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版)课件第6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活动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劳动一开始就需要人们彼此协调动作、交 流经验,由此产生了语言。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1.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认识的个体发生和认识的种系发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认识的个体发 生以简略、概括、浓缩的形式再现认识的种系发生过程,犹如认识种系发生的 “缩影”。这表明,认识的个体发生与认识的种系发生具有一种 “重演”的关 系。认识的个体发生对认识种系发生的重演关系,表明了认识的种系发生对个 体认识的发生在方向和过程上具有制约与决定作用。
人的感性认识不同于动物的感觉心理,它始终同实践相联系,同人的认识 图式相联系。不仅如此,人的感觉始终受思维方式的制约,而且人的价值观念 和社会关系无不渗透并影响着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借助于抽象思维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 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以间接性和 抽象性为特点,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内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基本 形式。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首先要观察现象,尽可能地占有丰富的感性 材料。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条件。其次,在观察现象的 基础上,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的分析,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即运用抽象思维的方法,从 混沌的表象中提炼出本质的规定,把个别现象中蕴含的一般本质揭示和概括出 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 5 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第六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重点问题
●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理解 ● 认识的具体过程和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 真理及其绝对性和相对性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主体与客体在认识活动中的统一是以 信息为媒介的。
在认识活动中,主体首先通过认识工具以及感觉器官的作用,把客体以物 理、化学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实物形态的信息,转化为能被人的感官接收的信息; 其次通过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对这些信息进行初步的选择和加工,借助于语言符 号系统对其进行编码,使客体的特征信息变为适于主体思维进行操作的编码信 息;最后经过人脑的再加工、再反映形成观念信息。主体就是凭借能动的活动 对观念信息进行逐级深化的思维操作,不断深化着对客体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3. 反映、选择与建构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认识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离不开信息的作用。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反映的发 生是一个物质系统以某种方式接收和保留另一个物质系统信息的过程,反映能 力也就是接收和保留信息的能力,反映的过程也就是信息的交换过程。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客观事物 存在于人的头脑之外,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的根本缺陷就在于,仅仅从客体来说明认识的形成及其本质,把认识简单地看 成主体被动接受客体的刺激和客体把自身 “烙印”在主体大脑中的结果,忽视 了认识的能动性、社会性、历史性和实践性。
2.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出反映与 被反映的关系。
在抽象思维中,认识主体的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得到鲜明的体现。认 识的能动性不仅体现在通过现象认识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 中,而且体现在超越现实对象、为实践改造对象提供观念模型的过程中。在实 践活动中,人们不仅需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需要基于这种认识创造 出符合主体需要的理想客体,这更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二、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 唯心主义先验论和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6-2
2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
的能动反映
3 反映、选择与建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离不开建构。从信息相互作用的角度看,建构确实是体 现主体能动性的认识环节;从认识形成过程的角度看,建构是主体在思维中对 客体信息的重构过程。建构或重构是认识过程中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突出表 现。
认识活动中的建构与虚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哲学的视角看,虚拟就是以 “代码”的形式来表达和合成事物及其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3. 认识对实践的相对独立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决定认识,但并不否定认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依赖于实践,但在认识活动和发展过程中,认识又有 相对独立性,遵循特殊的规律。
正因为认识有相对独立性,所以,人们要获得新知识,参加实践和学习这 两个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一个人只有获得并掌握前人和他人已经取得的相关 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认识。
在主体通过信息加工对客体进行能动反映的过程中,选择的作用是不可忽 视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3. 反映、选择与建构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首先表现为主体以感觉器官为门户 的神经生理系统所决定的选择。在此基础上,人的认识活动还需要进行能动的 选择。但是,主体在一定时期有自己特定的思维定式或兴奋中心,只有通过舍 弃一些信息,保留一些信息,才能形成对特定对象或特定对象某一方面的认识。 但是,主体在一定时期有自己特定的思维定式或兴奋中心,只有通过舍弃一些 信息,保留一些信息,才能形成对特定对象或特定对象某一方面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1.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理性认识不仅表现为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而且包括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所组成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是思维反映客观对象的系统形式,是主体 观念把握客体的最高形式,其任务就是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观念地反映出来。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包括感 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基本形式。所谓感觉,是人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 性和个别方面的反映;知觉是多种感觉组合而成的整体,是对事物整体形象的 反映;表象是人脑对过去感觉、知觉的回忆和再现,是曾经作用于人的感觉器 官的客观对象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人的认识能力的形成,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所特有的实践活动。人的实践是 以自觉目的性为特征的改造世界的活动,它要求人们形成关于对象的本质和规 律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实践活动的目标和方案。
劳动促进了人脑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以劳动为原初、根本形式的实践活 动逐渐在人脑中得以 “内化”,从而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认识图式, 形成了专属于人的认识能力。
在认识活动中,反映的、摹写的方面与能动的、创造的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能动性、创造性离不开对事物的正确的反映,并且必须以正确的反映为基础, 否则,能动性、创造性就会成为随意性;同时,反映和摹写也离不开认识的能 动性、创造性,并且只有在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认识过程中才能实现。反映性与 能动性不是人的认识的两个过程,而是同一个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在 实践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1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
6-1
2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3 认识对实践的相对独立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1.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要理解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首先就要了解认识的发生。所谓认识的发 生,不是指某一个具体认识的产生和形成,而是指人的认识能力从无到有的发 生过程。
认识的个体发生并不单纯是儿童个体自身的行为,认识的个体发生过程自 始至终体现着类与个体、社会与个人之间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是个体在为不 断解决这些矛盾所从事的活动中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2.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实践之所以能够构成认识的来源,是因为人不能脱离实践而直接获得知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主要是指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 展的。人是在实践活动中接触事物的现象,并通过思维活动透过现象发现本质、 透过个别把握一般、透过偶然掌握必然,从而达到对事物的规律性认识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肯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并不排斥接受间接经验、间 接知识的必要性。 实践之所以能够构成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因为科学研究的任务一般说来是 围绕着实践活动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其一,实践的发展是认识发展的直接动力。 其二,实践不仅产生了认识的需要,而且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使认识的 发展成为可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1. 唯心主义先验论和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在认识本质问题上,除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之外, 还有一种观点虽然没有直接回答认识的本质问题,但实际上否定了人能够正确 认识客观事物本质的问题。这就是不可知主义怀疑论。不可知主义怀疑论把认 识看成一种不能证明其真伪、不能证明其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东西。
不可知主义怀疑论在主观认识和客观世界之间人为地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 鸿沟,本质上是错误的,但它从反面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能判定认识 与对象、主观与客观的一致性。
认识与对象、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 实践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目录
百度文库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活动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
认识再到实践 四、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五、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认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就是,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 从总体上看,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 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是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就认识的基础和来源而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强 调要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就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 调实践与认识、知与行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1. 唯心主义先验论和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认识本质的理解大体上有两种基本观点, 即唯心主义先验论和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认识的对象是物 质世界,认为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东西。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错误就在于, 把认识封闭在主观精神的圈子之内,否认认识的客观来源,实际上取消了认识 能否通过主观反映客观的问题。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 级阶段,是关于事物现象的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 高级阶段,是关于事物本质的认识,但它又依赖于感性认识。
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三、认识活动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 认识再到实践
1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6-3
2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1.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