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摘要】本文对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进行了概述,探讨了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方式与程序,提出了煤矿本质安全建设的途径。要加强培训,提高职工的标准化意识和操作技能;推行班组岗位安全生产“三法三卡”模式,打造“四无”班组;大力推进手指口述操作方式;现场管理采用“8s”管理,提高系统安全性;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五精”管理;“以人为本”,打造“三基九力”团队。

【关键词】煤矿;安全体系构建;本质安全理论;建设途径一、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概述

自2005年年底开始,在国家煤炭安全总局组织下,由神华集团出资资助,由中国矿业大学、中质协、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研究中心、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和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6家研究单位组成课题组,开展了适合我国国情、符合煤矿实际的安全管理体系研究,即课题“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研究”。该课题成果已作为国家试行标准在煤矿企业展开了试点推广。

建设煤矿本质安全,是提高煤矿企业竞争力和实现我国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煤矿事故的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安全状况直接决定着煤矿企业的生死存亡。煤矿企业不论其经营规模大小,经济效益好坏,都承受不住事故尤其是重特大事故所带来的人员伤害和财产巨大损失。因此,只有杜绝重特大事故,实现本质安全,煤矿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国家煤炭工业才能

健康发展。建设煤矿本质安全,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我国煤矿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是,煤矿从业人员结构复杂、综合素质差,安全基础薄弱,安全保障水平低,整体防灾抗灾能力差,管理技术落后。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煤矿安全生产,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煤矿安全工作。经过治理,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趋于好转,但重大安全隐患依然存在,重大未遂事故时有发生。构建煤矿本质安全,可以从根本上改善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全面提高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本质安全强调从根源上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消除或减少。概括起来,本质安全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四个基本原理:最小化原理、替化原理、缓和原理、简化原理。

最小化原理:减少危险物质的存储量,不使用或使用最少量的危险物质;在必须使用危险物质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减小危险物质的数量。替代原理:用安全的或危险性小的物质或工艺,替代或置换危险的物质或工艺。缓和原理:采用危险物质的最小危害形态或最小危险的工艺条件;在进行危险作业时,采用相对更加安全的工艺条件,或者用相对更加安全的方式。简化原理:通过设计,简化操作,使用安全防护装置,以减少人为失误的机会。从对危险进行消除或减小的角度讲,本质安全的这四项基本原理,最小化、替代、缓和、简化呈现出依次减弱的趋势。因此,在应用本质安全基本原理时,应针对危险的种类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从而更好地消除或减小系统中的危险。

二、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煤矿本质安全实现的程度,受到技术及经济条件的制约,而如何运用已有的技术及经济条件,则是安全管理的功能,因此决定煤矿本质安全程度的,是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的安全管理水平。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模式,就是为实现煤矿人—机—环系统在安全性能上的最佳匹配而创建的一种管理手段。

本质安全管理是预防事故的关键措施之一,就目前而言,设备和机具的本质安全,受科技、经济等诸多因素制约,作业环境的本质安全,受成本、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人的安全可靠性,受职工的文化程度、技术水平等影响较大。

传统安全管理的特点,是具有强制性、被动性、事后经验性;现代的安全管理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注重全面、系统、超前和过程控制。从危险源辨识入手,通过系统的分析、预测、评价,采取相应措施,消除、减小或控制危险因素,使系统达到最佳安全程度。

根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原理,建立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主要做好如下工作:

1、本质安全方针的制定

本质安全方针是企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总的指导路线,因此方针的建立必须履行“三个承诺,一个适合”,即“对遵守法律、法规的承诺、对体系持续改进的承诺,对预防为主的承诺,适合用人单位本质安全风险的性质”,同时由于煤矿企业自身环境的复杂性,

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有的放矢,制定出适合自己企业自身特点的方针。

2、领导决策

领导决策是企业建立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企业经营管理者是组织法定的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只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认识到建立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角度出发,才能有效组织必要的人力、物力,为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建立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和良好气氛。

3、全体员工的参与

全体员工参与是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建立成败的关键,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特点是强调过程控制和生产现场,体系的贯彻需要全员参与,由决策层、管理层和具体操作人员共同完成。通过鼓励和激发全体员工的热情,教育培训和参与有关本质安全的实践活动,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保证体系的持续改进。

员工素质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提高领导干部的安全意识,提高领导干部的安全素质、提高岗位操作人员的安全素质三个层次来实现的。

4、明确机构与职责

为了有效地实施本质安全管理体系,需要对各相关层次机构的作用、职责和权限进行界定,形成文件,予以传达,以便顺利完成本质安全任务。如可行,煤矿企业应建立本质安全管理委员会(简称安委会),安委会主任由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担任。《审核规范》中的

17个要素从始至终贯穿一个思想—全员参与。ohsms贯彻要素的思想,即17个要素中的每一个要素都需要有一个主管部门管理,众多的相关部门协助。因此,煤矿企业在划分要素职能分配表时,把17个要素尽可能均分到各职能管理部门。应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

5、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1)危害辩识与风险评价。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各部门应定期和必要时组织危害辨识、风险评价,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危害,以便为各项决策提供基础依据,为持续改进本质安全管理绩效提供衡量基准。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关键之处在于危险源的辩识。由于煤矿企业作业环境恶劣,因此在不同作业场所,危害的特性及风险的大小是不同的,因此煤矿企业应选择合适的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它是实现体系建立的关键。对于作业活动较简单、风险水平较低的场所,可以采用较为简单的辨识评价方法,包括安全检查表、访谈、工作任务分析法;对以往监测结果(可以是作业环境、设备或人等)及以往事故可采用概率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于高风险或复杂的作业环境及设备设施,在进行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时,应采用系统的评价方法。无论哪种风险评价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应用对象,煤矿企业在进行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时,应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选择一种合适的风险评价方法为主,辅之以其他评价方法,以起到相互补充和印证的作用。

(2)风险运行控制。煤矿企业应特别注意以下六大危害的风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