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教学策略5344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受科学的严谨,揣摩表达的精妙
-------------------说明文教学四环节
第一环节:洞悉课型,感知文体
学习目标:
解读课文题目,了解课文梗概,初步感知课文脉络。
操作要领:
引导学生充分读书,明确说明对象,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注意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就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说明文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方面。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方式,把说明类的教材文本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内容,乐于探究,品味语言,习得方法。 第二环节:交流资料,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巩固字词,科普资料共享,感知课文内容。
操作要领: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相关科普资料,结合科普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组织学生交流初读感悟课文的收获、产生疑问,教师检查、纠错、引导,适当归纳小结。
说明文教学基本程序实施要求
这一环节要让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科普知识充分交流,毕竟科普文章的术语较多,因此在这一环节要让生了解科普术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因此此环节是在学生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
从操作策略看,本环节以学生的合作交流为主,交流的任务有两个:一是资料共享;二是初读课文的收获。老师要组织、引导好学生的合作交流,并通过检洞悉课型
感知文体
交流资料 整体感知 品析语言 体味写法 巩固延伸, 迁移致用
查、纠错、引导等方式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准备。
首先是组织学生交流科普资料。了解相关科普知识与本文的关系,文中出现了哪科普术语,应当怎样理解等等。
其次,组织学生交流读文的收获——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读书的收获和读后的疑问等。
在组织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收获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谈谈:“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学生可以根据读后收获自由发表意见,在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认识。
本环节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点、弱点,及时进行引导,利用好资料袋。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充分去合作、去交流。
第三环节:品析语言体味写法
学习目标:品析语言文字,了解说明方法,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感受精彩的布局结构,初步领会基本的表达方法。
操作要领:品读重点的词句,感受科普类说明文的精准、生动、科学的语言特色。
赏读重点的句段了解体味多种说明方法。通读全文感受精彩的布局结
构,理清文章脉络及表达顺序初步领会基本的表达方法。此环节一定
重视读,读懂科学与知识,读出准确与生动,读出趣味与感悟。
注意问题: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
的能力。学生学习语言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感悟、积累语言材料和运用
语言来提高语文能力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主要阵
地,因此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实践的培养,才能使
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所有的语文教学的立足点都应如此,说明文
的教学当然也不例外。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准确、简洁。不同的
文章,语言的风格也是不同的,有的重在抓住事物的特点,用简明的
语言平实地加以说明;而科学小品,讲究趣味性、文艺性,描写生动、
形象。老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语言的特点去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
从而获得不同的感受。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
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我们的
说明文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对内容的理解上,老师必须根据各年
段学生的学习能力,细读文本,发现表达的精准和妙处,来指导学生
通过阅读,不仅知道文章在说明什么,还应该知晓作者是怎么来说明
的。这样的语言学习才会是有效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才会更
多。例如,《赵州桥》、《长城》的说明方法是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
部、由历史现实到文化贡献等来说明,老师在教学这类课文时,就要
从整体入手,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就能了解说明的条理和顺序。因此在学习这一类文本时,教师不仅要
关注文本“写了什么”,更要关注“怎么写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这
类文本时,还应该通过“形式”理解“内容”,认识到“内容”决定
“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是为了更好的说明内容的。
从而达到学生在学习这一类文本时,能够更“自觉”地了解行文特点
和特定内容,为今后的读写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环节:巩固延伸,迁移致用
学习目标:巩固基础知识,拓展阅读空间,提升读写能力。
操作要领:根据教材的基础知识点进行设计练习,并且补充相关阅读资料和知识点,有效地进行片段读写。此环节要重视培养学生资料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试着读写结合。
本环节在操作时要注意:
这一环节的学习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巩固;二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学会更好地搜集材料;三是读写练习。
科普类说明文的教学,对于指导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更多地设计一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课文中出现的科学术语、新鲜事物,进行资料的查询与梳理,另一方面,在课外的阅读中,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要进行深入地阅读学习。如:《月球之谜》这一课,在课堂上,学生进一步了解月球的奥秘,激发要探索这一奥秘的兴趣,课后作业中可以继续布置学生围绕着“月球还有哪些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进一步展开讨论,学生就需要进一步深入地查阅资料,搜寻信息,整理素材。从而使文本的教学成为新一轮学习的起点,呈现的将是“射线式”的开放式语文学习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