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管损坏分析方法及预防措施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套管损坏分析方法及预防措施

摘要:在套损机理新认识的基础上,套管保护坚持“预防为主,防修结合”的工作方针,在套管防护和套损治理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摸索规律,形成了一套从钻井完井、开发调整、生产管理、作业管理到套损井的报废更新等全过程的套管防护措施,使套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关键词:套损原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产生套损原因分析

(1)油层出砂是造成油层段套损的原因

(2)断层活动是引起套损的主要因素

(3)高压注水及井筒漏失造成泥岩膨胀,引起套损;频繁修井作业和施工不当也是导致套损的因素。

(4)套管的质量问题,固井质量的不合格、腐蚀和射孔等也是导致套损的因素之一。

二、地应力平衡原理

(1)整个地壳处于地应力平衡状态,当smx-smin大到一定数值时,地壳通过滑动的方式释放应力,使得应力重新平衡,油田构造整体上也处于应力平衡。

(2)地层中存在许多断层等不连续面,应力调整就是通过不同尺度的不连续面滑动进行调整。油田套损就是地应力失衡调整的结果。油田地应力失衡的尺度:单区块(单井)应力失衡导致区块成

片套损或(单井损坏);在油田开发过程中,由于注水使得应力失衡导致套管损坏。套损研究就是找到地应力失衡的原因。

正断层:

逆断层:

式中:sv-垂向应力;smx-水平最大应力;smin-水平最小应力;pp空隙压力;u-摩擦系数。

(3)套损研究技术流程和方法。见图1。

图1总体技术流程及方法

三、流程中的关键技术

主要有套损形态分析技术、套损特征统计分析方法、套损地质模型建立技术、地应力控制套损分布模拟技术、开发控制因素分析方法、工程控制因素分析方法、套损力学模型建立技术、套损综合预防技术。研究认为,出砂不是a油田套损的主控因素,泥岩水化是主控因素,在新认识的基础上,制定不同类型套损的预防措施。3.1套损形态分析技术

套损形态力学性质分类方法。以前的套损分类比较混乱,没有以套损的力学性质为基础分类。提出了套损力学分类,可以直观的反应套损的力学性质。

(1)套损形态的力学分类。挤毁缩径、轴向弯曲、剪切错断、腐蚀破漏。

(2)套损形态特征测量手段。取套,多臂井径成像,铅模,井下电视。还有鹰眼、多臂井径、电磁探伤等技术。

(3)套损形态特征测量方法选择。套管力学损坏首选多臂井径测井,同时也打铅模。如果发现一口井损坏,要对周围的水井进行普查可以选择电磁探伤,虽然此方法不能确定套损形态,但可以在不动管柱的情况下对水井进行测量。但对于油井一般不用此方法(油井同样要动管柱)。对于腐蚀首选电磁探伤和井下电视。

3.2套损特征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套管名义寿命、套损程度的统计方法研究套损的分布规律。(1)油水井套损名义寿命。将发现套损时间(t1)与完钻时间(或投产时间)(t0)之差定义为油水井套损名义寿命(t)。某区套损为非正常套损,有近一半的套损井服役小于10年,并非套管到了真正的寿命。

(2)套损程度分析。定义套管内径的相对变化率(r),r=(ri--rs)/ ri,rs为变形后的最小井径;ri为套管原始内径。

(3)套损在空间上的分析。统计某区套损点高度集中,740~1250m占66%,水泥返高以上套损点约占15%.

(4)套损在空间上分布分析。统计表明,套管总是在特定层位损坏,充分说明地质因素对套管损坏有控制作用。套管损坏地质因素分析主要研究某区沉积背景;套损部位对应的地质层位;套损部位对应的岩性;断层与套损的关系;构造与套损的关系。

3.3套损地质因素分析技术

(1)套损综合图套损位置,套损类型为缩径,套损位置处于两个已经射孔的油层之间,套损岩性为泥岩,上层地质层位为n2,下

层地质层位为n3。可以确定该井是在泥岩段发生套损,且套损类型为缩径,确定此井套损机理为泥岩水化所致。

(2)套损地质层位。某区套损以油层部位为主,其中油层部位以n2为主。

(3)套损对应的岩性。泥岩为主,砂岩次之,砂泥岩界面最低。(4)断层与套损。从平面或垂向上分布看,套损井是否在断层面上,建立套损地质模型。

3.4地应力控制套损分布模拟技术

根据老油田开发后期井网密度的特点,建立了开发后期地应力分布研究技术,将地应力分布与套损分布叠合在一张图上,确定地应力对套损的控制区域。以地应力测量为基础,建立了三维地应力分布模型,分析了套损与地应力分布的关系。首次发现地应力场控制套损分布,套损点不分布在地应力最高和地应力最低的区域,而是分布在高应力向低应力区过渡的区域,即地应力变化最快的区域,这为圈定套损易发区域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使得套损预防更有针对性。地应力控制套损分布,套损点分布在地应力变化最快的区域。从立体图看,套损点分布在“应力斜坡”上。找到地应力分布与套损分布的关系,这为圈定套损易发区域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使得套损预防更有针对性。

3.5开发控制因素分析方法

地质因素是套损的内因,开发因素是套损的外因。开发因素包括油田开发方式、注水压力以及含水等因素。

(1)套损与含水。含水上升速度加快,套损数量剧增,高含水导致高套损率,综合含水和套损明显相关。

(2)套损与压力。许多油田套损和注水压力关系明显,注水压力提高后,很快套损数量增加。以a油田为例。高压注水会导致地应力的变化,必须是建立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之上的,只有在同时满足了地质条件、生产条件(高压注水)和地应力条件的情况下,剪切套损才会发生。套损率随着高压注水期具有明显增高的特点。3.6工程控制因素分析方法

套损地质因素和套损地质模式分析表明,无论泥岩段进水套损,还是射孔砂岩段出砂套损,都和工程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研究首次发现钻井“狗腿”对套损的影响方式。同时,固井质量、套管钢级等几个方面具体也是影响套损的重要工程因素。

(1)钻井“狗腿”与套损。油田共统计了67口井90个套损点,其中33.3%套损点损坏于“狗腿”处,其中坏在“狗腿”处的套损点87.3%位于水泥返高之上。套损地质模型没有包含的那部分套损规律由此找到。

(2)固井质量与套损。油田开发后期,固井二界面质量普遍差,给水进入泥岩层提供了通道。

(3)套管钢级与套损。调查表明,p110 套管20.3%套损;n80套管35.4%套损;j55套管77.9%套损。说明高强度套管在某区有效。

3.7套损力学模型建立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