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_舒婷_致橡树_艺术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 观 。 诗 人 将 抒 情 主 体“我 ”转 化 为 一棵木棉的形象, 将相爱的另一方 “你”转化为橡树的形象, 并以“致橡 树”为题, 采用象征、拟人等手法, 直 接抒发一方对另一方的爱情表白。 这种表白寄意于象, 情理交融, 是欧 美抒情诗歌最常用的写法。舒婷受 到欧美诗歌的启发, 但在诗境的创 造、诗意的表达上又有着自己独特 的追求。
[ 课文新解] 舒 婷 的《致 橡 树 》写 于 1977 年
3月 , 在 1979 年 第 4 期 的《诗 刊 》发 表后, 立即引起广泛的关注。许多 青年读者更是十分喜爱这首具有 现 代 意 识 、感 情 深 沉 、构 思 别 致 的 爱 情 诗 。有 不 少 年 轻 人 在 婚 礼 上 激 情朗读这首诗, 借以表达自己对理 想 爱 情 的 向 往 和 追 求 。因 为 这 首 诗 的发表, 年轻的诗作者在诗坛崭露 头角, 并且作为新时期重要诗人之 一, 崛起于中国诗坛。
从这个创作背景可以看出, 一 次偶然的散步和交谈, 触动了诗人 的灵感, 引发了她的思考, 才诞生了 这首著名的诗篇。由此可见, 诗作者 应当学会留心生活, 珍惜生活在自 己心灵中引发的种种微妙的波动, 同时还要学会思考, 通过思考逐步 拓展和深化生活的感受, 并且通过
对理想爱情

向往和追求
— ——舒婷《致橡树》艺术解读
安徽蚌埠教育学院中文系 李 桦
构思, 把这种生活的感受转化为艺 术感受, 转化为美丽动人的诗篇。可 以说, 一个敏感和善思的人, 总会得 到生活更多的馈赠。
爱情, 是一个闪光迷人的字眼, 古往今来, 有无数的诗人为之深情 地歌唱, 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因 此, 每一个挖掘爱情题材的诗人, 都 要注意另辟蹊径, 寻找新的感受角 度,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爱情做出自己独到的阐释, 这 样才能写出富有个性、启人深思的 诗 篇 。《致 橡 树 》在 这 方 面 处 处 体 现 了诗人独到的追求。
这样把对爱情的独立思考转化成了 巧妙的艺术构思, 又通过巧妙的艺 术构思逐层深化了自己对爱情的新 理解, 充分表达了崭新的爱情观。这 也是这首诗风靡一时, 受到读者欢 迎的重要原因。
二、创造新颖的意象构成诗的 内在统一体
这是一首情理交融的爱情诗, 无论是抒情还是说理, 作者都创造 了新颖的意象来表现。全诗通过高 密度的意象组合, 构成内在的形神 统一体, 十分有效地表现了作者丰 富的情思。
第一, 作者创造了木棉和橡树 这两个独特新颖的主体意象, 以木 棉向橡树倾诉心声贯穿全诗, 构成 了全诗的情境。这是一个大胆的创 造, 也是两个表达爱情的崭新意象。 两种树都高大茁壮, 富有强大的生 命力, 用来象征追求平等的爱情, 是 十 分 新 颖 妥 帖 的 。虽 然 诗 写 好 之 后 , 有人曾告诉舒婷, 在现实生活中, 木 棉根本不可能和橡树并立, 因为一 在 北 一 在 南 。舒 婷 认 为“ 诗 人 有 权 利 设 计 创 造 他 自 己 的 世 界 ”。诗 的 形 象 不是现实的摹写, 诗人通过想象可 以赋予它某种超现实性, 以便增强 形 象 的 表 现 功 能 。诗 中 的 木 棉 、橡 树 都是浸染上了诗人情感并且被拟人 化的审美意象, 用来象征相爱的双 方, 是舒婷的独创。
2005年第 11 期 45
去 , /只 要 我 的 爱 人/是 珊 瑚 似 的 夕 阳, /傍着我苍白的脸, /显出鲜艳的 辉 煌 。”这 首 诗 也 是 借 助 形 象 抒 发 感 情, 表达一方对另一方的深沉之爱。 但舒婷的诗首先在构思上与它不 同: 第一, 裴多菲的诗采用的是自我 倾诉式, 用的是第一人称, 舒婷的诗 采用的是向对方倾诉式, 用了第二 人称; 第二, 裴多菲用比喻形象创造 意境, 靠比喻形象的转换拓展诗的 意境, 舒婷的诗用象征形象创造意 境, 并且用了拟人手法, 有整体的象 征形象( 木棉、橡树) 贯穿全诗, 形成 诗的形象主体, 其他形象都与主体 形象密切相连, 形成有效的对比和 映衬。全诗依靠主体形象和其他形 象之间关系的变化来拓展诗的意 境, 表达诗人的情思。其次, 在思想 内容上二者也有着明显的不同。裴 多菲的诗所表达的爱, 是一种甘于 自我牺牲、自我奉献的爱, 也就是 说 , 只 要 让 对 方 快 乐 、幸 福 , 自 己 无 论怎样, 都坦然接受。这种爱, 是无 私的, 极其真诚的, 具有打动人心的 魅力。但这首诗所表达的仍然是一 种传统的爱情观, 它既是一方对另 一方的宽容, 也隐含着一方对另一 方的依附, 因而使爱情在本质上失 去了平等。而舒婷的诗却站在新时 代的高度, 对传统的爱情观进行了 大胆的反拨, 宣示她所追求的爱是 各 自 独 立 、 相 互 平 等 的 :“我 必 须 是 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 和 你 站 在 一 起 。”诗 人 强 调 了 人 的 独 立性和尊严, 这是建立平等之爱的 基 础 。“你 有 你 的 铜 枝 铁 干 ”“ 我 有 我 红硕的花朵”, 诗人认为相爱的双方 应形成互补, 交相辉映, 而不是一方 对另一方的陪衬和牺牲。只有在这 样的基础上, 相爱的双方才能相互 理 解 、相 互 支 持 , 既“ 分 担 寒 潮 、风 雷 、霹 雳 ”, 又“ 共 享 雾 霭 、流 岚 、虹 霓”, 这正是诗人所理解、所向往、所 追求的“伟大的爱情”。总之, 诗人就
46 2005年第 11 期
!!!!!!!!!!!!!!!!!!!!!!!!!!!!!!!!!!!!!!!!!!!!!!!!!!!!!!!!!!!!!!!!!!!!!!!!!!!!!!!!!!!!!!!!!!!!!!!!!
!!!!!!!!!!!!!!!!!!!!!!!!!!!!!!!!!!!!!!!!!!!!!!!!!!!!!!!!!!!!!!!!!!!!!!!!!!!!!!!!!!!!!!!!!!!!!!!!!
一、独特的思考化成了巧妙的 艺术构思
诗是研究构思的艺术。陆游说 过 :“诗无杰思知才尽。”因此, 诗人 在写诗前总是要煞费苦心, 为诗找 到 巧 妙 的 构 思 。《致 橡 树 》的 构 思 无 疑是巧妙的, 这种巧妙直接源于诗 人对爱情问题的独特思考。在诗人 看 来 ,“只 有 一 棵 树 才 能 感 受 到 另 一 棵树的体验”, 真正的爱情应该像一 棵树和另一棵树之间的关系。这种 对爱情的独特理解, 既是诗歌构思 的契机, 又直接转化成了诗题与诗 境, 使整首诗的艺术构思自然巧妙, 水到渠成。接下来的任务, 只是寻找 两棵什么样的树, 来寄寓诗人的爱
成 了 强 烈 的 对 比 ,“ 绝 不 像 ”“ 绝 不 学 ”“也 不 止 ”“甚 至 ” 等 感 情 色 彩 强 烈的词语, 突出强调了木棉所追求 的 爱 , 已 超 越 了 世 俗 的 攀 援 、痴 情 、 慰 藉 、衬 托 、给 予 等 层 面 , 进 入 了 一 个 新 的 精 神 境 界 。“我 必 须 是 你 近 旁 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 在一起。”至此, 一方的主体意象“木 棉”在多重比较中突然跃出, 挺立眼 前。这是全诗的核心句, 极富亮度和 力度, 能强烈震撼读者的灵魂, 使人 如拨云见日一般, 一下子从两株并 肩而立的树上感悟到一种新的爱情 观的诞生。接下来, 诗人又就木棉和 橡树之间的关系展开意象的对比, 用 根 、叶 、枝 、花 、寒 潮 、风 雷 、霹 雳 、 虹 霓 、雾 霭 , 甚 至 土 地 , 展 开 主 体 意 象 , 同 时 还 辅 之 以“像 刀 、像 剑 , /也 像 戟 ”“像 沉 重 的 叹 息/又 像 英 勇 的 火炬”这样的比喻意象, 这些高密度 的意象, 既主次分明, 又组合有序, 具有内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每一 个意象都是形神统一的, 它们共同 构成了内在的统一体, 从不同的视 角表现了相爱的双方应当心心相 印, 彼此关切, 各持所长, 共同发展, 苦难同担, 欢乐共享, 体现了诗人对 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可见, 诗人 无论是抒情还是说理, 都是通过创 造诗的意象来表现, 处处体现了独 特的审美追求。
例如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 《我 愿 意 是 急 流 》:“我 愿 意 是 急 流 , /山 里 的 小 河 , /在 崎 岖 的 路 上 、/岩 石 上 经 过 … …/只 要 我 的 爱 人 /是 一 条 小 鱼 , /在 我 的 浪 花 中/快 乐 地 游 来 游 去 。//我 愿 意 是 荒 林 , /在 河 流 的 两 岸, /对一阵阵的狂风, /勇敢地作战 ……/只 要 我 的 爱 人/是 一 只 小 鸟 , / 在我的稠密的/树枝间做窠, 鸣叫。 //我愿意是废墟, /在峻峭的 山 岩 上 , /这 静 默 的 毁 灭/并 不 使 我 懊 丧 … …/ 只 要 我 的 爱 人/是 青 青 的 常 春 藤 , / 沿 着 我 荒 凉 的 额 , /亲 密 地 攀 援 上 升 。//我 愿 意 是 草 屋 , /在 深 深 的 山 谷 底 , /草 屋 的 顶 上/饱 受 风 雨 的 打 击 … …/只 要 我 的 爱 人 /是 可 爱 的 火 焰, /在我的炉子里, /愉快地缓缓闪 现 。//我 愿 意 是 云 朵 , /是 灰 色 的 破 旗, /在广漠的空中, /懒懒地飘来荡
第二, 围绕主体意象, 诗人还创 造了许多次要意象来形成对比和反 衬 。 例 如 用 凌 霄 花 、鸟 儿 、泉 源 、险 峰 、日 光 、春 雨 来 反 衬 木 棉 。 诗 人 认 为, 在爱的世界里,“绝不像攀援的 凌霄花/借你的高 枝 炫 耀 自 己 ”;“绝 不 学 痴 情 的 鸟 儿/为 绿 阴 重 复 单 调 的 歌 曲 ; /也 不 止 像 泉 源/长 年 送 来 清 凉 的 慰 藉 ; /也 不 止 像 险 峰/增 加 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 光 。 /甚 至 春 雨 。”这 些 高 密 度 、快 速 跳跃的意象, 与木棉的主体意象形
三、错落有致的建行与统一多 变的内在节奏
这首诗用假设开头, 一气贯通, 中 间 没 有 分 节 。从 诗 的 外 在 形 式 看 , 诗的建行长短交错, 既整齐又有变 化, 形成错落有致的诗行排列, 有助 于表现诗人缓急相宜、跌宕多姿的 情思。诗的前六行, 是每三行为一完 整的诗意单位, 首句都是“我如果爱 你— ——”, 第 二 句 中 的“绝 不 像 ”“绝 不学”语气一致, 句式相似。接下来 又突破原来的三行式, 变成以双行 式作为诗意单位, 首句整齐, 第二句
今天, 当我们阅读和教学这首 诗时, 我们首先可以向学生交代这 首诗的创作背景。一天晚上, 当作 者与一位老诗人, 沿着厦门鼓浪屿 高高低低的小巷散步时, 老诗人向 她说起自己坎坷而丰富的一生, 说 他认识很多女性, 却没有一个能使 他 全 心 膜 拜 。“有 性 情 极 温 柔 叫 天 下 男人不觉愿意当骑士, 但头脑却简 单到只差掰手指算情人总数的; 有 聪明努力, 智商又高、事业心又强的 女人往往早上忘了梳头, 洗脸不洗 脖子的, 就算她成绩斐然又外貌出 众但一张开口, 男人就抱头鼠窜, 舌 锋之锋利言词之毒辣, 足以使周围 寸 草 不 生 。 ”这 话 引 起 舒 婷 的 共 鸣 , 但她反过来一想, 又觉不平:“但是, 从女性的目光看去, 又有哪一个男 人 十 全 十 美 ? ”进 而 引 发 了 她 对 男 女 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理想爱情的思 考:“花和蝶的关系是相悦, 木和水 的关系是共需, 只有一棵树才能感 受到另一棵树的体验, 感受鸟们、阳 光、春雨的给予。夜不能寐, 于是有 了《致 橡 树 》。 ”
!!!!!!!!!!!!!!!!!!!!!!!!!!!!!!!!!!!!!!!!!!!!!!!!!!!!!!!!!!!!!!!!!!!!!!!!!!!!!!!!!!!!!!!!!!!!!!!!!!!!!!
关于《
初中语文第三册中的《 蜡 烛 》是 苏 联 作 家 西 蒙 诺 夫 写 的 一 篇 战 地 通 讯 。叙 述 的 是 南 斯 拉 夫 一 位 老 妇 人 冒 着 法 西 斯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