长,歌颂了革命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静是一个逐渐觉醒成长的人物,这一艺术形象是在自身艰苦的革命活动和曲折的锻炼改造过程中逐渐完成的。刚开始,她是一个逃出封建家庭,寻找个人出路的失业青年。她生长在官僚地主家庭,佃农生母惨遭迫害致死,自己也受到地主异母的百般凌辱和虐待,从小就养成了孤僻执拗、倔强的反抗性格。为了反抗不幸的命运,她毅然离开了罪恶的家庭,走向社会寻找“自己养活自己”的生活出路。然而“刚刚逃出了那个要扼杀她的黑暗腐朽的家庭牢笼,想不到接着又走进了一个更黑暗、更腐朽、张大血口要吞噬她的社会”。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

她既不甘屈服,又无力抗争,想以自杀作为反抗。这种不幸的遭遇,反映了当时广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黑暗的旧社会生活没有出路和个人反抗的软弱无力。小说一开始就将人物的个人命运和广阔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了。《青春之歌》塑造了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艺术典型,真实的描写她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作品在描写她的不幸遭遇,揭露黑暗现世的同时,细致的描绘了她在黑暗现实中特有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她同余永泽从爱恋到同居的过程,是小说的重要情节,比较充分的暴露出她的幼稚、狂热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她与余的爱恋我们认为并不能全部否定。。本文所写林道静的探索和追求,只有遇到了党,投入时代的洪流,才算找到真正的出路,因而她艰苦曲折的成长过程,始终是放在革命斗争活动中来展现的,处处突出党的启迪和教育作用。小说通过她两次巧遇卢嘉川而被引导加入爱国学生运动的偶然事件,反映了时代召唤青年的历史必然性。思想上的初步觉醒,使她看清了余永泽的真面目以及和他一起生活的庸俗、空虚,决心与之决裂;但真的要分手时,却又感到缠绵惆怅,若有所失。在党的引导和时代的推动下,她还是迈出了第一步。小说一方面满怀热情描写林道静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深入农村开展工作,坚持狱中斗争和领导北大学生运动走向新的高潮,表现她献身革命的勇气、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政治上的日益成熟;另一方面又通过一些典型情节和细节(如第一次入狱想到牺牲时的急躁情绪,在农村看到佃农郑德富充满阶级仇恨的“白眼仁”时的心理活动,从定县回到北京路过旧居时的思念之情,地下工作处于艰难情况下想

《麦克白》之暴力叙述及其美学意义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目的论下的修辞手法翻译: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汉语译本为例 2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 3 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4 从“狗”和“龙”的谚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5 肯德基在中国成功的本土化营销策略 6 简论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和翻译 7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Flower Image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8 从目的论看电影《音乐之声》中对白的汉译 9 浅析美国慈善捐赠的文化动因(开题报告+论) 10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Jude’s Tragedy in Jude the Obscure 11 高校学生英语口语课堂焦虑感控制的研究 1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4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汉语成语的英译 15 小学生英语学习中情感态度的调查研究 16 卡克斯顿印刷业对英语传播的贡献 17 Roger Chillingworth in The Scarlet Letter Viewed from the Humanistic Perspective 18 爱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植物隐喻 19 论凯特肖班《觉醒》中的超验思想 20 三星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21 A Preliminary Survey of Translating San in Chinese Idioms 22 论《好人难寻》中的哥特特征 23 从Hofstede的文化维度角度解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24 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社会语言学视角 25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the Symbols Which Reflect the Emotional Keynote of Wuthering Heights 26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 27 考琳?麦卡洛《荆棘鸟》中麦琪悲剧命运的成因 28 《红字》中的象征手法的运用 29 剖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复杂个性 30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31 《蝴蝶君》中两位主角的心理冲突 32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比较 33 探究汉英翻译的中式英语现象 34 从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看委婉语的翻译 35 从文化角度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36 澳大利亚传记文学中的土著文化:以《我的位置》为例 37 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读英语幽默理解障碍 38 英汉委婉语及其相关文化心理解读 3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40 基于精细加工理论的英语词汇学习研究

浅析繁漪形象

目录 内容摘要…………………………………………………Abstract…………………………………………………… 1.研究综述…………………………………………… 2.繁漪性格的呈现………………………………… 3.悲剧命运的形成原因…………………………………… 3.1性格两重性特点…………………………………………… 3.2.悲剧的婚姻……………………………………… 3.3.扭曲的人格………………………………………… 4.分析繁漪性格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及结论………………………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雷雨》中繁漪所在的社会的背景、曹禺在文中刻画的形象、人物的对白、行为举止、为人处事等方面,来具体分析繁漪复杂而近乎病态的性格以及形成这种性格的原因,并进行分析评价.通过繁漪一系列的典型事例来揭示造就其悲剧命运的形成原因。 繁漪反封建专制的个性色彩与黑暗、罪恶充满等级压迫的社会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她不甘忍受压迫,对封建专制统治进行反抗,并撕毁了自己所在罪恶家庭虚伪的面纱。在繁漪的身上凸显了一种典型的“雷雨”性格,而她的悲剧又揭示了在中国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与个性自由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关键词:雷雨;繁漪;悲剧;反抗

Abstract In this paper, I will introduce the character of Fanyi in Leiyu by the background of the society, her appearance, the language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er and the others. Analysis the reason why her character is that, what make her life so hard. Fanyi’s resistance make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ociety and her. She can not stand the oppression of the family and she retort to it. Fanyi expose the fact of the family. There is a character which seems like a storm rain. Her life is a tragedy and shows that the road in the dark feudal society in China, the pursuit of liberation and individual freedom of the bourgeois personality is not feasible. Keywords: Thunderstorm; The Fanyi; Tragedy; Resistance

白鹿原人物分析

《白鹿原》人物分析 《白鹿原》人物分析 白嘉轩,白鹿原的族长,为人耿直厚道,顾全大局,大公无私,心胸宽广,“腰杆挺的很直”,他做事有原则,募捐苛捐杂税的官员来了让他敲锣通知族人,他坚决不从;他是中国封建家长中最理想最完美的一个代表,“一生没有做过见不得人的事”,可以说是光明磊落,他体察民情,事无巨细地为族人服务,在族里德高望重。但还是不无遗憾地留下了了“以卖地形式为掩饰巧取鹿子霖慢坡地(他在这块地里发现了白鹿精灵)做坟园”这唯一一件“见不得人的事”,这也恰好证明:白嘉轩也是人,他不是圣人,他也会又不完美之处。这一点在结尾时指出可以说是画龙点睛,堪称完美之笔。其实还有一件是他悄悄做下的, 白孝文,白家长子,新一代的族长,但由于中了鹿子霖和田小娥布下的圈套而身败名裂,继而卖房卖田,甚至落到沿街乞讨、被恶狗追食的地步。但他经过自己努力最终得以出人头地并且当上了县长。他能够忍辱负重,

讨饭的时候被作为反面教材给孩子们展示,这对他来说是一种莫大的侮辱,可饥饿使他对饭食以外的一切熟视无睹,于是他活过来了。虽然浪子回头,可他仍然摆脱不了封建残余势力附身的代表。他心胸狭窄,容不下黑娃这位解放滋水的功臣;他不讲义气,为了功名利禄可以出卖儿时最铁的玩伴,黑娃杀害游击队员的罪名就是身为县长的孝文提供的,他甚至不给父亲面子,见到父亲佝偻着身躯只身来到县城为黑娃求情,他狡猾地把责任和决定权推到了县委和人民的身上;他见风使舵,当黑娃(三营长)和二营长被兆鹏策反之后,孝文已是势单力薄,作为张团长心腹的他惊魂未定,当即当着兆鹏的面表示愿意起义,“其实我早就琢磨着想找你商量这事了”,因为他认为自己如果不同意起义的话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死;他翻脸不认人,而且心狠手辣,身为张团长的心腹,为了消除兆鹏和黑娃的猜疑保全自己,他毫不犹豫地向张团长开了枪,而且把致命的一枪补在了脸上!甚至没有一点起码的尊重!何况要杀死的是自己曾经的上级!可见其手段非同一般! 白孝武,白家次子,白嘉轩最合适的继承人,坚定地秉承父亲传承下来的家族规矩。在哥哥孝文违反族规这件事情的处理上,孝武果敢冷静和大公无私的表现让父亲下定了决心把族长一任交给他。 田小娥,这是一个封建思想禁锢下的牺牲品,是原上的人鄙视的对象,死了之后则变成了邪恶势力的代表,面对原上村民、白家鹿家的坚决反对以及父亲以断绝父子关系的威胁,族长白嘉轩甚至不让他们进祠堂拜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大纲说课材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大纲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课程编码:0301008 课程性质:专业课程 适用专业:新闻、文秘方向 学时:152 学分:9 开课学期:1-3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是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中国现代文学所开设的课程中,新闻和文秘专业本科生仅开设此门必修课。 开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和鉴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修养。同时,通过对作家、作品的剖析,使学生初步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特征和取得的艺术成就。 教学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主要思想和艺术成就;使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学会鉴赏文学作品。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写鉴赏性的文章,为进一步研究作家作品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绪论(6课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绪论部分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概况,课程的性质、内容和任务,要求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有进一步的认识,掌握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研究、文学作品分析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

1.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研究。 2.与课程相关的问题。 3.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 四、思考题: 1.以一部小说为例,具体说明如何分析作品。 作品一:《狂人日记》(6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掌握《狂人日记》“表现的深切”及“格式的特别”。 二、教学重点、难点 狂人的文学形象;《狂人日记》艺术的独创性。 三、教学内容 1.《狂人日记》的创作准备情况。 2.《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关系。 3.作品中的“识”与十三则日记的关系。 4.狂人的形象分析。 5.《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 四、思考题 1.分析狂人的形象。 2.小说中“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是如何表现作品艺术的独创性的? 3.小说结尾(第十三则日记)的含义是什么。 作品二:《阿Q正传》(6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麦克白》读后感

不同于莎士比亚时代的视角看 ——莎翁创作《麦克白》 总听到不同的人说,中国的作品中没有真正的悲剧,中国人的思想中“大团圆”三个字影响深远,中国式悲剧如《窦娥冤》,当窦娥受冤死去后,最后的结局并不是戛然而止,而是延续到窦娥的父亲衣锦回来为自己的女儿平反。当我看到莎翁的四大悲剧时,我觉得悲剧不是那种浅显的受冤或者生离死别,悲剧是那种让人看后从心里都为其感到悲哀、无奈。《麦克白》就是这样一部经典悲剧。 《麦克白》这部经典著作与莎翁其他的悲剧有所不同,当你读完后不会为了它悲伤,尤其是作品主角麦克白,甚至很多都觉得麦克白是罪有应得。但当你慢慢的静下心来细想,这种罪有应得展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命运、人性以及这个国家的悲哀。 莎翁作品仔细读起来会被他塑造的人物巧妙所赞叹,他所塑造的人物没有一丝一毫的浪费,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响或是促成着情节的发展。《麦克白》中最引我注意的是两个女性角色,或许我自己是女生的缘故吧,我总是很在意作家在作品中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下面,我就分析分析我眼中莎翁创作的《麦克白》两大女性角色——麦克白夫人和三个女巫。 罂粟开的比玫瑰更艳 单纯从《麦克白》中说麦克白夫人,我觉得对麦克白夫人是不太公平的,所以我把麦克白夫人与莎翁创作的另一大悲剧《奥赛罗》中的苔丝狄蒙娜对比来说。麦克白夫人和苔丝狄蒙娜同是莎翁笔下有代表性的女性角色,但不同的是,她们一个是恶的代表,一个是善的代表。麦克白夫人在人们的眼里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她在听说自己丈夫在路上的奇遇后,便怂恿自己的丈夫去杀了国王,谋夺皇位。所以对于麦克白夫人的死去,大多数人都认为是罪有应得的。相反,苔丝狄蒙娜是人们同情可怜的对象,她是那么善良、那么美,她勇于追求爱情,对爱情忠贞不渝。这样一个女子最后却死在丈夫的怀疑和嫉妒中,这是多么的让人可惜啊!所以,多年来苔丝狄蒙娜被许多女性当做爱与美的代表追捧。 可是,我们将这两位女性带到现代来看,事实并不是全是这样。 苔丝狄蒙娜是很善良,很美,但是在具有古典少女美德的同时,她的身上也体现出了传统女性依附于男性生存的软弱性,这一点,在我们国家鲁迅先生的《伤逝》中也有体现,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与苔丝狄蒙娜和奥赛罗的情况有异曲同工之妙。麦克白夫人身上是可以看见很多人性堕落阴暗的一面,但是,若带着现代人的欣赏眼光来看待麦克白夫人,我们会发现,在她身上更能体现现代新女性的意识,可以把她作为一个斗争女性的代表,甚至是“巾帼不让须眉”的恶的化身。说起“巾帼不让须眉”,我们不得不提麦克白夫人在麦克白登上皇位的不可缺少的“功劳”。每当麦克白由于软弱而举步不前时,麦克白夫人总能鞭策他,激起他的决心。在做国王这件阴谋中,麦克白夫人始终比他的丈夫更加坚定。因此,这让我们不得不联想到一句话: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是有一个能干的女人。麦克白夫人的确是一个能干的女人,只是她的能干把她的丈夫推上了王位,也同时把他推进了无底的深渊。 我们以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一下这两个人物,可以从她们身上看到两种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