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

摘要:社区生活圈的规划是中国城市发展转型的客观要求,因此必须加深对社

区生活圈的认识,促进规划的实际建设。本文分析了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居住区

规划的演变与发展特点,并为新时期的社区居住区规划提出了一些实用的建议。

关键词:居住区;社区;生活圈;演化分析

近年来,北京,上海,济南,长沙,郑州等城市开展了社区生活圈规划。在

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是,很难将生活圈的概念转变为指导规划,设计和管理的方法。主要原因是缺乏对“社区生活圈”概念的基本理解。如果基本认识不能达成共识,那么以下讨论将缺乏一致的背景,这不仅会导致毫无意义的争论,而且还会

导致实践中的误导和偏离。

1 相关概念分析

1.1 传统居住区规划

在传统的居住区规划中,城市规划的重点是土地开发,开发管理和控制。没

有平衡空间资源分配的完整应用策略。城市生活质量相对较差,公共服务质量也

相对较低,城市规划仅注重社会物质空间,缺乏生命力和活力。传统的居住区规

划对居民的人口结构和居住方式缺乏正确的认识,并以居民的需求为指导,已经

不符合国家的完善加强社区治理的相关要求。传统民居规划中存在管理建设无效,城市规划具有规划分配,重物轻量的特点。在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公共资源缺

乏合理配置,工具配置相对单一,无法满足当代居民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1.2 社区生活圈

社区生活圈的划分主要取决于居民的日常活动,并根据其活动的时空特征将

其划分为不同的生活圈层。日常生活,生活圈包括社区生活圈,基本生活圈,延

长生活圈,城市合作生活,生活圈等。居住区附近的居民可以进行定期活动,改

善居民的时间节奏,可以满足他们的休闲,购物和其他高层生活需求。社区生活

圈标志着居民的生活轨迹,涵盖了居民的真实生活内容,并可以通过他们的日常

活动轨迹来表达他们的日常生活。社区生活圈的空间关系更加复杂,不同的生活

中心生活圈重叠,关系显着,,圈子层宽,也是其重要特征。

2 传统居住区规划面对的问题与挑战

自21世纪初以来,中国城市建设的重点已逐渐从物质和经济空间转移到居住空间,城市规划的重点已从土地开发的管理和控制转移到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

管理。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城市居住环境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居住空间质量和公

共服务质量的提高。从关注物质空间到关注社会空间的发展,是城乡规划的重要

一步,需要调整规划工作方法,这也是社区生活圈规划的重要前提。传统居住区

的规划关注住房的空间组织和分配指标的实施,对居住人口的结构特征和居住形

态多样化发展趋势缺乏反应。以“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促进社区服务的精细化,精细化,专业化,规范化,增强社区服务能力”为发展目标。在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中,社区

生活圈是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模式的重要举措。城市规划在土地,

空间和公共服务资源的分配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仍然具有很强的规划和分配特征。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主要表现是公共资源分配方式刚性,分配工具单一,难以

适应居民需求结构日益多样化的挑战,也难以实现。满足创新型基层社区治理的

发展要求。进入转型发展阶段的中国城市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发展建设规模,以及

各种各样的公共服务提供者。需要调整技术手段以适应规划目标的变化,在居住

区规划中迫切需要观念,方法,工具和管理的更新和响应,社区生活圈的观念应

运而生。

3 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

3.1 思路转变

社区生活圈规划的提出,意味着规划设计思想由注重规划和投入转变为注重

需求和产出,这是对传统居住区规划方法的反映和扬弃。在原有《城市居住区规

划设计规范》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提出15分钟、10分钟、5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和居住街坊应分别根据居住人口规模设置相应的配套设施,但较高层级生活圈的配套设施不覆盖下层级生活圈的配建内容,各层级生活

圈配套设施的设置为非包含关系。也就是说,当常住人口规模达到一定水平的生

活圈时,在满足同级需求的基础上,配套设施的设置需要与以下各级的匹配要求

相对应。具体的操作过程应根据居民获得的各级服务水平,配套服务水平。显然,基于真实服务水平的生活圈规划在评估建筑环境分配水平方面比传统的居住区规

划具有更明显的优势,为现有居住环境的改造提供方便,为泄漏检测和填充提供

依据。差距,并逐步改善。同时,顺应土地利用发展趋势,社区生活圈规划也削

弱了对公共服务设施独立土地的控制,鼓励联合设置土地利用复合功能和设施,

以促进共享空间资源。

3.2 方法响应

传统居住区规划的工作方法是基于自上而下的资源分配,并根据明确的1000

人的目标分配支持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在设施内容上,2018年版标准废除了原《规范》规定的八类设施,提出了有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的要求,鼓励建设根据具体需要提高支持设施的适应性的项目。鉴于传统住宅区规划的缺陷,即对超出或低于正常规模的建设项目缺乏有效的指导,该标准建议将15分

钟和10分钟居住圈的配套设施与土地结合起来。外部功能区的布局,分配标准

是指相关的城市规划技术标准和专项规划,通过分区规划,规范性详细规划统一

协调,以免因公众的不匹配而引起的各种城市功能隔离服务资源。通过加强社区

生活圈与城市共生之间的网络关系,本次调整为根据当地条件对配套设施进行差

异化分配提供了条件,有助于实现小社区密集路网的建设要求。从另一个角度出发,突破传统居住区的局限性,在步行距离内考虑周围的城市环境,更真实地反

映特定社区生活圈的服务水平。

3.3 管理转型

在我国,民政,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等部门大多以社区为基本行政单位。这

里的社区是指“社区委员会改革后进行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管辖范围内的区域。”尽管它与诸如居住区-社区组之类的居住空间单位密切相关,由国土资源部

使用,彼此不容易配对。社区生活圈在含义上更接近于“社区”的通用概念,并且

更容易将服务对象中的基层社会管理联系起来。良好的对话环境将更有利于促进

基层不同部门的政策,措施和项目的实施。一方面,在硬件和软件级别上方便社

区资源的集成,另一方面,还要求服务提供商从垂直分层关系转变为水平协调,

促进所有人的社区发展。社区生活圈的建设要求“政府-市场-公民-社会”促进公共

服务设施的实施和运行,重视业主,设计者和政府部门的合作,通过以下方式发

挥居民自治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社区生活圈的规划目标不仅有利于部门之

间公共事务的协调,而且有利于居民的积极参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