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学案:第二单元第7课白居易诗四首含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唐诗歌流派很多,创作数量最多,由于战乱,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陷入无法摆脱的危机,冷酷的现实使诗人们倾向于冷静的观察和思考,诗歌创作转向现实主义的道路,诗歌多反映民生疾苦。晚唐政治形势更加恶化,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现实主义诗歌在晚唐继续得以发展。对于中晚唐诗歌的鉴赏,设题时诗歌的风格和思想内容是重点。

本单元的作品都选自“中唐”和“晚唐”。安史之乱后,社会矛盾复杂尖锐,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潮流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局面。中唐时期,白居易、元稹、张籍等更继承杜甫的传统,进一步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掀起了新乐府运动。他们的新乐府诗揭露了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残酷剥削,对人民的深重疾苦表示同情,对国势的削弱也深感不安。他们的诗在当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除了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外,中唐时期诗歌的风格流派比盛唐更多了。大历年间的山水诗和边塞诗,都是盛唐诗风的余响;韩愈、孟郊以横放杰出的诗笔,开创了奇险生新的新风格;而李贺则以秾丽的色彩,出人意料的想象,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苦闷和追求;刘禹锡、柳宗元借山水以抒幽愤,有独到的成就。

晚唐诗歌随国势的衰危动乱,风格面貌有很大变化。现实主义诗歌在晚唐继续得到发展,皮日休、杜荀鹤等人继承新乐府传统,反映民生疾苦,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缺乏艺术创造性,影响不大。在诗坛上占据显要地位的是李商隐和杜牧,人称“小李杜”,他们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慨于盛世之不再,诗中充满了迟暮黄昏的梦幻情调。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杜牧的诗出语警拔、含意深远,常带有史论色彩,这些对后世诗歌的发展都有较大影响。

第7课白居易诗四首

学习目标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其思想。2.了解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思想内容,了解新乐府运动。3.体会白居易诗歌高超的艺术性。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

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

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

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白居易

时难年饥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诗意解读这是白居易的一首望月抒怀之作。

全诗处处紧扣题意,首句仅用“时难年饥”四字就把当时因叛乱造成的民生凋敝、时局动荡的状况揭示出来,因为动乱,祖先遗留下的一点家产也没有了,兄弟们不得不四处流浪,四海为家。这两句借白氏家庭一家的不幸,表现出整个时代的不幸。因此三、四句所表现的田园荒芜,骨肉兄弟颠沛流离的悲惨场面,既是实写诗人一家的不幸,又是表现整个战乱给全体黎民百姓造成的灾难。以小见大,虚实结合,高度概括而又深刻地揭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后两联触景伤情,写诗人想到兄弟姐妹分居五处,一个个就像离群的孤雁,形影相吊。紧接着写兄弟失散既如离群的孤雁那样孤苦无依,又像离根之飞蓬,飘摇不定,进一步揭示出战乱的祸害深重。同时也是首句“时难年饥”的极好注脚。诗人出以口语,看似轻松客观地记述当时的印象,实则沉痛之极。因此末句说“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诗人自己在看月,想象着失散的亲人此时也在看月,他们对着同一个月亮思念故乡,也彼此怀念。圆圆的月亮本来是团圆的象征,失散的兄弟见到它却更易牵动思念之情。类似的意境就像杜甫因安史之乱被困长安时所写的《月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自己对着月亮思念着远方的妻子,想象着妻子也在家中对着月亮想念他。

名句识记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考点演示请你简要分析一下本诗的语言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祖上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历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急捕刺杀

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官终刑部尚书。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诗歌创作的主要倡导者。受历代乐府诗歌特别是杜甫乐府“即事名篇”的影响,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创新乐府,指斥时弊,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与元稹交厚,世称“元白”。并且由于白居易诗歌语言浅近、平易,形成了一个通俗诗派,后世对其诗风的认识往往与元稹并提,有“元轻白俗”的评价。晚年居洛阳与刘禹锡唱和颇多,世称“刘白”。一生有诗近3 000首,自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中讽喻诗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

二、写作背景

《轻肥》

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的冬天到元和四年的春天,江南广大地区和长安周边地区,受了严重的旱灾,广大百姓衣食无着,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人食人”的惨剧。当时白居易刚刚担任左拾遗一职,看到旱情严重、民生疾苦,而朝廷的权贵、宦官们却及时行乐,过着“乘肥马,衣轻裘”的奢侈生活。白居易在悲愤之余,提笔写下这首诗。

《花非花》

这首诗几乎所有的资料都没有介绍其背景,作者于何时、在何种情况下所写不详,但从诗的内容与风格看,当属白居易后期作品,旨在表现对某种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或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杜陵叟》

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的冬天到元和四年的春天,江南广大地区和长安周边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旱灾。白居易是在元和三年刚刚担任左拾遗一职的,此时上书力陈旱情严重,民生疾苦,请求朝廷能够及时认真地“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白居易的一番忠诚打动了宪宗皇帝,他不但批准了白居易的奏请,还下了一道“罪己诏”。没想到,这一切到头来却成了一场闹剧,受灾的老百姓并没有从中得到任何恩赐与救济,免除租税的诏书竟成了一纸空文。白居易在悲愤之余,忍不住提笔写了《新乐府·杜陵叟》。

《问刘十九》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遭权贵诬陷,被贬为江州司马。从此白居易在严酷的政治斗争中消沉起来,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与其朋友嵩阳处士刘珂来往密切,写下了不少反映这种生活的诗作,《问刘十九》就是其中一首。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朱绂.()(2)紫绶.()(3)樽罍.()

(4)衢.州() (5)京畿.() (6)蠲.免()

(7)醅.酒()

2.填空。

(1)食饱心自若,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虚受吾君蠲免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