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X区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调查(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XX区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调查
新时期加强社区建设的有益探索
--关于XX区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调查
市委政策研究室
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地域共同体,是城市的基础细胞,加强社区建设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
近年来,XX区委、区政府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把社区建设纳入重要工作日程,以江安街道为改革试点,围绕街道社区管理体制进行了大胆创新和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改革动因
当前,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日益深刻,各种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涌现,社区作为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承接点,其原有的体制机制已经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已经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新需要,主要体现在“失位、错位、不到位”上。
(一)失位。
民主自治功能失位。
社区居委会是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在基层党组织和基层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的指导下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和自决权,实行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它既不是一级政权组织,也不是基层政府的派出机构。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大量“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大量工作由单位转移到社区,街道和社区工作对象不断扩展,工作领域不断拓宽,工作任务不断增多,工作难度不断加大,社区居委会的大部分精力转移到了适应新形势、熟悉新情况、迎接新服务上,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人力、财力去从事社区居民自治性事务,自治功能逐渐弱化,不能很好地适应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
提供公共服务失位。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对本社区的期望和要求也逐步提高,除迫切希望社区提供就业机会、开展社会救助、推行家政服务外,还涉及到从居住环境到基本设施,从社区经济到精神文明,从社
会秩序到人际关系等多方面服务。
而当前社区居委会的大多精力都用在了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上,服务项目不多,服务质量不高。
(二)错位。
社区作为城市的最基层组织,可以说从开展社区建设之时,便被赋予一定的行政性。
区直部门的工作任务主要通过街道布置到社区居委会,有
本文来自文秘家园
,逐一明确了全区相关业务部门下移职能的范围,做到能下放的下放到底,能延伸延伸到位。
具体有两种方式。
一是“常驻式”。
由下移或延伸事权较多的部门向街道长期派驻工作人员,其编制、身份、工资待遇保持原渠道和原标准不变,接受派出部门和街道双重管理。
同时,街道将职能部门下移或延伸的职能合理摆布到社区服务中心的“五个办理处”,实行“一站式”受理、“一窗口”服务、“一次性”办结。
二是“轮转式”。
无法下移或延伸职能的部门到街道现场办公,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置“轮转办公”服务区,明确界定各职能部门到街道现场办公的频次和时间,解决街道行政权限不具备资质和职能部门部分事权无法延伸的问题。
(四)配强社区队伍。
在认真遵循《组织法》的前提下,大胆引入竞争择优机制,根据社区组织机构的不同工作性质,采取“派、转、考、选”等方式选任社区干部。
其中,社区党组织书记人选以“派”为主、以“选”为辅,原则上以优秀机关干部为主体,以优秀社区干部为补充,由社区党员大会或社区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社区服务站社工以“考”为主、以“转”为辅,站长由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社工采取在辖区内公开招考的方式录用,被录用社工实行年考核制度,试用期为三个月,经考核合格后正式录用。
社区居委会成员以“选”为主、以“考”为辅,均按照《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程序,由社区居民民主选举产生。
为了确保选出一批优秀社区干部,XX区在征得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后,采取了自愿报名、联名推荐确定初步候选人,经笔试、微机考试、面试考核确定正式候选人,最后提交户代表进行差额选举产生的新机制。
(五)创新工作机制。
抓住“事权下放、职能延伸、流程规范、责权明晰”这四个核心环节,在街道社区各组织机构搭建完成后,对区直部门、街道、社区所应承担的行政职责进行明确界定,对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给予严格规范,对各项工作所要达到的绩效建立起考核机制。
初步制定了《社区党组织工作规则》、《社区居委会工作规则》、《社区服务站工作规则》、《社工管理办法》、《街道社区派驻人员管理与考核办法》、《街道社区财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全面启动各项工作、促进社区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六)加大社区投入。
竭力改善办公环境,完善办公设施,增加办公经费。
在解决办公用房上,采取修缮老社区“改”、置换新社区“串”、协调城投公司“建”、挖掘社区资源“帮”等途径进行了解决。
在办公设施配备上,安排专项资金补充办公桌椅,配备微机,宽带入网,并将党建、政务、劳动、民政四个局域网覆盖所有社区,实现同步链接。
在办公经费投入上,每个社区的办公经费由改革前的每月200元增加到300元,社区工作人员的补贴或工资人均增长150元。
三、初步成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实践,XX区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社区资源利用更加科学。
在试点改革中,XX区以地域条块为基础,将江安街道办事处所辖9个社区合并重组为6个,其中规模最大的社区有居民5750户、22100人,最小的3000户、6400人。
6个社区的办公用房面积都超过了97平方米,平均为平方米,比改革前增加平方米,其中面积最大的纸厂社区达到了300平方米,这是整合前所办不到的。
更为重要的是,整合后的社区,警务室、医疗室、活动室、图书室等居民公共活动场所一应俱全,条件也得到改善,壮大了为民服务的基础和平台。
经过科学整合,社区划分更合理,条块更明晰,规模更适度,资源优势更便于发挥,开展居民自治活动更加便捷,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明显增强。
(二)体制机制运行更加顺畅。
通过改革,调整了街道机构设置,改变了原有社区居委会的组织模式,在社区形成了以党组织为核心的“领导层”,以社区群众代表大会为组织形式的“决策层”,以社区服务站为办公机构的“执行层”,使街道社区组织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有了明显的增强,初步形成了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事权充分下移、职能合理延伸,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三种组织形式各负其责、统一协调的街道社区管理新模式。
通过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制约机制,强化了街道“三个中心”和社区“三套马车”的整体功能,初步建立起一套适宜居民群众办事、便于社会事务管理、有益于提高行政效能、有效调动居民积极性的街道社区运行机制,切实增强了街道社区在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构筑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作用。
(三)服务效能明显增强。
一方面,通过下移职能,既有效解决了职能部门延伸不到位的问题,又解决了街道社区执法主体不正确和执法资质不明确的问题。
凡辖区企业、居民申办涉及行政事务的事项,均可在对应的社区服务站负责受理,能办结的就地办结,无法办结的社区服务站负责先行受理,在规定的时限内负责到区、街“代办”或“领办”初步实现了“部门指导、社区受理、街道办结”的目标。
目前,XX区已有个部门下放和延伸10大类82项职能,区民政局基本做到了工作职能全部转移。
减少了行政环节,缩短了办结时限,节省了行政费用,有效提高了办事效率。
另一方面,社区服务站“条包块管”的工作模式,每名社工除负责1-3项行政事务的领办、代办职能外,还负责1000户左右居民的表簿卡册管理和日常受理工作,对居民的基本情况掌握更
详细,工作做得更深入。
居民有困难或问题,可以通过“爱心”联系卡直接联系社工,社区在第一时间帮助解决或及时向上反映,形成了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社区的快速反应机制。
改革试点运行以来,社区服务站共受理各类事项13项,接待居民5200多人次;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共办结各类行政审批事项25项,接待居民4300多人次。
以前必须要到区直部门办理的事项,现在足不出户就可轻松办结,办事更便捷,服务更周到。
(四)民主建设得到加强。
通过在社区层面增设社区服务站,承接了区直部门和街道下移到社区的工作任务,剥离了社区居委会不应承担的行政职能,在体制上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政社不分的问题,规避了无原则的民主、无法度的民主和无组织的民主,保证了基层民主建设的健康发展。
社区居委会在街道社会化服务指导中心的指导和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法开展工作,实行专职专责,组织社区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使社区民主氛围日益浓厚,居委会与社区居民、驻区单位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不但建立健全了社区的治保组织、服务组织、志愿者队伍以及各类协会等民间团体,而且定期组织开展各种公益性、福利性、群众性活动,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群众主人翁地位充分彰显,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认同感明显增强。
(五)社区干部素质大大提高。
通过竞争选拔社区的干部,不论是年龄结构,还是文化水平,均远远高于改革前,能力强、素质高、作风硬,党委政府满意,广大群众认可。
改革前,江安街道29名社区干部中,下岗人员22人,占76%;平均年龄岁,其中50岁以上的8人;中专(高中)学历26人,大专学历3人。
改革后,选任的6名社区服务站长
上一页[1]
和27名社工平均年龄仅31岁,其中有4人是从区直部门选派的副科级后备干部;全部大专文化以上学历,其中本科学历8人。
选出的12名社区居委会专职主任、副主任,平均年龄45岁,全部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本科学历1人。
人员结构进一步优化,干部素质明显提高,较好地适应社区建设发展的需要。
同时,政府招募社工也相当于出资为群众购买了一定的公益岗位,解决了部分待业大学生和优秀下岗职工的就业再就业问题,壮大了社区管理和服务力量。
四、启示和建议
XX区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建设的大胆探索和创新实践,思路切合实际,做法值得肯定,对全市社区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启示之一:加强社区建设,必须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生成和谐的细胞、夯实和谐的基础。
社区作为社会的细胞和城市的基础,处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沿,是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XX区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之所以方向正确、思路对头、措施有效,根本在于他们能够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想问题、做决策,在于他们能够坚持从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际入手出思路、推工作,把服务群众、促进和谐作为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无论是创新街道社区管理体制,还是完善街道社区服务职能,或是上升为“一把手”工程,一切工作都是围绕服务群众、促进和谐这个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来谋划、来推进、来落实,抓住了社区建设的核心,认识清、看的准、抓的实。
实践证明,社区建设,和谐是主题,服务是核心。
只有明确主题、抓住核心,才能找准社区建设的切入点,才能抓住社区建设的落脚点,才能在推进和谐中不断开创社区建设的新局面。
启示之二:加强社区建设,必须要抓住体制机制创新这个根本来推进。
体制、机制管根本、管长远。
目前社区建设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原因很多,但根源在于现有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加强社区建设必须从深层次上对传统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
XX区实施的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其核心就是对街道社区原有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和工作方式进行变革和创新。
通过构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统一领导,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三种组织形式各负其责、统一协调的街道社区管理模式;推行“部门职能下移、服务窗口前移”的便民利企服务,初步建立起了“权责明晰、条包块管、民主自治、管理有序、高效快捷”的街道社区管理新机制。
正因为XX区抓住了社区建设体制机制创新这一根本,才使得改革真正取得了实质性成效,从而推动社区建设步入了崭新阶段。
实践证明,加强社区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是根本、是关键。
只要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主动适应形势,敢于突破旧体制、旧机制的束缚,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就能够有效化解矛盾和问题,推进社区建设不断健康发展。
启示之三:加强社区建设,必须要以政府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来保障。
社区建设是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是造福千家万户的惠民事业。
绝不能把社区建设仅仅看作是某个部门、某个战线的事、看作是社区居委会的事,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XX区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之所以改得顺利、改得到位,主要得益于XX区把社区建设作为政府的职能,纳入了本文来自文秘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