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精品课件 《说木叶》1公开课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教学目标:
1. 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 蕴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 的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艺术特征而实质是 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林庚:福建福州人,1910年2月22日生 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诗歌研究家。他将创 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 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 “盛唐气象”。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 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出版 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 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 文学简史》等。
(特征)
(总结)
一、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 言外的滋味。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 有什么异同?
按照字面解释,“木”就是“树”,而“木” 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木”比“树”更显 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而 “木”常让人联想起树干,有疏朗、干燥的意 味 。“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 干燥之感,传递着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
疏 朗 的 清 秋 的 气 息
关于“梅”的意象讨论: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表现了梅的高贵品格,我国古代把 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是高 贵圣洁的象征,这首诗表现的就是我 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 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6、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 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7、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 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三、整体感知:文章结构思路如何? 1、(1-3)“木叶”为诗 人所钟爱。 2、(4-6)“木”被人喜欢的 原因。 3、(7)总结:“木叶”与 “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 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 字千里。 (现象)
三、“木”在形象上有那些艺术特 征?
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 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 而且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 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 润的。
• 四、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 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 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 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 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 文。标题拟为“说‘木叶”’,文章选取古诗中 的“木叶”意象作为论题,在结构安排上由引古 诗到探意蕴,先排除古诗人考虑文字洗炼的因素, 再从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等因素, 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 这样,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 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并逐层深入,探幽发微, 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 心理。“说‘木叶”’的拟题应该是本文的一个 亮点。
五、 本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
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 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 了怎样的作用?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引子,可以援引出议论话题; 二是例证,可以使得对道理的分析有根 有据; 三是增强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与审美意蕴。
• 二、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 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 尽的言说。文中说到的“树叶”与“木叶”、 “木叶”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 •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 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 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 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 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 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 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 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 “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 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而“落叶”,则比“木叶” 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 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一、导入:
诗词填空:
诗中作者为何不用“落叶” 与“落花”,而用“落木” 与“落红”呢?
• 无边 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 • 落红不是无情物, • 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先分析每段讲了什么,再讨论作者谈了一个怎 的文学现象?
1、说明从屈原开始,“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 2、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后又发展到用“落木”。 3、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 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 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4、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5、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有暗示性)
无意苦争春,一来自百度文库群芳妒。零落成 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 子·梅》
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 “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 “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 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 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 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 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 的壮美,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愁
字典(概念解释) :忧伤的心情 诗歌(形象解释)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亡国之愁)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失意闲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怎一个愁字了得?
-----(孤独之愁)
最后用一首小诗来结束今天的这堂课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 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 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 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 学诗, 爱诗,成为有激情,有修养的人。
教学目标:
1. 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 蕴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 的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艺术特征而实质是 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林庚:福建福州人,1910年2月22日生 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诗歌研究家。他将创 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 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 “盛唐气象”。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 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出版 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 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 文学简史》等。
(特征)
(总结)
一、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 言外的滋味。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 有什么异同?
按照字面解释,“木”就是“树”,而“木” 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木”比“树”更显 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而 “木”常让人联想起树干,有疏朗、干燥的意 味 。“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 干燥之感,传递着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
疏 朗 的 清 秋 的 气 息
关于“梅”的意象讨论: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表现了梅的高贵品格,我国古代把 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是高 贵圣洁的象征,这首诗表现的就是我 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 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6、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 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7、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 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三、整体感知:文章结构思路如何? 1、(1-3)“木叶”为诗 人所钟爱。 2、(4-6)“木”被人喜欢的 原因。 3、(7)总结:“木叶”与 “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 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 字千里。 (现象)
三、“木”在形象上有那些艺术特 征?
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 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 而且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 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 润的。
• 四、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 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 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 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 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 文。标题拟为“说‘木叶”’,文章选取古诗中 的“木叶”意象作为论题,在结构安排上由引古 诗到探意蕴,先排除古诗人考虑文字洗炼的因素, 再从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等因素, 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 这样,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 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并逐层深入,探幽发微, 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 心理。“说‘木叶”’的拟题应该是本文的一个 亮点。
五、 本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
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 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 了怎样的作用?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引子,可以援引出议论话题; 二是例证,可以使得对道理的分析有根 有据; 三是增强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与审美意蕴。
• 二、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 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 尽的言说。文中说到的“树叶”与“木叶”、 “木叶”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 •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 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 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 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 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 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 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 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 “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 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而“落叶”,则比“木叶” 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 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一、导入:
诗词填空:
诗中作者为何不用“落叶” 与“落花”,而用“落木” 与“落红”呢?
• 无边 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 • 落红不是无情物, • 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先分析每段讲了什么,再讨论作者谈了一个怎 的文学现象?
1、说明从屈原开始,“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 2、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后又发展到用“落木”。 3、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 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 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4、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5、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有暗示性)
无意苦争春,一来自百度文库群芳妒。零落成 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 子·梅》
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 “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 “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 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 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 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 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 的壮美,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愁
字典(概念解释) :忧伤的心情 诗歌(形象解释)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亡国之愁)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失意闲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怎一个愁字了得?
-----(孤独之愁)
最后用一首小诗来结束今天的这堂课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 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 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 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 学诗, 爱诗,成为有激情,有修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